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case brief:学习不好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44:12

学习不好的原因(1)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关于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我们做了很多调查,总结了父母和孩子对学习不好的原因的一些看法。

1. 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置障碍,为失败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当个体预期事情可能会失败时,就故意在其前进的道路上寻找,或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力的障碍。若结果真的失败了,个体可将其归因于自设的障碍,而不是归因于自身,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若最终取得成功,则可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自我设限是一种行为策略,主要发生在能力评价的成就情景中。自我设限可能有意识,也可能无意识。个体所设置的障碍,可以是行为的(如运动员在比赛前喝醉酒)、言语的(如声称自己身体不适或失眠),甚至是无作为(如学生体育考试前不做任何练习)。自我设限出现在成就行为之前或与成就行为同时出现,而不是在成就行为出现之后。有些个体比其他人更易使用自我设限策略,他们具有高自我设限倾向的人格特质。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能从桌面上跳起一米多高。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然后,生物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总在碰壁后改变自己的跳跃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生物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

跳蚤并非丧失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的在于,当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一次次暂时的失败而逐渐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导致最终的失败,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 

森林里有一只美丽的雉鸡,它有非常漂亮、色彩鲜艳的羽毛。

雉鸡每天在森林里自由地来来去去,寻找喜欢的食物。有时可能辛苦了一天,仍没有找到喜欢的食物,有时也可能会挨饿,但它总是尽自己的努力维持生命。它活得快乐而自由。

有一天,这只雉鸡正在森林里舒畅优游,看到一个农夫走过来。农夫手上提着一个篓子,里面好像有一些东西。

雉鸡问农夫:“请问你篓子里装了什么啊?”

农夫说:“里面都是蚯蚓。”

这正是雉鸡喜欢的食物,于是它鼓起勇气对农夫说:“农夫,农夫,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条蚯蚓?”

“可以啊,不过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交换呢? ”

“你希望我拿什么和你交换呢? ”雉鸡说。

“我很喜欢你身上的羽毛,这样吧,你用身上的一根羽毛来跟我换一条蚯蚓,怎么样?”

雉鸡心里想:我有这么多羽毛,给他一根有什么关系,况且我不必辛苦觅食就可以有一顿美味,这很划得来。于是,雉鸡就在身上用力啄下一根羽毛。羽毛落下的一刹那,雉鸡感到一阵剧痛,但当它用那根羽毛换了一条又肥又大的蚯蚓,饱餐一顿后,它心里觉得这真划得来。

第二天,雉鸡又在同样的地方等着,看到那个农夫走过来,它又对农夫说:“农夫,农夫,我能不能再向你换一条蚯蚓? ”

“当然可以啊! ”

于是雉鸡又用力啄下一根羽毛,它又感觉到了一阵疼痛,可是已经没有昨天那么痛了。雉鸡为自己能如此轻松地换来美食而沾沾而自。第三天、第四天,同样的事情不断地进行着。

一天天过去,雉鸡在拔羽毛的时候渐渐不再感到疼痛。它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好,不需要辛苦觅食就能过着安逸舒适的日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农夫又从老地方经过,雉鸡仍如往常一般对他说:“农夫,农夫,我再换一条蚯蚓好吗? ”

农夫摇摇头。雉鸡很惊讶地问:“为什么呢?”

农夫沉默地看着它的身体,缓缓地说:“你身上已经没有羽毛可以给我了。”

雉鸡回头一看,身上的羽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全部拔光。

农夫离开以后,这只美丽的雉鸡扑打着光秃秃的翅膀 事实上,这已经不算是翅膀,它无力也无法再飞翔。失去了美丽又能御寒的羽毛,最后雉鸡冻死在森林里。 

在成功的路上,许多人对负面的刺激从很敏感到慢慢麻木,到最后可能会沉沦堕落。很多时候,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放弃了,失去坚持的勇气,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说:

“哎,我们家××就是特别笨,脑子转得慢!”

