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届戛纳电影节红毯: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开发跨越式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4:20
——在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1日)

翟占一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州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奋力实现凉山“十二五”跨越发展良好开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委“谱写‘跑步奔小康’新篇章”要求,回顾总结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选举产生中共凉山州第七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爬坡实干、团结奋进,奋力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年奋斗历程

  过去五年,是凉山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面对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8·30”会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州委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州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谱写了凉山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五年不懈奋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2亿元,比2006年增加422.9亿元、年均增长15.8%;人均GDP达17560元,比2006年增加9189元、年均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0.5亿元,比2006年增加471.8亿元、年均增长3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亿元,比2006年增加121.2亿元、年均增长18.6%;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90.8亿元,比2006年增加55.3亿元、年均增长26.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7亿元,比2006年增加41.4亿元、年均增长30.9%。经济总量由全省第8位升至第7位,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跃升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位。

  五年不懈奋斗,扶贫攻坚开创新局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八大扶贫工程”和“十项民生工程”,累计改善53.2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93.32万降至2010年的54.21万。扎实抓好彝区“三房”改造,累计改造“三房”8.9万户,全面完成“三房”改造任务。加快“8·30”会理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大力实施“百村示范”、“百乡千村”工程,加快建设安宁河谷新村、彝家新寨和藏区新村,建成新村471个,5.69万户25.5万人入住新村。深入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小板凳推动了彝区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大转变,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927.4元增加到2010年的456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6679元增加到2010年的14879元。

  五年不懈奋斗,项目投资取得新突破、支柱产业逐步壮大。工业经济提速提质,累计投资1250亿元实施州级重大项目235个,深溪沟、瀑布沟水电站投产发电,溪洛渡、锦屏一二级、官地等水电站建设加速推进,会理昆鹏10万吨阳极铜、西昌烟厂整体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冕宁稀土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壮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实现重大突破,旅游经济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商贸、金融、信息等业态齐头并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

  五年不懈奋斗,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大通道,全州公路通车里程2.14万公里,水运间断通航里程1290公里,攀西高速、雅西高速凉山段建成通车,青山机场成为西南一流的支线机场,“三纵一横两环加航空”交通运输主骨架建设有序推进。“攀西城市群”、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加快建设,重点县城、特色集镇建设取得成效,全州城镇化率达28.4%。加快建设综合性、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新增有效灌面27.83万亩,解决80.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实施邛海及西昌城区周边植被恢复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3%,西昌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不懈奋斗,开放合作拓展新空间、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国企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金融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凉山州被确定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联系点。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与津巴布韦、荷兰分别开展的烟草、花卉产业国际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与成都、攀枝花的区域合作,厅州、局州、银政、地企合作务实推进。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成绩突出,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62%。

  五年不懈奋斗,社会建设得到新加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加强。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群众参保率达90.93%;启动实施艾滋病防治五年规划,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会理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三大科技洼地”建设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8%。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五年不懈奋斗,民主政治实现新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和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成效明显。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满意度明显提升。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力明显提高。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和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富有成效。积极推进村务、厂务、政务公开,基层民主不断加强。加快依法治州进程,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司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成绩突出,驻州部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加强维稳能力建设,推进“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转变,木里成为“全省最稳定的藏区”,凉山成为全国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的民族地区之一。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凉山建设,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五年不懈奋斗,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州委常委会作出“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当好全州排头兵”六项承诺,全面推行“五个一”工作联系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实干奋进中展现新面貌。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围绕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鲜明选人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切实加强农村、机关、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认真开展“两抓四联两推进”、“一建带三建”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制定实施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述职、巡视、评风、谈话“四个一”制度,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州上下风清气正、人心思进、人心思干。

