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斯兄弟 电视剧: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55:59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8-1-2 11:03:00 大连教育学院 点击:105


  王树声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思维最基本的规律是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逐步向抽象的概括的理性思维发展。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个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所以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设计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在地理教学中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其培养途径可有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感知,提供思维基础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领域,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等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感知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见闻,开阔眼界以拓宽思路,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存在的空间极为广阔,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自然与人文内容极为广博,而其与生产生活及各学科的联系又极为广泛。这就给地理教师展现了发挥才智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精心设计,提出思考问题
  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得新颖巧妙,使学生愿意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这是一种思维艺术。地理知识间的因果与制约、主次与包含、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概念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创新的问题。问题可以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去认真思考。现举以下问题说明:
  例1经线和地轴都连接两极,它们有什么区别?
  例2比较时区界线与日界线的不同点。
  例3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
  例4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
  以上问题都比较抽象需运用空间思维方能解答,它们都要先理解有关概念,对被比较或分析的地理事物有较深了解,并认识其属性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如例1的设计以经线、纬线、地轴、两极等概念为基础,又不是停留在概念本身的记忆,而是从新的角度构思,开拓思考问题的新领域,把经线与地轴对比,使学生对球面与地球内部的想象加深。例2则在于加深学生对时区界线与日界线的特点的理解,从而不致混淆,并防止在计算上出错误。例3与例4则都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培养学生会想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水平发展的新高度。
  三、认真剖析,教会思维方法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对地理知识的组成系统、各部分的知识结构和有关知识规律等有意识地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思考起来就易于着手。
  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则要从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入手等。以前面的例1为例,如经线与地轴虽都是连接两极的线,但其概念、形状、条数、长度都有区别,据此列表让学生去思考:
  又如例2,对于时区界线与日界线的划分已经了解,可先提示思考,如时区界线是15度的倍数加减7.5度,即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加减7.5度;日界线则在180度经线上。它们在条数、作用、两侧差别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区别。
  剖析问题,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解题思路,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思考才能获得的。
  四、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
  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还要建立思维线索,知道从哪儿具体去想。知识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有纵向联系,如时间上的自古至今,空间上自近至远,以及高低之间、上下之间、起点至终点、上游至下游,还有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等;也有横向联系,如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彼此制约,区域间和城乡间的联系交往,以及不同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渗透融合;还有多向联系,反映地理事物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前面提到的例3,就需要从与纬线有联系的许多思维线索去想,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如线速度、角速度、地转偏向力,与地球公转有关的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的时刻等。
  又如例4,要知道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就要从赤道概念和地球运动想起,线索是多方面的。如作为纬线的特殊意义(0度纬线、最长的纬线),从其在地球上的特殊位置(平分南北半球、仰望北极星的角度为0度),以及从自转(线速度、地转偏向力)、公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等方面,都可以想到赤道上的特殊地理现象。
  五、巧思妙解,摆脱思维定势
  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巧思妙解,从多方面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模式,或已经形成习惯的定势。
  要鼓励创新,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经常换个角度去想问题。如提问:我国季风区里有无沙漠分布?在冰岛为什么能吃到自产的香蕉?这类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走轻车熟路,有时采用逆向思维或假想性推测的问题,也是摆脱常规的方式。如提问:在亚马孙河口抛到海里的漂流瓶为什么在摩尔曼斯克被打捞起来?假设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全球气候类型将怎样分布?又如: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地球上五带范围将有何变化?假如我国云南省地势南高北低、山脉东西走向,将会给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这些题目的目的在于活跃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一般中有特殊,必然时有偶然,经常外有异常,应告诉学生考虑问题时注意。但有些问题要用逻辑推理来制约,自然规律和法则却是不能打破的,就是说想得要有道理。
