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刚加油时轰轰响:新疆历史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23:03

新疆历史名人  

 张骞 有句古话叫做“凿破混沌”,又叫“凿空”。中国方面首先建立这“凿空”的伟大事业者,是公元前期世纪汉中人张骞。

    张骞所处的时代,我国北部地区匈奴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时派骑兵南侵汉朝,草菅人命,掠夺财富;同时,又占据河西走廊(今甘肃西北部),迫使西域诸国臣服,使之成为“右臂”以攻击西汉王朝。汉经过几年的“文景之治”,国力大盛,到武帝刘乇,决心斩断匈奴右臂,消除隐患。西域的大月氏,原居河西,后被匈奴击败西迁。当时有匈奴降者透露:“匈奴破月氏王,用其头作砍器。月氏西迁与匈奴结仇,但怨无有共击匈奴者。”汉武帝下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哉去联络大月氏,劝说其回故乡,共击匈奴。当时,张骞是汉武帝的侍从官,闻诏应募。武帝大喜,并派出多名熟练弓箭手作随从,由一名奴隶出身的通晓西域各国语言和风土人情,为人忠诚刚毅的匈奴人甘父作张骞的助手兼向导。建元三年张骞于长安别汉武帝,不畏长途跋涉之苦,首次出使西域。

    张骞一行出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不久便进入匈奴地界。不幸一行全部被俘。匈奴兵要夺张骞手持的旌节,张骞义正词严:“我是汉朝的使臣,旌旗是我出国的凭证,你们胆敢侮辱我!”匈奴兵无奈,只好把他押去见单于。念婪的匈奴单于把张骞所带财物全部扣下,并半他的随行人员分到各个部落去当奴隶。张骞和甘父被扣留在匈奴单于身边,不断地被提审盘问,但张骞给他个一问三不知。匈奴人最后施出软硬兼施之计:单于命令部下把张骞和甘父押送到匈奴西边的游牧地区,表面上优礼相待,暗地里则严加看管,还指派一名美女给张骞当了妻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过了许多年。元朔三年,单于王病逝后发生内讧,张骞乘机逃出虎口,携妻回归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他终于打开了西行的途径,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西汉不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而且中原女子也出使西域。

    应乌孙昆莫(乌孙王)求亲之求,于元封三年(前110年)选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宗室公主远嫁乌孙。细君公主很年轻,嫁到万里之外,言语不通,生活不习惯,加上昆莫年老,所以心情郁闷,经常唱自己创作的歌,老昆莫知道后,很表同情,想叫她改嫁给孙子岑陬。公主感觉不合适,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回答说:“为了联合乌孙,对付匈奴,你就依乌孙的风俗习惯吧。”于是细君公主又改嫁岑陬。可惜,这位中原和乌孙的友好使者,由于体质纤弱,水土不服,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就与世长辞了。

    公主逝世后,为了不使中原与乌孙友谊断线,应乌孙再次请求,武帝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封为宗室公主又嫁乌孙。这就是被淮为乌孙国母的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为人乐观,性格开朗,身体健康。解忧公主在乌孙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乌孙王处理军务,政务的得力助手。她在乌孙生活的时间很长,她在乌孙的几十年正是汉朝与乌孙保持最良好关系的时期,也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都护府统一西域地区的时期。

 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

    郑吉,素有大志,卒伍出身,早年从军数出于西域,屡建奇功,很得皇帝器重。汉宣帝时,又派郑吉以侍郎(略高于郎的小官)的身份去渠犁屯田积谷,以供应出使外国者中途之需。后来由于车师国勾结匈奴,劫杀汉使,郑吉乃发屯田区和城郭诸国兵攻破车师,并把车师一分为二划成两国,即车师前国(今吐鲁番地区)和车师后国(今昌吉州东四县一带)。郑吉也因功升内卫司马,专职保护西域南道各国。