“这孩子就不可能学习好!”

“这孩子从小就脾气不好,特别爱急!”

“这孩子将来肯定没出息!”

有的学生会说:

“我肯定学习不好。”

“我脑子不如××聪明。”

“我不适合学理科。”

“我体质不好。”

“我记忆力不好。”

“我基础不好。”

“我长得不漂亮。”

“老师不喜欢我。”

就是诸如此类的思想限制了人的潜能。事实上,上天给了每个人无穷无尽的机会去尽展才华,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去做。

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学习或者个人成长方面有错误的观念,那么他的潜能就没办法释放出来。举例来讲,如果孩子认为学数学很难,没有意思,那么他的大脑在这方面就会处于停滞状态,他就会放弃努力。

1953 年,科学家沃林和克里克在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沃林和克里克因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但他们两人并不是第一个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早在1951 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的X 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螺旋结构之后,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弗兰克林放弃了这个假说。

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能够坚信自己的假说,进行深入研究,确认这个伟大的发现,诺贝尔奖肯定就属于他了。可见,一个人如果太自卑的话,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有位科学家利用动物做实验,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科学家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透明的玻璃,却只是徒劳,它始终无法到池子的另一侧。实验人员每天都会放一些鲫鱼在鲨鱼这一侧,鲨鱼因此并不缺少猎物,但它仍想到对面去,每天仍不断地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总是弄得伤痕累累。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都会出现的鲫鱼,然后进行狩猎,恢复了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实验到了最后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热带鱼那一侧,它也会放弃追逐。

和实验中的鲨鱼一样,生活中的许多人都很容易在头脑中自我设限,如果能够积极地推翻自己设置的障碍,你就可以实现自我突破。

      2. 基础知识不牢

知识不是孤立的,我们刚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会觉得很难。当基础知识记得越来越牢,学习的难度系数就会随之递减。相反,如果学习不扎实,由于旧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知识越来越多,最后导致学习越来越难,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3. 有的学生有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俗称。其发病原因很多,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

据医学统计,约有5%~10%的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其中,有60%~79%学习出现困难。

多动症的典型表现为:

(1)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

(2)注意力集中困难。

(3)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潦草。

(4)冲动任性,情绪易波动。

(5)行为幼稚,怪僻,肢体抽动。

(6)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

(7)学习困难。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记忆、辨别能力差,常把“b”写成“d”,或把“6”写成“9”等,学习成绩差。

而好动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并学习知识的一种积极表现。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家长千万别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家长不要随便带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是多动症”,这样做会使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加精神负担。

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正常好动的孩子,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会注意力不集中,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多动症的孩子一般都会注意力不集中。

(2)能否控制自己。正常孩子当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的好动时,能控制得住,尽管有时候会表现得过分;多动症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

(3)行动是否灵活。正常的好动孩子做技术性较难的动作时,会表现得灵活自如;多动症的孩子却表现得很笨拙,无法自如完成这些动作。

(4)对咖啡或浓茶等刺激物的反应。由于这些刺激物能够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受刺激能使正常儿童引起兴奋;患多动症的儿童受到同样的刺激后,会很快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相对集中。

4. 缺乏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很多名人都提到过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是正向的,是探索知识的动力,点燃智慧的火花。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积极、热烈。反之,若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家长对学习要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打击。

爱看书、爱问为什么的家长,往往也能带动孩子去学习。

有人觉得成年之后便不用学习了,其实,正是成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家长要身体力行地带动孩子学习。

(2)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开阔眼

界,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家长最好还能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饲养些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3岁左右就开始对画画或乐器产生兴趣。特别是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诱导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出现了第一次飞跃。最先使孩子产生兴趣的一般是画画、唱歌和表演,当然这些都是模仿性的。对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兴趣都可以在幼儿期唤起,这时不要求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以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为主。下棋更是如此,许多小孩子就喜欢跟大人下棋,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的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如果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那么这种态度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并且消除疲劳。”

