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端游和手游的区别:论东西方文化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07:16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中国人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当有一天, 我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这也许是许多中国人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中,象征争斗、征服、冒险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人崇尚和谐。在中国社会, “对错”意识则主要还体现在对“统一思想”的认同。“思想”的“统一”总是以对某种“思想”的绝对正确性的承认为前提的,这种对“统一思想”的认同,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成为一种潜意识。一个美国政治学教授曾在中国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人都说相信民主,但同时又都赞同“思想统一”。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中间的内在矛盾。这是美国人所无法理解的。当然,中国式的民主与美国式的民主不同。相对于个人的权益,中国人更看重国格这种整体的权益――这是一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考虑的美国人无法了解和相信的。

      其次,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又有大部分的非教徙。而西方文化强调宗教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十字军东征、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和吸收和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泛基督教系(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的宗教,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当然,还有泛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也是如此),如《圣经·旧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再次,在情感、艺术、思维上两者的差异。中国人更感性,西方人更理性。表面上看是西方人注重整体,而事实上中国人的整体感受是整体评价的具体表述。也就是说西方人只注重过程,而中国人是结果过程都重视。如果说,追求确定性、精确性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那麽,作为东方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浓厚的模糊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民族思想和科学文化兴衰的重要原因。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以整体综合见长。
举例如下:

1、姓氏排列:               

         首先        其次        最后
       中国:   宗姓        辈分        自己的   
西方:自己的名字     父名        族姓

备注中国: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突出的是个体

2、时间:
 
          首先  其次     最后
中国:年    月      日
西方:日    月      年

备注
中国: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3、地址:                         

          首先     其次   最后
中国:国     省        市          
西方:市      省     国

备注:中国: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4、文字、语言结构: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份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层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 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一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细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5、伦理观:    
      中国: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等意识。在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宗族具有中心地位。伦理意识在于追求尽善尽美,圣人完人,以慎言为美德。
   
       西方:以个人为重心,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强调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和奋斗为光荣,乐于谈论个人一的之见。社会生活和个性具有多元化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一种整体综合的模糊思维,使科学技术和理论遥遥领先于西方民族。但一直未能实现向以还原分析为特征的精确化思维转化(任何单因素作用,都不可能构成这种实现条件),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观、科学观从其统一出发,把知识和科学看作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思维体系,一种开放性体系,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绝对到相对的无限发展和彼此转化的历史过程。而西方正好相反。

     “思变”。至此,中西方文化再进一步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加深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两者形成的方式看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形成这样的差异其实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为了更好、更稳固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等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也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紧记的东西。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工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时西方以“争”为先的文化就占据了上风,对于亚非拉的殖民掠夺,使西方国家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时也造成了当时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以及现在广大亚非拉地区贫困落后的情况。然而在新的二十一世纪里,经济全球化的趁势下,明显是中国文化中的“和”更适应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