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童装批发市场地址: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和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7:25:38

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和途径

           刘东南   贺志明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内容提要:本文从高职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出发,提出了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针对当前存在的现状,找到了进行高职德育创新的途径有两条:激发高职生的道德需要和开发、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达到高职德育创新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高职生,道德教育,道德需要,创新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群体,是时代青年的主流,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胡锦涛曾指出:“一个具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达到上千万人,高职学院的在校学生占我国高校学生总量的半数以上,高职教育以其覆盖面广、专业设置与市场联系紧密而对我国人口瓶颈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毕业生就业主渠道是大中企业,他们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是企业的一支生力军。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也远未达到社会的期望。于是,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不断进行道德教育创新,以便高职院校完成培育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神圣使命,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赢得高素质的青年大学生就可以赢得希望,赢得未来。

一、高职道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从高职生的特点和传统高职德育的弊端看,整个高职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从高职生的特点看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自卑感较强。身份上的不平等和就业市场的不对等,给高职生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落差,导致文化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重技能、重专业课学习而轻视公共课的学习,尤其是职业道德课的学习。

2、从传统高职德育的弊端看

传统高职教育目标单一,形式浅陋,往往不注意德育效果,更注重形式,因而造成很大的理论缺失。现实中的高职教育处于边缘化的过程中,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国家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可见,要达到德育的价值目标,就必须呼唤出一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德育,就只有建立起以实效性为主要指标的德育绩效评价机制,使高职道德教育创新成为可能并真正变成现实。

二、高职道德教育创新的途径

1、努力激发高职生道德需要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有着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一旦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立即会转化为动机,从而激发人们去行动。所以,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动力,也是激励的依据。

在人的需要理论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构成一个需要系统。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的需要;生理需要满足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其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次是社交的需要,如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以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前者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道德需要正是蕴含在其中的需要。《哲学大辞典》中指出:“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2】“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3】,说明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二种形式:一是自然主体的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满足人的需要也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满足个人需要,另一条是满足表现为社会需要的共同需要。这样,人的需要或利益总是呈现为个体性和整体性的二重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任何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他的需要或利益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相互关系问题,因而也决定了道德的需要也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因为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就是适应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而产生的【4】。

可知,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中的一种高级的需要之一,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又是人的行为的规定。人的道德需要具有自觉性、内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承担道德义务的层次是较低层次的道德需要,实现道德良心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道德需要,追求道德完善的需要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让道德需要理论来充实高职生的头脑和让他们明白道德需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被激发起来。道德教育只有在激发高职生道德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使教育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当作自我的主动追求和自身不断完善的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履行道德义务,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力量、电视电影录像里典型事例的熏陶作用和课堂里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的讲授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让他们的那种需要油然而生,从而为满足需要而去践行。这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有利于我们的道德教育理念深入高职生脑海中。

2、积极开发利用德育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就是尽可能用最少的投入来追求德育价值的最大化,即追求德育资源开发的最优化。

(1)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资源

    在传统文化中,分清哪些是精华部分,哪些是糟粕部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恰当的教学手段,将传统德育资源现代化,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易于接受的现代德育资源,既有史学价值又有现代意义,因而成为推动德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认真驾驭和主导网络对高职生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利用网络把本来单调枯燥的知识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经常和学生讨论日常可能碰到或正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去面对或者如何去解决;经常和学生谈心,让他们尽快从阴影或者不快中走出来;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教学意图和重点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缩短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学生把德育教育者当作良师益友。我们德育工作者就是要主动出击,占领和开辟德育平台,成为网上主旋律。

(3)开发和利用国外德育资源

    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因而,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必须放眼全球,用开放的视野来完成对高职生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然而,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利用国外资源还远远不够,道德教育领域里的狭隘性和封建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然有阻碍作用。我们要有着清醒的头脑,努力克服开发和利用国外德育资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

    总之,道德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要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耀基在他的《大学之理念》一书中专门探讨了“知识与德性”。他指出“在这里,我们要提出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在知识之外,更应重视德性的问题。德性之重要,我想是无人会怀疑的,德性之重视可以是自古以来中西教育所周然的。中国向来把'尊德性’和'道问学’并提”。【6】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也提出:“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迫使学生至少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7】可见,我们进行德育创新势在必行,关键是教师引导和以身作则,学生学以致用和真正践行。

 

参考文献:

【1】周济:《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4

【2】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6

【4】唐凯麟:《伦理学教程》,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杨东平:《大学之道:精神重建与制度创新》,东方,1995

 

作者简介:

刘东南(1975-),女,湖南湘乡人,硕士,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贺志明(1963—),湖南宁乡人,湖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省高职德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伦理学与高职德育

 

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07—2008年度德育工作专项课题“高职学生道德状况的调查与高职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