  五年发展巨变,体现了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四大班子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彰显了凉山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追赢赶超的豪迈气概,折射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展示了驻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凝结了中央省州企业、广大投资者建设凉山、推动跨越的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共凉山州第六届委员会,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凉山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奋斗历程取得的成就辉煌瞩目,为全域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创新实践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是我们实现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的宝贵财富。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开拓奋进。我们牢牢把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确立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工业强州、开放兴州、生态立州,探索出符合凉山实际的跨越发展路径,全州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两手抓”战略思路得到省委肯定。实践证明,发展思路决定发展出路。只有始终坚持“两手抓”、“双提升”、建设“全域凉山”,才能破解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突出问题,不断开创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抢抓发展机遇,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我们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为大小凉山量身定制“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积极争取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支持,积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进入中央和省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规划,顺势而为、乘势而进,谋划和推进了一批管当前、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实践证明,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始终坚持“干中争、争中干”,把争取外部支持与激发自身潜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转化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增进民利。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成了一批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实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投身全域凉山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空前高涨。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始终坚持“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抓民生就是促和谐”,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共建和谐、共促跨越的生动局面。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放大比较优势,明确定位、打造特色。我们准确把握凉山投资拉动型、资源驱动型经济特征,着力优势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链条延伸、就地转化,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实践证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始终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才能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形成强大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创优发展环境,开放合作、借梯登高。我们高度重视发展环境建设,全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立足一流资源、引进一流企业、实施一流开发,凉山正逐步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实践证明,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只有始终坚持“超常规服务企业、零障碍推进项目”,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勇于攻坚克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不比条件比办法,不比困难比干劲”、“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真抓实干中不断破解凉山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实践证明,干事创业的过程,就是攻坚克难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自加压力、不等不靠”,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变不能为可能,不断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合力、强化保障。我们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标杆示范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执行力明显增强,“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的氛围愈加浓厚。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各级领导班子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形成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只有始终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团结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把凉山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资源开发比较粗放,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外向型经济实力较弱,对外贸易规模小、质量不高;三是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滞后,企业研发能力、抗风险能力不强;四是区域、县域发展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五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六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样,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七是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禁毒防艾形势严峻、创新社会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八是少数党员干部创新意识缺乏,工作作风不实。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抢抓机遇、乘势而进,展望凉山未来五年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的美好前程

  今后五年,是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凉山和木里藏区综合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把准前进方向、锁定奋斗目标、创新推进举措,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凉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坚持“双提升”,科学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牢牢把握全域发展的战略主线。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是州委立足凉山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符合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战略决策。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双提升”,把科学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作为全域发展的战略主线,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变、增效益,矢志不渝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落实“双提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做好凉山工作的头等大事,好字优先、快字当头,抓质量、创品牌、重特色,推动经济增长由规模扩张型向规模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要在推动开放发展中落实“双提升”,坚持充分开放合作,始终把招商选资、招大引强作为对内对外开放的首要任务,坚决破除“关门建设”、“坐等上门”的封闭意识,以招商扩增量,以选资促转型。要在推动跨越发展中落实“双提升”,坚持跳起摸高、高位求进,始终保持干在实处、争创一流的奋斗激情,坚决摒弃“等靠要”、“跟着走”的消极心态,着力“两手抓”,“三线”并战、矩阵式推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同步跨越。

  二要发挥放大比较优势,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优势突破,鲜明突出全域发展的战略重心。坚持优势优先,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追赢赶超、后发先至的必然选择。凉山水能、矿产、农业、旅游、民族文化五大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巨大。自然资源禀赋是凉山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推进资源转换是凉山最现实的跨越途径。发挥放大比较优势,必须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打生态牌、走绿色路,着力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强势;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产业、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重点,建设大项目、实施大开发、打造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必须强化金融生态建设,推进银政、银企深度合作,打造经营规范、充满活力的投融资平台,突破项目建设资本困局;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杠杆和政策调控,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配套企业向产业链条集中,在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探索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型发展之路。

  三要锁定“三级跳”,抢抓机遇、创新工作、倒逼推进,更加强化全域发展的战略举措。州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确立了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三级跳”跨越式发展目标:两年完成“百千工程”、五年实现“四个翻番”、十年实现“四大跨越”。这是我们紧扣同步全面小康要求,深刻剖析现实基础、战略机遇、发展潜力作出的科学规划,是凉山未来十年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当前,凉山既有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普惠性政策,更有“一个意见、两个规划”、“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这样的针对性政策,项目覆盖广、投入资金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近年来全州经济持续呈现稳健运行、良性发展态势,随着雅西高速全线贯通,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或竣工,基础保障更加充分,产业配套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更加凸显,今后五年必定成为凉山积蓄动能释放期、发展势能转化期。锁定“三级跳”,就是要准确辨识机遇、主动转化机遇,把中央和省的特殊关怀及时充分转化为推进凉山科学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势发力、撑杆跳高,赶超升位、富民强州,加速挺进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创造,把上级的宏观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发展;就是要时间倒逼、任务倒逼、责任倒逼,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阶段任务如期完成,把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等重大机遇,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两手抓”、“双提升”,“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充分放大“西昌经济圈”、“两会”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大力提升安宁河谷、“三江”开发的带动作用,打造“大凉山”特色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和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加快推进富民强州、全面小康进程,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科学发展、全域推进、重点突破,实现“三级跳”前两级跨越,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台阶,完成“百千工程”;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全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取得新进展,初步建成安宁河谷地区全省区域发展增长极,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二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基本实现所有初中毕业生“应读尽读”;2015年完成“百乡千村”工程,22万户、30%以上农业人口入住新村,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5%、25%,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和劳务开发“双百”目标,极度贫困和突出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47%,凉山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三、全域推进、重点突破,豪迈踏上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跨越征程

