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正装穿着: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享受中国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4:59

网海细语:读冯先生此文有感,对于冯先生所说之老子,庄子都是在农业思想框架下的一种思维我个人不是这么认为,在西方社会研究老庄思想早就已经是一门主流的哲学,包括阿根廷本地的好几家大学的哲学系和社会心理学系都有很系统的说明以及让学生去认识什么是老庄思想,中国在近代之后就没有了所谓的文学大师或是哲学大师,更遑论唐宋的文学或是哲学高峰,明清两代也是风起云涌,而现在呢??有什么可以让中国或是世界认同的大师或是可以改变人类思维的人吗??我一个大哥说的很好,现在的中国是物质的富翁,精神的沙漠,尤其是在思维或是心灵方面根本就是乞丐!!一点愚见,勿见笑。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感谢martinlu让我对中国文化进一步的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我一共读了五本书:《哲学的改造》([美]杜威)。梳理了认识论。《放宽历史的视界》([台湾]黄仁宇)梳理了中国历史。《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黄兴涛 宋小庆 译)梳理中国传统思维。《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梳理了文明的定义和发展。

以上五本书的作者和译者都是英语系大师。其中辜鸿铭(1857--1928)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美等国11年。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种语言,获十一个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个把《论语》,《中庸》用英文、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民国初年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辜鸿铭说:“所以我认为,今日世界真正的、最大的敌人是体现在我们身上的商业主义精神,这种由自私与怯懦结合而生的商业主义精神造成了群氓崇拜的泛滥。(只有)以礼来自我约束,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我在这本书中要加以阐明和解释的,也正是这点。”

他用英文写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轰动西方,德法日译本旋即上市。说明,辜鸿铭的观念为西方理解了。他学贯中西,直言不讳地、精辟地给中国文化定格于“重农抑商”的农业框架内。不像中国今天的卫道士支吾其辞,东拼西凑在原点逗圈。

中国文化属于农业社会框架的看法,准确地说是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观的影响。因为不同意他的阶级论,而读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黄仁宇写的《放宽历史的视界》。

黄仁宇认为:“所有的国家都要将旧日的农业体制改造为商业体制。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一成不变,一切以道德的名义检束。商业则重交换。只要各物概能公平而自由地交换,外在的纪律朿缚可以逐渐放松。”他的大历史观是以农业社会结构向商业社会结构转变为框架,看待文明的进化。甚至认为中国缺乏一部商业发展史。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怪才”辜鸿铭与21世纪黄仁宇不约而同地把中国文化定格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框架中,黄仁宇著书认为,中国大陆直至1980年才重复西方和香港台湾的商业社会转型。这段大变革的文化震荡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言外之意,1980年之前的中国文化都处在农业社会的框架之中。

我的观点由此而来。并将中国与拉美作了对比研究,得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比拉美落后的结论。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说:“人将他的过去经验复现于眼前,为的是要对现在的空闲加点兴趣,以免寂寞,记忆的生活原来就是一种幻想和想像的生活,而非精确的回忆的生活。充其量不过是一段故事,一场戏剧,只有那些于目前有情锗的价值才被选取。”中国政坛作家王蒙的《庄子的享受》一书中的情锗观念,触发了我对中国文化的思考角度:“古董文化”的美学享受与现代文明的进步的关系。

中国的中庸之道不断地强调对中国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炼丹术,结果,中国陷在传统农业为基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纵有千万条外因,不如邓小平一句“猫论”。这就是商业交换社会框架的大门钥匙。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说:“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简而言之,单一文明的论点丧失了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这里回答了“我一个大哥说的很好,现在的中国是物质的富翁,精神的沙漠,尤其是在思维或是心灵方面根本就是乞丐!!”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失落,开放而起的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兼融。儒教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商业社会的消费文化冲成沙漠,西方的享乐主义使物资的富翁享受多元文明。“包养”中国文化在博物馆中闲适玩尝。

“我希望我的《庄子的享受》对于《庄子》不是佛头着粪,而是差堪比翼,我的幻梦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思辩直奔骑牛李耳,忽悠差及化蝶庄周!”(王蒙语)

值此,正好中外三节相连,2009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教的圣诞节。中国人相邀去农家和餐厅大嚼两日。2010年1月1日是世界公历无旦节。中国又相约去农家和餐厅大嚼两日。2月13日是中国的春节。中国独自走亲串友大嚼七日。中国文化继续被中国人享受之余,西方和世界公认文化中国一样享受之,何来沙漠之有?乞丐之帮?

文明是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它们本身并不维持秩序,建立法制,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中国五千年单一文明,皇帝说了算,把“天下事一揽包干”,加上六十年的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动不动就国将不国,一种文化信仰的衰落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灭亡等等概念“张冠李戴”,才有了今日的新屈原的哭丧!

台湾香港把中国文化处理得很好。对现代商业社会就用西方文化。闲适消遗就享受中国文化。而西方研究中国文化是他们历来认为世界上有至少16种文明兼存地球。

我读王蒙的《庄子的享受》就爱不释手,而与网友辩论就看杜威的哲学书藉。中国文化只剩下享受消闲作用,西方文化正带领中国改革开放。这就是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享受中国文化

---读王蒙的《庄子的享受》

只有老年人和处于生命弥留时的人才去回首人生。人类学的资料显示,留恋生命的人,大都后悔没有享受够人生。生命的时空充满感官和精神的挣扎,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也是终点的遗恨,热爱生命就是享受生命诞生的文化。饱经人生浮沉的中国作家王蒙写下了《庄子的享受》一书,对正在经受质疑的中国文化发掘出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视角。

王蒙在前言中说:“老王未能将文字文本变成学问,老王只想将学问变成人生的享受与华彩。”藉庄与读者聊天自娱自慰自己扩张自己的精神世界。。。。

只有在中国做学问才会做到这种对“形成的价值判断的主观摆脱至少是暂时遗忘”。王蒙认为中国不缺少“个人主义”的传统,“‘逍遥’其实个人得厉害,这是一种就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个人摆脱社会与群体(在庄子中一般称为[外])物的观念束缚而言的逍遥,是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由与独立。”

正是《庄子》抑或中国文化这种对“形成的价值判断的主观摆脱至少是暂时遗忘”,“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特别是事功上、人世上、行为上受挫的读书人来说,非常受用、非常独特,又非常有趣”。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现象,“出世的文化享受”。它的“非常受用,又非常有趣”几乎使留洋和足不出国门的所有中国读书人,都回归庄周的怀抱。

王蒙在《庄子的享受》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文化的功利主义问题:“庄子是更多的讲人生的选择与态度,不像老子,更多的是讲治国平天下的道埋。庄子更文学而老子更政治。”

我认为,无论庄子和老子都没脱离农业社会的框架思维,所以对于现代社会中人,都只残存着“难得的精神享受”,对现代社会的帮助几乎为零。

中国文化如同一件古董一样,给人对“集体和社会形成的价值判断的主观摆脱至少是暂时遗忘”之后,无事、无承担、无责任、无烦恼、无权利义务的契约的束缚之下闲适自得。王蒙在中国文字中不止一种文体的文学写作实践和政治生涯中,从庄子身上发酵出老王的享受。

我没有王蒙的苦痛与成就,但是有王蒙相同的感受。所以在书摊上买了《庄子的享受》。回家开卷爱不释手,王蒙为中国文化找到了归宿。解释清楚了中西和中国两岸四地的文化差异。

当世界只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件古玩享受的时候,中国国粹们还坚持用文化中的“刀耕火种”去解放人类,无异于把现代世界当作一个电玩的魔兽世界,破坏了现代文明也破坏了古玩的“庄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