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控吧:中美新冷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3:42

香港媒体称若中美不再掩饰分歧对两国更有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9日 11:05 环球网微博

  香港《南华早报》12月16日文章,原题:冷静应对 中国领导人终于认识到,他们正面临一场新冷战。近几个月,华盛顿在亚洲推出一揽子“遏制”举措,包括“空海一体战”概念,旨在改变游戏规则的经济新提议以及美海军陆战队部署澳大利亚。多年来,中国主流分析人士一直拒绝承认这天迟早要来。如今,中国领导人公开敦促海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旧的官方口径是“化解”分歧,而新的关键词是“管控”分歧。这绝非通常意义上的调子转变;而是(北京)对美国人所奉行的危险政策的及时反应。双方保持战略模糊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管控”方针包含至少两层意思:首先中方认识到,在现有的接触框架内与美国的冲突不再能避免;其次,重心将转向维持一种真正的战略平衡(虽然很不稳定),唯一的目的是避免全面冲突。

  毫无疑问,华盛顿正处于新冷战心态。当两国都不再掩饰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的分歧时,风险和应对之策会变得清晰。美国在亚洲构筑军事遏制,而中国不会允许国家利益受到联手对付它的外部势力的左右。双方关系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就像冷战初期苏美那样。

  但是,结束战略模糊也有好处。因为这样一来,中美地区竞争的大体走向会变得更可预料。例如,华盛顿热衷于高调公布新武器或作战学说,以威慑对手。但这种做法今后或许无法达到预想效果,因为它可能直接引起武器竞赛,为中国继续军事现代化提供很好的理由。

  说来有违常理,美国发起的冷战可能成为中国改变世界民意的转机。首先,反对全球霸权是世界主流,中国支持这种主流民意。随着“民主等于繁荣”这一魔法公式丧失效力,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将变得更有吸引力。美国为阻止中国现代化而发起的新冷战,将不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多少支持,他们会把新冷战看成美国为确保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绝望之举。

  此外,当年的冷战与如今的新冷战不同。今天,“唯一超级大国”也是超级欠债户。美国的新冷战战略具有缺陷。对自己的最大债主进行军事包围,这种做法合理可行吗?或者,正如许多中国人所怀疑的,美国是不是想挑起军事冲突,然后将债务一赖了之?若冷战主要关乎的是谁在道义辩论中占上风,那华盛顿这次可能赢不了。

  说来不可思议,在这场荒唐的冷战中,虽然中国现在感到孤立,但时间仍站在它这边。因此,北京应继续避免采取草率行动。没人知道美国主导的亚洲冷战将持续多久。从长期来看,“管控”战略或许将被证明是对付华盛顿的最有效方式。 

美国家情报总监称俄中对美间谍战堪比冷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3日 13:26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9月17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麦克·麦康内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声称,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的间谍活动“堪比冷战”,所以美国情报机构“非常有必要”扩大国内的窃听监视权力,好揪出“蛰伏的外国间谍”。

  说中俄间谍活跃

  17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麦康内尔在国会作证时称:“中国和俄罗斯的情报机构在美国境内的活动最为活跃,正在全力搜集美国受保护的敏感系统、设施和研发项目的情报,他们间谍活跃之水平堪比冷战。”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情报机构非常有必要扩大对国内的窃听监视权力,这样的话才能及时捕捉“在美国境内外国情报机构的行动计划、活动规律、间谍身份等等”,从而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扩大美国情报机构对国内的窃听监视权力也有利于及时发现“蛰伏”在美国境内的恐怖小组,及时粉碎恐怖阴谋,保证美国民众的安全。

  无需申请就能监视国内目标

  麦康内尔是为上月提交的《保护美国法案》到国会作证的。

  《保护美国法案》提交的初衷是:美国情报机构不仅拥有国内反恐的权力,还应该有对付如同冷战时期“传统潜在敌人”的权力。

  根据这部新法律,美国情报机构对“电子侦察”作出了新定义:“电子侦察:不仅仅指实施侦察的技术,还包括被侦察的目标,被侦察目标的通讯联络方式,被侦察目标所处的方位,以及窃听所发生的地点。”美国情报机构实施“电子侦察”时,可以无需向法院提出申请。这极大地扩展了美国情报机构的权力。因为按照美国之前实施的《外国情报法案》,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内实施侦察时,需事先向法院提出侦察申请。

  为侵犯公民权找借口

  麦康内尔为什么在国会听证会上如此说呢?

  原来,在麦康内尔的敦促下,美国国会上个月抢在暑假之前匆忙通过了《保护美国法案》。然而,当国会议员休完假细读了该法案之后才发现,这份法案让美国情报机构可以几乎不受监督地拦截国际长途电话和电子出件,这意味着美国公民的隐私权和其他公民权都会大受侵害。美国情报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大大超出国会的预想。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会中的民主党决定重新审核《保护美国法案》,在这种情况下,麦康内尔在国会说的话既是美国情报机构冷战思维沉渣泛起的反映,也是他在为情报机构侵犯美国公民权找“遮羞布”。

专家称美国渲染中国发动网络冷战缺乏证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6日 07: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资料图:美空军网络战司令部印有“网络空间的胜利”字样的宣传手册。

  美国彭博新闻社12月14日报道称,根据其获得的数据,过去10年中至少有760家美国公司、大学、互联 网服务提供商和政府机构遭到来自同一批中国黑客间谍的攻击。报道称,中国黑客攻击的目标包括谷歌、英特尔等大公司,也包括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和生物科 技等行业的一些创新型公司。报道指责中国黑客通过攻击一些美国酒店网络服务系统进而进入各公司机构网络,以盗取机密。该报道耸人听闻地称此为“网络冷战”。

  美国指控缺乏证据

  美联社此前两天的报道称,美国网络安全专家说,美国公司和政府机构遭受的网络攻击,大部分来自于12个中国黑客团体,他们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 或指使”。报道称,中国黑客“具有侵略性和隐蔽性的攻击”窃取了美国价值不菲的知识产权和数据,而美方有时能够根据一些“明显的特征”追查出这些黑客的位置和身份。

  文章说,美国情报机构官员指称,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正不断升级,但“很难提供”相关的“证据”。文章称,美国政府官员不愿将这些网络攻击与中国政府直接联系起来,但官员和专家私下里普遍表示,他们确信这些黑客与中国政府或军方有关。一些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批评美国政府没有向中国施加足够的压力,迫使中国追查黑客。

  美国国家反情报行政办公室11月3日公开了向国会提交的报告《在网络空间盗取美国经济机密的外国间谍》,罕见地点名指称中国和俄罗斯在过去两年内通过互联网窃取了美国大量有价值的经济机密,对美国经济安全造成“日益严峻和持久的威胁”。

  报告称中国与俄罗斯是美国经济信息和技术“最有野心的收集者”,主要针对美国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和军事科技等。报告尤其指称中方是“世界上 最活跃和最持久的经济间谍罪犯”,“美国私营公司和网络安全专家曾报告源自于中国的计算机网络侵入攻击”,但“无法确认谁应负责”。

  报告预测未来遭“窃取”的重点可能是:信息与通信科技;关于稀缺自然资源供应的商业信息或与美国企业、政府谈判时的重要商业情报;军事科技,尤其是船舶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和其他航空航天科技;清洁能源和医药等领域的民用或多用途技术。

  中国是境外黑客攻击受害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相关指责严正指出,国外一些人热衷于捏造所谓网络间谍的谣言,其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中国政府一贯反对和严禁任何网络黑客 违法犯罪活动。中国法律明文规定,对相关网络犯罪行为,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国是境外黑客攻击的重点受害国,经常遭受来自某些国 家黑客的入侵和攻击。维护信息和网络安全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中方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道,通过平等互利合作,维护信息和网络安全。

  外交部发言人同时指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更值得重视,那就是有的国家热衷于提升所谓网络战的能力。如何维护信息和网络空间的和平,防止其成为新 的战场,使其真正用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当务之急。中方与俄罗斯等国共同提出“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建 立一个和平、安全、公正、开放的信息和网络空间。

  (本报华盛顿12月15日电)

  >> 点评

  俞晓秋(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高级顾问):全球黑客攻击、网络窃密等犯罪活动与年俱增、十分猖獗,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担忧。今年5月和7 月,美国先后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旨在宣示美应对日益频繁的黑客攻击、网络泄密和窃密等犯罪活动的政策立场与行动策略,加强 网军建设,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在此背景下,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等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其网络空间战略。

  近年来西方媒体有关中国黑客攻击的报道不绝于耳。在美国政府未就媒体所谓中国黑客对美国进行的最新攻击进行明确表态的情况下,此类报道仍是“老生常谈”,渲染所谓来自中国的“网络威胁”论调,是“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翻版,显然是媒体的一种炒作行为。

  如今,随着中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所谓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已成为某些西方企业无端怀疑和抱怨的对象,也成为西方一些媒体有关网络威胁的最便捷常用的炒作手段,但迄今为止这些国外机构、企业或专家在指责所谓中国“黑客威胁”时,却从来没有提供过任何确凿有力的证据。

  孟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网络技术的进步在使社会垂直控制功能减弱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秩序失范的风险。随着全球网络传播的加速发展, 国家、企业甚至普通网络用户遭遇黑客入侵的事件频发。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几乎不到20秒就会有一起黑客侵扰事件发生,黑客至少拥有2000种以上的手段 非法侵入境内外服务器。

  中国已成为网络犯罪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网络入侵的危害。网络间谍、网络窃密、黑客攻击等犯罪行为已成为 世界公害,互联网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鉴于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希望建立国际规范保障网络安全。中国一直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国际间合作,并做 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美国深谙网络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将互联网视作新的战略空间。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美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占据网络先机制约他人,一方面也加剧了 防范心理,甚至视他国为假想敌,以达到主导网络话语权的目的。美国国内网络普及率高,对网络的依赖性强,而政府对网络安全问题却疏于防范和管理。谴责来自 他国的网络威胁,也可以达到转移国内公众注意力,将自身责任转嫁于他人的目的。 

美媒称中国欲掌控航运线路用航母执行区外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9日 14:52 环球时报微博 资料图:美国商业卫星拍到中国航母出海试航照   美国《能源安全杂志》12月号文章,原题:对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推动中国海军现代化
        随着经济增长,中国与全球市场的互相依赖也在加深。因此,只有在贸易、资源和能源供应增加及稳定的基础上,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才可能实现。能源供应已成中国当务之急。目前,中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迅速增加,如需求得不到满足,将可能制约经济增长。

  2011年美国国防部的年度报告称,北京的地区能源战略着眼于降低中国对海上运输线、特别是南海及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的严重依赖。目前中国能力有限,无法控制途经印度洋和上述海峡的物流。作为应对之策,中国与这些海域沿岸国家大力发展双边关系,在这些国家修建基础设施为本国船队提供支持。此外,中国与能源丰富的中亚签订多项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协议。不过,新修的陆上油气管道作用有限,今后中国仍将从海路大量输入能源。

  就能源安全而言,信任和获取资源渠道似乎同等重要。中国不会放心让美国海军巡逻和维护公海治安。因此,中国会倾向于自己保护和掌控海上运输线。航母将被用于海上防御和区外任务,特别是在印度洋。

  能源安全与中国向北拓展野心之间的关系鲜有人注意。表面看来,中国挺进太平洋主要是在亚太地区抗衡美国的战略举动。由于气候变化对北极冰层的影响,那里将出现新航线。中国日益积极参与有关北冰洋的国际事务,试图影响这个新环境的政治和法律框架。另据估计,世界上25%的未勘探油气资源可能在北冰洋。所以,争夺全球资源恐怕导致北极地区的军事化。如果美加两国就输油管道的谈判破裂,中国就有机会介入。一旦石油运到北美西部沿岸,再运往中国就容易了。中国的海军现代化将有助于保护这些地区和供应线。

  总之,中国正逐渐从大陆国家转变为海洋国家,重心逐渐转向海军现代化,以保障多样化的资源供应。中国选择通过海上运输线输送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但目前它对海上运输线缺少控制。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也为前者推动海军现代化和提升军力提供合理的理由。

美专家称中国修建庞大地下交通网储藏3千枚核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9日 09:03 法治文萃报 资料图: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曝光的中国二炮部队地下长城。

  中国核弹数量之谜

  最近,关于中国核弹头库存的规模和导弹地下转运通道的争论甚嚣尘上,这个地下设施也被称为“中国的地下核长城”。这场关于中国核弹头之谜的争论显然已经在美国爆发,争论的双方:一方是震惊世人的业余爱好者,另一方则是对此不屑一顾的军备控制专家。

  在另一个层面,这场争论凸显出中美之间关于核安全的长期猜疑和博弈。那么,中国的核武库中真的拥有3000枚核弹头吗?

  中国藏匿3000枚核弹?

