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卡哪张好:我与伊斯兰教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0:06
我与伊斯兰教的故事 [原创 2010-11-04 09:30:43]    字号:大 中 小

文章来源: 原创

 

我与伊斯兰教的故事

    上世纪中叶,父亲调动工作,从西安迁到西宁。青海盐务局旧机关位于东稍门,此地为西宁回族聚集区。我也就转学到东关小学就近读书。真正接触了伊斯兰教经典和回族文化。

    穆斯林,在中国统称为回族。对这个民族,我们已经不生疏了。它不是中国的固有民族,最早溯源可至盛唐时期,那时大量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和外交使团往来于由西域到长安的丝绸之路,沿途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或坐地为商;波斯湾内阿拉伯各国的海上贸易,也时时光顾中国沿海的泉州等港,船员和贸易商也不断登陆,在岸上置家置业。虽然,他们并不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但却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即伊斯兰教。到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和两个孙子拔都,旭烈兀先后西征,几乎征服了整个穆斯林世界。为了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蒙古军事贵族,除了屠城之外,对这个世界的中坚力量,采取异地安置,分而治之的策略,大量迁徙当地文化人,基层官吏,工匠到中国西北,西南屯垦开荒。于是,在甘(肃)、青(海)、新(疆)、宁(宁夏)和云南偏远贫瘠地区便出现了大批阿拉伯移民的新型村庄。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由于来自阿拉伯和波斯世界各处,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且与汉族杂处,只能适应和习惯汉族语言文字作为交流的工具。他们也没有相同的民族血缘,只能以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象征和标志。他们和先前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已定居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外交使节的后人,便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穆斯林生活习惯,组成了中国境内一个新的庞大的少数民族。它就是回族。回族散居全国,但却保持着穆罕默德信徒的信仰。并世代相传,长期坚持不懈,使这个民族,在中国民族大家庭里,始终保留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伊斯兰教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号召和聚拢教众,并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这就是西安玉祥门外,西宁东关,回族聚族围清真寺而居的原因。

 

    由于在回族社区,东关完小以回族学生为主。因此,各年级一周特设两节经文课,由东街清真大寺阿訇教授“古兰经”。 “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 据载,公元6l0年(伊斯兰教历9月),安拉在“盖德尔”的吉祥夜晚,命令天使吉卜利勒向穆罕默德开始陆续启降《古兰经》文,在随后的二十三年中(公元610——632年),依照临时发生的事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穆罕默德陆陆续续地零星启示,也即在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汇成了这部“安拉启示”的汇集。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启示”才中止。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其文体是一种非常绝妙的韵体文,具有独特优美的风格。在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的同时,也反映了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半岛希贸兹地区的社会现实和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斗争概况。

       作为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古兰经》以信仰安拉为最高神灵,他们相信安拉“创造了天地”、“支配着日月”、“降了甘霖”,还“救人于危难”,是独一的。

       《古兰经》号召信徒信仰天仙。认为天仙是安拉用光创造的妙体,它们的本能就是顺从和忠实地执行安拉的命令。天仙行动神速,数量众多,各司其职。有的肩负安拉的宝座,赞颂安拉的高超;有的传达安拉的启示于众先知,并襄助先知们传教;有的记录人们的善恶言行;有的为信徒向安拉说情求饶,或在人的寿命将尽时索取其性命以及专司末日号角和管理火狱等。在《古兰经》中,特别提到一位被称作“圣灵”和“忠实的精神”的天使吉卜利勒,是专门将启示传达给先知穆罕默德的。

       《古兰经》提倡信仰使者。要人们相信安拉曾在不同时代从各民族中特选作为使者或先知的人,到本民族中去劝告人们趋善避恶,信仰一神。这些使者同样是有生有死的普通人,而不同的是他们蒙安拉的指引,接受他的启示,能显示奇迹。这样的先知有28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和穆罕默德;而穆罕默德则是继承已往先知使命的“封印先知”,在他之后,再无先知。  《古兰经》要信徒们信仰安拉的经典《古兰经》.因为通向谬误的道路有千百条,而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古兰经》首章所昭示的“正路”,即伊斯兰教。