父母对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要予以支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或是掌握技巧性比较强的知识,如绘画 弹琴等,父母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即使对于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父母也要经常变换方法,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学学玩玩,动静交替,以免孩子产生厌倦感。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适当地组织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旦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不能超越他们已有的水平和他们通过学习最近可能发展到的水平,要及时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可以给孩子带来成功的体验。家长要依据学习成果调整心理活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切忌粗暴干涉 硬性强制或教条主义,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参与者的身份 商量的口吻 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对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 记忆力不好,容易遗忘

有的孩子记忆力差,记忆知识的方法过于死板,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结果常常事倍功半,遗忘率很高。别的孩子很短时间内可以记住的问题,他们都记不住。

6. 逻辑思维能力差

逻辑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而有的孩子在做一些推理和判断时表现得比较笨拙。

7. 学习方法不得当

孩子学习必须找到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

有些孩子主要时间都集中在死记硬背上,或是泛泛地抄书,学习起来很被动,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学习方法不得当,往往造成学习上无所适从,特别是新升学的学生,导致不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知识结构。这部分学生看起来很用功,但成绩不见提高。

8. 缺乏激励因素

一个孩子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有人不断地鼓励、表扬和欣赏。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是3分钟的热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只有不断地鼓励,才能让他始终保持热度。

 

来我们中心学习的学生中有个小女生,名叫范心杰,小学四年级。来了一段时间以后,有老师反映她的一些问题,说这个孩子是个不错的孩子,听话,看起来很乖巧,但上课不能专心,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点声音,她马上就去看,而且经常会撒谎,比如告诉我们中心的老师,她在学校里考试考得很好,老师奖励她一个小礼物 就是她手里拿的这块橡皮,还说她非常爱她妈妈,她妈妈也非常爱她,她妈妈经常说她很乖,夸奖她学习有进步了。中心的老师听说她妈妈打过她,但这个孩子否认了。有一次,范心杰的妈妈来中心,我们坐下来谈孩子的学习。妈妈一张口就是对孩子的抱怨,而且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妈妈说她对这个孩子很失望,说他们两口子都属于原先学习不错的,怎么生了这么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有时候看到孩子学习不好就气得不行,忍不住想揍她。

我问她是不是在学校里老师因为孩子学习好而奖励过孩子,她干脆利落地否认,没有这回事,孩子在撒谎!说到这时候,她就又忍不住,想狠狠地揍孩子一顿出气。

当她在喋喋不休地讲着孩子的问题、发泄自己的愤懑的时候,我插了一句话:“你知道孩子要什么吗?”

“不知道! ”她随口一说,要继续她的抱怨。我抢了一句:“我听了10分钟对孩子的介绍,就知道孩子要什么,你是妈妈,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知道孩子要什么?”

她先是一怔,随即一下子泪流满面,哭着说丈夫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主要由她一个人来带,还说这孩子学习这么不好,怎么跟她爸爸交代之类的话。

我不得不打断她:“你想知道孩子要什么吗?”

她继续顺着她的思路说了好几句才回过神来,问我:“她需要什么呢?”

我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水,慢慢咽下去,又清了清嗓子:“她需要鼓励。”

“为什么?”她脱口而问。

我又喝了一口水,说道:“她说老师因为她学习好奖励她橡皮、铅笔之类的东西,她不是在撒谎 ”

“她是在撒谎!”

