无锡建筑动画:教师优秀读书心得展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7:37

读《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有感

舒建凤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感悟很多。这本书告诉我们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都要靠我们老师长期的、耐心细致的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的。

孙教授说:“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完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用加法,改正孩子不良的习惯用减法。这一点说得不错。孩子懂道理,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

最近,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常规,学生的好多习惯都令大家头疼。比如:大同学课间在教室里说话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影响别人;小同学课间在操场上跑来跑去,随时有摔跤出事的可能。中午在食堂用餐高声谈话,既不礼貌又不卫生。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老师就要适时指导,择机教育,光批评是没有用的。为此我们制定了《朝阳小学文明班级评比方案》、《朝阳小学文明用餐细则》。让同学们有章可循,随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经常抽查、评比。一个阶段后,同学们的行为有了明显进步,但是还不够,仍然需要我们老师时时引导教育。

我的语文教学效果不好或者说事倍功半,自己细细分析,其实就是学生的习惯不够好。上课时,有一些同学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还有的同学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拖拖拉拉。像孙朝阳、梁剑文、周云涛同学思维敏捷、反应灵活,但是语文成绩很差,每天需要老师盯着才能完成作业,他们就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针对班里有同学偷懒、不认真的不好现象,我也想了许多激励同学的办法,实施了许多方法,有效果但见效不大,看来我还需要努力去训练他们。我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还要想出更好的办法让同学们喜欢语文,养成认真学语文的好习惯。令我欣慰的是好多同学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午间争先恐后去学校图书室借书。

拜读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一辈子因此而得到好处;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养成了某种坏习惯的话,就会在你的一辈子当中受它的被害,而吃尽苦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同学们从小养成习惯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要养成坏的习惯。否则的话,它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你的工作,甚至你一生的生活。

 

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有感

李燕

最近,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书,让我感触很深。读书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看着书中许多案例,我发现它们竟然离我的生活这么近!书中人物说的话,做的事,我也常常在说,在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在不经意间却同许多家长一样,忽视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孙云晓老师说:“我之所以反复强调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是因为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老师的这句话,相信每一个人都赞同。在许多年前,就有教育学家提出过这样的教育理论。在报刊杂志上,我们也常常看到因不健康的人格而导致的悲剧屡次上演,但是真正重视健康人格培养的家长和老师又有多少呢?我们总是在痛惜中淡忘,在淡忘中遗忘。健康人格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在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当今社会,它在一步步后退,为分数让路!我是一名一线的教师,每一天,每一月,都在学生的作业堆里度过。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就连中午休息时间,也只能餐具一扔就钻进教室,逮着学生订正作业。我也不想过这样的“教书匠”生活,我也常常抽出数学课宝贵的时间与学生谈人生,谈幸福。但融洽、真诚的交流过后,我不得不又面对残酷的现实。我想为所有的老师大声疾呼:别再以分数来衡量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了!只有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健康人格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老师的这本书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第二章《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老师在书中说,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曾经我也是孩子时,最渴望的就是能拥有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但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居然也和我妈妈一样,对儿子的一切都一包到底。老师说:“孩子的许多缺点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这话真是一点都不错。我的“良苦用心”换来的是儿子的自理能力差,做事缺乏主见等等毛病。从书中,我知道了“该放手时须放手”,给孩子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做。刚开始时,家长要教孩子怎样合理安排,既安排学习的任务,也要安排玩乐的时间。由半小时、一小时开始,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培养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拥有健康人格的一部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所以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小大人”,外表上看似沉稳,其实心智发育很不成熟,因为在父母长期的庇护下,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差。

老师在书中告诫我们,教育首先从发现孩子和了解孩子开始。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需求,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要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还要改变“标准”的评价体系。如果,您的孩子回家委屈地对你说:“邻居家的孩子把我的篮球抢回家了。”这时,你怎么办?如果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定会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带着孩子到邻居家去,找到他的父母,告知事情的原委,希望他的父母能教育孩子将篮球归还给我的孩子。但是,现在,我绝不会这样做了。我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最多给他一些建议或方法供他参考。哪怕这件事情在解决时困难重重甚至没有拿回篮球,孩子也能从中有所感悟。在多次体验之后,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书,总是给人许多的启迪和感悟。我们真正要做的,绝非只是感悟而已。教育,单靠孙云晓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但愿这本书能走进更多的家庭,让更多的人从书中受益,更让我们的孩子受益!让童年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如童话般神奇且充满快乐!

