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搭配西服图片:万病从根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2:43

万病从根治




  余浩 郑黎  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

  湿毛巾的故事

  ——寒湿证的诊断与治疗

  晚上腿疼,早上腰疼,大多是寒湿证的表现。

  天冷了,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洗完后,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洗脸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想明白了最近一些疑难病症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

  “湿性趋下”,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分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作为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却用得少,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

  其实,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人站立时间长,湿性趋下,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会出现双腿很累的感觉;如果是湿邪较重的病人,表现就是“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在人体,如果肾阳足,没有亏虚,或亏虚不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就好比这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盘踞下焦了,自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地方就不是双腿了,而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按照“湿性趋下”,应当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会不舒服啊!

  事实正如此,不少病人反映,白天还好,只是感觉双腿有些累,到了晚上睡觉,前半夜还可以,但后半夜开始慢慢出现腰痛,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很痛,早上五六点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

  温补肾阳是治疗寒湿证的关键。

  我曾经诊治过这样一位患者,40来岁的女性。一周以来都觉得自己的两条小腿沉重难受,上午病情还算轻,下午加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在当地三甲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头颅 CT,她因嫌费用太贵,放弃检查,寻求中医治疗。

  我给她讲了湿毛巾的故事,病人高兴地笑了:“听你这么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如何治疗?”

  “也好治疗,只需要将您体内向下沉的寒湿向上输送就可以了!以后注意保暖,少接触凉水。”

  “水能向上流动吗?”

  “你看看这地上的水,太阳照射后不就化为了水蒸气,向上升成为云彩吗?人体也是这样的,只要肾的火力足了,双腿就不怕冷,下面的寒湿就会化气上升了。”

  谈完这些话,我给病人开了处方:乌附片、炒白术、茯苓、干姜、黑豆、甘草。

  肾居人体下部,肾火足了,就能将下肢的寒湿化为水汽,徐徐上升。这里面的乌附片就是附子炮制而成的,附子辛、甘,大热,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它是补肾火的良药,用上它,人体肾阳就会旺盛,下肢的水湿就会被蒸腾,化为气而上升。但因为附子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需要先煎一到两个小时,去毒后才能使用。

  白术、茯苓、干姜是温脾健脾的药物,因为脾主湿,主运化。脾脏位于人体中部,只有通过脾脏的传输,肾脏将水湿化为气之后,水汽才能向上升,才能到达人体的上部。用黑豆是因为它能入肾,利湿,直接将体内的湿邪通过小便排泄出来。

  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感明显消失了,随后我让她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补肾的桂附地黄丸,半年来,患者病情没有复发。

  除寒湿,可用艾叶水泡脚。

  也有些患者嫌中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而不愿意服用,遇到这样的患者,可采用艾叶水泡脚的办法。

  有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是下岗工人。一个月来,每天凌晨5点左右就开始腰痛,起床后,活动活动腰部,疼痛很快缓解,患者笑着说,想睡会儿懒觉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近他发现疼痛的发作提前了,早晨4点钟就开始,大冬天的,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他十分苦恼。

  听完他的描述,再看舌象,切完脉。我发现他的身体也是肾阳虚衰,寒湿偏重。据他自己说,以前从事过体力劳动,腰部有劳损的旧伤。这就是典型的肾阳虚衰,体内寒湿停留,由于体位变化的原因,白天积于下肢,夜晚则汇集于腰部,因为湿邪不重,下岗后在家休息,所以双腿感觉不明显,但腰部有过劳损的旧伤,属于薄弱环节,晚上刚入睡时,湿邪尚未汇集,所以疼痛不明显,睡到凌晨,寒湿在腰部的汇集慢慢增加,就必然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腰部僵硬、疼痛。

  我讲明上述这些道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就不那么担心了,但他不愿意喝汤药,问我还有没有简单、便宜、效果又不错的办法。

  于是我告诉他,艾叶几块钱一千克,买上两千克,每天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20分钟。艾叶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这样体内的寒湿会慢慢减少,病情也就可以慢慢恢复了。如果想要好快点,还可以将艾叶锤绒,用火纸卷成艾条,点燃后熏烤腰部,以发热发烫为度,将腰部劳损形成的淤血、寒湿散开,这样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果然不出我所料,他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一周后就好转了。
2

  余浩 郑黎  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放孔明灯的故事

  ——上火的诊断与治疗

  前年的元宵节,我和家人吃过晚饭后一起出门看灯会,在桥上,有几家人正在放孔明灯。

  旁边有个小女孩问她的父亲:“爸爸,为什么孔明灯会飞呢?”