“你听我说完。”我继续说,“那是她在梦里看到的情景,因为在生活中,她的老师和妈妈从来不给她鼓励,所以她只好做梦去寻找鼓励。”

这么一说,妈妈刚刚停止的眼泪又一次洪水决堤了。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老师和家长不断地认可,才能形成她完整的人格。

9. 用功程度不够

世界上一般没有人是轻松成功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别人更努力。李嘉诚说:“你要比别人努力两倍以上。”比尔?盖茨说:“比别人更努力,然后找一群努力的人一起来工作。”

努力是成功的捷径,而且是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永远要做得比要求的更好”,每天进步1%。每天一定要有进步,这是成功者每天必做的事情。

这里强调的努力用功,是快乐地用功,不是痛苦地用功。大多数孩子的用功程度不

够,有2是不知道怎么用功,不懂得学习方法;有1是自我观念的问题。

10. 消极情绪的干扰

一个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就要有情绪作用。如果他的情绪处理不对,处在消极的状态下,就相当于发动机漏油,没有油,汽车无法行驶。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学习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浮躁

综合上面所列举的种种学习不好的原因,主要就是不爱学、不会学,这些原因从根本上讲还是浮躁。

1. 什么是浮躁

我们来看下面的事例:

来我们中心学习的一个初中学生,名字叫马亮,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最聪明的学生,大家都对他很上心,都愿意好好教他,但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别的同学会听老师的话,比如老师讲题目结束后,让同学把题好好做一下,别的同学都会按老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练习,但他坚决不练,他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需要练习。这种心态导致他的成绩总是不如一些不及他聪明的孩子。

清华附中一位初三的同学,人很聪明,是清华附中重点班的,名字叫荣丽。她的数学成绩好的时候能够达到110分,很多时候也就是100分左右,我们给她的诊断是不够仔细。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子,但不肯下工夫进行能力训练。她的父母和每天陪她来学习的姥姥总是要求我们给她讲难题,讲难题的解题思路,一节课要讲几十个难题,明白思路了就过去。我们曾经几次提醒他们,如果想真正提高成绩,扎扎实实地把一般的题一次性做到满分才是关键,走马灯式地了解一个个难题的解题思路无济于事。但她的家长坚决不听劝告,固执地坚持这种学习方法,结果中考时荣丽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2007年7月1日17时17分左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2552号飞机在执行CA941北京 迪拜航班任务时,飞机前起落架突然意外收起,机头触地,造成一名机组人员和一名旅客受伤。

中国民航总局7月4日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国航飞机机头触地事故的初步调查结果,称事故是因一工程师在排除飞机起落架液压系统故障时,忘记对起落架上锁进行测试导致。

2006年12月4日,刘凯驾驶一辆大客车从湖北公安县出发开往福建泉州。21时许,当客车行驶至江西省进贤县境内福银高速公路时,刘凯因为劳累,便叫他的同伴司机呙中文换班继续开车。

当呙中文走到驾驶室旁时,刘凯想到高速公路上不可以停车,但心存侥幸,便在客车行进中解开安全带起身换班。起身的时候,刘凯右手离开了方向盘,左手则不小心带了一下方向盘,致使客车向左拐,他又连忙用右手向右打方向盘,但由于用力过大,客车方向偏离,向右冲出公路护栏,导致翻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呙中文和乘客何贤发当场死亡,其余乘客连同刘凯自己共29人不同程度受伤。

2005年4月20日,某局安装公司检修班工作人员赵某到朝阳台区处理配变渗油缺陷,未办理工作票。赵某登上台架对高压侧A相套管进行防渗油处理。这时赵某的熟人路过此地,赵某举扳手与之打招呼,触碰A相上端直接放电,从台架上摔下,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分析事故原因,一是赵某在台架上工作时,自我保护意识差,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违反《安全规定》中第一百二十六条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及其携带的工具、材料等与带电导线(10KV电压等级)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得小于0.7M的规定,造成直接与带电部位接触,是发生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二是工作班人员图省事、怕麻烦,违反《安全规定》第一百二十一条“在配电变压器台(架、室)上进行工作,不论线路是否停电,必须先拉开低压闸[不包括低压熔断器(保险)],后拉开高压隔离开关(刀闸)或跌落熔断器(保险)”的规定,只断开了跌落熔断器,未断开上侧高压隔离开关,是发生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上面出现的事故,都是由于当事人心存侥幸、马虎大意而引起,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浮躁。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浮躁”的解释如下:轻浮急躁。《广雅》中说:浮,漂也。浮游也。浮就是轻浮、漂浮的意思。《说文解字》说,躁,疾也。《管子心术》中说,躁者不静。躁就是性急、急躁。