 

 

读《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有感

陆满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众多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案例研究逐步在教学实践、科研、培训中普及升温,“教育叙事”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紧紧相连。我们学校也在上学期开始要求教师每月记录一个教育小故事。

最近,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教育故事集——《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本书令我感触深的是每篇小故事之后都有一篇简短的评析,还有针对此小故事的思考。读罢此书,我难忘书中记录的一个个精彩感人的片段,更是对其后的评析爱不释手,而后的思考又让我陷入沉思……教育就是如此平淡无奇,就如那株淡淡的、娇小的茉莉一样,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玫瑰那样娇艳可人,但是却幽香缕缕,芬芳怡人,沁人心扉,感人肺腑。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记得去年清明时节,孩子们准备去扫墓而在教室里制作小百花。那天中午我来到教室,只见大伙儿三三两两都在忙着做,不会的央求着会的同学帮忙做。几个手艺不佳的早已完成拿着不成气候的小白花到处炫耀着。“真难看。”我一见就加以评价。

“老师,看看我的。”听我评价,小婷递给我她的小花,“不错,满漂亮的。”

“老师,瞧瞧我的。”远处的小姚也笑眯眯的给我看他的小花。“不错。”我称赞道。

“老师,也瞧瞧我的。”胖胖的小风也忍不住了,举起了那朵可怜兮兮的小花,那花儿似乎也在哭诉小主人的蹩脚手艺。“哦,好难看,好像被风雨打击过。”我开玩笑的说。小风不说话了。“来,老师帮你修饰修饰。”说完,拿过那朵被折腾了半天的小花,轻轻的将一片片花瓣展开,又轻轻的将它整理出层次感来,一朵漂亮可爱的小花展现在大家面前。“哇,好看呢。老师的手是神仙手哦。”小风接过修改过的小白花,喜上眉梢。而一旁的小磊却不屑一顾,嘴里嘟嚷着什么。“老师,小磊说你不会完整的做一朵花。”小风大声向我报告。“是吗?那我就展示展示我的精彩手艺。”我看看小磊。他似乎并不当一回事,那眼神分明写着“我才不信呢!”

我向学生借了几张餐巾纸,又借了一根细线,开始做起来。其他孩子看我这般孩子气的与小磊打赌,都忍不住看热闹,有人甚至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小小的餐巾纸在我手里翻飞,不一会儿已初见成形,“怎样,我会做的吧,而且还很有艺术味呢。”我故意走到小磊桌旁说。我继续着我手中的工作,餐巾纸在我手里是那么听话,不一会儿一朵漂亮、雍容华贵的白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啊,真好看。”“老师,好手艺。”……同学们议论纷纷。

“小磊,怎么样呀!”我炫耀着说,“你来评评看。”

沉默。

“说呀。”小风在一旁催促。

依然沉默。

“信了吧,老师从小到大不知做了多少朵呢。这是毛毛雨啦!”

“老师,送给我吧!”“给我!”“给我!”……不断有人向我所要。这下该我为难了。

“老师,我出5元钱买了。”一个小小商人开了口。“不卖。太廉价了。”我不同意。“10元,行不?”“不卖!”

“老师,送给我嘛!”有人向我撒娇了。

“谁叫我妈妈,我叫送给谁。”我冷不丁说出这么一句话。大家不再争论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肯呀,那就算了。”我准备把花藏好。

“妈妈!”“妈妈!”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声音,原来是小景。同学们都笑了,紧接着更多的孩子喊出了这么一声。我的笑容更灿烂了,“真开心,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宝宝。好吧,送给第一个开口的。”我把花送给了小景。“哦……”教室里一阵叹息,“有时间我教你们,人人都能做出和老师做的一样漂亮的小花来。”“好。”教室里又是一阵热闹。