    郑吉先破车师,后又迎降日为王,威震西域,晋升为都尉,既护鄯善以西“南道”(即从古楼兰,经于阗、莎车、疏勒,越葱岭之路);又护车师以西“北道”(从楼兰,经车师前国、焉耆、龟兹、温宿、疏勒,越葱岭之路)。从此,“丝绸之路”的南、北两条道路,都由他来领护,故此,号称都护。

 班超  成语“投笔从戎”意即弃文从武,放下笔杆参军,这典故就出在西域名将班超身上。

    班超(公元前32-102年),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只好给官府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十分辛苦。有一天,他把笔往桌上一丢,感叹说:“唉!大丈夫如果做不出别的大事业,也应该像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创业立功啊!怎么能安闲地和笔砚打一辈子交道呢?”班超感叹之日,也正是东汉初军中切需用人之时。汉明帝招募勇士,班超真的“投笔从戎”了,居然被任命为假马司。窦固派他带兵进攻伊吾,他与呼衍王战在蒲海旁,“多斩首虏”,大获全胜,因而受到窦固的赏识。

    公元73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与从事官郭恂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出关后,首先来到了罗布泊附近的关头鄯善国。用智打败了匈奴使,受到鄯善王的赏识,当即表示脱离匈奴,归附汉朝。窦固把班超等人功劳具表上奏朝廷,并请求派遣正式使臣去驻守西域。班超为行军司马去驻守西域,班超依旧带了原来的三十多人再次回到西域。此次,班超的正义行动深得疏勒国人拥护。班超也就在疏勒建立了从事活动的根据地。

    公元94年,班超最后降服了北匈奴统治下的焉耆、危须和尉犁,西哉全境再次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候,历史上称他为“班定远”。

 法显   法显(生卒年不详)是早于唐僧的西行取经人,3岁出家,21岁已享有比丘大戒的声誉。后秦弪治元年(399年)法显偕同慧景、慧应、慧嵬、道应等人同路西行取经,路经张掖后又增加了智严等五僧人。他们西行的时间要早于唐僧出发时间223年。

    法显身为东晋的高僧,毕生南身佛教事业。在他60岁时,哀叹素日的律藏(三藏之一,是出家人生活中的戒律)真经没有传到中国,心中十分不安。经过慎思,全然不顾自己年届花甲的高龄,毅然携友西行到印度去寻求真经。

    《佛国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旅行者自己撰写的西行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我国4、5世纪时西北边疆史地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地的历史、地理和佛教发展史的宝贵文献。

 玄奘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完全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沿着丝绸之路,到天竺取到真经。这位伟大的旅行者又为丝路古道平添了几分光辉。 玄奘本姓陈,因家境贫寒,年纪很小就落发为僧,他精通佛法,知识广博。年轻时曾先后拜学于国内知名的景法师、严法师等13位大德高僧,潜心钻研佛教经典,并对佛教的唯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唯识学源出于印度大乘教内瑜迦宗。与小乘教相反,唯识学认为人生在世均可成佛,这点对于广大佛教信徒具有很大吸引力,但唯识学最大要的经典《瑜迦师地论》当时国内还没有,所以玄奘就“誓游四方,所向所感,并取《瑜迦师地论》以释从疑。” 玄奘曾收了一个名叫石磐陀的人当徒弟,一起西行。可是石磐陀才过了玉门关就不敢向前,私自跑回家去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曾几去几回,而石磐陀则压根再也没回来。玄奘只好一个人带着一匹瘦马走入茫茫大漠。遇到危险时,他总是呼唤保佑旅行者的观音菩萨,并且默念《般若波罗蜜心经》。玄奘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前行。

    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对玄奘西行早有所闻的高昌王也已派人在此等候,欲邀他到高昌王城布道。盛情难却,玄奘在高昌讲经三月有余,和高昌王结为兄弟。 离别高昌后,玄奘爬冰山、过草原、穿越戈壁沙漠,历尽磨难,最后进入佛国天竺(印度)。如鱼得水,四处拜师。他是第一位周游当时五天竺全境的中国旅行家。