浮躁是所有成功的大敌。

浮躁的人经常心不在焉、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常常表现出坐卧不宁、失魂落魄的样子,经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没有耐心

认真做完一件事,急于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去做另外的新的事情,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贪得无厌,静不下心来,到最后一事无成,还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浮躁的人不但学习不会好,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很多大事故因为一些小事故而发生的,而小事故之所以不断出现,根源就在于人们的浮躁。

浮躁就是做事情表面化,轻浮而且变化快。为什么人会表现出浮躁的特性呢?为什么浮躁的情况如此普遍?

因为人会心随境转,人的心不能一直停在一个地方,一旦有什么吸引人的事情发生,自制力不强的人的注意力就马上跟着走了,这就是浮躁产生的原因

浮躁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以下三种危害:

(1)学不会。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么”,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所以,在对他们做咨询的时候,我总是戏称他们都是“撒谎长大的”。

如果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为懂了为止。一旦认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

自认为“懂”了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很多同学不承认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上课的确听懂了,至于后来不会做,是因为时间长了,或者又忘掉了。

为了让同学和家长们认清这个问题,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但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次性做出来。我先做一遍,然后问学生:“会了么?”超过80%的同学毫不犹豫地说“会了”,但我让他们重复的时候,他们根本做不出来。有大约10%的同学会说一些“差不多、好像会了”之类模棱两可的话,我给他们解释:“差不多”意思就是“差得多”!“好像会了”意思就是“肯定不会”! 这样的判断往往屡试不爽,让他们试验的时候,也往往做不出来。

还有很少的同学,他们会承认自己不会,显然这些同学要仔细得多。经过两三次的演示以后,他们才敢自己亲手试验,但第一次也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没有学会的时候自认为学会而拒绝继续深入学习的问题,即存在浮躁的问题。从不会到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台阶作为标准的话,只要没到达第十层台阶,在每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

有一句俗话:成功的路上尽是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都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会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风。这样,当时认为学会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

另外还有的同学上课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

 

有一个初二的女同学名字叫做李琦,她的数学和物理都只有五十几分,她的父母非常着急,来到我们中心咨询。

我们的老师在给她讲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看似很小,却又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她的头发影响她听课。每次她写字的时候,一低头,头发就哗啦散落在她的眼前,她就习惯性地用手一拂,有时候还很优雅地把头向后一甩。据上课老师统计,45分钟的一节课她拂头发的次数居然超过了50次!所以,我们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把头发扎起来!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补习,她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一下子提高到了八十几分!

那么,如何解决“听课没有真懂”的问题呢?我们建议在听课技巧上多下工夫,做到以下两点:

听课技巧一:先有效预习再上课。

预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的预习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让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更加认真地听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时候,老师会布置学生预习。听话的学生会乖乖地回去后把书认认真真看一遍,那些懒的连书都没翻过,有的虽然乖,但不动脑筋,看了也不知道讲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流于形式,当然是没用的。

我们所讲的预习,不是在上课前随便看看书,而是一个严格的操作过程。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预习的深度和预习的模式。预习并非简单地读一下要讲的内容,而是要自学,想办法自己把要学的内容学会。要以通过自学根本掌握这节内容的态度来学习。通过查辅导书和字典,把每个概念、定理中的每个点都弄明白。

学生要对预习的内容进行严格分析,并且

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

与上节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怎样证明要学习的定理?

这个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哪几个?

为什么需要这几个前提?

如果条件改变了,定理为什么不能成立?

