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v185线刷包:哥本哈根国际监督要求不合理 中国让步到极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19:05

哥本哈根国际监督要求不合理 中国让步到极限

http://news.sohu.com/20091218/n269044413.shtml

 

中国过早承诺将付出高昂代价

 

2009121810:31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庞军博士做客《第一时评》。

 


哥本哈根失败可能性大 比巴厘岛会议更难达成协议

 

主持人:欢迎收看第41期《第一时评》。今天气候变化峰会已经倒计时,我们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庞军博士与我们聚焦这场峰会。此次峰会会场外抗议活动、冲突始终不断,大会的主席也更换了人选。同时,发达国家企图抛弃《京都议定书》,130多个发展中国家代表短暂退出会场,各国外交语言远远超出正常外交辞令的范畴。现在矛盾冲突已经进入白热化,有人在推算这场大会也许已经在为失败做准备了,您认为在大会的最后一个时刻有没有可能发生突破性的进展?

 

庞军: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巴厘岛路线图的协议也是在会期最后延长了几个小时才达成协议。但是这一次和上一次又有明显的不同,这一次不是仅仅达成一个未来的路线图,而是要针对未来“后京都时期”国际社会的减排安排做一个详细的规划。这里面涉及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关于减排目标的问题。目前来看,针对2020年的减排目标,我们发展中国家期望发达国家是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减排40%。但是综合目前各个发达国家提出的方案来看,相对于90年的水平只有14%18%的水平,两者相去甚远。而且针对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50%也没有达成协议。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是否坚持《京都议定书》的机制。目前看发展中国家坚决要求保留京都机制,但是发达国家却想抛弃《京都议定书》,重新来一个新的决议,想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起来承担减排的责任。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减排资金问题。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拿出他GDP15%来实现减排,但是日本承诺如果会议达成协议愿意每年拿出150亿美元减排,美国说如果达成协议发达国家每年拿出1000亿美金来。这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不够。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CDM即碳交易的机制能不能延续。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方案,到2012年,CDM机制到期后是否延续下去目前没有明确答复。

 

这四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的情况下,这个会议期望达成协议比巴厘岛会议要难。

 

主持人:那这次哥本哈根峰会会不会也会像巴厘岛峰会一样,也做出延期?

 

庞军:也许会议会延期,也许会达成一个协议,但是这个协议肯定是不能满足我们对这次大会的要求,或者说满足全球普通的大众对这次国家政治人物的要求。

 

中国不受《京都议定书》约束 承诺与发达国家不同需强调

 

主持人: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减排指标是相对的减排承诺,减少的是碳排放强度的相对量,这和美国作出的绝对碳减排承诺是不一样的,而且中国强调的是自主不受约束。为什么要这样强调?

 

庞军: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原则。《京都议定书》里面这样规定,发达国家承担绝对的量化的减排任务。当时规定的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2,给欧盟规定的水平是相对90年降低8%,而美国给他制订的是相对90年降低7%,日本是6%。我们提出的45%,是自觉的,我们并不受《京都议定书》法律的约束,我们的承诺和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强调这一点。

 

兑现减排承诺中国需两万亿人民币 国际监督要求不合理

 

主持人:但是现在发达国家也认为中国这种新兴经济体自主的温室气体减缓行动必须也要接受国际机构的监督和核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未来的减排工作中是我们自己监督自己,还是需要国际上来监督我们?

 

庞军:这个减排承诺是我们国内的约束性指标,国内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这个约束性指标是靠我们国内自主的行动来做,我们自己出资金、出技术来做这个事情,我们自己承担代价,有人算过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两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我们自己的承诺,为什么要让国际社会来监督我们?如果国际社会说,中国这个目标我们给你提供足够的资金、提供足够的技术,我可以让你来检查。目前我们国内有一些环球项目资助的项目,我可以让他来检查。所以发达国家提出的要国际监督我们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主持人:也有人说中国的环保资金在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实现,不必浪费这么大的代价?

