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味 菜百店:土家族药的药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24:03
土家族药的药性 发布时间: 2011-4-29 所属栏目:科技动态

    土家族药的药性包括性能、有毒无毒、用药禁忌、药物相反等内容。土家族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即性和味, 性和味是土家族药的基本性质。
     1、土家族药的性
    土家族药的药性分为三性, 即冷性、 热性、 平性。热性药是指能够消除或减轻寒证的药物。宋《证类本草》卷第十四载:施州有一种崖椒, 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 云味辛, 性热,无毒。唐慎微的该记载表明,至少在宋代, 鄂西地区的土家人已不仅掌握了采药的季节规律、 药用部位,而且还认识和掌握了药性规律, 一个“云”字, 生动地反映了“崖椒性热”是出自土家人亲口述说, 是土家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药性认识, 也说明土家人是比照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性质来描述药性的。宋《本草图经》曰: “ 预知子, 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淮、蜀、汉、黔、壁诸州有之。…… 今蜀人极贵重之,云胜于子也。山民目为圣无忧。 …… 根(气味) 苦, 冷, 无毒。(主治) 解蛊毒。历代本草著作中, 用“冷”表述药性的情况是极罕见的。然而, 苏颂对这味药的药性记述用了“冷” 性,这不是苏颂的大意,更不是故意, 而是对民族药物的药性的忠实记录。因为本味药产于蜀、黔, 其主治为解蛊毒, 土家人就居住在蜀、黔间大山区, 常患蛊毒这一山区特征的疾病, 所以这味药来自土家族, 药性当然有“冷”性。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载:“黑石脂, 味咸,平,无毒。”……好者亦出武陵、 建平、 义阳。又载“防己,今出宜都、 建平,大而青白色、 虚软者好, 黑点木强者不佳。(气味) 辛,平, 无毒。”黑石脂、 防己,均为产于土家族地区的药物, 均具平性,可见土家族药物的药性有“平性”这项重要内容。
    土家族药的药性,是土家族药匠根据疗效, 经千百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反复的临床验证的基础上综合总结、 推论出来的, 是对药物的不同的医疗作用的总概括。如小金刚草对着凉鼻塞、 流清涕,火葱对风寒脑壳痛有赶风赶寒的作用, 表明这两种药具热性。冷性药是指能够消除或减轻热证的药物, 如地苦胆对急性喉咙肿痛, 猪肝草对着凉发高烧有赶火败毒的作用, 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冷性。平性药物是指作用缓和,介于冷热性之间的药物, 如因啖不洁之物或饮食过量而致小儿肚肠损伤,食物不化, 肚气上逆的隔盆腔症,用生黄豆治疗, 可获效果。本病症表现既不偏热亦不偏冷,生黄豆的作用非赶火赶寒, 而是化食除隔, 表明生黄豆为平性。土家族药物的“冷、 热、 平”三性, 组成了具土家药特色的药物性能体系。

    2、土家族药的味
    土家先民是以尝味方法来认识药物的。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也发现了药物的味与治疗疾病之间的联系, 总结出了酸、 甜、 苦、 辣、 咸、 涩、 麻、 淡 8 种药味。

    酸味: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九卷果之一载: “ 李其产有武陵、房陵诸李。实( 气味) 苦、酸。” 酸味药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治久劳虚汗、痢泄等症。土家药匠常用乌梅、 木瓜、 金樱子治久汗、 虚汗、 滑精等。

    甜味:具有补养和中缓急等作用。如土人参、土沙参能补气, 红枣能和中等。

    苦味: 宋.苏颂《图经本草》 载:半天回 生施州……土人夏月采根, 味苦、涩。苦味药具有燥湿和泄下的作用。如水黄连、山苦瓜、十大功劳具有燥湿败火的功能。

    辣味:宋?苏颂《图经本草本经外草类卷》第十九载: “都管草 生施州及宜州田野。味苦、 辣。主风肿毒赤疣, 以醋摩其根涂之。辣味药具 有赶气散风寒作用。               

       咸味:宋?苏颂《图经本草》载: “ 白花蛇 今具黔中、 蕲州邓州皆有之。 …… 黔人 有被螫者, 立断之, 续以木 足。……肉甘, 咸。 《本草经集注》 载: “ 黑石脂味咸, 平, 无毒。主治……主阴蚀疮……好者出武陵、建平、义阳。咸味药有润下散结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疡子、热结便秘等。

      涩味:宋?苏颂《本草图经本经外木蔓卷》第二十载: “ 大木皮,生施州。……味苦涩。 涩味药具有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久病虚汗、痢疾、滑精等。常用药有五倍子、 椿树皮等。

    麻味: 具有赶寒止痛和赶风的作用。如麻口皮子药用于风湿筋骨痛。
    淡味:具有消水利尿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病。如金钱草、 茯苓等用于水肿、 小便短赤。

      3、土家族药的有毒或无毒
    药物的有毒或无毒的性质,是药物的的基本性质之一,是指导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内容。土家族药匠在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中,在发现药物的主要功效的同时, 也逐渐认识到了药物的有毒无毒的性质。例如宋代苏颂等编《图经本草》中就有“施州独用藤……其皮味苦辛, 性热无毒”的记述,说明当时的土家药匠已经有了药物的有毒无毒的经验认识。这些经验认识在经过反复不断地临床验证, 土家药匠逐步地掌握了药物的有毒无毒规律, 形成了药物毒性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和药物加工, 为土家族世代医疗保键起到了特殊的重要的保障作用。

    土家族药的有毒性质, 是指某些药物的性质强烈, 或者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用之不当, 往往可以导致中毒, 甚至死亡, 如乌蔸、三步跳等。无毒性质, 是指药物的性质比较平和, 一般无副作用, 也不会引起中毒, 如蓑衣藤、光棍草等。

       土家族药的有毒性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大毒:毒性剧烈的药物,土家族药匠认为是大毒性质, 如八里麻( 羊踯躅) , 性热,味涩、辣,有大毒。二是有毒: 毒性比较大的药物为有毒性质,如八角七、铁灯台、马桑树、半截烂、蛇包谷等。三是有小毒: 毒性较低的药物为小毒性质, 如百味莲、 无娘藤、 四两麻、 铁搜等, 多数打虫药均有小毒。  

    土家族药的无毒性质是相对有毒性药而言的, 一般指药性平和, 正常剂量使用情况下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大多数表药、赶气药、赶火药、消水药、补养药、止屙药、止汗药、喜药都属无毒药。

    土家药匠认识了药物的毒性,一方面采用加工制药方法, 降低其或除去其毒性, 如乌蔸( 草乌) 有毒, 药匠们采用水煮办法, 将乌蔸的毒性降低; 毛猴子(黄独) 有小毒, 药匠们有尿制法(取药用尿浸一宿, 取出晒干) , 降低其毒性。二方面利用药物性能, 用配伍方法制约药物的毒性, 如四两麻性热, 味辣,有小毒, 在治疗风寒头痛咯痰的病症时,药匠配以岩川芎( 性冷, 味微苦) 外,还配以野菊花, 因为野菊花性冷,味苦涩,具败毒之功,制衡了四两麻的毒性, 合为赶风寒止痛之剂。三方面是土家药匠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 总结出了药物的反畏规律, 如十四反,十三反, 三十反等。这些规律, 对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杨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