    玄奘在天竺居住数年,对佛法经义烂熟于胸,还成为天竺最高佛寺院烂陀寺的主讲。在印度佛学界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当他决定东还故国时,五天竺许多国家首领执意挽留,鸠摩罗国王更是许诺,如果玄奘答应留下来,他愿以建造100座佛寺相谢。但玄奘婉言谢绝,不改初衷。

    公元645年初,历尽艰险的玄奘终于回到他阔别19年的故乡长安,他将从天竺带回的佛经、异物珍奇在长安繁闹的朱雀街南端进行了展出,其中佛经520夹,657部,许多是当时国内之孤本,争相观摩的人群排列了十几里路,形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玄奘归唐后,马上疾笔撰书,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千古奇书---《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对公元7世纪五天竺境内100多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及民俗风情的描述是了解古代印度历史的罕世之作。

    《大唐西域记》中对西域诸地,主要是今天新疆境内的这一段(焉耆、库车、高昌、阿克苏、喀什噶尔、于阗、塔什库尔干、英吉沙、叶城、且末,楼兰故地)的记载,语言洗练,叙述详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玄奘回到长安后,还组织了“译场”,大量翻译梵文佛教经黄,自创既忠实于原文又通俗易懂的“新译”风格,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代宗师。

    玄奘为经求学,“无顾身命”,19年经行5万余里路,历130多个国家,“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他是行走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最伟大的探险家的旅行家。

 岑参  岑参(715-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自幼生活贫困,经常失业,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才当了个小官司。天宝八年(749年)岑参以录事参军的身份给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当幕僚,来到西域。这是他第一次出塞,时年35岁,诗人感慨“而立之年”已过,尚未建功立业,于是选择了在戎马生涯中开拓自己前程的道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年自号竣村老人,今福州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他接受的是传统封建教育,但也受到具有革新思想的师友的良好影响。他沿着封建科举的老路,挤进封建统治的行列,升到巡抚、总督等高位。

从19世纪30年代起,鸦片流入中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这情况,林则徐尖锐地指出:“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乎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粮”。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翌年3月,协同总督邓廷桢查办鸦片事件,至此,禁烟运动在沿海直到新疆的全国范围内展开。林则徐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高举反帝斗争旗帜的第一人。

    可是,正当他全力以赴领导人民同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时候,却遭到清王室投降派琦善之流的陷害。1840年农历9月,他被道光皇帝革去了官职,并充军发配伊犁。次年7月,林则徐行至途中,奉旨暂免发配,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1842年,河事竣工,林则徐仍贬戍伊犁。

    1842年农历7月6日,林则徐从西安起程,历时4个月,于农历11月9日到达伊犁将军府的驻地惠远城(在今霍城县),寓居于南街鼓楼前东边第二巷。在谪居新疆期间,林则徐跋涉于天山南北,遍历10城,努力从事屯田事业,并建议朝廷把部分垦田分给维吾尔人民耕种,这实质上都是从发展新疆经济,巩固西北边防出发的。

    经过实地观察后,林则徐更进一步地感到沙俄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威胁,他在新疆主持农田水利建设,就是为了做好抵抗沙俄侵略的准备。虽然,林则徐在1845年正月被调回内地,但是,一直到他回归中原退职还乡之后,他都没有忘记新疆的军事防务之事。直到他去世前,他还在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历史证明,林则徐的预见全然不错。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少时在家耕读,喜读农书、地学、兵书、等致用之学,尤精西域史地。自称“湘上农人”。暇余种桑、种竹、种树、种菜。中举后,因考进士三试不第,遂弃文从武,潜心研究兵法,谙熟三韬六略,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官司室巡抚、总督、军机大臣。他爱祖国,爱中华民族,也忠于清王朝。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一身,使他前半生镇压过太平军、西捻军和回民军,后半生又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综观左宗棠全人,仍得承认他不失为民族之精英,杰出的爱国志士,特别是当他以大智之言,力排朝庭重臣昏庸之众议;以大勇之行,克服难,坐镇甘陕,收获新疆之壮举,不仅使国人称快,造福于子孙,也使侵略者为之震惊,举世刮目相看矣!