 

庞军:我们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我们做这个指标是很科学的,是由很多学者、政府官员在一起进行数学模型的演算得出来。根据我们目前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做到这个是极限。因此这不是我们很轻易就能够实现的。

 

换主席不影响大会的结果 也非发展中国家失败

 

主持人:这次大会的原主席辞职,新主席上任。一种猜测是康妮路线的失败,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一派的失败,您怎么看?大会主席换人会不会直接影响到大会的最终结果?

 

庞军:我不认为换主席会影响大会的结果。我也不认为大会主席辞职了,发展中国家就失败了。但是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也能看出来,在目前召开的气侯变化大会上,矛盾是非常的尖锐,很难协调。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大会的成败还是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最后的时刻能否本着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家园,拿出政治诚意来互相之间多沟通,在最后的时刻做出一个决定。

 

气候纷争背后是利益争夺 过早承诺可能放慢经济发展

 

主持人:在这次大会开幕以来,我们知道先是有一个《丹麦文本》,后又有一个《北京文本》,这不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争议,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岛国跟金砖四国等针对《京都议定书》也是争执不断。另外,欧盟和美国这种发达国家之间也是有很强的矛盾。您如何解读这重重的矛盾?

 

庞军:我个人认为这种矛盾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各个国家都在为自己未来经济发展空间做更多的争取,这些矛盾的背后都是利益的争夺。目前来看一个国家要承担减排任务,必然影响到他内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或者是改变产业结构,或者是提高能源结构的使用效率,这些都不是轻松能够实现的,都需要各个国家投入很多的资金和技术来实现。

 

欧美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在新能源技术上占有领先地位。从某种意义上他也希望通过气侯变化的谈判能够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制高点。我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把先进的技术通过市场的手段销售给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利润。

 

美国也有自己的考虑,目前他的能耗水平比较高,如果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他的产业会有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也一样,中国、印度刚刚处在发展的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国内的生活水平整体上还比较低。我们也必须有一个未来相对来说比较充分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过早的承诺这样的目标,很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得不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奥巴马到哥本哈根实质让步不会多

 

主持人:现在大会进入到失败与成功来回徘徊的最后阶段了。如果说我们期望这场峰会最终还是能够有突破性进展、成功的话,我们怎样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关于减排的分歧。您预测一下18号如果说奥巴马总统来到了会议现场,他对这些承诺会不会作出一些退让?

 

庞军:我认为现在让全球的各个国家首脑坐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希望达成一个协议,如果发达国家能够贯彻历史责任原则,真正贯彻《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相关的问题的话,问题也不难解决。他们想放弃巴厘岛路线图双轨制的谈判方案走向单轨制,这样把以前的谈判基础都破坏掉了,才导致目前的谈判举步维艰、矛盾重重。我看到刚刚出来的消息说,希拉里说如果达成协议,美国愿意在2020年之前拿出一千亿美元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奥巴马到了哥本哈根也许还会有一点让步,但实质性的让步不会太多。因为他们同样的也面临着国内的议会、国会的批准问题。而且美国在气侯谈判中扮演了一个非常保守的角色,他们始终不太积极。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对他期望过高,恐怕也不太现实。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他承诺拿出一千亿美元,谁来监督他把这种承诺和资金落到实处去?如何让发达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庞军:在巴厘岛路线中有一个MRV原则,就是可测量的、可报告、可核实的原则。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的行动应该是可测量的、可报告的、可核实的,这些问题在以前的谈判中都有相应的文本来规范,只要国际社会能够坚持这些原则,这些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现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妄图或者说希望抛开这些原则,另起炉灶,这就对会议带来很大干扰。

 

花将近五万吨碳排放开会不达成协议令人失望

 

主持人:作为气侯变化的专家,或者关注这场峰会的专家,您有没有失望?

