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安安ann高清:资料1007镇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5:56

镇江西津古渡街  地址:镇江市西津古渡街

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内西部云台山麓,全长约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其中以西津古渡、英国领事馆旧址最为著名。

昭关石塔位于街北向,是江南唯一的喇嘛过街石塔。建于元代,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

超岸寺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旧为玉山报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内原有观音殿、观澜亭、钓鳌亭等建筑。清朝咸丰年间曾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现在的规模。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属良好。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风馆。康熙年间,玉山报恩寺改名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寺庙山门墙上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刻的“大总持门”石额。现在这里是镇江****历史博物馆。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

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 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 

在离观音洞不远的地方,有紫阳洞和铁柱宫遗址两处道教胜迹及救生会。

古时候,西津古渡街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

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

东晋隆安五年 (401),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战略目标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

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 曌 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

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古渡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

 

镇江伯先公园 地址:镇江市润州区伯先路73号

伯先公园坐落在树林葱郁、景色秀美的云台山上。1926年,镇江人民为纪念辛亥先烈赵伯先,由知名人士冷御秋倡议筹建,辟云台山为赵伯先公园,由园艺专家陈养材精心设计,历时5年,至1931年6月落成开放。 公园门前有石狮一对,形象生动,雕工精湛。大门两侧墙上嵌有两块汉白玉金字刻石。

绍宗藏书楼位于伯先公园后山西侧,为西式二层楼房。藏书楼原在金山,名“文宗阁”,是分藏清代《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太平天国年间被毁。30 年代初吴寄尘先生重建于此,并得到柳诒徵、尹石公、冷御秋、 严惠宇诸先生大力赞助。楼门前有“绍宗国学藏书楼”题刻,现珍藏古籍、图书8万册。

“五卅”演讲厅位于伯先公园内。为重檐歇山式顶,四檐角飞出上翘,全长28米,宽19米,屋脊两端置吻兽,两山墙有雕花图案,为两层砖木结构,四面墙壁有玻璃窗,底层四面有环廊,廊柱高3.7米,廊宽2.2米,室内东端为讲台,楼上四周有楼座,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幽雅大方。该厅于1925年8月奠基1926年落成

 

镇江博物馆 电话:0511-85286517镇江市润州区伯先路73  时间:9:0017:0016:00停止发票)

镇江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现在的馆舍落成于1890年,占地70余亩。她西依云台山麓,北邻浩荡长江,东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国在中国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共5幢,建筑风格为东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错落有致,虽经百年风雨,但风姿依旧。这幢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遗存,风貌之独特,保存之完好,在全国比较少见,故被国务院于19961126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占地11700平方米,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库房,馆舍面积达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艺术殿堂中,珍藏着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其中国宝级文物一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二级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这些珍宝,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镇江历史发展的足迹。

在镇江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建设镇江博物馆新展厅被列为2002年政府为民办的16件实事之一。新展厅建设工程于2002年12月31日奠基开工,到2004年底全部建成对外开放。新展厅背靠云台山,占地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58平方米,新展厅建成后,全馆的占地面积扩大到20000平方米,馆舍面积也扩大到10600平方米。在新展厅建设的同时,老馆区的五幢建筑按原英国领事馆的原貌进行恢复,整个馆区按英国式园林风格进行整体环境景观改造,把镇江博物馆全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花园博物馆、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点。

新展厅建成后,镇江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先进的安全防盗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全面保证文物展览的安全,****空调系统对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展厅内展出《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展》、《馆藏历代陶瓷器精品展》、《馆藏古代金银器精品展》、《馆藏古代工艺精品展》、《“京江画派”书画精品展》五个基本展览,分别展出了该馆的精品文物。

该馆科研工作成绩突出。《镇江地区商周台形遗址与土墩墓遥感考古研究》曾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曾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镇江****历史博物馆  电话:0511-85279697 传真: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新河路

 

镇江慈寿塔 地址:镇江市市辖区长江路?金山公园内

慈寿塔位于山顶,是金山标志。高约三十六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

顺着内部旋式木梯可直登塔顶。俯身栏杆,镇江城尽收眼底,可见大江浩荡东去,群山逶迤入怀之雄伟气势。

慈寿塔下,有金山寺镇山之宝-周鼎、金山图、铜鼓、玉带,合为“四宝”。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造于齐梁时期。

金山原有双塔,明初俱废。1472 年日本画僧雪舟登临金山,所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

明穆宗隆庆年间寺僧了明于北塔旧址重建一塔,名之慈寿塔,清咸丰年间此塔毁于战火。

光绪年间金山寺住持隐儒经五年奔走,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资助下终于一了建塔心愿。时年恰逢慈禧六十寿辰,刘坤一遂在慈寿塔外花墙上刻上湖南八龄童李远安手书“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以示贺寿。