  思路既定、目标已明,全州上下务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紧扣主题不偏向、锁定目标不动摇、攻坚克难不松劲,全力推进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跨越,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实施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强化跨越发展的支撑。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政府调控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资源入股、受益当地留存等资源开发新模式,促进资源开发直接惠民;把资源开发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大力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一条与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群众利益相衔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资源开发路子。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为目标,培育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要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扎实推进“三江”及中小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统筹电源点、电力送出平台、负荷供应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高载能电冶工业,打造千亿水电产业集群。要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全力推动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冷轧项目链式集聚、集群发展,集中力量抓好轻稀土加工应用、10万吨阴极铜、30万吨电锌、10万吨电铅、200万吨磷化工、西南铸业150万吨铸件等一批带动性强、支撑力大的工业项目,采、选、冶、加、应用产品“一条龙”,打造千亿矿冶产业集群。要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优质粮食、马铃薯、特色水果、蔬菜、花卉、苦荞等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打造五百亿绿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景区景点、人文景观、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和旅游标准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宣传营销水平,推进旅游产业集团化、品牌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打造百亿旅游产业集群。要加快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资源节约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加大矿产资源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市场秩序,促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最大限度降低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邛海、泸沽湖“国际重要湿地”,加快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全域开放、招大引强,拓展跨越发展的空间。坚持把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作为富民强州的先导工程,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外向型经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新格局。大力拓展国际区域部门合作。深化与津巴布韦烟草生产技术合作、与荷兰花卉产业合作,推进马铃薯、葡萄酒产业国际合作,打造世界知名的凉山品牌,生产销售“世界最好的烟叶”、“世界最好的花卉”。深化成都凉山区域合作,强化成凉工业园区建设、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旅游市场联动等多领域合作,加速融入成渝经济区。深化凉山攀枝花区域合作,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促进两市州优势叠加。要积极探索建立川滇黔10市地州互利合作长效机制,构筑我省“南向开放”桥头堡,加速融入泛珠三角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厅(局)州、银政、企地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强化招商选资、招大引强。坚持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力招商,多渠道、多形式建设专业高效的招商引资队伍,鼓励市场化投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及社会引资人引进开发项目,充分利用西博会、火把节等节会招商平台,大力实施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专业化招商,依托一流资源招大引强,引进一流企业、实施一流开发、推动一流发展。全面提升凉山对外开放形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高质量、特色化宣传和推介凉山,充分展示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特色与魅力,着力塑造资源宝地、旅游胜地、投资洼地、民族文化等“四大名片”,提升凉山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世界了解凉山,让凉山走向世界。

  (三)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培育市场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跨越发展的引擎。围绕打造工业凉山,以资源为纽带、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承接引进、培育发展、整合重组多措并举,抓大育小、扶优扶强,加快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深化与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协作。要以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化与水电开发大企业战略协作,加速推进总装机2340万千瓦的溪洛渡、锦屏一二级、官地等水电站建设,加紧开展总装机2647万千瓦的白鹤滩、乌东德、卡拉、杨房沟、孟底沟等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以流域开发带动流域经济。要以全国重要的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化与冶金大企业战略协作,加快建成一批钒钛制品项目和稀土综合应用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要以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化与卷烟大企业战略协作,推进凉山“清甜香”型烟叶更多进入主流市场、主要工厂、主料配方。要以“诚信凉山”建设为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定期召开企地恳谈会,开展“回访大企业”活动,精心打造“超常规服务企业、零障碍推进项目”服务品牌,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瞄准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招企引厂,有针对性地聚集一批资源深加工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大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产业旗舰。坚持抓骨干、育龙头,分产业选择和确定重点培育的优势骨干企业,加大项目安排、要素保障、环境配套等倾斜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技改扩能、上市融资、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产业领军企业,使之成为带动中小企业加快聚集、快速成长的行业龙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要像抓大型骨干企业一样抓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实施“放水养鱼”、扶优扶强、“小巨人”战略,注重从优化发展环境、破解融资难题、加大财税扶持、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着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三产融合、城乡统筹,提升跨越发展的质量。坚持把“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作为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发展的重大任务,全域发展、分类推进,产城一体、同步演进,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摆在“两化”互动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打造产业聚集新高地、城市发展新组团。要依托城镇建园区,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加快把西昌钒钛产业园、冕宁稀土高新产业园建成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把成凉工业园、会理有色产业园、雷波磷化工产业园、盐源循环经济工业园、德昌银厂工业园建成省级重点产业园区,统筹抓好会东、甘洛、喜德、美姑等工业集中区发展,促进上下游企业产业衔接、分工协作,关联产品企业抱团式、规模化发展,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要依托园区建新城,按照“一个产业园区、一个城市新区”思路,在城镇规划中优先考虑园区布局,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城一体、园城共融,把产业园区建成功能齐全的现代产业新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做大城市,以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形成具有凉山特色的大中小特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要围绕“生态田园、和谐亲水”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突出抓好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促进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和融合,做大做强西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品牌;加快规划建设“西昌新区”,构建“一轴一带多组团、山水田园连城区”发展格局,“再造一个产业西昌”,力争2015年建成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要围绕全省“攀西城市群”定位,加快构建“一圈四群”城镇体系,增强“西昌经济圈”带动力,推动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支持会理“撤县建市”和“两会”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集镇、特色集镇、旅游集镇,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和风貌特色,促进南北东西4大城镇群协调发展。要围绕“川滇结合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定位,加快城市综合体、区域金融中心、物流园区、文化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培育发展冶金、建材、机电等产业带动型生资市场和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发展壮大一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国家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苦荞生产基地、全国优质高原水果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抓发展惠民生,抓基层打基础,始终保持对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扎实推进平安藏区建设,确保木里持续成为“全省最稳定的藏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钢班子带铁队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推进凉山科学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州级领导当好全州干部的排头兵,“一名领导一根标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强大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根基,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工程,大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头脑,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工作大局上来。