  这场关于中国核弹头数量争论的爆发是《华盛顿邮报》11月29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披露,由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领导的一个学生团队进行了一个关于中国战略核导弹的研究项目。文章称,被中国称为自己的“地下长城”的设施,是一个庞大的地下通道网,专门设计用于储藏本国数量不断增多的先进导弹和核弹头。

  作为这个项目的领导人,现年65岁的卡博在冷战时期曾是一名顶级战略家,曾担任五角大楼的高级官员。这个小团队将数百份文章、资料翻译过来,结合卫星图像,并获得了一些有限制性的中国军事文件,再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得的大量信息,最终弄出了这份报告。不过,他们的研究方法遭到质疑。据悉,他们在编纂这份报告时,不仅引用军事杂志内容、利用谷歌地球和军事博客等互联网资源,甚至还参考了电视剧内容。而该团队中只有1到2人精通中文,很多翻译工作都是借助软件来完成。

  这份研究报告至今并没有公布,但是已经在国会进行了相关听证,并且在五角大楼的高级官员内部流传。这份长达363页的报告,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得出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结论——中国的核武库可能要比此前军备控制专家所评估的数量要多好几倍,有可能达到3000枚核弹的规模。这个数据听起来确实有点耸人听闻,因为目前美俄各自拥有四千多枚现役核弹头,占全球核弹头的90%以上,即使按约定进行“大幅”削减,仍在核力量上对中国(以400枚核弹头计算)保持压倒性优势。如果中国拥有3000枚核弹头,那么就绝对可以与美俄平起平坐。

  研究结论遭到强烈质疑

  据香港《亚洲时报》透露,卡博是在2008年接受美国五角大楼“降低国防威胁”办公室的委托,展开这项研究的。当时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北京派遣防核辐射的专家前往灾区。甚至有报道称,山坡坍塌后,大量巨大的混凝土碎块被暴露在外。这种传闻使人们猜测,此次地震可能使中国丢失了部分藏于地下隧道或仓库内的核弹。

  正是这些消息引起了美国国防部的注意,卡博的团队则开始研究中国的地下隧道,并引发对中国核武库规模的怀疑。不过,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公开报道了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的“地下长城”的隧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这个有轰动性的报告背后存在两个缺陷:一部分的内容的确是事实,但并不新鲜;而另一些内容前所未见,但却不是事实。这篇报告的事实部分是正在扩大的二炮地下转运网络——“中国的地下长城”。由于中国是五个最早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唯一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但是中国没有公布自己的核武器数量,而是坚持拥有少量的核武器以起到“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多年来,西方军控专家认为,中国的核弹头数量估计在100枚至400枚。但是“地下核长城”的出现,令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变得担忧起来。

  但卡博团队的“3000枚核弹头”的结论,激怒了军备控制专家们。在接受《亚洲时报》采访时,美国军备控制权威专家杰弗里·刘易斯就这一问题发出反击:我认为这些说法绝对是胡言乱语。中国拥有的武器级核材料,一直是西方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项目。公开来源的资料和机密的政府研究都认为,中国拥有的核武规模大概在四百枚核弹头左右。

  在公开领域的相关材料中,最著名的评估是哈佛学者张辉作出的。按照张辉所列出的中间水平估算,中国可以制造360枚弹头,而按照最高估计值所产生的最大范围将是制造1300枚弹头。美国军备控制圈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仅有的两个钚增殖反应堆一直处于停车状态。张辉也在报告中写道,“1987年,中国停止生产浓缩铀,1990年,中国停止生产钚,同时,中国把这些原料转变为核燃料,用于民用核工业”。他是根据一份审慎的关于中国核设施和中国用于制造核武器核原料的卫星报告得出上述数字的。

  如果卡博的团队发现一个新的钚来源——或者中国核弹头库存已经大大超过此前估测数量的一个新证据,那么这的确是一个“重大发现”,而美国军备控制圈也会因此颜面尽失。

  数据来源令人震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亚洲时报》透露,卡博团队得出“中国拥有3000枚核弹头”的结论是依据“线性推论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军方曾预测称,到1973年时,中国可以部署435枚核弹头。在1984年,美国国防情报局估计,到1994年中国可能有818枚核弹头,现在有一千多枚。香港一份民间政治刊物《Trend》1995年评估,这一数据大概在2350左右。卡博团队认为,也就是说,中国过去10年平均每年的核弹头生产大约有200枚。于是得出了“中国拥有3000枚核弹头”这一耸人听闻的结论。

  在今年9月,中国军备控制问题专家乔治亚·库拉齐认为,这一数据,很可能来自于一位美国海军官员于1986年在一份西方防务出版物上做出的评估。《Trend》杂志有关中国核弹头库存的估测是一位匿名作者做出的,文章中没有标明信息的来源并且未经证实。其实,这篇文章早已遭到军备控制问题专家杰弗里·刘易斯的全面批驳。但这些细节被卡博遗漏或忽视了。

  卡博也为自己的观点做了辩护。在接受美国《纽约每日新闻》的采访时指出,他认为3000英里的地下通道对于中国声明的核弹头库存来说“简直有些太长了”。卡博称,“如果以300枚核武器来计算,建造10英里长的地下通道对储藏一枚核武器来说,基本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他表示,具体的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份报告来引起美国防务圈对中国核力量的重新关注。

  美国智库2049项目研究所的执行主任斯托克斯也认为,这个报告所起到的一个作用是凸显了有关中国核武库存在的不确定性。所以,尽管卡博能提供的依据少之又少,而且分析的基础非常薄弱,但有关这份报告的新闻已经传遍整个世界,也为中国核力量构成了一个新的形象——强大、机密而且隐蔽。

  《亚洲时报》的文章称,如果对“3000枚核弹头”的数字不加以反驳,那么美国可以引用卡博团队的研究,作为指称中国打造“首先使用核武器”能力的证据,即使中国的核政策可能与此相反。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多种手段验证卡博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可以被看做是沿着头脑清晰的“核现实主义”道路迈出的一步。

.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

美国媒体称中国二炮挖掘近5千公里隧道保护核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7日 08:01 环球网微博

  美国华尔街日报24日文章称,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核武器现代化工作,包括引入可投送多个弹头的新一代洲际弹道弹道。据估计,目前中国已部署将近1300枚可安装核或常规弹头的战术和战区导弹系统。根据美国前美国防务官员、现乔治敦大学亚洲军控项目负责人菲利普·卡伯的话说,中国现在每辆移动发射车可以配备多达五枚弹头。

  中国建3000英里隧道保护核弹

  美媒称,菲利普·卡伯曾于2008年受五角大楼国防威胁降低局委托,调查中国“地下长城”项目。此次调查引发了卡伯对中国核武库规模的怀疑。他指出,中国大兴隧道建设与已知中国核武库规模相差甚远,并据此怀疑中国维持有大规模核武库,进而推测中国每台移动发射车或许配备有多达5枚导弹能力。不过,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卡伯也强调称自己的研究不能代替真实的情报收集工作

  据称,五角大楼之所以对中国“地下长城”项目感兴趣,是因为四川5·12大地震后,除普通救援部队之外,北京方面还向灾区派遣了数千名隶属于二炮部队的辐射专家。二炮部队负责解放军的战略核力量,包括大部分核武器。事实上,二炮部队的参与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毕竟四川是中国重要核设施基地。更有意思的是,有报道称,山坡坍塌后,大量巨大的混凝土碎块被暴露在外。这种传闻使人们猜测,此次地震可能使中国丢失了部分藏于地下隧道或仓库内的核弹。

  卡伯随后开始着手利用卫星图像、汉语及其他公开材料搜集更多曾被西方忽视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资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两千年以来,隧道一直是中国军事文化的一部分。据称,毛泽东尤其痴迷于此,他下令在北京挖掘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又下令在中国中部地区挖掘“第三道防线”,预防可能发生的俄罗斯核攻击。这个规模庞大的工程包括一个地下核反应堆、以及中国第一代核弹弹头的储藏设施。

  美媒称,中国“地道挖掘热”非但没有随着毛泽东的逝去而结束,甚至有所加强。2009年12月,在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期间,解放军宣布二炮部队修建了一条累计3000英里(编者注:近5000公里)长的隧道——其中近半是在过去十五年内修建的。为使这一数字变得更加鲜活,卡伯形容说:“你从新罕布什尔州出发到芝加哥,然后到达拉斯,再后到提华纳,这应该是大约3000英里。”

  二炮如此痴迷于隧道?要确保核武库安全,还有其他方法可用。美媒称,即使在劳动力廉价的中国,要建造质量佳、照明好、高度适宜、均长六英里的隧道,也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隧道的长度与中国相对较小的核武库规模并不相称——据信,中国核弹头数量在240枚至400枚之间。卡伯说:“为每一枚弹头建造长十英里的隧道?这不合常理,有点过分。”

  中国每辆移动发射车可配备五枚核弹

  美媒称,这个想法促使卡伯更细致地研究西方对中国核武库的估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军方曾预测称,到1973年时,中国可以部署435枚核弹头。基于这一推测的直线推论表明,中国现在可能拥有大约3000枚核弹头。1984年,国防情报局估计,到1994年中国可能有818枚核弹头,现在有1000多枚。最近有报道说,这一数据大概处于2350 到 3500之间,也就是说,中国过去10年平均每年的核弹头生产大约有200枚。相比之下,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估计显示,中国的武库在1980年左右时达到最高峰,之后便或多或少保持平稳。

  美媒称,美国科学家联盟的汉斯·克里斯滕森坚称,中国“并没有试图让其核库存,达到与美国或俄罗斯比肩的程度。他们并没有在这些隧道里,隐藏数以千百计的导弹。”他补充道,这些隧道是中国“为隐藏他们所拥有的、保护他们相对有限的导弹力量而采取的典型方式”。这种说法并没有让卡伯信服。他说:“修建这样一公里的隧道的成本,几乎相当于4 或5个核武器以及几个发射系统的成本”。 为什么中国要投入这样巨大的资源,建设一个隧道防护网络,而对这些隧道计划保护的武器投入相当较少的资源呢?

  美媒称,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所宣称的核政策是否可信。中国坚称,中国贯彻“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不过,2005年,解放军少将曾对《华尔街日报》表示,倘若台湾与大陆发生战争,如果华盛顿帮助台北的话,北京会对华盛顿的“成千或者两百个”城市发动核攻击。中国还宣称,坚持贯彻维持一小股核力量的政策,它被一位中国将军称为“最低限度的报复工具”。对于这一点,卡伯也存有疑问。

  美媒称,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一场主要的核现代化,包括建造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据信该导弹可以携带多枚弹头。而且,据估计中国还部署了近1300枚战术及战区导弹,这些导弹既能携带核弹头,也可以携带常规弹头——如果发生战争,这种两用性将赋予北京政府极大的优势。

  卡伯还怀疑中国每台移动发射车或许配备有多达5枚导弹能力。如果是这样,就有助于解释已观测到的中国移动发射车的数量(认为中国导弹数量相对少的理由之一)与卡伯对核武库真实规模的猜测之间的差距。

  外界可能低估中国核武库规模

  中国庞大而稳固的武库有何用意?几十年来,核专家已经明白,“打赢”一场核战争的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二次打击能力,而这需要有一支庞大和可存活部队。美媒称,2009年“地下长城”完工时,二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构想,称可给予中国“抵御核打击”的能力;“台独无望”;中国无需“害怕和美国之间的决战”。克里斯滕森将之称为标准的政权宣传,指出“中国擅长以虚假消息作为信息战形式。”然而,不清楚为什么美国军控界很愿意接受北京的核理论声明。

  卡伯对此有些想法。他认为,对中国核武库的过低预测基于对现有导弹发射车、移动发射装置、飞机和潜艇的估计。除可能存在的错误估计之外,军控专家也在努力淡化解放军的战略努力,以避免美国做出“不必要的”反应。中国向来被视为是一个“负责任的”核国家的榜样,但中国核武库规模远远大于比人们的预想,却有可能是裁核倡议者最终必须接受的事实。

  卡伯赞成对华协商军控。他也再三强调称自己的研究远没有权威性,不能代替真实的情报收集工作。他还承认,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中国铺设隧道是为了以后存储武器、发射台和导弹。然而,中国大兴隧道建设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人们也没有忽视卡伯的研究,更不用说他它隐含的意义,与俄罗斯进行核武削减计划的美国政府更是不会忽视这一问题。各方应立即考虑这种假设。中国的可能的作法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美国已经放弃梦想的领域谋取主导权。 

美国杂志披露美军竭力隐藏的九大秘密项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0日 10:12 新华网   
空军-波音的X-37B太空机载具长约8.2米(27英尺),翼展4.6米(15英尺)。其尺寸是NASA航天飞机轨道器的1-4,试航最后将利用大气自动再入并着陆。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资料图】

  【美国连线杂志网站12月16日文章】题:9个你不该知道的秘密军事项目(作者凯蒂· 德拉蒙德)

  毫无疑问,五角大楼有许多你可能根本不想知道的秘密。不过至少有几个秘密是他们希望能继续严守下去的。从隐形直升机到未公开的监狱,以下是你永远不可能私下了解到的9项近期项目。

  1.海军的高效潜艇:海军3艘“海狼”级潜艇之一——“吉米·卡特”号是美军武器库中最不为人知的潜艇。自2004年下水以来,专家一直猜测它的用途是开展情报刺探活动。据称“吉米·卡特”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敌方港口,甚至利用敌人在水下铺设的光纤来窃听情报。去年它可能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当时它被悄悄派去监视朝鲜,这是外界所知的该潜艇执行的为数不多的任务之一。

  2.空军的秘密太空飞机:自今年4月以来,空军试验性的X-37B太空飞机就一直在绕着地球轨道飞行。它到底在做什么?让其他国家恼火的是,对此大家都一无所知。美国官员一直说这个航天器是为了开展在轨科学试验,但是空军以外的专家猜测,X37B能做的远不止这些。它也许在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干扰敌方卫星,甚至从高空侦察地面上的敌情。

  3.参与击毙本·拉丹行动的直升机:从突袭行动中坠毁的直升机照片看,它有用来消除旋翼噪音的防护罩,还有用来躲避雷达的特殊装置。它不像美军武器库中的其他直升机。

  4.美国在阿富汗的秘密监狱:五角大楼的官员发誓说,他们在阿富汗连一处秘密的拘留中心都没有。事实也许并非如此。美联社记者今年早些时候抛出重磅炸弹,揭露了设在阿富汗的20处秘密拘留中心,这些拘留中心全部由精锐的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管理。据称被拘押者遭到种种虐待:被殴打、受冻、经常被单独监禁,而且被剥光衣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充满暴力的拘留中心拉长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关塔那摩等地的劣迹清单。

  5.我们秘密的巴基斯坦军:在巴基斯坦政界和情报界,美国的朋友正越来越难觅踪迹。美国官员最后的希望是,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内部的一个秘密办公室——T冀办公室。根据《新闻周刊》上周挖出的消息,由一群特工和分析人士组成的这个办公室并非只是用动听的话来换取美国的现金:T翼办公室发起的监视行动让“基地”组织的一名头目被抓并受审。

  6.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在阿富汗的间谍机器: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2009年曾拿出4万美元奖金,奖励第一个发现在美国各地放飞的9个红气球的民间团队。最终赢得比赛的麻省理工学院团队不会知道,他们的“众包” 策略给军方带来了灵感,从而制订了一项绝密的监视计划,并在短短几个月后就在阿富汗实施了该计划。通过这项计划,军方对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就阿富汗各地的局势动荡程度得出了结论。

  7.绝密的炸弹技术:在伊拉克,这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让美国军人获得了亟需的优势。不过五角大楼对于被称为射频干扰器的这种装置始终三缄其口。军方花费170亿美元采购了大约5万个射频干扰器,在本世纪的最初几年,这种装置让美军粉碎了叛乱分子用遥控炸弹制造的威胁。