这个定理用在哪里?

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定理的推论有几个?

怎么证明?

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课堂也会变成师生的互动。

自学和预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预习,很多学生建立起了自信。很多平时学习差,上课听不懂的学生也能听懂,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也能说上一两句,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热情大大增强,学生提问和解难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听课技巧二:有问题不放过。

上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解答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在预习中发现不了问题,就让老师问问题,好好听老师的提问,看看自己为什么看不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讲课的时候,即使自认为懂了,也要再问自己,是这样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可以作为重点听老师讲解,一个问题只要没有彻底弄懂,就一定不要放过。

对此,我们提出上课时有三不放过:

知识点不清不熟绝不放过。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一定要清清楚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一般了解;每个要掌握的知识点不但要会,而且要熟练地掌握每个知识点,举一反三。

疑问点不解不透绝不放过。一是问题原因不清不放过;二是相关知识点不熟不透不放过;三是相关题目不得满分不放过。

重点题不明不会绝不放过。对于学过的章节,哪些题目是重点题目,学生一定要明确;对于重点题目,要做到一定学会,学会的意思就是,只要会做的题目必须做到得满分、限时间、举一反三。

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要做到两方面:

一方面,课前看书。课前看书的目的就是找问题。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预习时先要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习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抓得也不准,这都没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查一查,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先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另一方面,课后看书。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回忆出来?

(2)考不出。考不出指的是学习者在自认为学会的情况下,遇到自认为会做的题目时,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不能得满分。

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是自以为会了,其实没有真会。

二是真的会,但考试时太浮躁,得不了分或不能得满分。

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不少学生考试时看到题目,不是先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经常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等考完试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因此,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

做题目的时候,先写出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解题前做以下分析:

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

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

有什么隐含条件?

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好就上交。很多同学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让他检查,他根本检查不下去,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天都看不出来。 

清华附中有一个初三女生,名叫小月,在中考前一模考试以后来到中心咨询,她很自信地说,她这次的数学成绩虽然只有六十几分,但她实际上是八十几分的水平。有一道15分的题目,她在稿纸上本来做对了,只是在往试卷上誊写的时候抄错了。

当时她的父母也点头,表示事实确实如此。

我问小月:“你觉得很委屈是么?”

她点点头。

我说:“那当时为什么没有检查出来?”

她低下了头。

我又问她:“你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么?”

她点头说:“出现过。”

“那为什么没有彻底改掉?”

她又低下了头。

“你不是八十几分的水平,你就是六十几分的水平!如果不认真对待,不加以改正,你现在出现这样的错误,中考的时候还会出现!”

这时候她的父母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因为你认为这种情况只是偶尔的,下回就不会出现了,所以你就不会认真对待,也不会每次做题时确保一次性把题目做到满分,不会每次做完考题后认真检查直到不出错误。如果不是每次都这么做,到考试的时候就不能一定保证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

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无法提高。

(3)改不了。具体表现为: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不改正。

人大附中有位初三年级的女生名叫孙一芮,她本来是班里比较出色的学生,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有的已经接近满分。但由于人大附中竞争非常激烈,她的排名只在200名以后。因为人大附中几乎是北京中考录取分最高的中学,她要想稳稳地升入人大附中的高中部,就要考到200名以内,甚至要考到150名以内才比较有把握。但她和她的父母觉得靠她自己的努力没有把握达到这个目标。

她刚来到我们中心咨询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要不是犯了一些 低级错误 ,我的成绩还要高。”

我当时就问了她一句:“你这次有多少分是因为 低级错误 丢的?”

她说:“数理化三门大约就有十几分!”

“上次考试有没有犯 低级错误 ?”我进一步追问。

“有!”她很诚实。

“再上一次呢?”我步步紧逼。

“有 ”她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了,“好像一直有 ”

“从小就是犯 低级错误 长大的对么?呵呵!”我开了句玩笑。

“对对对!呵呵 ”她倒也直率。

“只要你认为是 低级错误 ,你就永远改不了,就永远不能重视这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题目会做,但怎么都不能让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对对对!您快跟我说一下怎么改掉这个毛病吧!”

