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t腐蚀破解中文免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0:12

自取消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公众热点话题。大学生作为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主力军,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面对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问题,很多人认为“供大于求”,更有甚者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与高校的扩招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劳动力的素质和边际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发达地区与经济体相比,有很大差距。而高校扩招政策主要意在解决劳动者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的转变。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社会建设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么,高校扩招说引发的毕业大学生总量的增多真的到了“过多”抑或是“供过于求”的地步了吗?高校扩招政策真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吗?

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其中,“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分别较2008届高了1.1个、0.1个、1.7个百分点,但与2007届同类毕业生相比,“211”院校与非“211”本科院校仍分别低出2.3个、3个百分点,仅高职高专“一枝独秀”,比2007届同类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出1.1个百分点。

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较上届非失业率的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而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百分点差距从2006届到2009届分别为7.2、6.3、3.8和2.2,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

从数据来看,排除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选择读研数量,“211”院校就业率低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而本科院校的就业率已经开始略低于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并且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能够继续保持就业率的稳步增长,与本科院校就业情况大相径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也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模式也开始由“粗放型、资源型”向着“集约型、技术型”发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客观上也改变了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改变。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的扩招是符合大势所趋的,是适当的。但是,高校扩招过程当中所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第一、            我国的人口资源数量庞大,青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多,这是我们的优势。高校的扩招政策提高了一大批青年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平均水平,这和青年劳动力人口就业困难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理应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看,长期以来,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很高,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预期;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成本依然很高,这提高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使得大学生毕业后作为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时,成本相对高昂;再次,在扩招当中,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之间兼并盛行和大学行政化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不合理甚至浪费,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滑从而学生的素质的下降。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很多大型企业用人单位“顾面子”,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岗位依然要求“211”或是“本科”毕业生。其次,很多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的长期效益而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对大学生毕业后职业技能培养的缺失。

第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结构问题而非单纯的数量问题。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准确,造成了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客观上导致了毕业生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造成了一部分企业找不到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而另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后职业技能培训体制的不足使这一问题更为严重。这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问题,在“统包统分”的体制下,国家为高校制定一般化的教学大纲和专业设置,大学毕业生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于是,高校只顾着自己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而改革开放后,在“双向选择”的体制下,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自我定位的过程当中仍然不足,直接导致了其产出(即大学生)无法满足全部的市场需求。

第三、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人口最强的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有较大潜力。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也相对于其他两次产业较高。自07年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长期居高不下,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对第三产业产品的消费,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根据麦可思(Mycos)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大去向依然是制造业。这表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当发挥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而进一步发掘第三产业的潜力,不仅极大的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中的诸多矛盾,更加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第四、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急需完善。毕业生就业当中的弱势群体指来自城乡无业、失业家庭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口需要求职服务的特别关注。

总之,高校的扩招政策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当之处,更不应当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矛盾的罪魁祸首;相反,高校的扩招提高了我国青年劳动力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素质,为经济发展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化打下了基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我国由发展中国家跻身于发达国家中所必须的。而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政府应当做好引导和指导作用。

第一、            首先,鉴于高等教育的高成本,造成了大学生的高成本,应当严格控制高校的收费水平并减少对高校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标准进行完善和修改,旨在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遏制教学水平的下滑,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再者,我国目前高校主要分为:“985”、“211”、“普通本/专科”、“高职院校”。但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自我定位并不明确。很多地方院校“好面子,争资金”,盲目的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自我定位和培养目标,使得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水平的下降。因此,如何创办出一大批水平高、有特色、有内容的高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供方的主要手段,也是治本之策。在扩招过程中,不仅注重量的提高,更应该注重质的飞跃。

第二、            高校的科研投入和教学工作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央财政或是地方政府的投入,使得投入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了供方和需方的矛盾。借鉴国外的例子,应当倡导企业走进高校,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的发展。

第三、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并发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降低居民的居住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成本等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扩大对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将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四、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制定一系列鼓励企事业单位选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政策。并可由政府为大学生购买一些岗位,是他们能够从工作当中积累经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它的消极方面,还应当看到这正表明这是我国由人力大国转变人力强国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只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有条不紊的解决各类矛盾,势必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