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士皮鞋品牌:通讯器材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8:21
1.路由器
TPLINK 和DLINK 好点,质量差不多,TPLINK便宜点。TPLINK 54M的大概75  无线的130,DLINK 54M的110  无线的185    概念解析:1.集线器与交换机(又名交换式集线器)的区别 
利用集线器连接的局域网叫共享式局域网,利用交换机连接的局域网叫交换式局域网。那它们二者有何区别呢?
大家知道,以太网中采用的工作方式是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对于发送端来说,它每发送一个数据信息时,首先对网络进行监听,当它检测到线路正好有空,便立即发送数据,否则继续检测,直到线路空闲时再发送。对于接收端来说,对接收到的信号首先进行确认,如果是发给自己的就接收,否则不予理睬。
在介绍集线器与交换机二者区别的时候,我们先来谈谈网络中的共享和交换这两个概念。在此,我们打个比方,同样是10个车道的马路,如果没有给道路标清行车路线,那么车辆就只能在无序的状态下抢道或占道通行,容易发生交通堵塞和反向行驶的车辆对撞,使通行能力降低。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在道路上标清行车线,保证每一辆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共享式网络就相当于前面所讲的无序状态,当数据和用户数量超出一定的限量时,就会造成碰撞冲突,使网络性能衰退。而交换式网络则避免了共享式网络的不足,交换技术的作用便是根据所传递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端口送至目的端口,避免了与其它端口发生碰撞,提高了网络的实际吞吐量。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有用户共享带宽,每个用户的实际可用带宽随网络用户数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当信息繁忙时,多个用户都可能同进“争用”一个信道,而一个通道在某一时刻只充许一个用户占用,所以大量的经常处于监测等待状态,致使信号在传送时产生抖动、停滞或失真,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性能。集线器上是一个中继器,而中继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形再生放大,使被衰减的信号再生(恢复)到发送时的状态,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而不具备信号的定向传送能力。
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供给每个用户专用的信息通道,除非两个源端口企图将信息同时发往同一目的端口,否则各个源端口与各自的目的端口之间可同时进行通信而不发生冲突。交换机只是在工作方式上与集线器不同,其它的连接方式、速度选择等则与集线器基本相同。不久的将来,局域网中的交换机将逐取代集线器。2.路由器        在OSI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操作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网络中收到任何一个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在内),都将该数据包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去掉(称为 "拆包 "),并查看第三层信息(IP地址)。然后,再根据路由表来确定数据包的路由,然后检查安全访问表;如果能够通过,则进行第二层信息的封装(又称为 "打包 "),最后才将该数据包转发。此时,如果在路由表中不能查到对应MAC地址的网络地址,则路由器将向源地址的站点返回一个信息,然后将这个数据包丢弃。
  如果从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来看,路由器的作用与交换机、网桥非常相似。但是与工作在网络物理层,从物理上划分网段的交换机不同,路由器则是使用专门的软件协议从逻辑上对整个网络进行划分。例如,一台支持IP协议的路由器可以把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段,只有指向特殊IP地址的网络流量才被允许通过路由器。路由器对每一个接收到的数据包,都会重新计算其校验值,最后写入新的物理地址。         路由器作用在于连接不同的网段并且找到网络中数据传输最合适的路径 ,可以说一般情况下个人用户需求不大。路由器是产生于交换机之后,就像交换机产生于集线器之后,所以路由器与交换机也有一定联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设备。路由器主要克服了交换机不能路由转发数据包的不足。
    第三层交换技术(也被称做多层交换技术,或是IP交换技术)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众所周知,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多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简单地说,多层交换技术就是:第二层交换技术+第三层转发技术,或者说是将传统路由器的数据包处理功能和交换机的速度优势结合在一起。
   要了解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原理并不困难,我们可以假设某主机A与B以前曾通过交换机进行通信,如果该交换机可以支持第三层交换的话,那么它便会将A和B的IP地址及它们的MAC地址记录下来,当其它主机C想要与A主机或B主机进行通信时,在交换机接收到C所发出的寻址封包后,会不假思索的送回给C一个回覆信息包,并告诉它主机A或主机B的MAC地址,那么以后主机C就会使用主机A或B的MAC地址 "直接 "通信。
   因为通信双方并没有通过路由器进行 "拆包 "和 "打包 "的过程,所以那怕主机A、B或C分属于不同的子网,它们之间也可直接知道对方的MAC地址来进行通信,最重要的是,第三层交换机并没有像其它交换机一样把广播封包扩散,第三层交换机之所以叫三层交换机就是因为它可以看懂三层信息,比如IP地址、ARP等。所以,三层交换机便能洞悉某一广播封包目的何在,在没有把它扩散出去的情形下,同时满足了发出该广播封包的人的需求,(不论它们在任何子网里)。因为第三层交换机没做任何 "拆打 "数据包的工作,所有经过它的数据包都不会被修改并以交换的速度传到目的地。所以,应用第三层交换技术即可实现网络路由的功能,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做到最优的网络性能。更具体的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应用性介绍参见http://publish.it168.com/2004/0518/20040518010001.shtml3.MAC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或称为 MAC位址、硬件位址,用来定义网络设备的位置。在OSI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负责 IP地址,第二层资料链结层则负责MAC位址。因此一个主机会有一个IP地址,而每个网络位置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MAC位址。MAC地址查看:开始——运行——cmd——ipconfig/all——physical addressIP地址就如同一个职位,而MAC地址则好像是去应聘这个职位的人才,职位既可以让甲坐,也可以让乙坐,同样的道理一个结点的IP地址对于网卡是不做要求,基本上什么样的厂家都可以用,也就是说IP地址与MAC地址并不存在着绑定关系。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就有点像职位和人才的对应关系。比如,如果一个网卡坏了,可以被更换,而无须取得一个新的IP地址。如果一个IP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可以给它一个新的IP地址,而无须换一个新的网卡。当然MAC地址除了仅仅只有这个功能还是不够的,拿人类社会与网络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MAC地址的作用: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中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最终都表现为将数据包从某种形式的链路上的初始结点出发,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结点,最终传送到目的结点。数据包在这些节点之间的移动都是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负责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上来完成的。其实人类社会和网络也是类似的,试想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甲要捎个口信给丁,就会通过乙和丙中转一下,最后由丙 转告给丁。在网络中,这个口信就好比是一个网络中的一个数据包。数据包在传送过程中会不断询问相邻节点的MAC地址,这个过程就好比是人类社会的口信传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