       《古兰经》要信徒们信仰末日的报应。因为安拉认为天地是要毁灭的,人生是有限的,今生不是人们的最终归宿,后世才是最美好、最长久的。在《古兰经》的启示中,最初在描绘末日来临的时候,说天地万物经过大的动荡之后,尽行毁灭,然后“号角一响”,一切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将死而复生,接受审判。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生前的行为得到赏罚。受赏者进入天园,受罚者进入火狱。

       这五条信仰加上源自圣训的信仰被定为伊斯兰教的六大信条,其中以信安拉、信后世、信先知穆罕默德和信启示《古兰经》为其教义思想的核心。

       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直接反映了7世纪初发生在阿拉伯半岛,并对后来阿拉伯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所以,又是研究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以及当时半岛社会情况极重要的历史文献。阿拉伯语《古兰经》是带韵的散文,语言凝炼,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其语言辞藻和表达形式,至今仍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该经中的某些命题和典故,一直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学的创作题材。由于《古兰经》在语言文字上的权威性,使阿拉伯语得以统一和规范化,这对散居于许多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曾经产生过巨大作用。《古兰经》的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中世纪以来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

       穆罕默德去世后,和孔子的《论语》一样,记录启示的皮革、石片等原始材料散乱地保存在各记录者的手中,尚未整理成册。当麦地那的伊斯兰政权还未来得及整理启示的记录时,阿拉伯半岛上便发生了“叛教”事件。哈里发艾布·伯克尔等人从平息叛教的斗争中体会到,只有将安拉启示的《古兰经》保存下来,以它为思想旗帜,先知开创的伊斯兰事业才能继续得到发展。于是决定由曾经担任过专司启示记录的栽德·本·萨比特主持其事,搜集、整理分散的记录,并加以核对、誊清。规定凡采纳一段经文,必须有另外的文字或口头材料作为旁证,单方的记录不予接受。经缀辑成册后,命名为“穆斯哈夫”(意为汇集本),交给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

       公元644年,奥斯曼任哈里发时,伊斯兰教已随同阿拉伯人的远征传播到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了向人们阐述教义,就需要以经典为根据。但在艾布·伯克尔时期汇集的“穆斯哈夫”仅有一部,并保存在麦地那,难以发挥指导各地区统一启示的作用;而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文和个别人手抄的经文片断,既不完整,也难免有错漏;加之当时记录经文的文字还很简陋,同义词又多,各部落的方言也很复杂,因而又出现了各传抄本在编排、个别用词以及某些词的读法和断句等方面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在远征阿塞拜疆地区的胡泽法军队中的叙利亚人同伊拉克人,因各遵自己的读法而发生的严重斗争事件,震动了麦地那的当权者,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抄本对增进团结和宣传教义的重要性。于是奥斯曼又指派栽德等人,以艾布·伯克尔时期搜集起来的汇集本为依据,重行进行订正、整理,统一《古兰经》的内容和章次编排,并以古莱什语统一《古兰经》文字。整理成书后,定为“标准穆斯哈夫”,亦称“奥斯曼定本”,以区别于艾布·伯克尔时期的汇集本,并令抄出数部,除麦地那保存一部外,分送麦加、大马士革、库法、巴士拉等重镇,并宣布其他抄本一律无效,予以焚毁。至今,全世界穆斯林都通用这个定本。此外,为了区分先后,诵读家和研究者们以先知迁徙麦地那为界限,将迁徙前降示的启示称为“麦加章”,迁徙后降示的启示称为“麦地那章”。前者约占整个《古兰经》的2/3,后者约占l/3。随着阿拉伯文正楷体的出现及其在官方文书中的广泛使用,《古兰经》文字遂由库法体改为容易辨认和书写的正楷体。成为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思想文化和文字的工具和神圣经典。

 

穿过幽深的门廊,是东关小学前院两两对称,中间为过道的教室群。三年级一班在前排靠西的一栋瓦房内。门前有一棵能遮住半个教室阳光的老杏树。

    这是一个大四合院,教室群过去的上房,便是学校的办公区。有老杏树的前院,六个班的教室前面,和大门洞之间,是学校不太大的操场。课间操就在这里和中间甬道作。年轻教师不多,留大胡子深眼窝的不少,来来去去,颇有些威严,使我有些不自在。因此,老师,学校,在这里短暂的学习生活中,几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上“古兰经”课时,种种乐趣,种种孩童的顽劣与散漫。