宋代王安石曾在《金山》诗中赞道:“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镇江天下第一泉 地址:镇江市长江路百花洲公园内

当年江水西来,至金山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和北泠。泠者,水曲也。第一泉位于中间水曲之下,故名“中泠”。唐代张又新《水记》和刘伯刍《水品》都称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泉”。

唐代名士刘伯刍还曾分天下名泉为七等(镇江中泠泉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泉水第三,丹阳观音泉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泉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为第七)。

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末与金山同时登陆后一度迷失。清同治八年 (1882) 再现,光绪镇江知府王仁堪遂筑池种荷植柳,并亲题“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中泠泉水色如翠玉,醇厚甘洌,“盈杯不溢”,名贵而神奇。

 

镇江赛珍珠故居 电话:0511-85234174  地址:镇江市润州山路6

赛珍珠故居位于市区西北登云山上,占地约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921031被命名为“镇江市友好交流馆”,用以收存陈列赛珍珠的著作和相关物品、资料及中美友好交往的有意义的展品。

赛珍珠(18921973):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从童年开始便在镇江度过了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得奖作品有《大地三部曲》、《异邦客》、《东风西风》等,主要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

1973326,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葬礼的悼词中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的富于同情心的人”。1998年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中国时告诉中国朋友:“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

 

镇江梦溪园 电话:0511-84425561  地址:镇江市梦溪园巷21

沈括故居梦溪园位于市区梦溪园巷,是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写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我国当代科学家钱伟长说:“这座坐标就屹立在镇江。”该书现已被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翻译出版。

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园里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建筑,还有一条溪水流经园内。现在的梦溪园只是原梦溪园的一部分,由市****1985年恢复,占地2亩,计2幢建筑。

前幢为清代修建的硬山顶平瓦房,坐东朝西,当中设正门入园,门上方嵌有茅以升题写的“梦溪园”大理石横额。后幢为清式厅房,坐北朝南,内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图片、模型、实物,展现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医学等方面的科研成就。

室内两对抱柱上的对联是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川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纵横”。“数卷奇文物志无心匀翠墨;一钧初月南航北驾为苍生”。

 

镇江焦山  景区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东吴路   营业时间:715--1730

A公交指南 镇江火车站距离景区约10公里。出租车15分钟即达,乘公交车4路、133路、104路终点站下。

B游览线路 大门-待渡舫--山门--定慧寺--碑刻博物馆--抗英古炮台--上山--汲江楼--板桥书屋--万佛塔--下山—壮观亭--摩崖石刻--渡口--返回

C简介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焦山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焦山山高71,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

焦山摩崖石刻

踏进焦山山门经定慧寺西行,过华严阁,拾级登山,既进入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景区。但见陡崖峭壁之上,镌刻有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名人的题诗、题词,犹如“峭壁书廊”,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的题名石刻真迹,颇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洒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以刚毅的笔力,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

焦山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起六朝、下迄民国,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一批,绵延约150 其中有著名的大字之祖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唐《金刚经偈句》以及宋米芾、贺铸、陈安民、陆游、赵孟奎、吴琚等人;明清方豪、洪亮吉、陶澎、康有为等人的题诗题记,是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艺术和历史价值极高。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崖石上,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南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         

陆游所书的摩崖石刻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洒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但令人痛心的是,摩崖石刻由于年久失修、风化剥蚀,石刻毁损非常严重,大多数字迹模糊,无法分辨。如不采取措施及时抢救,这些文物将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据有关专家分析其原因:一是毁于自然灾害。1991年,镇江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焦山发生多处大面积滑坡,崖基失控,坡底失稳,使崖体崩塌,道路下沉,许多石刻被淹没;二是物理风化的影响。石刻长期暴露在外,如果暴雨猛烈冲刷山石,雨水就会伴着泥沙渗入岩石裂隙,使裂缝加大,对石刻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三是化学风化的作用。岩石与水接触时,石灰岩溶解或溶蚀,溶解的部分会随水而流失,很容易破坏石刻的稳定性;四是生物风化的原因,除了地衣、苔藓、藻类和霉菌会破坏石质文物表面的雕刻以外,树木生长中的根系扩展也会加速对摩崖石刻的劈契肢解;五是酸雨的腐蚀。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形成的酸雨对石刻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六是人为的损害。石刻保护区没有护栏防护,游客随意触摸石刻表面,人力的摸、推、撞以及手上的汗水污渍,对已经风化的文物也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据了解,1992年和1995年,国家文物局曾两次拨款,对焦山西麓山体滑坡进行过两期整治,摩崖石刻段山体滑坡险情基本得到了控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焦山碑刻博物馆将重点对摩崖石刻的防生物和风化等方面进行保护。笔者看到,施工人员冒着严寒在忙着浇灌水泥,山脚下一条固基长廊正在由南向北延伸。