  “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向上,烧热了灯罩内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能飞起来啊!”

  “蜡烛的火为什么向上?灯飞上天之后,蜡烛的火焰会不会向下,到时灯里面的空气变冷,会掉下来吗?”

  “真笨,火都是向上烧的,哪有火向下烧的!”小女孩的哥哥说道。

  小女孩对哥哥的答复自然很不满意,但爸爸又没有答复,她只好睁着大眼睛望着正在上升的孔明灯,希望灯中的蜡烛不会向下燃烧。

  这时妻子喊我,我只好暂时离开了这放灯的一家人。妻子一边走一边问我:“这几天上火了,牙痛,家里有没有去火药?”

  “那就去买盒黄连上清片吧。”

  “为什么叫黄连上清片,有没有'下清片’?”妻子开玩笑地问。

  下清片?为什么没有下清片?妻子是学西医的,她这一句玩笑话还真把我问住了。

  我一边走,一边思考,不由得回想起放孔明灯的小姑娘和她所说的话:“火为什么向上烧,不会向下烧?”这不就是中医所说的“火性炎上”吗?

  火往高处走,上火必然先上头。

  因为热升冷降的原因,大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同样的道理,人体内的火也是向上的,所以人体上火,都表现在头面部,比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目赤肿痛、脸上长包……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最基本的法则。而当阳气不足时,人体头部就会畏寒、怕风,出现一些慢性虚寒型疾病,就是头部阳气不足的表现。

  妻子服用黄连上清片后,咽喉不适很快就好转了。没过几天,一个慢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患者鼻塞已经三年了,最近一个月明显加重,晚上睡觉只能靠嘴来呼吸。使用麻黄素滴鼻液后,当时效果挺好,但使用后不出两小时,病情依然如旧。医院诊断是慢性过敏性鼻炎,治疗一周,病情不见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鼻流清水,鼻塞不通,伴有额头疼,颈部僵硬。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左寸虚无。

  切完脉后,我告诉她,鼻塞是头部受寒所致,受寒是因为头部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又是因为体内心火不够。就好比阴天,我们头顶上没有了太阳的照射,感到很阴冷一样,人体心脏没有火力,头部就会阳气不足,就会怕冷,稍稍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伤风鼻塞。

  病人似懂非懂地听完了我的分析,然后问道,那以后是不是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上火”的东西?

  我点了点头,给患者开了一个处方:桂枝、白芍、葛根、生麻黄、通草、生姜、大枣。我让她先服五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分三次,饭后内服。患者才服用三剂后,病情就大为好转,五剂服完,头疼鼻塞,彻底痊愈。

  这是一个典型的头部阳气不足的案例,以葛根汤为基础方,加了一味通草。通草色白,入气分,能疏通体内气机。凡是遇到体内气郁不畅,导致血淤、湿阻的问题,搭配通草皆有奇效。

  另外,通草能上行于头,所有头面部孔窍不通的问题,也都可以配伍使用。上面这个案例中加入一味通草,就是考虑到它有通鼻窍的功效。

  去火有讲究,药物勿滥用。

  上火了如何治疗呢?

  懂得一点保健知识的人都知道,吃去火药!吃什么去火药呢?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中草药很多,是不是可以随便选用?

  其实治疗上焦的火,很有讲究,因为用药不当,还会加重体内的寒,火没有清掉,寒邪反倒是加重了。

  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除了和药物的气、味、药用部分、质地轻重有关外,还与用药量的大小有关。

  同一味药,量轻可上达表,量重可下降走内。比如桑杏汤,也是治外感的良药,组方为“杏仁一钱五分,桑叶一钱,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没超过二钱,足见其量之轻!

  轻者,轻如羽毛,飘荡而上,直达上焦,因势利导,驱邪于外,反之若用量重则沉而下降,引邪内陷或变生他证。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两层意思:其一,用量要轻;其二,要选用气味俱薄的药材,如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桑杏汤一方后的自注里也说:“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用量多少合适,患者自己是不好掌握的,这时我建议患者服用中成药,如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三黄片等,饭后服用,即可起效。

  中成药一次吃几片,用量很轻,饭后服用,药走上焦,也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

  对于经常上火的人,除了服药外,还建议大家平时多用菊花、桑叶等泡茶喝,这些轻轻之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