  (二)钢班子带铁队伍,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增强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战斗力。坚持把提高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打造坚强领导集体和执政骨干。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领导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带领干、带头干、带动干,积极创建“学习型、竞争型、创新型”班子。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公道正派、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干部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优化调整人才结构,加大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

  (三)固本强基、创先争优,深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长效机制,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创新党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四公开一逗硬”,落实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强化阵地建设和队伍保障,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推进党的组织、工作、凝聚力全域有效覆盖。要创新城乡党建互帮互助、优势互补机制,积极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深入推进“千村党建富民、共建美好家园”行动,倾力打造“彝乡示范村”、“彝乡领先村”,全面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进一步规范乡镇、村运行机制。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断激发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内在动力。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工程,更加密切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要大力弘扬“四个特别”的优良作风,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做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要坚持领导干部“五个一”工作联系制度和“一线工作法”,扎实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汇聚和形成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深厚力量。要坚持从说短话、开短会、发短文做起转变作风,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议定的事项迅速行动,部署的工作扭住不放,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五)标本兼治、注重预防,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四个一”述职述廉制度,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要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要创新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的各项制度措施,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要加大“治庸治懒治散、问事问效问责”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工程,充分凝聚推进全域凉山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到“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要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要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把全州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高度统一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在推动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各位代表、同志们,目标催人奋进,发展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州各族人民,凝聚各方力量,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干在实处、争创一流,为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谱写“跑步奔小康”新篇章,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百村示范工程:在全州交通沿线、基础条件较好、产业基础较强的区域,以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庄民居特色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为标准,相对连片、连线地建设107个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示范性新农村村庄。

  2、百乡千村工程:2015年前集中连片推进安宁河谷地区152个乡镇的新村建设、整体推进彝区藏区1237个新村建设。

  3、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省选择5个城市、10个县城、100个乡镇、1000个村庄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开展“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简称“五十百千示范工程”。

  4、五大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5、五个一:每名州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户企业、1个项目、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个村、1户贫困户。

  6、两抓四联两推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抓反面典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落实州联县市、县市联乡镇、乡镇联村、村联组的“四联”举措;整体推进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建设,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7、一建带三建: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

  8、三级跳:2012年完成“百千工程”;2015年实现“四个翻番”;2020年实现“四大跨越”。

  9、百千工程: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百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冲刺千亿大关。

  10、四个翻番: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

  11、四大跨越: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安宁河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成都经济区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民族聚居县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12、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及10个专题方案。

  13、“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

  14、“4+4”对口帮扶:安宁河谷地区西昌、德昌、会理、会东4县市对口帮扶昭觉、金阳、布拖、美姑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5、三调联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整体联动。

  16、四公开一逗硬:党委(党组、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公开承诺、公开述职、公开测评、公开结果,逗硬奖惩。

  17、文建明工作法:简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三”即“三制”(指根据乡镇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把乡镇工作分为三类,实行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三定”(指根据乡镇党委政府承担的职责任务,按照现有领导和工作力量,实行定岗、定员、定酬)、“三教育”(指围绕强化乡镇管理和任务落实,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分类教育,实施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二”即“两下”(指围绕推进工作,引导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两集中”(指围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理财,实行集中服务、集中理财)。

  18、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四议”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一监督”即重大事项的决议和决议实施全过程自觉接受党员、村民的监督。

  19、一线工作法: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