  8.中情局秘密的索马里计划:自9·11事件以来,中情局特工一直潜伏在索马里,打一场影子战争,目的是发现、抓获或击毙躲在这里的“基地”成员。多年来,对于这些秘密行动外界所知甚少。近几个月来,更多内幕被挖掘出来。中情局特工曾向当地部落首领吹嘘说,美国派无人侦察机监视索马里领空,实际上美国的无人机都用在了伊拉克行动上。谎言起了作用:部落首领提供的信息让一些危险的武器被查获,多名恐怖组织头目被除掉。

  9.“坎大哈野兽”:外界开始盛传美军拥有—款绝密的无人侦察机时,—切都很神秘。不过上周伊朗宣布,他们击落了其中的—架,也就是有着'坎大哈野兽”之称的RQ-170无人机。对于这款无人机的用途,始终存在着猜测,有人说它是用来监视伊朗的核计划。 

美军学者称瓦良格显著体现扩大空中覆盖特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0日 09:59 世界报 网友拍摄的瓦良格二次海试的照片。

  近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安德鲁·埃里克森就中国的新航空母舰发表了深度分析报告。报告透露说,中国首艘航母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防御性武器,并不像此前所说的“只是一艘训练舰而已”。相反,该艘航母很有可能作为未来中国航母的蓝图,设计出可以搭载中国国产舰载战斗机的现代化航母,并部署到资源丰富的南海和东海。本报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本报特约编译 晓研

  “瓦良格”的“雷达”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

  虽然“瓦良格”号航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还处于“调整、协调的过程中”,但本质上它已经不是一艘“训练舰”,就像美国海军“列克星敦”号(AVT 16)在过去几十年所走过历史生涯一样。对执行作战行动而言,这艘航母上的硬件并不需要全面升级更新,它已经安装了一部“龙眼”相控阵雷达、新的点防御导弹系统以及一套新的近防武器系统。有报道称,“龙眼”相控阵雷达可以追踪多达100个目标,同时锁定50个交战目标,探测目标最远可达120公里。无论官方怎么解释和描述,这些因素使得该舰不仅仅是一艘训练舰,而很可能是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作战航母。

  现在,该舰正在进行海试,接下来将做全面的调整和改进,并完成现代化。众所周知,中国很有可能利用这艘航母来探索如何操控一支由与之近似的航母组成的航母舰队。

  然而,“瓦良格”号航母滑跃式甲板起飞的设计,表明未来中国航空母舰很有可能采用滑跃起飞,给在近海活动的中国舰艇提供空中支持。这一近海区域指的是整个南海和东海广阔的海域,并且与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都有着利益纠葛。

  从“瓦良格”号本身来看,要比美国现役的核动力航母小一些,前者的排水量大约在6万5千吨左右,而后者的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与美国航空母舰采用弹射器将舰载机送入空中不同,中国的航母将采用滑跃起飞,舰首的斜坡式甲板将有助于舰载机起飞。没有弹射器的帮助,“瓦良格”号似乎不太可能搭载对地打击所需要的重型战斗机、用于情报搜集的电子战机或空中加油机——重新翻修利用“瓦良格”号,主要是为了将空中覆盖范围扩大至中国海岸以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一些关于航母使用的著作保持一致,这些著作强调航母的重要性是为海军的行动提供空中覆盖。“瓦良格”号目前的技术现状体现出“扩大空中覆盖”的角色,这也印证了刘华清将军的“近海防御”思想。

  毋庸置疑,“瓦良格”号已经安装了一整套远、中、近程防空系统和强大的反潜战武器系统。但最令人瞩目的是,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何时将驾驶舰载战斗机飞上这艘航母?中国会使用歼-15战斗机完成一次公开的着舰试验么?飞机活动是拥有航母能力的根本原因,不过固定翼飞机的着舰将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会出现延迟,特别是当初期的努力遇到问题时。当然,任何掌握航母操作的国家都需要熟练操作复杂的系统,这套系统包括研发、补给与后勤、训练、空军作战行动、维护和人员与设施管理。

  虽说“瓦良格”号航母对中国来说并非没有任何军事用途,但鉴于美军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并不是“瓦良格”号是否将在冲突中幸存,而是其是否会在海上作战行动的第一天就被击沉。

  鉴于“瓦良格”号航母翻修后的历史意义,中国对航母建造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

  2011年度的“中国军力年度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可能会建造多艘航母。”首艘航国产航母的船体据悉已经在建,而且可能也在建造其他更多的航母。

  中国会选择发展什么样的航母呢?航母越小,其能力和效率可能就越低。任何慎重寻求航母发展的国家都可能在几个基本类型中进行选择。

  弹射器/拦阻降落。对于远程或重负荷的重型飞机而言,弹射器和拦阻降落索被认为是必需的。目前,中国没有这种能力,但很可能将努力获得这种能力,以拥有进行高强度航母行动的手段。弹射器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一项新的重大任务,远比翻新前苏联航母更具挑战性。必须极其精良地设计和制造弹射器,以有效地发挥舰载机功能。

  未来中国的弹射器和拦阻降落索型航母,可以搭载武备更强的歼-15战机,很可能将配备远程打击武器。但是,尽管歼-15已经被改为在舰上起飞,但其机体并没有采取强化措施以适应弹射器发射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而且,中国能否发展舰载大型辅助作战飞机,比如加油机和空中预警机(AEW)仍有待观察。

  短距起飞/拦阻降落。这种设计结合非弹射、旋翼起飞——通常由滑跃起飞协助——与传统的拦阻降落系统,以尽量增大将装载着未用完武器和燃料的飞机“带回来”的能力。这是苏联在“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中使用的系统,因此,也是中国航母发展的起点。这种短距起飞/拦阻降落设计不能用于预警机等重型飞机起飞(只能利用弹射器弹射起飞),这使其更适用于防空或轻负载短程打击。鉴于一般航母行动,特别是远程打击任务的复杂性,中国最初航母行动概念重点放在防空任务上是合理的。这进一步表明,重大打击任务不是解放军海军航母最初计划的主要优先事项。

  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该设计方案主要使用的是旋翼起飞,也通常由滑跃起飞跑道协助,但飞机降落时是垂直着舰。作为一般规则,从理论上讲,能垂直降落的飞机就能垂直起飞,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很高:装载量和航程甚至会比旋翼、滑跃协助起飞还小。中国也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只是作为短距起飞/拦阻降落或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一个补充。

  要注意的一个关键变量将会是,中国是否会研制一款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或垂直起飞的飞机,例如媒体中偶尔提到的歼-18。中国决定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航母和飞机计划上投入大量资源,这表明中国更关注对外国港口作正式访问、低强度作战和非传统安全,而不是远离国家投射大量的空中力量。

  垂直起降。虽然偶有建议提出将该设计用于美国航母,但迄今为止,美国只将该设计用到了其两栖攻击舰上。与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航母不同,垂直起降航母不能容纳任何类型的固定翼飞机,因为其船头缺乏滑跃起飞跑道。除了海军外交和人道主义行动、为岸上海军陆战队提供近距离支援以及有限护航外,该型航母在行动上的用处很少。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最终是否将考虑未来较大型航母使用核动力。较之于潜艇,核动力航母受到的空间和噪音上的挑战不是那么紧迫。美国成功地在全球部署了多年的常规动力航母,对他们而言,常规航母相对于核动力航母有不利之处,包括航空燃料装载能力下限较低。而且,如果两艘相邻的舰艇,其中一艘在进行补给,那么另一艘就不能发射任何武器,因为发射所释放的燃料蒸气爆炸性和易燃性极高,安全风险很大。这样一来,整个舰队的作战效率都将受到影响。

  就“瓦良格”号本身而言,获得一艘体积相对较小、性能相对较低的航母的军事意义有限。单独一艘航母必将花费大量时间在港口进行维护,因此,剥夺了海军空中力量投射的能力。即使是在航行中,“瓦良格”号也将需要一支护航和后勤舰队提供支援和保护。然而,在与美国发生冲突时,这种保护可能是不够的。鉴于美军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并不是“瓦良格”号是否将在冲突中幸存,而是其是否会在海上作战行动的第一天就被击沉。

  这并不是说“瓦良格”号对中国没有任何军事用途。事实上,自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友好关系的显著恢复,已经降低了北京政府对台湾地区独立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以及中国与外国资源和市场日益增加的纠葛,中国已开始将解放军的国防“重心”转到了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所称的“中国海域外海上交通线的保护、人道主义援助/救灾,以及不断扩大的海军外交。”

  那么,更远一点,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尚不具备高强度军事能力,而是通过和平时期部署的形式投射影响力。中国可能正在发展与这种“距离更远、强度更低”的行动有关的海军航空兵。

  因此,未来中国航母主要面临五大任务:首先,是坚持中国在南海及东海等海域的主权要求;其次,是支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行动,应对低强度威胁;第三,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与救灾;第四,应对有可能突然爆发的台海冲突;第五,在第一与第二岛链之间建立海上控制。

  长期来看,航母对保护中国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利益至关重要。一位解放军海军前高级军官曾说,解放军海军在近海与印度洋未来的相对优先次序难以确定,“中国永远不会改变其防御政策,但解放军必须维护国家利益”。为此,中国需要在这些重要水道定期航行、保护中国船舶,一个航母战斗群远远不够。 

专家称解放军成立4个新部门属转型期改革措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2日 14:02 法制晚报微博

  解放军1月内成立4个新部门 专家:中国军事改革启动进入转型新时期改革还会深入下去

  昨天,总参谋部军训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记者统计发现,这是我军在一个月内成立的第4个新部门。军事专家评价,这是中国军事进入转型期的改革措施之一。

  军事专家告诉法晚记者,这不是开始也不是终结。11月份战略规划部的成立,乃至更早的7月份新一轮军事院校改革,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军队改革还会深入下去,在未来还会继续。

  4个新成立的部门

  时间 新部门

  12月21日 总参谋部军训部

  12月20日 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

  12月12日 军事科学院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

  11月22日 解放军战略规划部

  应对立体化作战成立新军训部

  昨天成立的总参谋部军训部由原来的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改编而成。改编成立的军训部与原军训和兵种部相比,基本职能有四个方面的变化,即进一步强化军事训练战略管理,加强联合训练宏观管理,强化军兵种训练统筹指导,整合陆军训练和兵种建设指导。

  职能配置由适应机械化条件下作战训练向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转变。指导对象由偏重陆军部队向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拓展。业务领域由以合同训练为中心向以联合训练为中心跨越。

  “这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做出的相应调整,也是军事改革和转型的一个环节。”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对法晚记者表示。

  通俗的理解,改编前的军训部更多的是针对陆军,协调陆军体系内的炮兵、装甲兵等兵种,改编后的军训部则面向全军,对陆海空二炮进行统一规划。

  “未来战争不是陆军单独作战,更多的是陆海空天立体化作战。”李杰说。

  案例

  三种导弹可协作同时攻击航母群

  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科工集团在海防体系示意图中展示了海陆空天立体化的作战模式。

  这幅示意图清晰展示出:我海岸线在受到敌方航母攻击时,主战武器如何进行防御给敌方航母以有力打击。

  陆海空天协调作战也在这里得到最清晰的呈现:远程海防体系利用太空卫星提供情报支持,三种导弹可协同作战,能够分别从地面、空中和水面同时对航母战斗群发起攻击,同时还有高空的远程无人机负责对打击效果进行战场评估。

  调整有利于协调海陆空及二炮

  对军训部的成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定义为,这是一种局部调整,可有效提高机构效能。

  与改编相比,一个新部门的成立则更能体现出改革的严肃性。

  11月22日,隶属于总参谋部的战略规划部成立,引发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有外媒猜测,这是为了更好地协调海、陆、空包括二炮的核导弹部队;其甚至认为,解放军可能在南海、东海有新动作。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说,“组建解放军战略规划部,是军队领导管理体制的一次重要改革。”

  “以前顶层设计得不够,总体把握不是太好,这个部门主要是统筹高层战略决策,针对军队战略动向进行研究,做出预案。”李杰说,比如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如何发展,有哪些阶段是可以跨越的。

  实际上,除了上述两个部门外,今年6月30日,总参通信部改编为总参谋部信息化部。同时,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也在原通信部门的基础上,改编成信息化部门。

  军事理论机构也在变革

  同一时期,军队科研院校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变化。

  12月12日,隶属于军事科学院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成立。12月20日,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成立。

  两个中心,前者为国家、军委、总部提供决策咨询;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中国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体系。后者参与拟制中国国防白皮书及相关工作;撰写年度国家安全环境战略评估报告。

  今年7月,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召开了全军院校会议,近些年来军队院校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由此拉开序幕。一批院校被合并、裁撤,数量由27所调整为14所。

  有评论认为,军校改革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被普遍视为解放军整体改革的“前哨”和“探路石”。

  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表示,这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建设需求所做出的变革,更加符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这仅仅是开始,未来还会继续。

  文/记者郭媛丹

香港媒体称美国2012年可能主动对中国挑起事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6日 10:36 环球时报微博 资料图:11月4日,美日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举行联合军演,进行武力展示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2月22日文章,原题:与中国交战的日子可能没那么遥远

  2011年,中美关系经历了艰难的一年。2012年,美国迎来总统大选,对两国关系也不是好年份。

  关乎饭碗的问题如保护主义和人民币低估,将是美国不满的焦点。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政策以及对华采用预防性外交的企图,也会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中美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肯定存在。中国希望避免摩擦。不过,美国似乎乐见,在选举之年,更有可能会主动挑起事端。

  不过,这引出一个合理的问题:美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对中国动作频频,是否算是推进美国利益的最好途径?不管怎样,媒体热衷于为美国在地缘政治上推波助澜。我们预计2012年这类东西会有增无减。由于美国总统竞选出现的反华趋势及美国安全学说所包含的遏制中国论,此类声音会有更多的回响。

  美国的“重返亚洲”是基于一种“安全叙述”,即把中国塑造为傲慢、嚣张和地区的不稳定存在。奥巴马政府声称,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上拥有国家利益,从而卷进了南海问题。各方在南海都有利益。但是,在和平的南海有着最大利益的应该是中国。南海紧张加剧对中国不利,而对美国却有好处。

  向亚洲推进最令人不安的或许是美国试图将其经济利益当做国家安全事务,从而为美国21世纪向该地区投射军力提供一种新借口。这不禁令人联想,备受赞誉的告别中东“战略转向”,只是改变了目标,无关战术问题,奥巴马政府或许会像布什政府痛扁穆斯林敌人那样敲打中国。