山脚下一条固基长廊正在由南向北延伸

 

镇江金山 
    门口“雄跨东南二百州”的扁额让我们感受到金山的气势,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山寺了。

    美丽的金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传说苏东坡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在此地有感而发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也发生在这里;《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拨动了人们心中沉寂许久的心弦,其中白娘子为救许仙而“水漫金山寺”的那段,更为金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进门往前走了几十米,来到了金山寺的山门,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游玩时亲笔题写的。两只明代的石狮雄踞山门两旁,院子里立着三个大大的香炉,日久天长,早已熏得乌漆抹黑的了,每个香炉分三层,中间一层约为三米多高,一片香雾缭绕,人头攒动的善男信女们高颂佛号,虔诚而拜。
    在山门正对的西面,紧邻着面积达1.67公顷的佛教广场,广场是金山寺举行法事活动及集会的重要场所。作为金山寺大雄宝殿轴线的延伸,金山佛教广场是重要的景观点,其中水天桥、照壁、佛教文化柱、转经轮、撞钟架、宝相花地刻、因缘石、三福桥等八个景观将渊远的佛教文化融入其中,使金山广场与金山寺成为互动共融的空间。
    不知有没人注意到,我上面写的是“山门正对的西面”,中国绝大多数的寺庙山门都是朝南开的,为何这个金山寺的山门要朝西呢?这其中有什么玄妙吗?这就需要稍微了解一下金山寺的形成情况了。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山高44米,绕山一周约520米。它原是长江之中的一座悬礁孤岛,地势独特,“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号称“江心一朵芙蓉”,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别具匠心,随着时代的沧桑变迁,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现在金山与陆地相连的格局

