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装照图片:中国葡萄酒市场现状调查(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3:32

价格战会成为引爆战争的终极武器吗?

逐渐清晰的行业标准

    鉴于国内葡萄酒企业科研、生产、资金实力依然良莠不齐,国家将葡萄酒标准由推荐性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里实施。该标准的“术语和定义”属强制性条款,对葡萄酒按色泽、含糖量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等进行了详细区分。例如,年份葡萄酒的年份必须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甜葡萄酒必须是每升含糖大于45克的葡萄酒等。

    曾经,瓶子里根本没有数年前的葡萄汁,但葡萄酒产品动辄标注数年前生产,这一乱标年份、乱炒年份概念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而消费者也因无从分辨真假成为“年份酒”的冤大头。不过,自从2008年1月1日《葡萄酒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后,葡萄酒的年份标注就不会再无法可依。该标准明确规定,葡萄酒标注的年份必须是此瓶产品的葡萄原料采摘的年份,并且该年的葡萄汁含量必须要达到80%以上。

    由于中国葡萄酒市场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葡萄酒在中国也是一个较新的酒种,所以,市场混乱与不规范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葡萄酒业的发展。《葡萄酒强制性国家标准》在2008年的出台,无疑是葡萄酒业由不规范转为规范、由混乱走向有序发展的转折点。

    在发达国家,葡萄酒的行业水准非常高,一般都有酒法来规范整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企业一旦违反了国家标准,同时也就违法了,如果情节严重的话,相关责任人甚至要受到法律制裁或牢狱之灾。而在国内,对违反了国家标准企业的惩罚一般还是采取新闻媒体曝光、罚款的处罚手段。

    因为质量标准较低、市场混乱、规则放逐,所以,看似一直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葡萄酒业却总也不能和世界知名品牌平起平坐,总也攀不上和国际葡萄酒业对话的台阶。低投入、高利润这样急功近利的“白日梦”驱使着很多葡萄酒厂家蜂拥而起,群雄逐鹿,甚至一度形成了我国葡萄酒行业小、乱、散的发展局面。很多品牌希望喊几句口号,炒作些概念一举成名。而发达国家的葡萄酒生产往往都遵循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张裕公司副总工程师孙健在考察法国的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时,就恰好赶上该企业向酒窖中封存一批刚刚生产的葡萄酒。当时,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在现场,每个橡木桶上既贴有企业的封条,也贴上了税务部门的封条。法国有专门的葡萄酒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到葡萄酒企业只是进行税收监管。但即使是税收监管的这样一个细节,也必然会大大降低虚假标注年份酒的情况。

    所以,在有了清晰的标准之后,如何加强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监督管理则成了首要任务。对此,中粮酒业市场部负责人也表示,有关方面尽快配合已经出台的标准制定实施的相关细则,并定期实施监督和管理,将对推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推动企业强化自身管理、推动消费市场的有序和和谐以及加强消费者的教育起到积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LINK

链接中国葡萄酒市场大事记

    新中国第一瓶葡萄酒

    1983年的河北昌黎,新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从高级工程师郭其昌手中诞生,填补了中国干红葡萄酒的空白,被指定为外交部驻外使馆和国内涉外星级酒店用酒,它标志着我国酿酒民族工业的新起点,并从此拉开了现代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序幕。

    张裕上市

    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创办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至今已有116年历史。作为中国葡萄酒中最古老的品牌,2000年10月,张裕股份作为第一家纯B股的葡萄酒企业成功发行3200万股A股,并在深交所正式上市,募集资金6.2亿元,开启国产葡萄酒企业上市先河,并凭借在资本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夺取了中国葡萄酒市场老大的地位,引发长城、王朝、通化、新天等后来者纷纷效仿。

    “洋垃圾事件”

    2002年10月21日,《中国经营报》发表了题为“国内葡萄酒业内人士向外界惊曝‘洋垃圾’内情”的报道。文中直指中国葡萄酒的两大“黑洞”:一是中国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在大量地进口葡萄酒,而这些进口散装酒都是所谓的“洋垃圾”;二是市场上销售的中国葡萄酒,80%是从国外进口的“垃圾酒”,该文随即引发了国产葡萄酒全行业的全面反击。最终,国产葡萄酒成功捍卫了自身品牌,而进口葡萄酒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平民化运动”

    在2003年春季糖酒交易会上,新天与印象两家新兴葡萄酒企业联手打出口号:“撕掉葡萄酒高高在上的面纱,让每个人都买得起。普及中国葡萄酒消费。”中国葡萄酒的“平民化运动”预示着葡萄酒价格大战的上演,也体现了国产葡萄酒企业立志要成为家庭饮品的雄心。

    “标准之争”

    葡萄酒行业的“标准之争”风起云涌于2003年8月。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协同长城、张裕、王朝等东部葡萄酒企业制定的行业标准,受到新天等西部新兴葡萄酒企业抛出的“新国家标准”的挑战。“标准之争”背后凸显出东西部葡萄酒企业的品牌利益之争,不过,争论最终却以东西联合制定国家标准的结局打平收场。

    重修“长城”

    在2003年之前,被称为沙城长城、华夏长城和烟台长城的三家酒厂都生产“长城”牌葡萄酒,尽管三个“长城”在互相竞争中扩大了总市场份额,但同时这也给品牌的长久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为了避免资源上的浪费,避免左手打右手的痛楚,2003年,中粮酒业公司决定“削藩”,收回三家长城酒厂的营销权利,进行资源优化,实施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采用一致的市场策略,集中力量打响长城品牌。

    “年份酒事件”

    2005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又曝光了北京嘉裕生产的葡萄酒用同样的原料酒调配,却标注名不副实的不同年份上市。该公司总经理公开表示,这种不规范操作已成为目前葡萄酒行业内的“惯例”。一时间,“年份酒事件”引发了消费者的诸多质疑,同时,它也加速了中国葡萄酒行业有关“年份酒”标准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