 混世魔王   1933年“四一三政变”之后,掌握新疆实权的是盛世才。盛世才,字晋庸,辽宁开源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917年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回国后,见北洋军阀得势,弃文学武,进入广东韶州讲武学堂,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大学留学。1922年毕业回国,正赶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于是他摇身一变,披上“左派”伪装投入北伐洪流,盛世才虽然伪装成“左派”,但是他的反动本质仍不时有所暴露。盛世才为了维持他统治了近12年的独立王国,又开始玩弄花招。1944年8月29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盛世才为中央农林部长,宣布撤销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任命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为新疆省主席。盛世才别无出路,只得低头认输,他拿出5万两黄金贿赂蒋介石,然后带着历年实行“清廉”政策所搜括的大量财富,用30辆卡车装载,灰溜溜地离开了新疆。 

   茅 盾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余纯顺    古时候,塔里木河沿着大沙漠的北缘从西向东奔流,最后注入罗布泊;但现在,在塔里木河下流与罗布泊之间却是一片大沙漠。关于这条河和这个湖有许多离奇的传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认为塔里木河流入罗布泊后潜入地下,往东南流入青海后又露出地面,成为黄河的源头。目前塔里木河下游的断流似乎已否定了这种说法,但要断言塔里木河与黄河完全没有联系似乎又为时太早。至于罗布泊,美国人很早就以卫星照片为据说它是行踪不定的“游移湖”,并且在逐渐消失。1959年新疆综合考察团进入湖中时,发现湖水平均深度只有25公分,但其中竟有一米多长的大鱼在挣扎,这令他们大惑不解,有人翻出清代言志,其中记载道:每年春天,罗布泊中之鱼便上岸幻化成鹿,而鹿到秋天又滚回湖里再成为大鱼。1980年,罗布泊的探险勇士---科学家彭加木在考察过程中失踪,他的失踪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也使罗布泊带着谲秘之气蜚声海内外。16年之后的1996年,又一位孤胆英雄----余纯顺,在徒步环游全国的过程中,离奇地葬身于罗布泊,中国的科学考察界再次陷入罗布泊的迷梦。罗布泊,是在向世人昭示自然的威力,还是在20世纪末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给科学界再出一道“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

    王洛宾  王洛宾原名荣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三四年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传。辗转千里,驻足青海。四九年参加解放军进入新疆。乐坛耕耘六十余载,创作歌剧六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怡神,中外沸扬,殊才饰疆、懿范流光。洛宾名重。其歌获国家金唱片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二十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达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国外办音乐会与讲学,联合国总部展示其民歌成就,巴黎音乐学院音乐教材和世界歌星罗伯逊保留曲目均有其歌。王洛宾重谊。为学生幼儿谱曲,为边关将士挥笔,为工农大众抒情,为海外华人合唱团赠歌,情深意切,众口皆碑。洛宾谦逊。对民谣之父、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等称谓淡然处之,却将新加坡友人赠其“传歌者”三字视为珍宝。

  洛宾爱国。两次铁窗之苦,未断其云游乐海、振兴民乐之梦,终生致力于让中国民歌流行世界五百年之宏愿。洛宾大志。先生舍爱妻黄玉兰及三幼子在京只身西进。

  五一年妻病故后独身苦将三子养育成人,耄耋之年坚持自理,拈米舔骨节俭之至,乐骑单车至八十有二。其作品通俗朴实大气,盖源其品性也。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宾仙逝,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驹无伯乐兮无以千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传歌之志兮可喜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