“去掉浮躁!”

后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她一模进入全校前200名,二模进入前150名,最后中考的时候,她的成绩在全海淀区排第83名。

以上5种浮躁的习惯是学生常见的毛病,无法彻底改正,学生的成绩一定不会理想。因此,要下定决心,戒除浮躁。

戒除浮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认真的能力。

只要能够培养起认真的能力,就可以一次性学会,在考试的时候把学会的题目做出来并且得满分。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认真的能力:

(1)和孩子一起做事情的时候,自己不能敷衍了事。例如,与孩子一起种点花草植物,不要一时兴起就种,之后便不管不问,每天和孩子一起看看植物的长势,去书店看看相关的知识,和孩子讨论一下自己的种植方法是否合适 用自己的行动教会孩子做事情要认真负责。

(2)当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时,不要介入其中,而是多给一些参考意见。很多孩子做事不认真,就是想着看以后家长还能帮着收拾。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会更认真一些。

(3)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把事情做好。家长总催促孩子要提高速度,特别是在孩子动作还不熟练的时候,催促会让他们潦草过错事,就很难形成认真的习惯。

除了以上一些培养认真的方法之外,戒除浮躁还需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思考力。有思考、有辨判力的人,才不会被他人带入到浮躁的情绪中。

培养认真能力是解决学习问题的前提

1. 认真是能力,不是态度

说“认真是一种能力”,是针对“认真是态度”的说法而言的。一般的父母和老师都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所以,每次学生表现出不认真时,父母和家长对学生的建议总是“下回认真点”,期待着下回考试的时候,学生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认真,我要认真 ”于是就认真起来了,因此考出好成绩来。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奢望,学生并不会因为这句话而使学习变好了,这种话对学生来说成了耳旁风。

认真是一种能力,能力是需要平时培养的,而不是只要做出样子来就可以改变。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可以在短时间内“端正”。当有人态度不认真的时候,就要求他端正态度,认真一点,于是他就会正襟危坐、两眼一瞪,于是就“认真”了。

 

到我们中心来学习的同学,我总会问他们一些问题:

“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分?”

“60来分。”

“你觉得你会做的题目有多少分?”

“差不多80~90分吧。”

“会做的题目是80~90分,为什么只得了60来分?”

“粗心呗。”

“那么上一回有没有粗心?”

“也有。”

“是不是从小就是粗心?”

“嘿嘿,好像是吧。”

不论学生还是成年人,许多人都认识不到粗心的危害,很多时候因粗心导致了错误,就轻轻拍一下脑门,笑一下:“又粗心了!”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放过自己。于是,下一次依然会粗心,当然还会原谅自己。“粗心么,又不是真的不懂,下次认真一点就可以了。”再下一次仍旧粗心,仍旧原谅自己 如此反复,永无更改之日。

家长或老师们一般会这么说:“粗心了吧,下回认真点!”

我把这句话的真实意思翻译了一下,就是:你是粗心才做错的,不用伤心,不要在意,你很聪明,继续错下去吧!

当因粗心犯下致命错误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可悲的是,很多人到最后还在嘴硬:“太可惜了!运气不好,又犯了粗心的毛病,如果我态度认真一点就不会这样了!”

当把认真当做一种能力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根据快速学习法的理念,做错题目的原因之中根本就没有“粗心”这个概念,只有不懂。如果做错了,就虚心承认自己不懂,然后才有可能认真地补习基本知识,让自己彻底改掉所谓的“粗心”的毛病,从而锻炼出认真的能力。

认真是一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随便“端正”一下就可以认真起来的!

认真是做人最优秀的一种品质,有了认真的能力,就能学习好,工作好,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