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atplay资源百度网盘:孔子的“中庸之道”蕴含着极其高深的智慧(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8:46
孔子的“中庸之道”蕴含着极其高深的智慧(转载)2011-10-11 22:15

       (一)

       中庸的思想,在孔子以前,便已经出现.《论语》中的一段话:“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书·大禹谟》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均表明,是在尧舜禹时代,中庸思想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当时时代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孔子门徒编撰的《论语》,收录了数则孔子谈论中庸的文字.这些文字,与其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直观的智慧。而子思编撰的《中庸》一书,则对中庸思想,有了更充分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包括孔子在内的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中庸思想。

       (二)

       从中庸之道中,我们看到了以下智慧。

       一是“度”。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看出,中庸既不是不足,亦不是过头,而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也就是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走极端,都不能过份偏激。

二是原则性。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孔子一直是坚持的。这些原则,就是仁爱,就是道德,就是礼,就是义。正如《论语》所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离开原则性,离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纯正的道德动机,便不再是中庸,而是滑头主义。

       三是灵活性和变通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把握时机,促进事情的解决。承认差别。正如《论语》一书中所指出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失去灵活性,失去变通性,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刻板,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四是人与人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世界是广阔,存在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特点.孔子要求人们要兼顾各个事物的个性,兼顾各个人的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物与物之间的和谐.正如《中庸》一书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三)

       “英雄所见略同”。不只孔子倡导中庸,许多其他哲者,也以各种语言,阐述过中庸的道理,要求人们恪守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爱默生说:“万物都有两头,不可错执一端”。张中晓说:“一个卓越的组织者的能力是:使各种矛盾趋向达到统一,使混乱状况出现合理的安排”。

       他们的这些言论,显然是对人性,自然和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得出的深刻结论.相对于只强调对立、只强调斗争的思维而言,相对于过头或不足的两种片面性而言,相对于只看到某一种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而言,中庸是一种更全面、更深刻、更成熟的智慧。

       (四)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三棵树,一高大而挺拨者;一矮小而奇陋者;一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忽一日,那棵高大而挺拨者不见了,随之矮小而奇陋者亦不见了,惟剩那株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生动地活在那里。有人问主人缘故。主人说:“高大而挺拨者砍了可作栋梁之用;矮小而奇陋者不甚雅观,又无所作为,存之何用?至于那棵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看起来又不怎么碍眼,与其砍掉不如留着。”

       有人说,做那种不高不矮不丽不陋的人,这就是中庸之道吗?我看,不是。它不过是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决不是为了适应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决不是为了个人的饱食终日。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庸人不懂得中庸。他们只知庸庸碌碌地生活,而不知追求真理和美德。而俊逸之士,也往往不懂得中庸。他们在追求真理和美德的同时,由于思维的片面和情绪的偏激,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走极端。达到中庸之道,并非易事。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五)

       在钱满素的《爱默生与中国》一书中,我找到这样一段话:

      “生活中充满悖论的。在个人与集体的平衡中,过份强调其中一方都可能有危险。若不考虑一个观念具体运作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便很难判断它的可行性。中庸之道指导我们,在集体吞没个人的情况下应该多关注个人权利,而在个人利益泛滥时又应该强调一下集体”。

这段话说得很好,深谙中庸精神的精髓。

       我一向态度是:如果一个人过于强调法治,我就要与他唱对台戏,倡导道德。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经济效率,我就要与他唱对台戏,强调经济公平。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物质文明,我就要强调精神文明,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外在世界,我就要强调内在世界。如果你们过去强调向前,我则要强调怀古。

我这种做法,决不是抬杠。我只是想说:我们在强调事情的这一端的时候,也要重视事情的另外一端。努力做到中庸之道,这样才能使人生少走弯路,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避免大的动荡和波折。

        (六)

       我看到,过去一个世纪,我们这个民族太缺乏中庸的精神了。要么讲儒家好,要么全盘反对儒家。要么以阶级斗争为纲,要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么全盘西化,要么全盘反对西化。这种极端思维,是与中庸精神相对立的。这实在是整个民族发展的不幸。在这种情况下,哪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哪会有广大民众的幸福.

       可能是近代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的心态失去平衡,极端的自卑和仇恨,使他们再也没有办法用一颗平静和正常的心情看世界.可能是马克思学说本身的局限,使人们夸大了事物与事物对立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与事物同一的一面.可能是政治人物价值取向极其贫乏,只考虑一时一己的最大利益,不考虑举国万民的整体生存和发展.才导致整个民族中庸精神的丧失,才导致极端思想\片面思维的恶性蔓延.

       (七)

       孔子伟大,不但伟大在他善良、成熟的人格上,不但伟大在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上,而且还伟大在他的中庸思想上。

       爱默生是孔子的知音。他显然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中庸思想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他在日记中写道:“孔子,民族的光荣,绝对东方的圣人,他是个中间人。他是哲学中的华盛顿、仲裁人,现代史中的中庸之道”。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庸思想,认识到中庸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的缺点,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世界的平衡,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