    步入山门,穿过天王殿,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名的重檐歇山顶大殿--“大雄宝殿”,整个大殿总面积800平方米,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进入大雄宝殿,正中三尊金身佛像并列而坐,分别是释迎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旁站立十八罗汉,形象高大,栩栩如生;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大殿的背面,“五十三僧”海岛群塑中,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善财童子,右为龙女,左前方文殊菩萨骑着青狮,右前方普贤菩萨跨着白象,正上方地藏王菩萨坐骑揭谛兽,正中顶上为如来佛,四大天王分布下方左右。海岛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53位菩萨的彩塑。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中的德云比丘,以及金山寺海岛也在其中。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佛国世界。
    从大殿后侧登山,经过夕照阁和观音阁(夕照阁和观音阁大门紧闭,据说两处陈列着金山的四件镇山之宝和乾隆六下江南驻跸金山寺留下的7块御碑),沿着石阶而上来到了一处叫“妙高台”的地方,旁边有一排灰暗的房屋,听了一段段典故,不由得肃然起敬起来。
    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以400水兵将数万人侵金兵团在金山附近,韩夫人梁红玉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励士气,宋军大振,大破金兀术。从此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流芳百世,雄风千载。
    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失去“小轩窗正梳妆”之人,仕途上又变法失败,被流放岭南,路经京口(即现在的镇江),等待朝廷的进一步指示。中秋之夜,东坡携友重游金山,在这妙高台之上,面对江涛滚滚,月色如画,想着至爱之人远去,人海相隔,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朝中奸妒、小人当道,西北面天狼虎视眈眈,自已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国事、家事、天下事齐注心头,不禁百感交集,一挥而就写下了这脍炙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从妙高台往南,来到了位于金山东南侧山腰上的楞枷台,又名苏经楼。“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这座傍山驳石的楼阁,建筑奇巧,由下而上要经过三重楼阁,每上一层,就难寻去路,但一开洞门,忽见有楼梯可登。大家要迂回曲折,才能到达楼顶,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由楞伽台向北沿台阶缓步而上,登上金山顶峰的留云亭。留云亭是金山视觉最为开阔之处。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景,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恭请圣上题词。当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忽然写不下去了。其中有一大臣见此情状,立即跪奏:“臣今见驾。”康熙听见“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字繁体正是由“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十分机灵。虽然这是传说,但这四个字的确不是一气呵成。大家看,这“江天一”三字要比“览”字大些。因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留云亭北的佛印山房朝西北沿路西行,来到金山西侧的金鳌岭上的七峰亭,该亭又称七峰阁。据说岳飞当年被十二道金牌催返临安,途经镇江,到金山寺拜访道月方丈,告诉他自己昨夜营宿瓜洲时,梦见两犬讲话。道月解梦说:“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务必谨慎。”临别时,道月赠诗一首:“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防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意在提醒岳飞。岳飞被害于风波亭时叹息:“悔不听道月之言。”后来秦桧得知金山寺道月方丈能未卜先知,便派将军何立前去拘捕,何立刚到金山,见道月在召集佛会说法:“吾年四十九,是非终目有。不为自己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完便坐化归天了。秦桧未拿到道月,认为金鳌岭上七峰突出,每代都出高僧,盛怒之下,下令削平七峰,以破坏风水,后人为纪念岳飞和道月就建了这座“七峰亭”。
    七峰亭向东不远有一处售票处,此处是登金山宝塔的必经之路,只好忍痛掏出8元钱的过路费,寻思着怎么现在还有这种“园中园”的景点?郁闷得来到耸立在金山西北峰上的慈寿塔下。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宋朝时改建成双塔,分别取名为“荐慈塔”和“荐寿塔”。双塔倒塌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重建,取名慈寿塔,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此塔。慈寿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沿着塔内木梯盘旋而上,面面有景,层层各异。登塔凭栏眺望,万里江山,金山名胜,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心胸豁然开阔,此前的种种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由慈寿塔往北不远,就到了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即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又名裴公洞。裴头陀相传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他初来居此洞。《金山志》有关于此洞的记载:“昔有白蟒踞焉,一名蟒洞,唐裴头陀压胜去之。”裴头陀与神话《白蛇传》中的法海是毫不相干的。裴头陀刚到金山时,殿宇破落,满目荒凉,于是他带领众增,披荆斩棘,修耷房舍,种植蔬菜。一日,刨地得金,经官府奏报朝廷,用黄金维修寺庙,名金山寺。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打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纪念他,本愿自然是希望法海流芳百世,金山寺声名远扬。而在流传民间的《白蛇传》中,不知什么缘故,法海和尚却成了自恃神通广大,无端多管闲事,横行霸道,拆散人间美满婚姻的千秋罪人。
    在法海洞北,玉带桥畔有一个白龙洞,洞内有白娘子和小青的汉白玉雕像。传说峨眉山上白蛇,化成美貌的白娘子,和药店伙计许仙结成恩爱夫妻,和尚法海认为这是触犯天规,将许仙诓骗到金山。白娘子和小青调来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后来,许仙由白龙洞赶到杭州与白娘子断桥相会。这就是老幼皆知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
    在金山白龙洞前方,有一座像玉带形状的桥,这就是玉带桥。传说这是苏东坡与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怕损坏、于是就请人仿照王带的式样建造了这座桥,供人欣赏。玉带桥长16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如镜。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金山北面水边的御码头。当初金山还孤立在大江之中时,人们由此登陆上岸。御码头共有十三级台阶,两边是汉白玉石栏。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来金山,都由此码头上岸,所以称“御码头”。在御码头旁,有苏东坡的“钓鱼台”。
  由御码头沿着大路向西,来到了题有“花洲冷泉”横匾的金泉桥上。这是一座为了沟通金山寺与天下第一泉而新建的三孔拱形花岗岩石桥,桥长20米,宽10米,桥上盖有长方敞亭,便于大家休息、摄影和观赏水中荷花。
  向西跨过天桥,看到了金山西侧的塔影湖。此湖因金山宝塔倒映湖中而得名。
  沿百花洲草坪朝东行,就到了湖东的云根岛。它原为江中一组天然错综的奇石,又名云根石、石排山、笔架山和三岛。岛上建有一座正方形攒尖顶小亭,名为“云根风月亭”。岛侧有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由云根岛返回,沿湖西行,通过九曲桥,便看到了临湖的镇江名楼之一的“芙蓉楼”。双重檐歇山顶的芙蓉楼与金山隔湖相望。山水相连,烟雨茫茫,湖中挺立着三座形状各异的汉白玉雕刻的石幢,中间楼空,这就是三塔印月,塔影楼景相映成趣。芙蓉楼二楼正中悬挂的“芙蓉楼”横匾,是江泽民在1992年3月29日亲笔题写的。红柱门窗青瓦飞檐,四周长廊境蜒曲折,无论走进北侧的冰心讲,还是南侧的掬月亭,都会重现唐朝诗人王昌龄《美蓉楼送辛渐》的诗境,把我们带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境界。
   来到“天下第一泉--中冷泉”。游金山的人都喜欢到“天下第一泉”喝茶,这里泉水澄澈,甘醇清例,沁人心脾,值得称奇的是把中冷泉的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二三分而不溢出,故有“盈杯不溢”之说。唐代著名学问家刘伯刍把此泉评为“天下第一”,从此中冷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冷泉原在江心,自金山与陆地相连后,泉址也到了岸上,因水势曲折将水流分为三冷(即南冷、中冷、北冷),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冷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又称“南冷泉”。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现泉眼四周砌成了一个石栏方池,池壁中刻有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所书的“天下第一泉”5个大宇。大家畅游金山之后,坐在这里品饮一杯用“天下第一泉”泡出来的香茶,更有泉茗甘冽,润浸肺腑,一品为快的惬意。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作。全诗先是描绘了一幅浩渺迷茫,水天相连的自然风景,然后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满怀离情的孤独之感。最后以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此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它所推崇的“冰壶”美德,“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清,为官应内清外润,廉洁奉公”。  本诗是作者任江宁丞时送别朋友辛渐乘舟去洛阳而作,表明了自己为官的清廉无私。作者对辛渐说,你到洛阳之后,假如故亲旧友问起我时,你就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好了。鲍照《代白头吟》中有“清如玉壶冰”句。“玉壶”是晶莹粹白的,“冰”是纯净明彻的。“玉壶冰”比凭借品纯洁、高尚,后用以比喻为官清廉端方。当时王昌龄被贬官,但他自认可是无罪的,在亲朋面前是问心无愧的。所以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自白于人。诗转用了一个引语,不仅文字简练,而且非常含蓄,意味深长。
    镇江芙蓉楼因这首诗而名扬天下。芙蓉楼,又名千秋楼,始建于东晋,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旧址在镇江青云门鼓楼岗一带,后毁于战乱。芙蓉楼于1992年9月重建,江泽民题匾“芙蓉楼”。重建的芙蓉楼临湖而立,楼阁鸟甍朱栏,鸱吻飞檐,规模宏肆,座落显敞,身居楼中,八面有声,四面有景,名城的山容、水态,旖旎风光一览无余,静可听泉唱鸟语,晨钟暮鼓;近可看清澈喷突的泉水和波光粼粼的湖面;远可望浩荡奔流的长江;东可观绮丽金山的姿容神韵,与慈寿塔相辉映。楼下设有茶座,游客可凭栏品茗,欣赏湖光美景。二楼一幅刻漆填彩壁画《平明送客图》,表现了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意。朱漆贴金壁画《千秋江山图》描绘着京口古城千年原貌。至此,可眺望湖中三座汉白玉雕刻的中空石塔,倘若明月东升,塔中点灯,可观“三塔印月”的佳景。