    一周两节,一个高鼻隆准,深眼窝里嵌着一对黄眼珠的满脸落腮胡子的阿訇会来上课。阿訇鼻梁上夹着金丝眼睛,那一对金鱼鼓眼隔着镜片死盯着每一个学生,见我不甚情愿地读经,老远,眼光就象刀子一样刺来,我不由地身上打了个颤,象是起了鸡皮疙瘩。

    阿訇是伊斯兰教的经师,是清真寺的主宰,在教民中享有至高的权威。从伊斯兰经义的角度讲,阿訇是主道学知的传播者,是真主使者的继承人。伊斯兰教义、教法籍他们的工作承前启后,才得以薪传,使宗教在纵向和横向发扬光大。主的使者归真之后,阿訇就是代圣传教的人。阿訇的品性与才干,直接关系到伊斯兰教事业的兴衰,从宏观角度着眼,阿訇素质,决定了穆斯林乌玛的素质。穆斯林是通过《古兰经》接受启蒙教育的,并由此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主的使者说:“知识只凭学习而成就”。在真主意志和列圣精神的统驭下,每一个信士必须经常学习,讨论和探讨教义、教法学知,并在实践中加深悟解,通过悟解修正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真主,提高宗教素养,阿訇的责任正在于传达和解释经典,剖取教法,指明人间正道。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引证更新的资料,显示经典的明证。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教门的宗旨,从而走向美好的伊斯兰大道。

    穆斯林居住区的学校,派阿訇进去传教,一在弘扬传承民族的宗教信仰,二在于从小对穆斯林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使宗教概念深入他们的灵魂和内心世界。因此,这阿訇当不是等闲之辈。

   

    上课了,络腮胡子会用悠扬的唱诗般的声音咏哦《古兰经》的片断,一句接一句,纡曲回环,似乎意蕴无穷,随后会用汉语一句句解释:

    “真主说:‘安拉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使和学者也这样作证’。(《古兰经》3:18)

       真主说:‘今天我已完美了你们的宗教,全美了对你们的恩惠,我为你们选择伊斯兰为宗教而喜悦’。( 5: 3)

    真主说:‘我降示你这部包含真理的经典,以证实以前的一切天经,而监护之。’[5:48] ”

       真主说:‘…………’
       解释完,他又咏哦起来,那音韵满和谐动听的。

       我知道,自己不是穆斯林,也不是有神论者,即不打算当阿訇,也不打算归依任何天主或神佛。所以,有时候,闭着眼睛,装模做样地跟上同班同学咿咿呀呀哼着,有时候便干脆溜到街上,去学校对面的东关清真寺,或东门附近的湟光电影院玩。阿訇知道了我是汉人,听我自便,不再来管我,我倒落得片刻的清闲与自在。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相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即公元1380年前后。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大将沐英因铺佐朱元璋开国有功,被封为“西平侯”(今西宁),负责镇守甘青一带。沐英在任“西平侯”时,应当地伊斯兰教上层人士和回族的请求,联合西宁土司冶正国(回族),共同禀奏朝廷后兴建了清真大寺。据寺内《重建西宁大寺碑记》记载:西宁清真寺,“创自明代,毁于兵燹。”大寺初建时,规模狭窄,结构简陋,后历经沧桑,曾几度拆毁,几度修复才具现在之规模。

      

    终满清之世,河湟地区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从雍正时年羹尧平定西海,到同治年间河隍回回造反,每一次大军荡涤之后,都有一次东关清真大寺被平毁重建的过程。一直到民国的1914年,再一次重建的东关清真大寺才基本成为定制。