  中国恐怕会想,美国认定怠慢中国不会付出代价:中国太依赖全球贸易,军力太弱,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也许,中国领导人会认定,中国尽管依赖和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但必须做出更明确的反击。那将是一个危险的决定,因为美国已宣布亚洲是其关键国家利益。或者正如国务卿希拉里所言,“利用亚洲的增长和活力对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至关重要……”

  美国有政策、手段和动机给中国制造麻烦。现在唯一缺少的是适当的时机———或者某一方的致命误判。就美中关系而言,2012年可能成为令人不安的坎坷年份。▲(作者彼得·李,汪析译) 

奥巴马提名海军上将出任太平洋司令部新司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9日12:21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社华盛顿12月28日电 (记者 吴庆才)美国总统奥巴马28日提名四星海军上将塞缪尔洛克利尔出任太平洋司令部新司令,洛克利尔是今年利比亚战事中指挥北约军队发动对利空袭的“功臣”。

  五角大楼当天发布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的官方公告称,奥巴马已经正式提名洛克利尔出任位于夏威夷檀香山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目前是美国海军欧洲、非洲部队的司令,同时也是北约驻意大利那不勒斯联合部队司令部的司令。

  洛克利尔还是今年早些时候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指挥官,在北约空袭利比亚的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利比亚战事期间,他曾频繁出现在美国各大媒体上,成为美国广为人知的美军将领之一。

  如果奥巴马的这项提名获得国会通过,他将接替2009年10月上任的罗伯特威拉德上将,出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新司令。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军的第一个联合作战司令部,也是目前9个联合司令部中最大的一个,约有32万5千人的兵力,仅其下属的太平洋舰队就拥有六个航母战斗群、约180艘舰艇、1500架飞机和超过10万大兵。

  太平洋司令部的责任辖区覆盖超过50%的世界面积,近60%的世界人口,横跨36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集中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6国军队——它们分别是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的军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奥巴马政府高调推进“重返亚太”战略,并誓言将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分析人士认为,这无疑将使得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地位更加凸显。

中国军队集中出台改革举措展开新一轮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0日 11:05 中国新闻网微博   
资料图:2011年7月初,解放军在济南军区确山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信息化大练兵,1万多人参与。代号为“前卫-211”的这次信息化集训,分为机动集结、观摩演示、对抗演练、比武考核、集训总结5个阶段。图为特种侦察分队利用微光夜视仪搜索前进。   
资料图:7月2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图为正在改造中的航母平台。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陶社兰)2011年,中国军队集中出台了一系列近年来少有的改革举措。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了本世纪第二个10年新一轮军事改革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

  近年来,中国军队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实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军队的全面发展进步。

  不久前,解放军总参谋部新成立战略规划部。有媒体猜测这一举措意在台海作战。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记者会上专门就此回应指,组建战略规划部,是军队领导管理体制的一次重要改革, 将有助于科学配置重要战略资源,准确评估军队建设发展绩效,更加有效地对军队建设实施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

  而军事专家罗援少将则认为,组建战略规划部,是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需要,也是应对复杂多变安全形势的需要。中国需要有一个权威、高效的智囊机构迅速、高质量地提出有真知灼见的咨询对策,实施危机预测、危机预防和危机管理。

  继今年6月总参谋部通信部改编为总参谋部信息化部后,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日前改编为军训部。解放军总长陈炳德表示,这种改编决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更换,而是着眼使命任务需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进行的职能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重组。

  以军训和兵种部改编为军训部为例,其职能配置由适应机械化条件下作战训练向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转变,指导对象由偏重陆军部队向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拓展,业务领域由以合同训练为中心向以联合训练为重心跨越。

  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新俊大校接受中新社访问时,分析中国军队新一轮改革调整的背景,认为有三个因素:一是世界军事形势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加速了军队调整改革的步伐,信息战和远战以及特种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军队必须迎头赶上;二是中国军队改革逐步步入深水区的需要。中国军队改革建设经历了近30年来的曲折发展,目前需要加强战略规划与指导,规避风险,稳妥推进;三是军队信息化建设面临挑战。中国军队信息战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经验和能力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中国军队未来发展的重点。

  人们还注意到,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智库的军事科学院,应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需要,今年也对其科研机制改革做出了积极探索,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中心、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国防政策研究中心、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等相对独立的研究中心。有关人士表示,这四个中心的成立,是为了聚合优势科研资源,不断拓展战略思维和学术视野,推动军事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重大战略决策和军事实践,努力为军队战略转型当好理论先导,为服务高层战略决策发挥作用。

  “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中国军队新一轮改革调整的一些显著特征:突出重点、着眼亟需、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等。可以期待,中国军队未来的机构调整改革将会沿着这一路线积极推进。”王新俊说。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6620亿美元国防预算法案

2012-01-01 05:36: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31日电 (记者 杜静)美国总统奥巴马12月31日签署总额达662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法案,为从今年10月1日开始的2012财年提供国防经费。

  奥巴马当天在其度假地夏威夷签署了这一法案。该法案将为美国军事人员开支、武器项目、国防安全项目及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场战争提供经费。

  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说,尽管签署这一法案,但他对于法案中有关恐怖嫌疑人关押、审讯及起诉等内容仍“持严重保留意见”。

  该法案规定,凡被认为是“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成员、参与策划或实施对美国袭击的嫌疑人都必须由军方关押,但这一规定不适用于美国公民。白宫对此提出异议,称这一规定将制约总统权力,并一度威胁否决该法案。迫于白宫压力,国会对法案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项内容,明确表示新规定不会影响联邦调查局等执法机构处理他们抓获的嫌疑人。同时总统也可因国家安全需要,放弃将恐怖嫌疑人交由军方处理,而由刑事法庭审判。

  除了涉及恐怖嫌疑人关押问题外,这份法案还要求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将矛头对准与伊朗中央银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但法案规定,如果总统认为这一举措对美国国家安全有害,可以在通知国会后放弃执行这些制裁。

美军将公布总体作战战略 可能大幅减少在欧驻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5日 09:44 中国广播网微博 资料图:美国B-52轰炸机升空

  中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记者苏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的十年,美国战机频繁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日本到利比亚。毫无疑问,战机飞翔的动力则是巨额的军费支持。美国的军费开支一直令人咋舌,但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今年会有所改变。

  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和参谋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今天将公布一份国防部总体作战战略。关于这份战略的讨论据说已经持续了8个月,除军方人士,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深度参与"全过程。

  美国有关人士已经透露出某些信息试探民意,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削减军费开支,军方还建议政府改变战争策略,放弃"同时参与并打赢两场战争"的国策,这在美国国内引起巨大争议。那么,即将公布的这份战略文件还包含哪些重要信息?美国是否会因为经费问题而为自己的"全球控制力"缩编呢?

  这份战略计划最早倡议者是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他在去年提出,为完成在2023年前累计削减军费4000亿美元的目标,美国必须上下同心拿出方案。而提出削减军费目标的总统奥巴马与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从去年九月份开始为此话题会晤多达8次,这份即将公布的战略计划重心就是--如何削减经费,又保证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政府一名官员此前透露,国防部建议减少在欧洲的美军部署,只保留两个打击编队,每个编队将包括大约3000至4000名士兵。一名匿名美方官员还评论说,因为已经酝酿多年,此举具有极高的现实可能性。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主任樊高月介绍,美国现在在欧洲总共部署有8万多人,如果削减欧洲部署,远东就是美国的部署新重点。

  樊高月:在2011年3月以前吧,欧洲地区它如果说把陆海空三军都算算,有85700人,大约在英国有9400人,在比利时1300人,在德国是54500人,在意大利有9600人,主要是因为战略重心转移了,所以它把更多兵力用在亚太地区,它在欧洲地区减了很多,亚太地区不但没减反而在增加,比如说在关岛增建空军基地和舰艇基地,新建陆战队的营房等等,这样把关岛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进一步的去加以扩建。

  除了为战略东移做铺垫,美国最近的军费承诺是到2017年要削减2610亿美元。如何实现目标?美国官员透露,在战略讨论中美国军方甚至建议政府放弃同时参与并打赢两场战争的国策。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只需参加并赢得一场主要战争,同时维持"破坏"第二个敌国的任何侵略性计划的能力。这份被美军遵循了25年的传统军事战略真的会在"军费"的重压下改写吗?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认为,美国在利比亚战事中已经尝到了某些甜头。

  张召忠:从利比亚战争这个过程当中看的话,美国主要是从一线转到二线,这种方式美国感觉也很舒服,处于二线的话它不担什么风险,胜利了以后美国就可以摘胜利的这样的桃子,失败了之后就可以把责任推给法国或者其他国家,所以未来在伊朗战争、叙利亚战争这样的问题上,如果要爆发的话,美国我估计还会采取类似的行动。美国全世界它不再想扮演那种消防队员那样一种角色,但是它想在各个地方安插自己的片警让他们冲锋在前,然后美国在后边给他们提供援助,所以这样美国可以降低风险。

  另外,张召忠认为国防部的大动作也是为奥巴马的选举营造有利气氛。

  张召忠:那么今年大选的话,他主要是做给大家看的,奥巴马政府做给大家看的,主要是,一个是要降低失业率,现在失业率还是在9%以上,降低到7%看他能不能做到。再一个从过去的以反恐为主要的战略,然后调整到以改善国计民生这方面为主的一个战略,尽量少插手海外事务,在这方面削减国防预算就是应对这样一个战略讨好选民一个最主要的策略。总的来讲,我们看到美国是采取一个逐渐收缩的战略,而不是一个四面出击,对外侵略扩张的这样的一个战略。

  当然,美国国内一些媒体已对国防部的计划显示出不满。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还将此与美国和伊朗目前的紧张关系牵扯在一起,称美军的建议向伊朗"释放错误信号"。

  美国的战略调整并无最后期限,任何承诺都可能在最后一秒被修改,五角大楼提出的战略计划最终将如何实施,时间将检验一切。 

美军新战法将动用战略轰炸机袭击中国边远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6日 09:57 环球时报

  俄罗斯真理报网站11月14日援引华盛顿时报消息称,为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以及高精尖武器,五角大楼据称已建立了旨在协调海陆空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的新机构。这一概念包含积极使用各类有人或无人战斗机;压制解放军不断增强的防空和空军力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伤;以及使用战略轰炸机攻击中国边远地区的目标。

  五角大楼正在制定应对中国的新军事理念。美军表示,这是华盛顿对中国一系列威胁所做出的反应,如研发反卫星武器、网络战武器、核潜艇、第五代战机(包括“隐形”技术),远程弹道导弹等。中国军队希望利用远程弹道导弹应对敌军航母。据美国军事专家称,弹道导弹对美军在亚洲,以及亚太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切实威胁。

  华盛顿时报援引政府一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国正在重新考虑应对中国的方法,从现在开始将以“冷战”精神行动。美国专家称,这显然是根据美国海军对华概念与对苏联概念的相似性来判断的。冷战时期,美国在全球各地都有驻军,以便采取快速行动威慑苏联。

  美国将其海军,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视为一种威慑手段。但与“冷战”时期相比,美国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除计划使用空军提高海军基地防御外,该理念还意味着对中国领土采取行动。

  另外美国也在考虑制定计划,提高卫星安全性,以免受到中国火箭及网络攻击的破坏。美国军事规划者希望在中国领土上拦截中国的反卫星导弹,而且如有必要,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可进行联合行动,摧毁相关目标。

  这一理念还包括积极使用战机,包括隐形战机和航程达1000英里的攻击无人机。考虑到中国不断增强的防空和空军力量,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该理念还提到要发展新式低规格战略轰炸机,打击中国偏远地区目标。

  10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说,在2014年,美国撤出阿富汗和伊拉克军队后,华盛顿的注意力将转向强化“在亚洲”的军事力量。

  但美国现在才开始威慑中国,会不会太迟?在美国专注于巴尔干和中东时,中国龙已经崛起。现在中国武装部队已进入现代化新阶段,能够在远离中国沿岸的地区活动,保卫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而这一地区对美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制定了核潜艇现代化计划,到2020年前打造航母战斗群,在远离中国沿海的地区作战。不过,现在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保卫在黄海的国家利益;收复台湾;将竞争者赶出南沙群岛。

  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情况中,资源控制权是一个重点问题。中国原材料消耗不断增长,能源战比单纯成为“强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这些都是美国未来几年中将要关注的地区。通过限制资源来限制“中国龙”的崛起是可行的。美国现在必须采取行动,防止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扩张。在这些情况下,美国必须加强对前盟友的支持,同时也要努力恢复与越南的关系。

  不过,中国不会静静看着美国采取行动。中国武装部队进行了进一步的现代化,并加强了战略部队力量,会对美国的反华计划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建造“东亚北约”的前景并不明朗。该区很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紧密,无法与强大中国抗衡。越南与美国的追随者之间也存在问题,中国领导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应理直气壮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7日 12:50 环球时报

  刘志勤 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笔者在1月4日的《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了“应当督促美国改革开放”一文,引起众多博客和网友的关注。令人意外的是:对该文表达不满的多是中国人。而笔者的欧美朋友(不是拿着美国绿卡的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西方纯血统人士)对笔者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基本持支持态度,他们也对部分中国网友的亢奋情绪表示惊诧和不解:这些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爱美国。一位德国朋友对我说:“不仅美国要改革,欧洲也要改革。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不改革肯定落后。”

  我想,那些情绪亢奋的反对者主要出于下列三个原因:首先,他们对中国本身缺乏自信心。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治民主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当中。尽管这些进步的步伐和一些人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和西方政治人士的期望有着本质的不同理解,但是进步是共识。

  对美国和西方体制的质疑并不是新鲜事。欧洲报刊这一两年来报道了不少学者对美国体制的讨论和质疑,不少美国的睿智学者也表达出“反省”自身体制的呼声。反倒是中国人自己在争论美国要不要改革,这的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有的人总是善于用自身的不足去比美国的优点,自觉理亏,自认为中国“没资格”对美国和西方提出不同意见。中国人的确有“一日三省”之美德。但是不能“省”得自身的自尊和自信都没有了。这些说到底是一种“自卑”性格的体现。这种现象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的历史演变中从未绝迹。他们对中国的进步的破坏性极大,因为他们往往起着西方文化“雇佣军”的作用,腐蚀着中国人的基本信念。

  最后,有少数纯粹的反现行体制人士,凡是反对政府、反现行体制的,他们都无条件支持。对他们认为支持现行中国体制的人或观点,他们一反到底,甚至连对方说的是什么都没有搞懂。这些人的盲目和昏庸让人咋舌。

  很多人没有认真看懂美国体制的演化过程,要求美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这不仅是美国能否和中国同步前行的问题,更是美国能否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的问题。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指出,美国的体制优缺点同样出色。尤其可贵的是,他在那个时代就看到,这种民主的基础是为了保护美国人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憧憬的权利。对物质生活的贪婪是美国人“天天在想着的事,以致忘记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他同时指出:美国人虽然“身在幸福之中,却感到心神不安”。美国著名学者比尔德在其《美国文明的兴起》一书中更是把美国的政治描绘成“发财和享乐的政治”。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一切都没有得到改变。难道还不该要求美国改革一下吗?美国人现在的幸福感高吗?不高。因为美国人近十年来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这一切发生在自称为体制最好的国度,不值得关注和研究吗?