  注释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②“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寒雨: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平明:天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③“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④“一片冰在玉壶”的意思说::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作者王昌龄(690~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金山游览路线:江天禅寺——夕阳阁——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宝——慈寺塔——古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郭噗墓——天下第一泉---芙蓉楼

镇江“芙蓉楼”位于江苏镇江金山西一里之遥,其间有塔影湖相隔。景区入口处位于一泉宾馆东门南侧,持金山寺门票在此可以免票入园。最好从金山公园内乘船直达,或从金山公园过“花洲泠泉”廊桥沿塔影湖北侧湖堤向西到底。

 

北固山 地址:镇江市市辖区东吴路3

位于镇江市城北,扬子江滨,高约53。系镇江“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著名于世。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北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为风景最佳之所,闻名中外的甘露寺建于峰顶,山上古迹大多与甘露寺“刘备招亲”有关。北固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历代诗人墨客如许诨、沈括、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北固山主要景点有:清晖亭、铁塔、古甘露禅寺、多景楼、凌云亭,还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狠石、溜马涧、试剑石及太史慈墓等。

解放后,中峰、后峰辟为甘露寺公园,一九八六年更名为北固公园。多年来,在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北固山进行了大量的修缮。新铺环山路,增设沿江景点,新扩6000平方米草坪绿地,山坡上广植花草树木,使北固山更加增色生辉。 “天下第一江山”

北固山人文景观众多,还有东吴大将太史慈和鲁肃的陵墓,有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坟墓,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虎口脱险遗址。

歌咏北固山的诗也很多,其中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要数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境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将北固山胜景和险要的形势浓缩成四句话:“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峰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历代诗人墨客,如李白、苏武、米布、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进入大门,我们在左侧看到的这一汪池水,叫做“凤凰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

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我们看到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后面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相传南朝梁武帝亲临北固山时说:“此岭不足须固守,然京口实乃壮观。”赐“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北固山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北固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

 

