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图平板电脑售后服务:国宝档案----【永乐大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6:55:19
【永乐大典】
现在我要为您介绍的国宝是600多年前中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共计有两万两千多卷,它就是著名的《永乐大典》。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它其中的一册却被农村的老太太拿来剪了纸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1983年春节过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上班,就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信上说在山东省掖县一位农民的家里收藏有一册《永乐大典》,但是它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不所以想请专家去鉴定一下。
这封信引起了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于是马上派专家到掖县进行实地调查。
当书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时,专家们都不禁感到惊呀。这本书虽然已有些残破,但书的边口《永乐大典》四个字依然清晰,书上的文字统一用楷书抄写,端庄而秀美,字迹墨色黝黑,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专家忙问,这本书从哪来的?
原来,掖县有一位村民叫孙洪林,有一次他到表叔邱家去串门,聊天中,表叔很得意地讲起了秦王宫磁石门的故事。
话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陕西咸阳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为了防备刺客,特命工匠用磁石制成阿房宫的偏门。这是外人进宫的必经之路,如果有人进宫行刺,磁门就会把身披铁甲暗藏利刃的刺客吸住。这磁石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安检措施了。
众人一听,大开眼界,孙洪林想,表叔念书不多,怎么会知道这些历史故事呢。表叔笑着说,是从他家保存的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本书就是《永乐大典》。
几十年前,这本《永乐大典》作为邱家女主人的嫁妆,随着女主人一起“嫁”到了邱家,当时这本书是女方家用来压剪纸图样的。那时,在农村,做鞋要剪纸样,剪好的纸样还要压平,而这册《永乐大典》不但书大而且平整厚实,用它来压纸样真是太合适不过了。问起这本书的来历,女主人也说不清了,只知道是娘家传下来的。
家里人并不了解这册《永乐大典》的价值,只是觉得书中的字好看,书里的历史故事挺有趣,书的纸张好,很有韧性,所以有人还把它的边边角角剪下来做了鞋样,或给孩子当了练习本,或用来卷烟叶,这本《永乐大典》在这普通的农家里一呆就是七十多年……
专家经过鉴定,认为这册《永乐大典》确实是真正的原本,书的纸张也是中国古代上等的皮纸,值得庆幸的是,这册《永乐大典》虽稍有损坏,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这册难得的国宝,最终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那么,《永乐大典》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图书呢?这还要从明成祖朱棣讲起……
朱棣是中国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他登基不久,在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诏命大学士解缙等人要编修一部巨著,以传后世。并且他亲自制定了气势宏伟的编纂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不一书,毋浩繁”。
大学士解缙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后,立即着手开始编书的工作,他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一年后终于完成了。明成祖赐书名为《文献大成》。然而他对此书并不满意,认为内容太过单薄,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包罗天下的书籍。
负责编书的大学士解缙没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确有难处。编书任务来得突然,人手不够,还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况后,决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学高儒约三千人重新编修。为编纂此书,明成祖允许编纂者们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为编纂图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历时六年,在明朝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书终于编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满意,特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光是目录就长达60卷,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
在此之前,中国的大型图书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艺文类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1000卷,而《永乐大典》有两万两千多卷,它的规模之大、无与伦比。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我们节目前面提到的从山东农民家发现的那册《永乐大典》正好排到了“门”字,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最初是为了拉拢人心,巩固政权,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文化巨著。那么,《永乐大典》编好后,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呢?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成书以后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阅,其他人在没有皇帝的授权前,是无权翻阅的。相传,明成祖朱棣对《永乐大典》看的并不多,但是在明朝,却有另一位皇帝对《永乐大典》情有独钟,视若珍宝,这就是被人称为昏庸皇帝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个性格偏执的人,荒诞自大昏庸,然而他却视《永乐大典》为至宝,甚至在他的书几上经常摆放几册《永乐大典》。昏庸的嘉靖皇帝怎么会如此钟爱《永乐大典》呢?
原来,嘉靖皇帝经常翻看的几册《永乐大典》都与道教有关,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苦读《永乐大典》,企图练就仙丹,长生不老。
然而,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皇宫内的一座宫殿突然燃起大火,火势猛烈,宫内一片大乱,而嘉靖皇帝惦记的却是《永乐大典》可别给烧了,因为珍藏《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就火场附近。
这一夜嘉靖皇帝连下了四道圣旨,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最终完好无损地被救出。嘉靖皇帝也长出了一口气,同时他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以防不测。
《永乐大典》重新抄录的工作在火灾后不久就着手进行了。历时六年,公元1567(3?)年4月,副本抄录完毕。重录的《永乐大典》的格式、装帧与原本一般无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就这样,《永乐大典》有了一正一副两个版本,正本珍藏在文渊阁,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内。明末文渊阁焚于战火,《永乐大典》正本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谜案,而副本《永乐大典》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所遭受的磨难,则令人痛惜不已。
清朝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朝廷要用《永乐大典》作参考,而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计1000多册。
原来,那个时候,翰林学士可以借阅《永乐大典》,回家阅读,许多人借后没有归还;而且,由于当时管理不严,许多太监也纷纷将《永乐大典》偷盗出宫去卖钱。
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入京,给《永乐大典》带来最大的劫难,洗劫了藏于清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有相当部分被劫运到了英国,后藏于大英图书馆。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已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劫难。当时,慈禧仓皇西逃,义和团与侵略军展开殊死搏斗,位于北京东郊民巷珍藏《永乐大典》的翰林院也成了战场,玉石俱焚,藏书四散。在激烈的巷战中,八国联军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块,修筑防御工事,在炮火纷飞中,《永乐大典》损毁严重。
由于寡不敌众,八国联军最终占领北京城,他们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作为战利品;由于《永乐大典》质地坚硬,侵略者甚至用它来垫马槽,或作为“上马石”。经过这次掠夺,《永乐大典》在战火中或被焚、或被毁,几乎损失殆尽,余下的多被劫掠他乡,沦落民间,或运往英、美、法、日等国。
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残局时,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下60多册。《永乐大典》遭遇巨大浩劫,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蹂躏,更是对中国文化的野蛮摧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不懈努力,从海外、民间相继收回一些《永乐大典》。据统计,流失到海外的《永乐大典》现在散藏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韩国、越南的机构或个人手中,再加上国内收藏的《永乐大典》共约四百余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永乐大典》221册,其中有60册寄存于台湾图书馆。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共计11095册,费时6年才抄写完成。然而,历史的磨难,尤其是外国列强的豪夺与损坏,如今幸存下来的只有几百册了,这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呢?
近代以来,《永乐大典》和中华民族一样屡受磨难,至今仍然留下许多的未解之谜,比如《永乐大典》的正本到底哪去了?在民间或海外是否还藏有散失的《永乐大典》等等,这些都等待着人们去不断的探寻。
归档:
名称:永乐大典
数量:原两万两千余册,现剩四百余册
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221册
其中60册寄存于台湾中央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