    1916年,因大胜方位不正,回众又将清真寺大殿全部拆除,从外地请来工匠,重新测定方位进行扩建。1946年至1947  年修南北楼两座,唤醒楼两座,水塘一座,饭厅宿舍等80余间,铺面3间半,西式大门、重门各一座,自民国35年开工,迄36年4月,始告落成。至此,寺院规模宏大。新建大殿面积约1102平方米。殿上装饰有金光灿灿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大殿内的几根巨大的柱子,则是由互助佑宁寺从寺院的松树林中挑选赠送的。此大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纯系砖木结构。建筑坚固,结构严谨,外形宏伟壮观,内部清静素雅。大殿南北两侧两座两层的厢楼,为歇山式建筑。大殿和厢楼紧相毗邻,浑为一体,十分协调。三座建筑共同构成了该寺主体,也是寺内的精华所在。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描金涂彩,显得艳丽华贵,蔚为壮观。 大殿前和厢楼之间是一块面积为4490平方米的大院。场内铺着青石板,石板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巧排密布,平整如镜,不露泥土。因此,晴天无尘埃,雨天无泥泞。

       大寺的正门,即“前三门”,是一大两小的绿色西式大门,高10米,宽15米,门顶横幅匾额镶有金光闪闪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8个大字。进了“前三门”, “中五门”南北两侧矗立着两座宣礼塔.穿过‘中五门“,南北是那两座厢楼,北楼为接待室,藏经室、会议室等,南楼为阿訇进修班教室、学员宿舍、教研室等。大院西面,才是座落在两米高石基之上的礼拜大殿。其外形仿照明代“金銮殿”的形式,砖木结构,外壁全用大青砖砌成,坚实牢固,饱经风霜,完好无损。前廊两侧各种图案精雕细刻,大殿屋顶则覆以彩色的琉璃瓦和小青瓦。晴空里,殿脊中心竖立的那3个金黄色筒形宝瓶,金光闪烁,灿烂夺目。

       

    清真大寺不允许女人出入,但不太禁管我们这些男孩,从小门进去,斜穿过中五门,就到了大殿前的广场。这儿和大殿,是西宁市数万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所以,东关清真大寺与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文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的三大制度里,第一条是关于信徒对安拉的敬拜仪式,如净仪、礼拜、斋戒朝觐。净仪是沐浴净身,以洁净身躯敬奉安拉;礼拜,就是定期到清真寺参加宗教仪式;听阿訇讲解《古兰经》。所以,尤其是斋戒日和伊斯兰神圣节日,穆斯林群聚大寺,从大殿到广场,数万人席地而坐,一片肃穆。在大阿訇的宣经中,一次次匍匐于地,向安拉敬拜,场面是极其壮观的。斋戒是穆斯林古尔邦节特有的仪式,沐浴净身,白日不食,不动烟火,直到子夜才进食,如此要一个月,称为斋月。朝觐,就是虔诚地不远千万里,到穆罕默德发迹的圣地——麦加去朝圣。那只有地位尊崇,家境厚实的穆斯林才能了却的一生最大的心愿。

      

    一般穆斯林礼拜日,我是不进大寺的,只有寺院相对清静的时候,进来玩玩,游游大殿,听邦克楼上的阿訇晨祷,那高高楼上传出的咏哦声,是一种美妙的宗教音乐,悠扬,震颤,象是附着着一种魔力,挑动人的心弦,使你的思绪不由地随它飘曳。
    大殿前檐下是抱厦(又称礼拜大殿前卷棚),其北山墙的砖雕艺术是“九扇屏”图案。这是一件历史文物。从明代至今,已有年头了。 “九扇屏”砖雕图案上方,悬挂着宁夏镇守使马福祥(马鸿逵父亲)先生书写的“惟精唯一”的木匾,同时悬有青海省第二任主席马麟(马步芳父亲)题的“真宰无方”匾。大殿里没有神像,四壁悬挂着各种牌匾题词和伊斯兰圣物。讲经台下是听众席。这里始终是庄严肃穆的。

 

    不去清真大寺的时候,向西多跑二百余米,东门外就是马步芳建造的第一座西式建筑——湟光大厦,那是青海军政界举行盛大仪式和大会的地方。属于拜占廷式圆穹窿顶建筑,造型在当时的西宁独树一帜。如今,变成了湟光电影院,成了我与二哥经常光顾的地方。不过,不上古兰经课逃学,没有宽裕时间看电影,就是溜达溜达,消磨时光。但作为好学者,课余,我还是读了许多阿拉伯民族的故事,古兰经的故事,神往那《一千零一夜》中梦幻的故事,倾慕那讲了无数美妙故事,终于使暴虐的哈里发终止了杀人游戏的美丽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