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满级:人们为什么怕变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5:23
但凡经历了些世故的人,都知道“逢人岁减”。为啥?因为大家多少都有些怕老。“老”会让我们联想到死。丑陋、病痛、孤独、衰弱、迟钝、忧郁。。。。。。老,真有这么可怕吗?

如果有一位女士一脸调皮地让您猜年龄,不管对方样貌如何,你也得把答案尽量往十八岁靠。因为要是稍有不慎把人家猜的超过了实际年龄,对方难保不会黑脸。当然了,这一点,对老人、男人甚至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也是适用的。

是的,“老”往往被我们当做一个贬义词。说对方年轻是“夸”。说对方老了,不是故意挑衅,就是太不懂事。当然,也有一些领域例外,比如在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越老反而越吃香。

对老的16种偏见

“老”,为何不招人喜欢呢?美国老年者学者戴安娜·哈利斯和威廉·柯尔总结了人们对老年人的16种偏见。

1.所有老年人都是一样。只要老了,他们之间的行为价值就会毫无差别。

2.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很孤独,并且遭其子女遗弃,孤苦无依。

3.跟年轻人比,更多的老年人得了重病,长期卧病再床。

4.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5.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学习能力。因此,不必费心教导老人新知识和技艺。

6.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性能力,而且也对性没有多大兴趣。

7.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怕死。

8.老年人工作效率低,生产力低。

9.大多数的老年人脾气不好、没有耐力,而且容易动怒。

10.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迷信宗教及神明。

11.大多数老年人经济环境贫困。

12、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跟子女同居一处。

13、老年人最大的嗜好是睡觉和看电视。

14、老年人都是重听型,因此跟老年人讲话必须大声喊叫。

15、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对政治无兴趣。因此,他们比年轻人更少参与政治。

16、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或应该)住在养老院或类似机构。

如果这些偏见都是真的,那么老年整个就是一个“悲惨世界”。不过,这些说法大多没有什么根据。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似是而非”的。

现在不到85布恩那个妄自称“老”

接下来,告诉您一些有根有据的事情吧。

在1994年以前,对人类年龄的国际标准划分是这样的:0~14岁为少儿人口;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中国的划分标准是60岁);65岁以上是老年人口。

到了20世纪末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素质和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后,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下列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样一来,不到75岁还不能跟“年轻”二字脱离关系!

到了2000年秋,在阿根廷召开第五届全球老龄大会,有六百多个国家的一千三百多人出席。这次会上首次提出“第四年龄”的概念。怎么说呢?第一年龄是指幼年和少年时代,成长期年龄段。第二年龄是指青壮年时代,劳动年龄段。第三年龄是指60~85岁,低龄老人,户外活动型老人,老有作为者。第四年龄年龄是指85岁以上,高龄老人,户内生活型老人,需要关照者。这个第四年龄才对应的是我们偏见中的“老人”:他们一般普遍带有三种以上的疾病,自理能力比较的差。

衡量一个人老不老,有四种客观标准:第一,年龄时代;第二,生理年龄;第三,心理年龄;第四,社会年龄。中国的规定是:人到60岁就是进入老年期了(这在各国是有所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定为55岁,发达国家定为65岁,日本则定为70岁)。但是,这是仅就年代年龄而言的还有另外三个领域可以由我们掌控。我们完全可以“人生六十始,其实正当年,八十也健康,百岁不稀罕”,可以“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

“老”意味着“失去”吗?

所以说,年轻与否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关键是怎么从心态上不怕老。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怕老的核心是“害怕失去”。比如 ,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和家庭、社会关系的丧失,生存目的的丧失。有时还要加上智慧、生动的感情。动人的容貌等的丧失。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在老年期确实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情况。

其实“老”并不等于“失去”。我们不要把老年期看成是丧失期。

第一.在这种观念里,成(壮)年期被视为人生的最高峰,被树为人生价值的标。然后除去所丧失的内容就成了老年期。这完全是从数量的观点老考虑问题。然而,老年期就像幼儿期、儿童期一样,是独成一体的世界,并不是做了“减法”之后的成年期。

第二.老年期的本质并不在于“丧失了什么”,而是“如何理解和对待丧失”。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老人会灵活的针对丧失的情况,针锋相对的接受挑战。当然,也会有人陷入绝望的深渊,意志消沉。不管怎样,老年期不应该被静态地看成是丧失期。我们要了解那些生动事态的实际情况,“老人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这一生动的过程。

只要正面迎击,针对各种丧失就能见招拆招。针对身体健康丧失的积极措施,就有注意血压,坚持慢跑或快跑,均衡饮食等。为了不使脑力衰退,可以经常使用脑力,参加老人学校等学习活动。针对经济上的丧失,可以不那么快把财产转让给子女,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继续存款。针对与家庭、社会联系的丧失,可以经常去看望子女,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针对生存目的的丧失,可以开拓兴趣,尝试参加各种活动或聚会。

而且,有人还总结了许多“老有老的好”,给我们更多不怕老的理由:更潇洒了,更坚强了,爱得更深了,变得更像自己了,变得更关心他人了,当爷爷/姥爷或奶奶/姥姥了,世界更宽广了,目标更明确了,精神生活更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