  地理现象中的天气异常、地形倒置、人文现象中的突发事件等,往往都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去思考,这也是思维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如沙尘暴问题的出现,就可及时联系让学生去思考。
  六、千方百计运用思维技巧
  地理知识有许多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想象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可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来丰富想象和培养思维能力。
  (一)分想
  分想就是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分解为若干片断,加以创造想象,以加深理解、突出特征的方法。这里所谓分解犹如电影中的"定格",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想象训练方法。如包兰铁路沿线的若干片断构成其所经地区的部分景观:白杨树下的灌渠,阡陌纵横的农田、护路栅栏和方格防沙障、沙田中碧绿的西瓜等。西双版纳的景观则可突显几个片断:高大茂密的森林,傣家的竹楼、红色土壤铺成的大地、林中的大象和孔雀等。反过来也可提出一些片断的组合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地方,如稻田、竹林、茶园、香蕉树与橘林、雪山上悬挂的冰川等所组成的是"西藏的江南"察隅地区的景观。
  分想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区别差异,总结特征,又有助于自然与人文的综合。
  (二)联想
  在前面谈记忆能力的培养时已提到过联想。联想是在分想的基础上,对若干知识内容赋予新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网络,使一些概念可多次联系运用,利于知识的加深巩固。如接近联想是对时间、空间接近的地理事物按内在联系进行联想(如中生代-裸子植物-爬行动物);类似联想指对地理事物的成因、性质有类似关系的联想(如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地区的划分-外流区与内流区);对比联想指某一地理事物与其对立面的联系,有助于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如夏季风-冬季风、气旋-反气旋、聚落的集聚型与散聚型、农业经营中的粗放与集约);比喻联想是通过比喻把新旧知识建立起特殊的联系(有数据比喻和形象比喻);关系联想主要指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等,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善于联想则思维敏捷,也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三)串想
  串想比联想层次更高,按某一思路为中心将若干联想活动组合起来,形成一系列有过程、多层次、动态的思维活动。如平面图-剖面图-各地形区-相应的气候类型-资源及作物分布-交通及城市等。我曾画过一幅从西经5度到东经30度的沿北纬45度线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剖面图,然后分别让学生说出如平原、作物、山脉河流、工业城市、港口、特殊地貌、水电站、矿产等。这样的思考题,要求较高,但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使知识作多向联系是有益的。
  (四)断想
  断想也称凝思、重思,即在思考过程中把某些事物、某些现象突出地想,建立特殊形象,犹如影片中的"特写",它可使思维深入展开,对某部分强调以突出特征加强理解。如对渭河平原与成都平原进行比较,既加深了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差异的理解,又强调了两个具体地区的各自特点。
  对地理事物的某些关系的特别关注,也可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进行农村调查后,可选择印象最深的问题深入思考,并用恰当方式表现出来(如绘出沼气利用的关系式、生态农业的联系过程、农村社区管理结构示意图等)。
  运用思维技巧设计新颖灵活的地理思考题,对于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时可把以上几种技巧综合起来运用。如设计从某点出发,沿其所在经度(或纬度)旅行,把沿途的季节变化、气候特征、昼夜长短、风向洋流等都设计成问题,既培养空间思维,又训练多方联想;既可使学生思维驰骋于遥远的空间,又可对某些问题深入到一个层面。这样可灵活运用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喜欢思考和钻研的习惯。
  七、训练表达,了解思维过程
  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等。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过去有一次我提出"用华北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分析中国华北春旱的原因"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较简捷的语言来回答。有个学生回答得很出色,"该地冬季气温低,春季增温快;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春旱。"不到40字,步骤清楚,论据充分,又运用了提供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这个例子一直对我印象很深。说明只有思路清楚,才能语言流畅。思维过程叙述完整,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更提高。从小培养学生能够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达,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地理学习中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并能在解答过程中善于综合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突破教材范围涉及的水平,要启发学生敢于"异想天开"。这显然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构思新颖,在进行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时也要能创造出新的方式,并且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大胆构思。这在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尤为重要。
  八、鼓励提问,养成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迅速作出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急骤反应)。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风暴、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如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急骤反应来自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只有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然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筋,愿意独立解答困惑,这应该是教师的成功。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 柳青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