  美国的政治体制决不是当代唯一选择,更不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驿站,而只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中继站。今后如何发展,还得看美国人新的智慧和魄力。

  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美国要学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武力的优势只能是暂时的,获取人心才是最可靠、最根本和最有附加值的投资。

评论称中国知识界普遍亲美仇日恨俄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11:20 环球时报 

  河 清

  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天主教传教士,用天文历法和时钟作为礼物进入中国传教,后因礼仪之争归于失败。而鸦片战争后,来华传教的美英新教传教士,则通过办学校建医院来教化中国,最终大获成功。

  中国人大都感恩美国仗义,“退还”一半庚子赔款来培养中国留学生。实际上,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向总统递交《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明确建议:教育比军旗武力更重要。美国与别的列强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大办教育,培养亲美文化精英,进而借他们来影响控制中国,是极其深谋远虑的文化战略。

  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长沙雅礼大学(“耶鲁”的另一汉译名)等十几所美英教会大学,构成了解放前中国大学的大半壁江山,在中国培养了几代亲美知识精英。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多数的留学生是派往美国,政府也持续选送省市高级官员去美国培训,留美精英深深影响了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界。

  另外,自严复翻译天演论以后,百年中国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进化论蛊惑:西方(尤其美国)代表了“现代”、先进,中国代表了“前现代”、封建专制落后,文化自卑感病入膏肓,构成了中国知识精英普遍亲美崇美的文化史观的原因。

  日本原先是受美英扶植以制衡中俄。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是靠了美英财团给日本提供军事贷款。美国在甲午战争期间支持日本侵占朝鲜,美国的军事顾问帮助日本海军击溃中国北洋舰队,还在外交上帮腔日本向中国勒索赔款割地。1931年至1941年十年间,美国也一直援日侵华,只为了怂恿日本攻击苏联。如今,战后日本被美国去势,已沦为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中日关系,如钓鱼岛问题,背后其实是中美关系。

  今天中国知识界,除了亲美崇美,还弥漫一种明显的仇日恨俄的气氛。打开电视,满眼都是抗日电视剧。抗日题材持续激发着国人的仇日情绪。与此同时,中国知识界大规模掀起历史翻案风。最耸人听闻的翻案之一,是苏联特工制造皇姑屯事件谋杀张作霖,苏联人伪造《田中奏折》,以便“将祸水引向中国”。否定《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并认为中日战争是苏联离间挑拨出来的。这里笔者无意作讨论,只想说,这样的翻案不惜为日本侵略中国开脱罪责,是为了让中国人民仇恨苏俄。

  今日中国知识界渲染仇日恨俄,似乎别有意味。因为,如此恶化中国与近邻的关系,只有美国得利,符合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而中国知识界一股强大势力在竭力离间、仇化中日和中俄关系,这种倾向是否值得人们寻味?如此仇日恨俄的背后,是否有鼓励热爱美国之深意在焉?还有,在抗日题材充斥银屏的同时,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却罕见于我们的影视,是否在亲美崇美之外又恐美呢?美国挑唆南海问题,鼓动越南印度反华,C形包围中国,还有金融掠夺等,美国才是今日中国崛起最危险的敌人。▲(作者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美国民调称美最大敌人系伊朗 中国排第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1日10:52 环球时报  盖洛普对美国公众进行的民意调查
“美国人最大的敌人”走向分析

  盖洛普对美国公众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最大的敌人”排名中,伊朗排第一,中国第二,朝鲜第三。

  环球网记者赵小侠报道,美国民意调查公司盖洛普2月2日至5日以“你认为哪个国家是美国最大的敌人?”为题,对1029名美国公众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伊朗、中国和朝鲜分别位于前三名。

  根据盖洛普公司官方网站2月20日发布的上述调查结果显示,32%的美国受访者表示“美国最大的敌人”是伊朗,其后依次为中国(23%)、朝鲜(10%)、阿富汗(7%)、伊拉克(5%)等。

  美国人把伊朗作为本国“最大敌人”的比例有所增高,从一年前的25%升高到如今的32%。盖洛普分析称,主要原因包括:伊朗不断声称自己在核项目方面取得进展,或与美国盟友以色列发动战争。同时,伊朗有可能中断从中东地区输出的石油,对美国石油天然气价格进一步造成影响。

  盖洛普还表示,和过去11年来相比,如今的美国人更有可能视中国为美国最大的敌人,然而中国与伊朗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形象要比伊朗正面得多。当下,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深感不安。

美军专家:中国知道合作无法改变美对华压制决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1日 10:38 环球网 文章称,中国海军距离“蓝水海军”还有数年时间。

  美国海军专家安德鲁·埃里克森3月6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海军实力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但其近海和远海的作战能力差别巨大,旨在遂行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尚需数年才能对美国构成实质挑战。

  文章称,21世纪,随着中美这两个亚太大国在国家能力的各个方面展开竞争与合作共存,两国关系对国际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虽然他们拥有许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并且日益依赖彼此(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但是两国在重要安全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尽管双方付出极大努力和耐心的话,很可能会消除这些分歧,但是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偶尔出现危机(类似于2001年的EP-3侦察机事件)的可能,并且无法完全排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要想避免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冲突的潜在性质和代价。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及其能力、政治与行动都代表战略等式的主要部分。北京政府对这些部分的理解与担心将会影响中国的行动,然后反过来影响美国的决策。

  近海:中美战略及军事动态

  从中美在其他领域的潜在进步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与中国不太可能在近海(黄海、东海、南海)状况及标准问题上达成相互理解。中国绝大多数领土宣示及有争议主权宣示所涉及的对象都位于近海海域。在那里,北京政府宣称拥有主权的岛屿包括台湾岛、东海的钓鱼岛以及南海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其他岛屿岛礁。中国引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规定, 宣称这些岛屿周围的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EEZ)。目前,该公约的缔约方已达161个,但其中并不包括美国——这严重限制了美国在重要国际海洋法领域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主权宣示通常具有争议,或者与其邻国的宣示出现重叠,这加剧了围绕法律允许在专属经济区域内开展何种行动的相互矛盾的解释。例如,中国领导着一个由联合国192个成员国中的23个国家组成的23国集团,他们这个少数群体试图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解释,从而限制外国军队进入中国宣称的专属经济区及其上面的空域。如果这种方法被采用,那么中国可能会禁止外国军队在南海大片主要海域开展军事行动,从而威胁全球一些最重要船运及能源通道的航行自由。接受这些少数人对专属经济区使用权的观点可能还会开先例,让全球38%的海洋被称为专属自由经济区,从而进行类似的限制。

  中国反对外军介入近海,担心这会影响中国海上主权宣示的效力,限制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渐增的影响力。作为该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反对美国在中国所宣称的专属经济区内及其上空开展监视与侦察行动。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并施加政治压力,中国会定期阻止美国的空中监视与侦察行动。

  中国还越来越多的使用民间海上执法船只和政府控制的船只,向美国的监视和侦察船只施压。而且,中国所使用的战术一直很强势,比如,2009年3月,中国船只曾在海南岛以南75英里处与美国侦察船“无瑕号”对抗。同时,中国还在研发、部署并展示军事平台和武器系统,这些平台和系统可能能够威胁、致瘫甚至摧毁美国及其盟国和友国试图干预冲突时使用的平台。中国将这些能力称为“反干预”,美军则将之称为“反介入/区域拒止”。在这些概念当中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这种差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看法的区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楚权龙总结出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动机:“中国的目标是阻止美国获得可能对西太平洋进行干预的能力。这一点自1996年起就很明白了。”

  相关各国的忧虑

  一些美国战略思想家认为,中国的政策旨在实现两个长期目标:代替美国成为西太平洋上的大国,以及把亚洲发展成一个符合中国经济与外交政策利益、具有排外性的集团。……由于依赖中国贸易、不确定美国作出反应的能力,中国的邻国或许会根据中国的喜好调整各自的政策。最终,这可能会导致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主导西太平洋的亚洲集团的出现。

  中国的看法则相反。中国认为,美国是一个受伤的超级大国,正致力于阻止其他挑战者崛起,而中国就是最可能的挑战国。一些中国人认为,不管中国多么积极地寻求合作,美国的既定目标都是通过军事部署与签订协议来压制中国的崛起,从而阻止中国发挥全球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与美国的任何持久合作都会适得其反的,因为它只会有利于实现美国最重要的目标——压制中国。

  美军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反海军”而非“蓝水海军”

  对中国“蓝水海军”的担忧从根本上曲解了中国当前及中期对美国海军及其盟国军队构成的挑战。鉴于中国在近海和远海的作战能力方面有巨大的差别,所以对于分析家而言,不把中国近海高强度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与其远海低强度存在,甚至影响力,混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北京“蓝水海军”尚须数年才能对美国构成实质挑战。实际上,作为日益强大的大国,中国在远海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从许多方面来讲,这也应该受到欢迎。美国拥有并将继续拥有多种可行选择,应对远海地区可能会出现的任何问题,至少可以应对高强度动态冲突爆发的可能。

  例如,中国军方可利用“非对称”手段在中国沿海地区大展拳脚,但其本身也极易受到类似的“非对称”手段(如导弹攻击)的威胁。事实上,在远海地区,中美两国有着大量的合作空间。据称,这种合作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正随着中国海外利益和能力增强而增大。在接受美国关于“全球体系防御”的理念方面,中国表现的非常谨慎——事实上,这使为其提供了免费享受美国提供的重要全球海上航道安全(例如霍尔木兹海峡)的机会。

  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正致力于在近海构建战略影响力,这会使该范围内自由航行和其他重要国际体系规范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中国近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有可能会严重削弱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在陆基解放军二炮部队、反卫星能力和全球网络活动的部分支持下,这种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就能够威胁到美国海上平台。不过,这种挑战远远不只是基于中国海军的一种威胁,一些美国政府专家将这种挑战称为“反海军(anti-navy)”。美国可能没有数年的时间发展新的反制措施,并为应对该挑战中最棘手的部分作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未来就是现在”。

  辐射范围

  中国和美国对解放军发展分析最常见差别是由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范围和强度。向水中投入石子,会形成波纹,向外扩散,最后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消失。和这种现象一样,就国内而言,中国军事能力快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更远的地方,其军事进展却要缓慢地多。不过,太空领域是一个例外。中国的太空能力分布更均衡,因此其影响力更具全球性。另外,在网络环境中,物理距离基本也不会造成影响。

  这种情况称为“两军故事”有些过于简单化,因为一些平台和武器系统在两个领域都可使用,但这种说法却体现了基本动态。车辆和装甲在许多领域中是可以通用的。只用“层”或“级”的某一特点来描述中国总体军事/海上实力并不准确,会从根本上误读中国的重要动态。

  一方面,夸大中国的军事建设范围是错误的:中国发展“蓝水”力量投射海军的速度,并不像部署较短程平台和武器系统那么快(如在陆地、空中、海上和水下平台部署导弹)。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在远海和近海面临的的限制相同也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行动恰恰说明了相反的情况。

  像那些极力贬低解放军重要性的人所做的那样,把中美两军各方面逐一对比,并非可靠的办法。事实上,这种做法只有在中美出现冷战式的全球冲突时才有效,但不幸的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中国正在寻求通过非对称方式进一步保障其核心利益——通过非对称战略,中国就能够在靠近其海上周边的冲突中最大化自身优势。

  底线:“反海军”摩擦和海军合作

  在可预见的未来,华盛顿和北京不大可能就近海地位及在该地区可接受的行动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鉴于在该地区的根本利益,北京正在发展“拒止”能力阻止美国干预近海事务。与此同时,华盛顿维持现有全球空中与海洋公域通行自由体系的承诺,使其站出来反对中国。

  因此,美国及其他国家海军近期和中期面临的关键挑战并非中国初生的“蓝水海军”能力——事实上,中国的这种能力可为实质性的合作提供支持——而是中国迅速成长壮大的近海非对称多军种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美军可能并未充分做好应对这种反介入体系的准备。事实上,华盛顿已经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面对这种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正如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可能会刺激各国对霸权的恐惧一样,诉求美国传统国家利益的努力也可被视为是军事包围的一种形式。双方必须明白个中的细微差别:表面上传统与合理的行动可能引发对方最深切的忧虑。它们应该共同界定和平竞争的范围。如果能够智处理好这个问题,就能够避免军事对抗和霸权出现;否则的话,就必然会导致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发现这个可以和平竞争的空间,尽可能将之扩大,并阻止中美关系受战术和国内要求压垮,都属于外交任务。 

美智库否认中美最重要双边关系 称两国系“零和游戏”

  • http://www.huanqiu.com  2012-04-05 18:09环球网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据美国《福布斯》杂志4月4日报道,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日前发布报告,认为虽然中国和美国表面上称两国关系是最重要双边关系,“但其互不信任的程度已经增长到一个危险的水平”。


  据报道,该智库分析人员在报告中说,“中国领导层越加地将中美之间的竞争看作‘零和游戏’”。如果美国继续受困于国内经济和政治体系问题,中国将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一方面,“中国视美国为一个逐渐败落的大国,同时认为美国试图反击,以损害、甚至打乱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经济和军事增长”。另外,中国不再把美国看成是“了不起的国家”,“且不值得信任”。美国给整个世界的表率及对中国的“告诫”都大打折扣。

