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索菲亚罗伯身高:法国整合模式与英美模式的异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23:14

郊区暴乱之后,法国舆论关于法兰西社会整合模式的讨论增多。然而,何谓法兰西整合模式,这一模式同英美文化模式有什么区别?我们在此略加探讨。

 

今天我们所讲的所谓社会模式或文化模式,直接源起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理念。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理念的不同集中体现于法兰西、德意志两种民族理念。以法国启蒙思想为代表的政治民族的理念以个人主义为其基础;以德国浪漫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民族以文化“整体主义”为其基础。换句话说,法兰西民族理念主张普世的个人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选择和认同一种普世价值。相反,德意志民族理念主张文化整体主义,认为个体的文化属性是先天因素,如血缘、种族、文化等所规定的。泛泛而论,法兰西理念以开放、未来作为特点,而德意志理念则更注重传统和社群。

 

不过,此两种模式都可能走向极端。法兰西理念可能导致扩张,将“普世”理念强加于人,并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德意志理念可能否定个体独立意志,拒斥自由选择,直至迈向法西斯主义。拿破仑可以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名义进行扩张,建立帝国;希特勒则将文化、特殊、血缘发展到极至,制造种族屠杀。 不过,在这两种模式之外,还存在一种英国模式。由于今天的美国大多承继了英国文化的脉系,所以所谓英国模式,也基本适应于美国。从近代殖民主义的历史看,封闭的德国模式不利于对外殖民,而英国与法国模式正是殖民主义的两大意识形态支柱。

 

法国政治思想史教授德拉诺瓦(Delannoi)在其“民族社会学”一书中指出,英国模式以承认区别、承认社团为基础,建立于对文化,对种群的尊重之上。法国模式则相反,尊重个人而不尊重特殊的文化认同,力求通过普及教育,向个体传输理性之光,并使个体摆脱特定文化的束缚。这两种模式都有其普世的一面,但也都有其种族主义的另一面。英国模式的种族主义成份是拒绝族群混合。这一模式虽然尊重社会内部的族群认但是却可能鼓励个体僵固与其社群而造成低等族群。殖民时代英国模式在印度分离族群并维持这种分离,在南非,则实行种族隔离。法国模式的种族主义成份是拒绝族群差异,力求将每一个体都整合到法兰西社会认同的共和价值系统中去。

 

法国模式中包含较多的平等观念,而英国模式中则包含更多的自由观念。法国模式强调共和原则,即是说,法国模式可以共和国的名义,要求凡是生活于此空间之内的民众,都应该是身份平等、具有共同认同的共和国的公民。共和国也必须提供必要的手段,使每一个公民既享有同样的权利,也分享同样的义务。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在法兰西模式中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因为,学校是所有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的必经之途。同样,法兰西模式也对世俗性的要求特别强烈。在私域范围里,共和国保证各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公域范围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立的公共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每一个公民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个体的、社群的、不同文化的信仰、习俗都必须让位于共和原则。

 

与此相比,英美模式则相对更为尊重社会内部的不同社群的文化认同。法国郊区暴动之后,媒体常常将眼光转向英国社会整合模式,注重不同社群的代表性,自觉地利用不同社群内部习俗和机制管理不同文化社群等等。而在法国内部,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族群认同问题凸现,传统的普世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于是有人如现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奇提出所谓“积极歧视”的概念,主张以社群主义模式弥补普世整合模式的不足。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调整传统的僵化的整合概念,法兰西共和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此次郊区危机以暴力的形式爆发,使得普世主义的法国模式与社群主义的英国模式之间谁优谁劣的问题变得更为尖锐,然而在对于郊区暴动的性质的判断上,两种意见仍然相持不下:一种观点认为,此次郊区暴动显示传统的普世主义已经无力解决当代的社群问题,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次危机的爆发恰恰是普世主义整合模式发生动摇之后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