 

庞军:说实话我肯定是有一点失望。因为我看到最新的报道,这次气侯变化大会目前的碳排放量是5万吨,在开会期间人员的排放大概是5700吨二氧化碳,来回的人员坐飞机的排放是4万零5百吨。我们花了将近五万吨的排放去开会,开到现在对于我们刚才说到的关于《京都议定书》的延续问题、减排目标的问题、资金的问题、CDM机制碳市场的延续问题,这些关键问题都没有达成协议,都还没有一个明朗的观点,所以我感到很失望。

 

主持人:对于碳关税中国在极力反对,这是发达国家的阴谋吗?

 

庞军:碳关税提出也有一定的时间了,它的基本含义是将来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减排义务,将来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时候,可能发达国家会征收边境调节税,弥补他们国内减排的成本和我们的差别。发展中国家是坚决反对的,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方面,采取碳关税的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本来就是借着环境保护的幌子来限制自由贸易的行动,这本身就违反了自由贸易的原则。另外,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我们现在限制国内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资源型的产品出口。我们也在积极的引进国外的节能减排技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违背了历史责任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的让步已到极限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也出席了此次峰会,并将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侯变化、推动气侯变化国际合作的立场和主张,对于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的表态,您能预测一下中国就原有的立场会做出让步吗?中国会不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庞军:这次温家宝总理去哥本哈根,他现在正在密集的会见各国政要,协调立场、交流观点。我认为中国现在会本着最大的诚意来推进这次大会取得成果,但是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放到中国头上,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中国可能会做一些灵活的表态,或者说我们会在其他发达国家作出更多让步的情况下,为了促成会议的结束,我们会提高我们的诚意,作出更多的减排选择。但是我认为这种选择不可能作出很大的让步,到现在我们提出的目标是经过反复测算的,已经达到了我们能够做的非常高的极限了。如果承诺得更多,可能做不到了。这里面还有一条,我们的承诺是自愿承诺,如果发达国家承诺给很多的资金支持、更多的技术转让,我们可以承诺更多。如果没有条件的话,让中国承诺更多不太可能。

 

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领导人会讲话(全文)

http://green.sohu.com/20091219/n269061770.shtml

 

来源:新华网 2009121908:46

 




12
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新华网哥本哈根1218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91218日 哥本哈根)

 

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各位同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中国有句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方也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不少发达国家的排放不减反增。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公布的中期减排目标与协议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仍有相当距离。确定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减排目标上,放在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上,放在行动上。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切实的行动,让人们看到希望。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应对气候变化,贵在落实行动,重在机制保障。国际社会要在公约框架下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谢谢!

 

 

附:哥本哈根协议无约束力 新加坡宣布撤销减排目标

http://green.sohu.com/20091221/n269088550.shtml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09122109:02

 

http://photocdn.sohu.com/20091221/Img269084819.jpg

气候大会结束后,疲惫的代表们鼓掌欢迎。

 

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后,新加坡撤销在会议前宣布要减少碳排放量达16%的目标,将回复到今年稍早宣布的减排目标7%11%

 

新加坡国务资政贾古玛月初曾宣布,只要各国达成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少碳排放量协议,新加坡将在2020年减少碳排放量达16%。不过,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无法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新加坡政府表示,没有义务实现16%的减排目标。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哥本哈根向随行新加坡媒体表示,无论能不能达成协议,新加坡还是会开始减排,因为新加坡推出永续发展蓝图,蓝图内包括一些新加坡原本就打算要落实的措施。李显龙强调,一旦国际社会达成协议,并要求各国履行减排承诺,新加坡从现在开始所作的减排努力,应被计算在内。

 

李显龙称,新加坡可以体谅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主要碳排放国,为何不易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减碳排放承诺。他说,过去两三百年来,美国人生长在天然资源和能源充裕的环境,住惯郊外的大房子,开惯大汽车,就算美国总统有强大政治意愿,也不可能在这一世代的时间内说服美国人大幅减少对汽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李显龙还说,要中国为了因应气候变迁而牺牲经济成长也非常困难,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人等待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