  报告还谈到了南海问题。报告说,“美国以自由航行为由插手南海问题,这让北京赶到不安”。在北京看来,美国在亚洲的许多动作,如决定在澳大利亚驻军、鼓励缅甸实施国内改革、加强与菲律宾的军事关系,主要都是针对中国。虽然奥巴马政府向中国领导层保证美国无意阻碍中国,但美国海军和空军皆提高了在中国周边的侦查活动。中国军方领导层视此为“故意的挑衅行为”。同时,中国国内的观察人士仍将美国的对华政策理解为美国图谋“西方化”、“分裂”中国。
  对于中美关系是“零和游戏”之说,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曾在2011年指出,近来美国国内对中国“崛起”关注度上升。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机遇,有人则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有人甚至提出要遏制中国。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张业遂还强调,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之和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贸易总额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一个稳定、不断发展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必须共同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关系之路。         环球网综合4月5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中美两位重量级学者王缉思和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2日共同发表了题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该报告警告说,尽管中美两国的接触在迅速扩展,但两国长期的“战略性”不信任感在日益加重。这份对中美未来数十年关系不甚“乐观”的“直白表述”在两国学界和媒体引起关注。


  美国学者李侃如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在报告中各自叙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并集中分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但互相没有对对方的文字做任何修改。报告担忧地称,中美战略互疑正在增长,可能造成严重危害,而双方对此理解甚少,因此应该将它作为一个直面应对的主要问题。


  不少媒体都从两位作者的“局内人身份”上解读这个报告。《纽约时报》文章称,这次是少有的有中国学者直指中美关系中的硬伤发表报告。文章称,王缉思是“美国通”,也是国防大学客座教授,但其报告“并未受到中国流行的民族主义舆论论调影响”,而是显得“冷静客观”。

评论称美国在亚洲打造反导系统矛头直指中俄

  • http://www.huanqiu.com 2012-04-02 10:41新华网

      资料图:美国国家反导系统示意图。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雷东瑞)美国国防部长助理梅德林-克里顿上周四透露,为避免未来美国及盟友遭到伊朗和朝鲜导弹袭击,美国计划在亚洲和中东建立一套类似于欧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世界媒体关注。


      路透社报道说,克里顿在华盛顿主办的第十届反导年会上表示,美国将通过两组“三边会谈”在亚洲推进“新反导壁垒”:一组是美日韩,一组是美日澳。推进过程将采用与在欧洲筹建反导系统类似的“分阶段适应方案”。至于中东反导系统,克里顿说,华盛顿将通过推动与沙特等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加强协同与信息共享”来完成。


      美国此举立刻遭到俄罗斯的反对。俄罗斯电视台27日说,俄外长拉夫罗夫已邀请北京与俄共同抵制美国此举,莫斯科还计划在5月举办以旨在反对美国反导计划的安全会议。俄《国防》杂志主编科罗特琴科表示,为应对美国新反导计划,俄罗斯需要在亚洲部署能克制美国反导系统的导弹。


      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中方始终认为,各国应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增进各国战略互信出发,慎重处理反导问题,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实现普遍安全。”


      作为美国盟友,日韩舆论上对美国“好意”也没有领情。日本学者仲村澄世说,建立反导系统未必能让日韩躲进安全堡垒,反而会激发亚洲军备竞赛,甚至可能把日本引入战争,是愚蠢行为。《韩国日报》认为,韩国既要顾及韩美同盟,又要顾及与中俄合作关系,美国等于给韩国出难题。


      亚洲反导系统既然遭到各方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执意如此呢?


      “美国在亚洲搞反导目的,实际上要对付中俄。以前没有借口,不敢公然这么做。现在趁着朝鲜伊朗紧张局势,把他的行为“合法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新华网记者说。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提出该计划出来。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提出过该计划。近几年,美国还在太平洋上还搞过卫星拦截试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祖贵教授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美国要的是掌控亚洲,谁对他掌控亚洲构成挑战,反导系统的目标就会对准谁。美国现在目标是朝鲜伊朗,但不是主要部分;更重要和不便说的是把目标对准中、俄、印、巴等亚洲大国。”


      “这个计划还能进一步巩固美日韩联盟,反导系统是个大系统,由美国来指挥,在技术上,美国可以把盟友控制的更严格。”金灿荣说:“随着美国经济的下滑,美军费已经捉襟见肘,今后10年还将减少50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盟友掏更多的钱帮他分担责任。”  

    美财长称中国力量被高估 敦促中国金融改革

    www.eastmoney.com2012年04月30日 00:21中国经济网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91)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于5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然而美国政界针对中国的发言和动作却在近日不断增多。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6日表示“美国人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并敦促中国进一步实施金融改革。同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一项不惜牺牲公民隐私来加强网络安全的法律,被指是专门针对来自中国等国的“网络经济间谍”。

      据美联社报道,盖特纳26日在加利福尼亚联邦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活动上说,奥巴马政府欢迎中国最近在汇率体系上的变动措施,但认为中国应继续推进经济改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应进一步提高。

      盖特纳表示,他为中国最近决定拓宽货币兑换中的汇率幅度以及在温州进行金融改革试点而感到鼓舞,“这将为中国在应对未来增长中出现的变化和通货膨胀时提供独立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助于世界经济,减少与中国贸易伙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他呼吁中国继续改革金融系统,并称这一系统现在“被国有银行所主导,而这些银行又以私营公司为代价,向中国国有企业提供资源”。

      据报道,在美国财长看来,中国如果想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话,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盖特纳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会给美国公司和资产提供巨大机遇。“美国政府一直在保护美国公司不受中国不公平的竞争和贸易操作的影响,如果中国能满足美国的要求,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更多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与近年来美国舆论界“捧杀”中国的说法相反,盖特纳当天罕见地表示,许多美国人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力量,他认为中国正面临着艰巨挑战,包括老龄人口增多、日益提高的劳动力价格和没有效率的银行体系等,“中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盖特纳对美国经济表示出信心,“美国的银行体系比金融危机前更为强固”。盖特纳认为,“美国人应该比过去3年、4年或5年中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信心,美国人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可以理解,但是与许多国家相比,我们面临的挑战更为可控”。

      同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经过五个小时的辩论,以248票赞成168票反对通过《网络情报共享和保护法案》。该法案鼓励美国公司和政府部门共享信息,以防止网络犯罪集团、外国政府和恐怖分子的网络攻击,这些部门包括负责监听海外通信和保护美国政府机密网络的国家安全局等。

      这项法案遭到奥巴马政府的反对。白宫26日发表声明称,该法案允许政府部门广泛地共享信息,而没有规定企业和政府只能搜集最低程度的个人身份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予以保护。由于“没有保护隐私、秘密和公民自由的相关规定,法案从根本上颠覆了《电子监视法》中有关的重要条款”。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为这项法案辩护说:“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的网络抢劫正让美国的公司大出血,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提出这一法案的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两党联合声明称:“众议院通过的这一法案将帮助美国公司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危险经济捕食者的攻击,从而让那些在网上偷盗美国商业计划、研究和发展信息的经济间谍遭遇困境。”罗杰斯强调,这项法案的最后文本已补充加强隐私保护的条款。据报道,脸谱、美国商会、波音、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许多其他企业都支持这项立法。

      一些技术专家和主张公民权利的人士呼吁,这项法案应规定私营企业的信息只能为了加强网络安全而使用,不能用于情报和国家安全目的。但最后通过的文本中并没有做出类似修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指责说,该法案允许企业和政府在没有正当理由,也没有良好监管的情况下分享私人信息。该联盟法律顾问米歇尔?理查森表示:“网络安全不表示美国人的网络隐私就可以退到次要位置,我们鼓励参议院让这个可怕的法律‘灰飞烟灭’。”  

    美财长称中国力量被高估 敦促中国金融改革

    www.eastmoney.com2012年04月30日 00:21中国经济网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于5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然而美国政界针对中国的发言和动作却在近日不断增多。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6日表示“美国人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并敦促中国进一步实施金融改革。同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一项不惜牺牲公民隐私来加强网络安全的法律,被指是专门针对来自中国等国的“网络经济间谍”。

      据美联社报道,盖特纳26日在加利福尼亚联邦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活动上说,奥巴马政府欢迎中国最近在汇率体系上的变动措施,但认为中国应继续推进经济改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应进一步提高。

      盖特纳表示,他为中国最近决定拓宽货币兑换中的汇率幅度以及在温州进行金融改革试点而感到鼓舞,“这将为中国在应对未来增长中出现的变化和通货膨胀时提供独立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助于世界经济,减少与中国贸易伙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他呼吁中国继续改革金融系统,并称这一系统现在“被国有银行所主导,而这些银行又以私营公司为代价,向中国国有企业提供资源”。

      据报道,在美国财长看来,中国如果想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话,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盖特纳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会给美国公司和资产提供巨大机遇。“美国政府一直在保护美国公司不受中国不公平的竞争和贸易操作的影响,如果中国能满足美国的要求,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更多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与近年来美国舆论界“捧杀”中国的说法相反,盖特纳当天罕见地表示,许多美国人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力量,他认为中国正面临着艰巨挑战,包括老龄人口增多、日益提高的劳动力价格和没有效率的银行体系等,“中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盖特纳对美国经济表示出信心,“美国的银行体系比金融危机前更为强固”。盖特纳认为,“美国人应该比过去3年、4年或5年中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信心,美国人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可以理解,但是与许多国家相比,我们面临的挑战更为可控”。

      同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经过五个小时的辩论,以248票赞成168票反对通过《网络情报共享和保护法案》。该法案鼓励美国公司和政府部门共享信息,以防止网络犯罪集团、外国政府和恐怖分子的网络攻击,这些部门包括负责监听海外通信和保护美国政府机密网络的国家安全局等。

      这项法案遭到奥巴马政府的反对。白宫26日发表声明称,该法案允许政府部门广泛地共享信息,而没有规定企业和政府只能搜集最低程度的个人身份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予以保护。由于“没有保护隐私、秘密和公民自由的相关规定,法案从根本上颠覆了《电子监视法》中有关的重要条款”。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为这项法案辩护说:“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的网络抢劫正让美国的公司大出血,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提出这一法案的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两党联合声明称:“众议院通过的这一法案将帮助美国公司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危险经济捕食者的攻击,从而让那些在网上偷盗美国商业计划、研究和发展信息的经济间谍遭遇困境。”罗杰斯强调,这项法案的最后文本已补充加强隐私保护的条款。据报道,脸谱、美国商会、波音、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许多其他企业都支持这项立法。

      一些技术专家和主张公民权利的人士呼吁,这项法案应规定私营企业的信息只能为了加强网络安全而使用,不能用于情报和国家安全目的。但最后通过的文本中并没有做出类似修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指责说,该法案允许企业和政府在没有正当理由,也没有良好监管的情况下分享私人信息。该联盟法律顾问米歇尔?理查森表示:“网络安全不表示美国人的网络隐私就可以退到次要位置,我们鼓励参议院让这个可怕的法律‘灰飞烟灭’。”  

    奥巴马会晤日本首相 重申不会遏制中国和平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1日07:20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社华盛顿4月30日电 (记者 吴庆才)美国总统奥巴马30日在与到访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会晤后举行的共同记者会上重申,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试图以任何方式遏制中国。

      奥巴马当天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重申,美国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并且美国已经与中国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对话。他认为,中国成功使数百万人脱贫不仅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本地区和整个世界。

      奥巴马强调,美国所有的行动都不是试图以任何方式来遏制中国。

      他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应该遵守国际规则和规范。

      野田佳彦在记者会上也表示,虽然今次美日联合声明中没有提到中国,但双方都视中国为亚太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他与奥巴马在交换意见时都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国际社会、对日本、对亚太地区都是一个机会。

      野田佳彦透露,他在会谈中还向奥巴马解释了去年12月他访华时向中方领导人提出的6点倡议,其中包括建立互信以及在东海地区进行合作以便推进双方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的互惠互利的关系。

      当天,奥巴马和野田佳彦还重申,两国寻求进一步加强双边安全与防务合作,以实现两国领导人对双边关系的新构想。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说,美日同盟对日本的安全以及这一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经济繁荣”不可或缺。

      此前有观点认为,美日加强安全与防务合作矛头指向中国。  

    美国际关系学者谈中美关系:暗示中国误估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5日11:31 南方都市报 约瑟夫·奈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南都记者吴瑶摄

      摘要:正如学者们观察到的,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中美之间的信任亟待加深,作为中美两国定期对话机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正是双方增进了解和互信的重要机会。在本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南都专访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人,曾任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约瑟夫·奈。

      专·访

      正如学者们观察到的,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中美之间的信任亟待加深,作为中美两国定期对话机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正是双方增进了解和互信的重要机会。在本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南都专访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人,曾任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约瑟夫·奈。

      中国尚未充分利用自己的软实力资源

      南都:我们知道你最近来过中国很多次,这次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约瑟夫·奈:我第一次到中国来是在1982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和1982年的中国相比是一个成功的故事。而跟我上次来相比,很明显中国对于政治的关切更多了。

      南都:我听了你的北大和人大的两场讲座,你提到国家软实力来源于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你能不能再谈一谈怎样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会带来软实力?

      约瑟夫·奈:谈到文化,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有吸引力,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来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想法很好。相类似的,孔子学说所宣扬的一些和谐价值观也很有吸引力,这对于中国的国家软实力都是有贡献的。

      关于外交政策,关键问题是中国是否会继续沿着邓小平的建议走,保持低姿态,还是会试图变得更强硬?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确定答案。不过我认为,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其拥有足够提升软实力的潜力,但中国还没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南都:在讲座中你也提到,如果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能够与硬实力同步增长,周边国家不会对它的崛起感到恐惧。

      约瑟夫·奈:如果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了,能为实现目标创造一些空间,使得协商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变得容易些。比如说,美国有时会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产生贸易摩擦,甚至有边界纠纷,但因为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来说有很强的软实力,从而为商讨解决方式提供了基础,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如果中国能提升其在邻国公众舆论中的软实力的话,它将得到更好的谈判协商的能力。

      南都:你认为中国拥有了什么样的软实力?中国的哪些行为增加了自己的软实力?哪些行为又削弱了自身的软实力呢?

      约瑟夫·奈: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孔子思想中得到了软实力,因此我觉得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上海世博会也很好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取得了经济发展成就,让人们变得富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也是引导软实力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中国还有很多发展软实力的资源。(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我举个例子,昨天(4月25日)我坐高铁前往济南,到山东大学作演讲,我被高铁的高速和良好管理吸引了,这就提高了中国对我的吸引力,这就是软实力。

      我不认为美国正在持续衰落

      南都:李侃如和王缉思两位学者近期的报告你可能已经读过,因为你的讲座中提到了。报告中说2008年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你在讲座中也提到了2008年,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约瑟夫·奈:2008年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国际金融危机自美国开始爆发,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损害了美国的经济,也影响了美国的软实力,很多中国人相信这意味着美国的衰落。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虽然2008年是美国倒退的一年,但我不认为美国正在衰落,我相信美国会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恢复。实际上那只是暂时的倒退,而并非标志着衰落。

      南都:这是2008年发生的唯一的事情?