 下课了,孩子们依然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中,好几个孩子围在我身边,不让我离开。多可爱的孩子呀,我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居然有了这么大的反应,从他们一个个灿烂的小脸上我读出了他们这时的快乐。是呀,我们的孩子要求的并不多,只是老师一个浅浅的微笑,只是老师一次小小玩笑,只是老师一次与他们平等的交流……童年是短暂,转瞬即逝,作为小学老师应该给孩子留下一个难忘而又愉快的回忆,当他们长大之后,常会忆起当自己还是一名小学生时,有那么一位老师,总是面含微笑,亲切温柔的样子,那么此生我已无憾了。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

 

 

爱上自己的工作

——读《责任胜于能力》有感

钱伟强

最近校长推荐了一本叫做《责任胜于能力》的读本,书评认为此书是“一本造就优秀企业和员工的职场箴言,一本体现完美职业态度的培训经典”,更是“全球500强企业奉为圭臬的理想和价值观”。初拿到书感觉它不适合我们教育工作者,总觉得它是一本适合于企业人员的读物,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开始了阅读,渐渐地我得到了一些启示,原来有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也明白了这样一句箴言: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

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甚至也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誉和尊严。

托马斯·爱迪生说过:“责任心将你的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的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大多数人都在做事,从早忙到晚,也很努力。但是假如你们将你们的责任感运用在一个确定的方向、一个目标上,你们一定能够成功。”

我的工作是教师,教师的责任是巨大的,大到为国家培养人才,小到为孩子的成长指引方向。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刻刻都能体现出“责任”二字。有时候工作中会出现一些意外和过失,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找个借口,为的是心理上的安慰,但读了书之后,我明白了这其实是没有责任感的一个表现,书中106页开始提到“没有任何借口”,举了美国西点军校的例子,提到了学员们的回答只有两种,那就是“是”或者“不是”。少为自己找借口,多承担一些责任。

有责任心的人,都有着较高的觉悟和品格,做每一项工作都非常认真、用心。书中谈到的责任胜于能力,不是简单地否定能力,而恰恰是说,强烈的责任意识能激发一个人无限的潜能,能生发出的勤奋、敬业、忠诚、服从、自制、协作、激情、进取等精神和品德,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岗位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不断地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

有了责任就有了爱,有了爱就更加有责任感,惟有“爱岗”,才会“敬业”。平时多花点时间在班级管理上,多走进自己的班级,多和孩子沟通,多和他们做游戏,多和他们玩集体项目……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责任心体现出来。同样,责任心还要体现在整个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作为学校里的一名老师,自己的工作范围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班级里,更要有集体概念,要有全局观,看见有学生不遵守纪律了,哪怕不是自己班级的也要去管一管;看见地上有纸屑了,弯腰捡一下;看见办公室里脏了,搞一下卫生……

爱上自己的工作吧,因为你选择了它,那么就让我们都有那一份责任心,把自己的单位当作自己的家,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有感

周燕

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最近我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每天能抽一点时间去读,从书中了解到习惯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好习惯受益终生,决定一生的命运。从书里也可以看到好的教育习惯能有效地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影响着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

常说“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好习惯能使人一生受益。我们教师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习惯。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除了教学还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自己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的同时自己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的同时自己又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往往很多方面都处理的不够好:当学生犯“错误”时,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找学生家长;当学生的试卷上出错时,习惯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再做几遍;当拿到一本新教材时习惯于找课文中的知识点并照搬“教参”;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习惯于仅仅布置书面作业……

我教的是数学科目,课上也没有语文课那么丰富多彩,在讲述乘除法的时候,因为各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有时候同样一个问题,有的孩子一下就能报出答案,而有的孩子讲了几遍还是不明白。这时候,我就会很着急,我可能会对他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就会抱怨了,其实这样做,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现在,我不这样做了,我会让这个不会的同学在课后向会的同学请教,实在不会了再问我。这样一来,两个孩子都能得到复习和提高,而我也不用再唠唠叨叨了。这样,既保护了不会做的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又让会做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和自豪感,一举两得。甚至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呢!

    自己的习惯到底好不好,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要想做到书中所述,是要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从习惯养起。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更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而我,会以此书做为我的一本工具书,以此书来提高自己,激励自己,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