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艳照第二波:世界上没有天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55:53
世界上没有天才,这话很多人不信,并举出许多名人名言来反驳。因为创造力是突发的,往往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连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想出那么好的想法来,甚至可能是别人从没想过的问题,所以大家就觉得创造力这样的东西没法教,想学也学不来。于是人们要么觉得自己天生笨,要么自以为天生聪明。
   其实,这样的结论只不过是一种感觉,经不起严格分析。试想想,中国古代那么多伟大发明家,如果这些天才都是天生的话,那么他们的子孙携带这种优秀基因并重新组合的概率要比其它国家和民族高得多。如果你觉得这些天才基因是突变出来的话,按中国如此众多人口的比例算,也应该要比别的国家出更多天才,那为何近现代重大发明都归于西方国家呢?
   再看看人思维的基本单位脑细胞,即神经元,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大量突触连接,相互间形成广泛而有序的信息沟通联系,这比互联网要复杂得多,至今仍是世界未解之迷。不过,突触连接的高度可塑性和有序性却是人类记忆、学习和思维的基础。也正因为它的可塑性,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这样的连接是可以通过锻炼重塑的,所谓脑子越用越灵,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彼箱子“为什么影子没有眼睛”一文中提到我三岁女儿能把白云想象成爆米花,说明她的大脑被引导并尝试把白云与她已知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最后二者建立了某种联系,并且记忆下来。同时,这一引导思维的方式也被记忆下来形成习惯。所以,从此以后,每次见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她都会主动想想象什么。彼箱子还在初中的时候,读过一篇关于希特勒的文章。大意是德国某位学者喜欢读报,而且喜欢将各种报道翻来覆去收集比较,结果他发现希特勒有几个替身。为什么呢?因为同一天不同地方的报纸居然报出希特勒在那演讲。他的文章一登出,把希特勒吓一跳,以为是打入他府中的间谍,一审问才明白真相。彼箱子读完那个报道以后,茅塞顿开,从此特别喜欢把不同的事物翻来覆去联系一番。慢慢地,发现自己思维活跃,一有想法就立即纪录下来,以致现在都记了好几大本。后来又读了许多关于思维方法的书,比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旧三论、新三论,而且规定自己每天要想一些新想法。渐渐地,发现自己能够下意识地驾驭自己的思维(也就是一种自主定向或发散思维的意识),即使是自己从没接触过的领域,也会试着去了解它的历史,它的系统层次、结构和动力机制,了解未知和已知间的空缺,试着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背景建立种种联系。总之,自我感觉不笨,这可不是彼箱子吹牛,至少我的同僚、导师都这么说(有点不谦虚了,别见怪,我也就只在这跟大家瞎聊聊)。说实话,彼箱子96年的时候就向导师提出了单分子实验的设计,到2000年的时候世界顶尖杂志《科学》就有专辑讨论单分子实验(不信的可以去查查),它的模型跟我的几乎一模一样,只可惜咱们没条件和经费去做。类似想法很多,不过陆续有人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虽然彼箱子一无成功,至少说明自己想法没错。科学就是这样,你能想得到的,慢慢地别人也会想得到,就看谁有条件谁动作快,与聪不聪明是另一会事。我想,有类似经历的人一定不少,看看和讯这里人才济济,聪明人就是多。
   不光思维创新能力可以锻炼,思维的其它特性诸如思维广度、深度、发散度和敏锐性等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关键就是训练方法。彼箱子信奉一句话,就是“方法第一”,这个方法学比智商和情商还重要,有空彼箱子会专文说说。有人就会问,那很多人并没经过训练也很聪明,为什么?就象彼箱子前面提到的那样,一两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即使这种细微差别是发生在孩子刚出生时爹妈处理哭闹的方式,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所以,有些人自发地就可能形成良性的思维习惯,有些人就可能需要通过摸爬滚打才能悟出来,有些人则可能一直没能获得突破。总之,思维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激发并形成长期习惯的结果。    当然,真要证明这样的分析是否正确也不难。世界上有那么同卵双生的双胞胎,看看他们的表现就知道,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人才。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人才是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是没法克隆的。中国没有必要等着天才降生,也不应以缺乏天才而烦恼,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物尽其用。当年红军打仗,绝大部分军人都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不也就是靠传帮带和摸爬滚打训练出英勇善战的军队么?所以,没有愚蠢的孩子,只有无知的父母和刻板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