      约瑟夫·奈:2008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还有北京奥运,这对中国是一件好事,它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从2011年胡锦涛访美之后,从戴秉国发表的文章中也可看出,中国高层很清楚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需要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合作。

      很显然,在任何的外交关系中肯定会存在一些零和关系的方面,但外交关系中更积极的共赢局面还是占大多数的。只要还有“零和”的想法,它就会变成自我满足。就是我在讲座中说的,相信冲突的不可避免性本身就会制造冲突。正如李侃如与王缉思文章中提到的,中国高层对于现实有清楚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南都:你认为中国对于自己的实力有误读?

      约瑟夫·奈:我想如果回到五年前,中国对自己有着非常好的定位,2008年则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因金融危机受损,而中国则并未受太多影响。我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邓小平所设想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中国或许缺少一个协调各方意见的机构

      南都:有观点认为,中美之间的互不信任是由美国一些损害了中方核心利益的举动引起的,比如说对台军售,你对此怎么看?

      约瑟夫·奈:美方尊重一个中国的原则,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对台军售不是新鲜事,几十年前就有,我们认为它是为了保障台湾民众不受侵犯,并使他们在两岸交流和谈判中有足够的底气提出自己的关切和要求。这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两岸关系,实际上两岸协商一直在进行。

      南都:上世纪90年代你曾经在克林顿政府中工作,能否讲述一下美国政府部门在中国问题上的表现?对于中国相关问题都有过哪些争论?

      约瑟夫·奈:出于责任,每个政府机构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军事手段来保卫国家再正常不过,这是国防部门的工作;外交部则会考虑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白宫则努力综合各方利益,呈现尽可能完整的图景;国务院负责执行。所以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利益是很正常。有一点值得注意,在美国的政府体系中,我们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协助白宫协调好各方意见。就我的了解,在中国没有类似的机构,结果就是中国的某些政府部门做出的决策可能会令另外一个政府部门大吃一惊。这可能会出问题。

      “重返亚洲”政策实际上内涵丰富

      南都:很多中国人对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感到担心,基于这个新的想法,政府会有什么新决策?

      约瑟夫·奈:我觉得用“重返”这个词并不是很好,因为实际上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本身也是太平洋国家,美国把它自己看做是亚太地区的一员。我觉得用“重新关注”更为合适,这实际上是指与布什政府时期聚焦伊拉克和阿富汗相比,奥巴马政府希望将更多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亚洲。

      如果亚洲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的话,那么美国在21世纪头十年关注世界上两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政策决定其实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认为重新关注亚洲的政策非常正确,这对中美两国同时都有好处,比如重新聚焦在亚洲的经济上,那么中美两国都能从双方的经济交往中获益。我认为奥巴马政府的用词不够好,但关注世界经济最生机勃勃的地区的总体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重新关注亚洲”这一政策实际上内涵丰富,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等。给你举个例,在布什政府期间,当时的国务卿赖斯缺席了两次东盟地区论坛,这一举动被亚洲国家注意到,他们因此发现,美国的关注焦点并不在亚洲身上,或许是在阿富汗或伊拉克身上。与此形成对比,希拉里则很确定要去参加每一次东盟地区论坛,这是一个能说明什么叫“重新关注”的例子。

      南都:你说你是中美关系中的乐观主义者,是什么原因让你抱持了乐观态度?

      约瑟夫·奈:中美之间并没有真正给对方带来威胁,有些人提到的实质性威胁其实也不存在。如果回顾过去的20世纪,德国、苏联等对美国造成了实质性威胁,但中国没有。有时候我们有不同利益,但差异并不明显。同样,美国也不会对中国造成重大威胁,中美之间并没有严重的利益冲突。当然小的冲突存在,可这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妥善处理这些冲突,我想只要中美两国保持理解互信,答案是肯定的,就像王缉思和李侃如写到的那样。所以第一个令我乐观的原因是两国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很少。

      我另外一个感到乐观的原因是,中美之间经济的依存度相当高。克林顿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做出过一个慎重的决定,不是去牵制,而是接纳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与中国有这么频繁的贸易往来,有125000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这些都不是牵制的表现。相互依赖对中美双方是有利的,这意味着我们愿意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而不是让冲突升级。

      第三,如果你看看21世纪之后新出现的关注话题,比如环境、国家恐怖主义、国际金融稳定等等,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需要中国、美国还有其他国家通力合作,也要求更多的软实力,尤其是在合作和吸引力上的能力。

      南都记者 娜迪娅 吴瑶 发自北京  

    外媒评中美对话:中美关系不像想象的那样脆弱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5日13:28 法制晚报  

      为期两天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4日下午在北京落幕,中美双方会后联合对媒体表示,双方一致认为,合作应成为中美关系的决定性特征。

      国务委员戴秉国4日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战略对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美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

      戴秉国表示,过去3年多,中美就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保持着密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冷战后最为复杂、深刻的变化,要求中美加强合作。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中美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本轮对话达成了67项互利共赢成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表示,中美的对话结果堪称“多产”。

      外媒评论称,这次中美“战略对话”是一次“和”字挂帅的“和略对话”。

      诸多成果

      中美拿出诚意 达成67项互利成果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中美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本轮对话达成了67项互利共赢成果。根据4日发布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中美双方注意到2012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东亚峰会等场合还有进一步高层交往的机会,双方期待明年举行下一轮战略安全对话,并在多个领域加强双边对话和磋商机制。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美两国深入探讨了深化经济改革问题,中国愿意与美国就经济方面的分歧进行谈判。美国官员表示,中国的经济改革意愿似已增强。中方承诺,鼓励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增加红利支付。此外,中方鼓励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分红水平,使其与国内其他上市公司的市场平均分红水平相一致。

      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 中国已同意在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后进行一系列经济改革,而美国愿意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帮助,并希望中国的改革能更加开放和以市场为导向。

      作为中国对美主要诉求之一,放宽高科技出口管制也被寄予厚望。美方同意考虑放宽民用及高科技技术对华出口限制。双方将共同努力营造促进和扩大双边民用高科技贸易的有利环境。《美国防务新闻》评论认为,中美在此次对话中均表现出了诚意。

      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结中美两天的会谈成果时这样评述道,今年中美“对话”肯定开不出鲜艳的“五月花”来,但中美两国前途无量。中美不断对话,两国友好关系与日俱增,将会从当前只握手、不拥抱的状况进展到亲密拥抱。

      成果清单(部分)

      ●决定于2012年下半年举行第四次中美亚太事务磋商。双方决定进一步落实杨洁篪外长和希拉里国务卿去年在东盟地区论坛系列外长会期间会晤时达成的在亚太地区开展粮食安全、城市搜索与救援、救灾能力建设等领域合作的共识。

      ●重申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继续就人权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的承诺,决定于2012年夏天在华盛顿举行人权对话。

      ●支持中国海事局与美国海岸警卫队建立“中美海事安全对话机制”,并在今年秋季结合美国海岸警卫队总指挥帕普访华举行首次对话。

      ●决定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加强沟通协调,通过维和行动等多边机制联合应对共同挑战,维护和平稳定。双方就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和叙利亚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重申2011年《中美联合声明》关于朝鲜半岛和伊朗核问题的谅解。

      ●决定加强中国交通运输部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交流,提高海上搜救行动的协调,考虑今年9月在夏威夷由中国海事局的一艘船舶与美国海岸警卫队进行联合演练的可能性。

      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其实没那么脆弱

      “中美两国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达成共识。”美联社的报道如此坦言,但报道同时指出,中美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并处理好双方的差异问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美经济对话讨论了如何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为美国企业打开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以及人民币币值与市场接轨等问题,而战略对话则讨论了在朝鲜、伊朗、叙利亚、苏丹等问题上与美国同心同德、维持南海和平等问题。总而言之,这次中美“战略对话”是一次“和”字挂帅的“和略对话”。

      《加拿大邮报》也持同样观点,认为中美双方在此轮对话中都强调了尊重彼此的关键性。中美方面则在处理双方近期多种分歧时,强调了彼此意识上的差异的重要。

      彭博社在报道中更加肯定地表示,中美关系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脆弱,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例如中美在人民币需要更大的灵活性方面达成一致,人民币的汇率应该由市场决定。盖特纳称,中美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经济关联性,中国的改革“非常有前途”。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更好地合作。一是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美方不能一边要求中方合作,一边不时做出损害中方利益的事……各国能力有大有小,不能强求一致,不能压我们承担超出自己能力的责任。”——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

      现场

      希拉里:中美得多花时间倾听对方

      一行数十人,短短十余分钟,昨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长盖特纳在下榻酒店召开了专场记者会,二人走上台就只给了四个提问“名额”。

      “正如奥巴马政府之前所说,我也再次重申,美国欢迎一个繁荣、强大、成功的中国。”希拉里以这样的一番表态开场。

      以奥巴马总统特别代表身份参加两国对话的希拉里说,她对于未来两国关系是很乐观的,并且相信如今任何一方都不能通过“旧镜头”看两国关系了。两国关系要建立的则是“一种有恢复力的关系”,不存在不健康的竞争和冲突。

      当有记者问到如何避免两国关系“脱轨”时,希拉里回答说,中美的对话结果堪称“多产”,而且通过四次经济与战略对话,她看到两国关系走了多远,如今两国关系强劲,能够友好相待,更是能够公开讨论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

      “四次对话下来,我感觉到,中美关系发展没有捷径,得多花时间去倾听对方,交换意见,学会互信和理解。”希拉里说,“我相信,中美建立了一个未来合作的平台,而这使得中美两国和全球都能从中受益。”文/记者 王进雨

      深层分析

      便宜货供应商 变成西方重要顾客

      《纽约时报》分析称,现在的中国和20年前大不相同,美国愈发不愿得罪一个日益崛起的经济大国,更何况在朝鲜、伊朗等许多安全问题上还需要与中国合作。

      德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这个从前为西方提供便宜货的供应商,现在正变成西方产品的重要顾客。中国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使经济增长和就业恢复平衡的重要机会。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中国不断落实改革举措,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美国参议员们只能为美国贸易赤字寻找其他“替罪羊”了。

      德国《金融时报》称,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其实力相对于美国不断加强,技术变革突飞猛进,而这代表着中美也将进入一种新关系,中美双方应该努力从新关系的发展中获益。

      紧接对话

      中国国防部长 9年来首度访美

      应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于当地时间4日(北京时间今晨)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梁光烈就任国防部长后首次访美,也是中国国防部长9年来首度访美。

      梁光烈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说,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始终向前发展。中美关系过去4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中美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对手,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有分析称,梁光烈的访美之行,可被视作中国希望将战略与经济对话带来的良好气氛,继续拓展到军事交流领域,使得中美关系真正踏上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健康发展轨道上。

      访问期间,梁光烈将会见美国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与国防部长帕内塔举行大小范围会谈,访问美军南方总部、陆军本宁堡、圣迭戈海军基地、空军第四战斗机联队、海军陆战队第二特遣部队和西点军校。

      值得注意的是,梁光烈将访问的几个地点均在美国军方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显示出此行的深度。

      本版文/除署名外 记者 程磊  

    中美第4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成果(全文)

    www.eastmoney.com2012年05月05日 06:49新华网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

      胡锦涛主席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贝拉克·奥巴马总统特别代表、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了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对话于今天在北京闭幕。来自两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出席了此次对话。

      双方重申继续落实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达成的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共识,推进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成果,落实前三轮经济对话成果。双方宣布将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经济合作,促进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强国际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改革。

      一、加强宏观经济合作

      自2011年5月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来,双方采取了有力措施巩固两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平衡增长,确保全球持久复苏,牢固确立未来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双方承诺合作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双方重申愿加强合作,共同推动20国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取得成功。

      美方继续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投资和出口水平,在中期将总储蓄率提高到过去30年(1980-2010)的平均水平。按照奥巴马总统制定的2013财年预算,美国承诺未来10年内减赤至少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去年启动的削减超过1万亿美元的可支配支出,以及其他减支,包括福利改革;提高高收入纳税人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制漏洞和税式支出的税收改革;实施更严格的预算规则以提高可预见性和可信度。这将使美国从本个10年中期开始逐步降低联邦政府债务在经济中的比例。

      中方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并将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为切实推进这些目标,中方将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中方努力在2012年底之前降低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用品的进口关税。中方将积极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并逐步实现将增值税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服务行业和地区,以消除重复征税,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中方稳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利润的中央国企和省级国企的数量,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中方鼓励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增加红利支付。此外,中方鼓励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分红水平,使其与国内其他上市公司的市场平均分红水平相一致。

      双方坚决全面落实20国集团有关承诺,加快推进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制度,增强汇率灵活性以反映经济基本面,避免汇率的持续失调和货币竞争性贬值。中国人民银行愿继续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价格稳定。中方继续致力于推进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美方欢迎中方发表声明,扩大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的浮动区间,以推进上述目标。中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利率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美联储坚定地承诺促进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美联储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增强其政策和目标的透明度,包括今年早些时候明确的2%的长期通胀目标。为达到其政策目标,美联储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其政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双方承诺继续就欧洲金融市场的发展交换意见,并就如何支持欧洲恢复金融稳定和增长的自身努力进行讨论。双方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促进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作用。中美双方确认按时落实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十分重要。

      二、促进开放的贸易和投资

      双方重申培育开放、公平和透明的投资环境对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在2012年4月美方完成双边投资协定范本评估后,双方承诺拟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第七轮及后续谈判议程,加紧进行谈判。

      双方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美双方认识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从而避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至关重要,双方承诺克制将贸易救济措施用于贸易救济以外的目的,包括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双方承诺尊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结果。双方将本着公正、客观、透明的态度妥善处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建设并增加执法资源,中方将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进一步加强追究知识产权侵权刑事责任的措施。双方将继续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执法的努力以减少知识产权侵权商品的跨境贸易。中美两国将致力于为各自市场创造一个环境,在该环境下,合法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销售水平的增长反映经济发展、体现两国作为全球生产和消费大国地位。美方赞赏中方继续要求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中方已将软件资产纳入政府部门资产管理体系,在预算科目中反映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支出,在首批的重点企业试点项目基础上,将扩大在企业领域的正版化努力。