镇江南山
一、景区简介 南郊名胜在南郊诸山,首推招隐山。满山苍松翠柏、参天拔地。春夏之际,但闻鸟鸣千啭,蝉吟不穷,清泉淙淙,一片清凉世界;晚秋时分,红叶经霜,灿然若火,浓荫藏寺,五色纷披,更是一幅图画。清人鲍之钟诗曰:"灿烂霜机能浅深红,楼台如在万花丛。"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则赞之为"城市山林"。
二、出游攻略[地址]镇江市竹林路98号[公共交通指南]火车站、大市口15路车到风景区。[门票]成人票40元。[景区营业时间]7:30—17:30[景区咨询电话]0511-84498660
三、景区特色 1980年镇江南山自开发建设以来,先后恢复了招隐区、竹林景区、黄鹤山景区、九华山景区四大景区,景区内重峦叠翠、茂林修竹、山深水秀、泉涌溪流,山上有树木160余种,飞禽70多种,居沪宁线之首。名胜区内景点有增华阁、读书台、济祖殿、听鹂山房、虎跑泉、鹿跑泉 、林公泉、挹江亭、玉蕊亭、如斯亭、万古长青亭、鸟外亭、文心阁、学林轩等,游人到此有泉可饮,有洞可探,有鸟可听,“城市山林”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从市区南行数里,有一胜区,这里群山环抱,青峦错落,绿树葱茏,有珍禽奇鸟,有亭台楼阁,有竹林流泉,风景清幽,美不胜收。这便是被列为江苏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单位的镇江南郊风景区。
  南郊名胜在南郊诸山,首推招隐山。满山苍松翠柏、参天拔地。春夏之际,但闻鸟鸣千啭,蝉吟不穷,清泉淙淙,一片清凉世界;晚秋时分,红叶经霜,灿然若火,浓荫藏寺,五色纷披,更是一幅图画。清人鲍之钟诗曰:"灿烂霜机能浅深红,楼台如在万花丛。"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则赞之为"城市山林"。
  南郊山中亦不乏人文景观,其寺庙建筑处寂静山中,久负盛名,招隐山有招隐寺,本是东晋艺术家戴颙隐居的地方,后来梁昭明太子在此建读书台,编纂文选,留下不少古迹。夹山有竹林寺,周围古树叠翠,修竹万竿,前人诗云:"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鹤林寺位于黄鹤山下,寺前杜鹃楼前一株杜鹃花,据传有三百年历史,盛开时花有数千朵,"花落春风老杜鹃"。鹤林寺看杜鹃,唐宋时即为盛事,至今不绝,回龙山腰有莲花洞。明代僧人开发建寺,因洞口有巨石如莲花,故名。志载当初开发时曾出现"龙骨"。1980年文物单位曾发掘出一批第四纪全新世动物化石,还有一枚人齿化石,距今约一万年以上。

招隐寺  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拒不出仁而得名。招陷寺初建于山上,由戴颙故宅改建。颙只生一女,颙死后,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故名招隐寺。招隐寺最初创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殿宇宏丽,甚负盛名。唐宋以来,几经兴废。清咸丰间,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间,慧传和尚重建大殿、读书台等,规模已不如前。抗战时,又遭日军毁坏,现在正全面修复,大部分胜迹已焕然一新。由于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编撰了名著《昭明文选》,使历史人物与名山共存,更招引着历代名人:唐朝诗人刘禹锡、骆宾王、宋大学士苏东坡、著名书画家米芾、清朝乾隆皇帝都曾登游此山,并且留有许多诗画。

听鹂山房  听鹂山房坐落在增华阁东北山腰里。过去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日,风凉清幽。招隐山上花鸟众多,万以黄鹂为最,终日鸟声不绝,黄鹂叫声万为宛转动听。戴颙隐居此山中时,最喜爱听黄鹂的鸣叫,常携带酒和柑,独坐绿荫中,聆听黄鹂歌啭,怡然自得,终日不厌,人问何故,他说:此俗耳针砭,诗肠歌吹。"这就是著名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来历。这在《千家诗》和《幼学注解》等书中都有记载,传为千古美谈。戴颙是一位卓越的古代音乐家,他欣赏鸟叫往往入了迷,其曲调作品得益于黄鹂歌鸣不少,其中《游弦》《广陵》《止息》三曲尤为传世佳作。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这座听鹂山房。有门联曰: 泉韵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隐逸;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

虎跑泉  在山路左侧,相传东晋法安禅师初来山时,饮水困难,虎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长方形,设计美观大方。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见底,故虎跑亭又称"万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知府程峋所书。虎跑泉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昭明太子来招隐寺读书,环境十分幽雅,但苦无水喝。他闲暇无事就满山跑,寻找泉眼。有一天,太子漫步在山坡上,忽然一阵风过,树叶沙沙作响,直落地上。古语说:"云从龙,风从虎。"太子不禁毛骨悚然,哪知岗下有个小山洼,一猛虎前脚落空,一下陷了下去。太子一见,暗暗吃惊。只见这只虎大吼一声前爪猛刨这处,留下一个跳有三尺深的塘儿,虎便咆哮而去刹那间,塘内便有清泉不断向外渗出,太子双手掬着泉水,尝了一口,只觉清凉香冽,甘美香甜。这时泉水源源不断向外涌流,太子惊喜之余急忙吩咐,把泉水蓄起来,泉眼四周石头砌成池子,因虎刨此泉,故取名"虎跑泉"。

鹿跑泉  在听鹂山房东侧。据清代文学家夏慎枢《招隐有夏序》载,"吸鹿泉,煮新茗,甘香润吻"泉旁有亭,三角形,下大上小,造型别至,名鹿泉亭,亦称"如斯亭"。 当年此处林壑幽美,野鹿出没,闻呦呦鹿鸣,听泠泠泉响,别有一番情致。唐著名诗人张祜形容为: 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迹幽。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

