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工程补助详情:2011年十大文化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39:37

2011年十大文化新闻

2011年12月19日07:21   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活动
国家博物馆新馆
 
编者按


  即将过去的2011年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年。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11月召开的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一年,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年,有太多的文化事件令我们振奋,有太多的文化镜头令我们回味。今天,我们精心选取了十件我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

  1.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主要议题,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全会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会议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专家点评]

  张希贤(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本报记者 韩业庭整理)

  2.文代会、作代会召开

  11月22日至25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学艺术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希望”。来自中国文联54个团体会员和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全国各省区市、各民族、各艺术门类的1545名代表,以及来自台湾地区和海外的29名特邀嘉宾出席本次文代会。来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国39个代表团的977名代表出席了第八次作代会,11位在台湾地区及海外华人华侨中享有声望的华人作家列席会议。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出席第九次文代会的代表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审议并修改《中国文联章程修正案(草案)》,选举产生中国文联新一届领导机构。出席第八次作代会的代表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并修改《中国作家协会章程(修正案)》,选举中国作家协会新一届领导机构。

  [专家点评]

  赵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度评价了文艺工作的历史性成就,高度概括了新形势下文艺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精确浓缩了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的历史责任。(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2011年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成功问鼎。本届茅盾文学奖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坚持以往评奖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对评奖机制进行了大幅度完善与改革:实行大评委制,避免“小圈子”评奖;实行评委实名制投票,充分体现评委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良知;每轮投票结果及时发布公示,增强茅盾文学奖的社会透明度;初评、终评一贯制;提名作品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和参与,其反响远远超出文学本身。在折射出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创造、共享文化成果的同时,突出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丰硕成果,给文学创作、发展以深刻启示。

  [专家点评]

  张未民(文学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本届茅盾文学奖体现中国长篇叙事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上进步尤其显著,这一收获得益于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得益于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得益于30多年来以文化创新为理念的主流价值实践。(本报记者 王国平整理)

  4.《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是一个资源十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在从新世纪开始加快实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非遗法的制定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起草、制定历时十余载,几经磨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是一个里程碑,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给予民众创作、民众所有、民众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高度评价和崇高地位,开启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专家点评]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是一次在文化领域里的拨乱反正,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平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比较深厚的结晶、积累的精华都凝聚到这部法里面了,对于提升文化自觉,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非常有意义。(本报记者 谌强整理)

  5.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2011年春节前,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全国各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要求在2011年年底之前,各地的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中央财政今年为“三馆”免费开放投入18亿元,分别按50%和80%的补助比例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东部地区所需经费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

  中国美术馆今年3月2日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以丰富的服务内容和崭新的服务形式展现出新形象,社会反响热烈。

  [专家点评]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审美期待和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文化惠民政策的新内容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美术馆免费开放使美术馆更好地突出了公益性、服务性。

  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免费开放的美术馆还不多,我国的免费开放举措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本报记者 谌强整理)
 
        6.广电总局接连出台措施管理荧屏

  针对部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出现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上星综合频道为重点,加强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播出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明确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定位和功能,切实提高新闻节目播出比例,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坚决纠正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广告播出管理工作,10月11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11月25日,广电总局以总局令的形式印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明确要求: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该补充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为做好补充规定的执行工作,同时印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专家点评]

  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广电总局今年接连出台措施,给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亮起红灯。和食品、药品安全一样,中国电视的播出安全事关民生大事,需要加大监管力度。除了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也缺一不可,电视文化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本报记者 李蕾整理)

  7.故宫失窃案58小时告破

  2011年5月,故宫展厅失窃,58小时后案件告破,做案者为一临时起意的贪财毛贼,此事引发公众对文博单位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5月9日,北京警方接报称,故宫博物院展厅失窃。经查,丢失物品为香港某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临时展点内展览的现代工艺品。北京市公安机关经过缜密侦查,并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在丰台区将犯罪嫌疑人石柏魁抓获归案,历时58小时迅速破案。案件发生后,国家文物局于连夜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督促各文博单位按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尽快完成文物风险单位达标,建设高质量、高效能的文物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备。

  [专家点评]

  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长时间没出问题不等于不出问题,重点文博单位的安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覆盖所有细微之处。(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8.西湖申遗成功

  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顺利通过审议,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29项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独一无二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依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专家认为,西湖的突出性在于它对中国古典景观文学与绘画理念的诠释方式,它通过堤、岛以及巧妙放置的宝塔、亭桥而获得的自然景观提升,达到了将湖变为一座巨大“公园”的目的,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对东亚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专家点评]

  童明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西湖申遗成功,进一步丰富了世界遗产的类型和价值。其极为鲜明的东方特色,平淡中蕴含变化万千的文化魅力和美学境界令人赞叹,为集合人类最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世界遗产宝库增添了一份东方文化美的神韵。这也是16个国家发言全部支持并高度赞扬,21个委员国一致赞成通过的主要原因。(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9.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

  2011年3月,历时3年半,投资25亿元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陆续对公众开放。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改扩建后的国博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800-2000平方米展厅达到48个。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将39万余件文物划拨给国家博物馆,使其藏品数量达106万件。除“古代中国”、“复兴之路”、“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等基本陈列外,还设有青铜、陶瓷、佛造像、玉器等十余个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观众可免费参观。新国博已跻身于世界重要博物馆行列,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是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

  [专家点评]

  苏东海(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新国博是“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文化工程,是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具体表现。它的办馆理念弥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美学缺失和缺少世界文化的世纪遗憾(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10.《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

  2011年6月1日,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终于在台北故宫聚首。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360年前被火烧成两段,前段《剩山图》上世纪50年代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1948年底运抵台湾后一直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在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加快的背景下,经过两岸有志之士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去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深情讲述《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的故事,一声“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引发两岸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可以说这幅画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折射了华夏儿女的悲欢离合。此次“合璧”的意义早已超越书画艺术范畴,而成为两岸人民在历史、文化和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相约”。

  [专家点评]

  袁行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这幅传世名画的“合璧”之所以如此牵动人心,是因为笔墨画轴的背后,浓缩着中华民族的风雨沧桑、两岸同胞的离合悲欢,更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好祈愿。(本报记者 梁若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