      中方2012年2月承诺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中国政府不会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中美双方致力于所有相关机构就该承诺的落实继续进行深入的讨论。

      双方表示,商业秘密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加强针对商业秘密不正当使用的执法行动。中方表示,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年度工作计划将包括针对商业秘密不正当使用的执法行动。

      美方承诺,在出口管制体系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中方提出给予公平待遇的要求。美方承诺努力促进民用高技术对华民用最终用户和民用最终用途的出口。双方将共同努力营造促进和扩大双边民用高技术贸易的有利环境。中美两国将通过中美高技术与战略贸易工作组采取以上行动。中美双方将于近期在中国举行中美高技术贸易研讨会,讨论如何采取措施促进高技术和战略贸易。

      美方承诺,对于中方希望采购的、可能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民用最终用户和民用最终用途出口物项,美方在收到《出口管理条例》所要求的必要材料后,将及时受理中方的具体申请。美方承诺及时审查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提交的“经验证最终用户”申请材料并就其完整性做出答复。美方承诺鼓励中国民用最终用户为获取用于民用最终用途的物项申请“经验证最终用户”授权。

      美方承诺对某些两用物项的管控进行调整,以实施《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管制的瓦森纳安排》的相关变化。这将会促进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民用最终用户和民用最终用途出口。

      美方承诺,敦促其他政府采购协议(GPA)参加方提出旨在改进中方2011年底修改出价的要价。中方承诺,在2012年WTO政府采购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前,提交一份新的综合性的修改出价,对参加方要价做出回应。中方充分认识到以灵活方式确定本国产品定义的重要性。在修改《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和《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管理办法》时,中方将充分考虑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增强这些法规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中方将按照2012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和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计划,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和《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管理办法》。

      美方承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同等规则和标准对待其审查的所有交易,不论投资者来源国。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仅限于国家安全审查,无论交易是否涉及政府控制的或私人的外国投资者。当一项交易引起国家安全风险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将寻求尽可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包括在可行的范围内采取有针对性的缓解措施,而不是阻止整个交易。双方致力于通过投资论坛等继续讨论各自外国投资审查中的有关关切和概念。

      中方承诺公平对待外国企业在华投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仅针对国家安全关切,并遵守规定的时限和审查标准。中方将逐步简化外国投资审批程序,提高透明度。“十二五”期间,中方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

      美国政府的“选择美国倡议”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美国市场的现有及潜在投资方提供协助,将承担促进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更大责任。“选择美国倡议”承诺协助有兴趣探讨在美国市场投资机会的中国企业和政府官员与经济发展官员建立联系,并努力确保中国企业获得在美投资所需信息。

      美方支持改善其基础设施部门,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的市场机制,吸纳所有适用的全球基础设施体系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在适当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包括对外国投资者在内的公私合作(PPP)投资机会。认识到这一目标,美国2013财年预算提议更新和扩大美国基础设施体系,要求成立国家基础设施银行,以增加所有公共和私人资本对交通、水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机会。中美双方认识到两国企业在国内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力,承诺探索加深该领域合作的机遇。

      中国政府承诺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信贷提供、税收优惠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美方欢迎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商业投资。

      中方重申遵守主权财富基金公认的原则和做法的承诺。美方重申按照经合组织2008年6月公布的《主权财富基金与投资接受国政策宣言》,对主权财富基金坚持公开和非歧视原则的承诺。

      美国联邦政府承诺在推动两国地方层级经济合作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协助。第二次中美城市经济合作会议将于6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南京举行。

      双方民航当局承诺通过现有渠道继续加强在航空器适航审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正在进行的技术评估进程,在适当的时间达成民用运输类飞机的相互接受。

      三、国际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

      双方认识到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以反映全球经济体系演进和参与方作用的重要性。

      根据2012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美双方将建立由主要出口融资提供方组成的国际工作组,以在制定一套照顾不同的国家利益和国情、与国际最佳实践一致的出口信用国际指导原则方面取得具体进展,争取在2014年达成协议。双方欢迎将于2012年中期在华盛顿举行的由主要出口融资提供方参加的国际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工作组有望达成工作计划。

      双方同意利用现有机制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等区域自贸协定加强信息交流。

      双方承诺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统计工作组加深双边贸易统计方法交流,包括就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新趋势进行交流。

      双方认同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货币应符合现有标准。鉴此,美方支持人民币在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的标准时进入特别提款权篮子。

      双方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推进一个综合监督决定方面所作的努力,承诺支持这一进程。双方认识到对汇率政策进行严格监督的重要性,同时也支持监督活动拓宽覆盖领域,包括全球流动性、资本流动、资本账户措施、储备以及财政、货币和金融领域政策等对外部稳定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双方注意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对外部门报告和溢出效应报告的工作,欢迎目前正在开展的加强对外部门分析的工作,这将加强多边分析,增强监督的透明度。

      四、推动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

      双方认识到,为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双方将支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强金融领域改革、发展及监管。

      中美双方将致力于建设以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的健康金融体系,切实实施20国集团通过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双方致力于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处置,建立有效的金融公司处置制度,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双方承诺继续深化金融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双方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

      美方欢迎已公布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进行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的报告,对报告广泛符合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表示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认为中国对银行及其境内外子行和分行的并表监管具有高质量。美方认同和欢迎中国在综合并表监管领域取得的进一步的、显著的进展。

      美国欢迎外国投资于包括金融业的各部门,并将继续承诺对于中资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提供在类似情况下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同样的审慎监管标准待遇。美方正在积极审核和考虑中资银行的待批申请,主管当局将尽快加以处理。

      双方承诺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专业金融机构方面的信息合作,加强两国在交易所和交易系统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

      为推动消费者融资,中方承诺继续按照法定程序,审批符合条件的、包括外资在内的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在中国发行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具有同等待遇,目前试点阶段基础资产限于信贷资产。

      中方将通过修改相关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合资证券公司中持有不超过49%的股份,合资公司可从事股票(包括人民币普通股、外资股)和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保荐,允许合资证券公司在持续经营满两年以上且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申请扩大业务范围。中方承诺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合资期货经纪公司中持有不超过49%的股份。为稳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中方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提高到800亿美元。

      双方决定继续加强合作,打击洗钱、伪造货币、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融资等活动,增强全球金融体系。双方承诺继续在打击非法融资方面的政策与行动合作。中方将继续完善涉恐资产冻结监管框架。

      双方将就《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FATCA)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进行交流,从而为讨论中方关切提供机会。双方承诺就FATCA的实施问题寻求合作解决方案。

      五、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加强中美经济关系

      双方积极评价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框架下经济对话在推动更有力和平衡的中美经济关系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经济对话机制,双方加强了就双边和全球重大经济问题的政策协调,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互信,深化了经济、贸易与投资、金融领域的务实合作。

      双方重申将落实在四轮中美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中所做的承诺。

      认识到中美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之上,双方重申致力于继续就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经济问题加强沟通和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福祉,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附件:机制性安排

      中美双方重申加深相关机构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和交流将促使两国实现繁荣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共同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双方承诺通过更多对话和倡议推进经济合作,包括:

      (1)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加强协调与合作;

      (2)在2012年4月11日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投资论坛第五次会议上梳理了中美投资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就两国投资政策和基础设施融资交换了意见,双方重申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具有重要性;

      (3)在第三次中美创新对话高官会上讨论共同感兴趣的创新议题,包括创新政策的最佳实践、创新绩效的衡量标准、地方和企业层面创新政策与合作等,承诺支持两国科研人员和企业加强跨境研发合作,恪守两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4)在中美交通论坛框架下深化和扩展对话和技术交流;

      (5)继续就原产地规则相关问题及案例研究交换意见,并在2012年6月举行联合专家对话;

      (6)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美国商务部承诺在2012年底之前签署《关于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的谅解备忘录》;

      (7)制定《中美知识产权合作项目框架协议》2012和2013年工作计划及预算;

      (8)力争建立一个中美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年度对话机制,第一届对话将于2012年年底举行;

      (9)通过2012年7月份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美国劳工部的对话继续解决共同挑战,实现最佳实践共享;

      (10)美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两国执法机构将于今年举行会议,重点关注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威胁,探讨加强双边合作的可能性;

      (11)中国保监会和设在美国财政部的联邦保险办公室、相关美国保险监管者承诺加强在保险消费者保护、系统性风险防范、审慎监管的发展和实施等保险领域的合作;

      (12)美方在黄金衍生品交易方面为中方提供技术援助;

      (13)美方在商品期货和有关监管和透明度工具的培训方面提供技术援助;

      (14)举行第六次中美银行业监管磋商会议、一次政府采购研讨会及关于《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FATCA)的会议;

      (15)加强在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执法、制造业、铁路、基础设施、农业、生物科技、债券市场发展及服务贸易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郎咸平:中国或将步日本后尘 沦为贸易赤字国家

    www.eastmoney.com2012年05月11日 00:45证券导刊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周日前表示,美国2008年开始对日本发动新汇率大战,导致日元从2008年初到现在累计升值46.6%,因此31年来日本首次沦为贸易赤字国。郎教授举例称,由于受到强势日元影响,日本三大汽车不得不全部撤离日本本土,就连现在丰田出口到韩国的汽车竟然也是美国工厂生产的。     郎咸平对中国前景表示担忧,他认为下一个目标将是中国人民币。他称,中国本来扛住了美国2008年第一波攻势,但是2010年中谈判失利,人民币汇率迅速累积升值8.1%,而且中国遇到严重的通胀和薪资水平上涨,所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渐失。
      同时,郎教授再次用例子来说明。他称,以耐克代工厂为代表的出口迅速向越南等国转移。此外,郎咸平称,中国大量进口能源,例如2011年石油进口增加715亿美元,铁矿石进口增加326亿美元,导致去年顺差降至1551亿美元。他表示,如果出口持续衰退,进口能源持续增加,中国将很快步入日本后尘,沦为贸易赤字国。

      郎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说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绝不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在我的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中,我要告诉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国人和官员,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多危险、多可怕。我们身处世界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却浑然不知,我们习惯低估我们的对手,又习惯高估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今天就是要把我们的危机说清楚,以唤起国人的危机感。否则,我们的经济就要真的翻车了。看看美国,今天之所以强大,靠的就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了。因为只有危机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

      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粉饰太平;更可怕的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制造更大的危机。我们常说“成绩是主要的”,这些我们的媒体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我在本书中,将专门谈我们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我经过研究发现,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仅仅依靠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还应该寻找其他办法。“功夫在诗外”,对此,读者可以详细阅读本书。同时,通过本书我也试图理清一条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来,供大家评判。
      我在此再强调一遍,我的预言从来没有错过。在2010年初出版的《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中,我就告诫大家美国要对我们发动汇率大战、成本大战和贸易大战,多少人觉得我是痴人说梦,多少人说我是杞人忧天。当时,我还告诫大家不要以明天的产能过剩解决今天的产能过剩,否则等我们花光了财政积蓄,经济肯定又要二次探底。

      如今呢?汇率大战导致中国出口失去竞争力,高端就业岗位回流到美国,低端就业转移到东南亚。成本大战导致中国进口持续飞增,2011年石油进口消耗的美元激增了45.3%;贸易大战导致中国从光伏到轮胎的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不仅仅是外贸企业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成本大战也精确狙击了4万亿受益的企业,比如铝业60%的铝土矿都靠进口,钢铁行业80%的铁矿砂都靠进口,这些在4万亿拉动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如今无不陷入全行业的巨亏。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内需因而欲振乏力,又造成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进一步打击了制造业。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业出现一场静悄悄的大裁员,这次裁员的力度和经济下滑的幅度在很多行业甚过2008年金融危机。而带头大裁员的竟然是行业领军企业,裁员的重点又往往是其核心业务的制造环节,比如美的和小天鹅的家电业务、比亚迪(002594)的手机和电池代工业务、雅戈尔(600177)的服装业务,而不敢裁员的国企只好选择大幅度降薪。直接反映内需冷暖的零售行业更是一片狼藉,从李宁陨落到国美利润衰退,都说明老百姓的购买力在大幅下挫。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国人还是很有优越感,总是喜欢把别人的威胁当成自己强大的证明。美国战略重心重归亚洲,从军事、贸易、经济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国,可是我们很多人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无论是南海危机、东海危机,还是中东变天,都无法唤醒这些人自大的美梦。反倒是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有危机意识。可以说,美国危机意识之强甚至已经到了“妄想狂”的病态。当初,美国之所以捏造证据,“诬陷”萨达姆,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也要单边主义行动、发动战争,就是因为美国觉得萨达姆是威胁。

      其实这才是美国的常态。回望历史,美国不只是对英国、德国、苏联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奉行遏制战略,对小国也从不手软。只要美国觉得你对它的地区利益构成了挑战。各位晓不晓得,世界著名的旅游工业城市夏威夷就是美国武装侵略得来的。美国带领军队直接推翻了当地王室,其导火索就是在夏威夷的美国糖商利益受到了威胁。此外,美国对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智利、秘鲁、阿根廷这些拉美国家都搞过颠覆,甚至怂恿军人武装推翻民选政府。遗憾的是,我们国人对这些历史似乎从来都不感兴趣。

      我说点儿国人比较感兴趣的吧,还记得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吗?也许,很多人会说记得,但是,在我看来,我们根本就忘了。首先,北约这次行动根本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其次,事后所谓“前南国际法庭”对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指控了60多项罪行,审了五年,也没审出什么结果。美国甚至拒绝批准其保外就医,2006年米洛舍维奇惨死狱中。这种以空袭打垮正规军、扶植反对派颠覆现有政权的手法,随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都曾上演过。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美国的军事行动从来没有消停过。

      我们总是指责美国是冷战思维,其实我们完全搞错了,这种危机意识从来都深植于美国精神,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国际政策,也时刻作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2009年提到四次“挑战”、四次“威胁”;2010年提到三次“挑战”、一次“威胁”;2011年提到三次“挑战”;2012年提到四次“挑战”、四次“威胁”。而在美国眼中,中国既是挑战,又是威胁。

      让人担忧的是,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充满了错误思维,比如“非左即右”、“非公即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以及“跨越式发展”(其实就是“大跃进”式思维)。就好像妄想症、迫害症与美国如影随形一般,这四种错误思维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网络导报)

    .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