玉蕊亭  在增华阁东南,为一座六角亭,石柱有楹联曰:"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亭旁原有玉蕊仙踪堂,久已废毁。 唐时这里有两株名贵的玉蕊仙花,只有皇帝的御花园和翰林院地允许植种,是稀世奇葩,开放时如瑶林琼树,因此有仙女游赏等神话传说。唐朝宰相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常游招隐寺,于玉蕊花下饮酒赋诗,有《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诗: 玉蕊天中树,金闰昔共窥。 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 旧赏烟霄远,新欢岁月移。 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 并特为观花建此亭,名"玉蕊亭"。

昭明太子读书台和增华阁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梁武帝长子,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招隐寺读书,于读书间招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太子未及即位而卒,年三址一岁,谥昭明。 读书台建于山腰,为小巧平房三间,门旁柱上有楹联曰: 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 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 房屋四周有回廊,窗明几净,环境清幽。内有石案一块,长约一点三米,宽约半米,厚约十厘米,为太子伏案处。 读书台北还有济祖殿,藏有出土文物,如元氏五蝠(福)捧寿大型碑刻和明代重修招隐寺碑记。
  读书台右边为增华阁,是当年昭明太子编辑文选的地方。萧统云集天下才学贤士,包括《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在"山水有清音的"增华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成为南朝文坛的中心。《文选》入选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萧梁,文体各异,大都文质并重,词藻华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阁内正中墙有《增华选文图》,左墙角有一博古架,陈列昭明文选样本。门旁楹联为:景仰古贤风,此地得江山之助; 熟精文选理,斯人与翰墨为缘。 增华阁、读书台面临群山环抱林木幽深之境,气魄宏大,别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无路"之感。

珍珠泉  在招隐山北脚下,传为昭明太子所凿,泉水涌上如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旁原有亭,宋李迪建,名"珍珠亭",久已废圯。解放后在泉附近山谷中筑一水库,取名"珍珠水库",有灌溉和防洪作用。现珍珠泉亭建于水库大堤山坡上。清郭野有《试珍珠泉》诗,曰: 秋云沉碧古苔绿,风激珠光流万斛。 仙人倚槛抚瑶琴,松外泠泠漱寒玉,我生嗜饮兼嗜眠,老怀抑郁烦忧煎。 可能一勺分尝后,还我聪明似少年。

鸟外亭  位于招隐山顶,因亭高出飞鸟,故名。始建年不详,清初尚存,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重建,为混凝土仿木结构,圆形,单檐尖顶,直径六米,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登临远眺,江山景色,尽收眼底。

竹林寺  位于南郊夹山下的竹林寺本名夹山不见寺禅院,东晋法安禅师始建,颓废已久。明末崇祯年间,林皋大师在此搭建草房,独居二年,创建名蓝。因寺处大片竹林中,远远望去只见竹林不见寺,故名。 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亲书寺额。雍正十一年,皇帝下诏重建,计有殿宇二百五十九楹,规模甚为宏大,年希尧有记。咸丰六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咸丰八年和尚雪峰仿旧寺重建,刚砌成百间,两年不到又毁。同治三年和尚旭雯率领徒弟回山修建,规模已不如前。 竹林寺依山而建,一组石阶,一层平台,上下五层,层层登高,竹林繁茂,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寺前有月牙河,河周有数株古老银杏树,高耸入云。山门前原有凝翠亭,背山面水,风景优美,可供游人小憩。倾圯后未修复。山门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共五间,门上石额为"竹林禅寺"。从天王殿大门入寺,拾级而上,至第三平台,地面宽广,两旁建东西客堂,各五间,设计精巧,形象古朴,修整后面貌一新。竹林寺的特色是幽而秀,夹山原有万竿修竹,千株巨松,古老的栎、柏、枫、银杏等错杂其间,风景优美如画。

林公泉   位于山腰,是明代林皋禅师所凿,故名。泉名石额为清代书法家陆润庠所书。有石砌方池,泉水清澈,过去和尚汲泉烹茶待客。泉背依山崖,岩石嶙峋,颇具古意。挹江亭:由林公泉沿通道迂回曲折而至恶化山最高处有挹江亭,六角形,石柱上有联:"来时觉幽奥,到此豁心胸"。亭中小坐,可荡涤心胸,开阔视野。亭外松篁掩映,苍翠宜人。北望烟波浩渺的长江和雄壮秀丽的京口三山,令人心旷神怡。伯先墓 :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烈士墓在竹林寺东夹山下,翠柏丛生,青桐笔立。陵墓前后约一百米,左右宽三十米,大型墓包有护围拱石,四周有圆形回廊平台。墓碑上刻有"辛亥烈士赵声伯先之?quot;。碑前有石供桌,两旁有石狮基座,正前方有台阶,墓道长六十米,墓周植有梧桐和苍松翠柏,树森成荫,景色幽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林寺  鹤林寺位于南郊磨笄山北麓,旧名竹林寺,是镇江南郊的著名古寺之一,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载,南朝宋武帝刘裕潜龙时,游息竹林寺,黄鹤飞舞其上,即帝位后,有永初年间,改竹林寺为鹤林寺。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僧元素主持此寺,始改为禅寺,又名古竹院。唐诗人李涉曾在寺壁上题诗曰: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竹院即指鹤林寺,后毁于战火。北宋绍兴中重建,改名报恩光孝禅寺。宋咸淳间僧庆清重修,寺在山南。明永乐年间又毁,僧得月就古竹院稍加修葺,即今址。明弘治中,僧了心始修殿宇,万历间吏部尚书祟光祖损金重建天王殿及方丈、僧寮、莲亭、竹院。清康熙四年,僧净能、无怠重修。咸丰间尽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重修。 鹤林寺在唐时范围较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后几经兴废,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该寺地近城市,山明水秀,风景幽美,自古文人墨客常喜留连其间,览物生情,吟诗作画,韵事佳话亦多。古鹤林有八景常为人们所谈及。

杜鹃花  相传唐贞观中,外国僧人将杜鹃花种在钵盂中,自天台携来,每年暮春开花,见到两年朱裳女子,隐现于花丛中"。又传说,唐朝周宝镇守浙西时,驻节京口。有位神仙叫殷七七,是他的旧识,来镇江拜访他。周对殷说:"鹤林寺杜鹃花天下闻名,听说你能使花在不开的季节开放,现在重阳佳节临近,你能使杜鹃花开放吗?"殷连声答道:"可以,可以。"便使用法术,杜鹃花果然重九盛开,轰动了整个镇江城。 鹤林寺的杜鹃花,因唐末战火与寺同毁。到宋咸淳年间,寺僧以红踯躅冒充唐杜鹃花,不久皆枯死。元延祐三年(1316年),里人戈道恭家圃中有唐杜鹃移植寺中,乃复旧观。花前建一小楼,名杜鹃楼,谷雨前后,杜鹃盛开,登楼观赏,更觉雅致,饶有情趣。

苏公竹院  鹤林寺右边大院中长满了苍翠的修竹,据说是苏东坡栽种的,故叫苏公竹院,其实苏东坡来镇江以前,这里就有大片竹林。苏东坡《游鹤林寺》诗:"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可见这里的竹子并不是苏东坡栽种的,可能他以后又在寺中补种了一些。
茂叔莲池  鹤林寺左边有一小池,据说是宋朝周敦颐(字茂叔)所凿,所以叫茂叔莲池。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因年幼丧父,随母来镇寄居舅父家,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读书,生平最爱莲花。著有《爱莲说》,为世人传诵。他在寺中凿了一口方池,栽种莲花,称爱莲池,即茂叔莲池。

米芾墓   位于鹤林寺西南面,占地约一亩,前有石坊,墓碑是明代米氏后裔米万钟所书。"山荒樵径十三松,米老孤坟此地逢","五州烟雨南宫笔,千里江山北固诗",这是后人对米芾的怀念和赞扬。米芾,北宋书画家,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镇江)。宋徽宗时招他为书画博士,曾任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称他"米颠"。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所画的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在中国画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米芾欣赏镇江美景,作画数十年,先后营造了三处住宅。北固山下,有天然图画的海岳庵;千秋桥畔,有垂荫一亩的西山书院;南郊鹤林寺旁,有题为"城市山林"的精舍。米芾五十七岁时病死在淮阳军官邸,其子米元晖遵照父亲的遗愿,将遗体归葬鹤林寺前,并舍宅建祠纪念,即为米公祠。

 

镇江小山楼国际青年旅舍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西津渡利群巷11号

A   路线1   从火车站坐2路车,到伯先公园下,然后往回走到博物馆,从旁边的石板路上一直走大概五分钟就可以看到它们家了。   

      路线2  从南门车站坐102路到迎江路下即到。  

B   此家旅舍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明清式江南民居,坐落于古城镇江的一条千年老街---西津渡。山坡下,长江边,“城市山林”里的世外桃源。小山楼为世界范围的旅行者提供一个在路上的家,安全、温謦、精致、浪漫。在周围众多开放式历史古迹,人文景点环绕中,其本身就是一本可追溯千年的、耐读的书。来烟雨江南的小山楼凭窗发呆吧!你就是一道风景。石板路,马头墙,青灰瓦,朱漆梁。千年古渡口,一幢小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