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蒙 g2000:今古一线谈《老子》(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54:09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9-15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帛书《老子》
最近,我看到三种注老解老的新作品。一是李零的《人往低处走》,写得精粹,潇洒,《老子》的神髓,被他大量地提纯出来,特别是那个书名,轻易就把老子学说的真谛点出来了。二是王蒙在电视《世纪大讲堂》里讲《老子》,讲得也很漂亮,作家本色,观众爱看。再就是《弱者之道——老子纵横谈》。著者刘庭华,是军事科学院的一位学者,问学甚勤,根底也厚。我认为此书之最大特色,在于其“发思古之幽情”而意在省察今日,读老解老时“今古一线牵”(借王春瑜语)。我认为此书足可与前二者势成鼎足。
一、《老子》“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老子作为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位阶,可与孔子相伯仲,在世界思想史上,他又是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量级的人物。但在非理性的以至癫狂的年代,人们对老子却甚为轻慢,虽也对其人其书下过一些研究功夫,但兴趣似乎主要在审查其阶级成分和阶级立场,在判定其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总之最关心的及研究的重点,在于老子究竟属于哪个阵营;而对老子的许多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菁华,却挖掘得很不够,肯定得就更不够。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上大学时学过一门思想史课,也读过一些评老子的文章,得到的印象是,老子是一个非常消极、灰暗的人,不但不干实事,徒作大言,还是个阴谋家,此人好像跟奴隶主有点瓜葛,但又似乎常为小生产者作代言,他喜欢过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而人却不相往来的幽静生活,鲁迅曾在小说里讥他为“一段呆木头”。但是,后来我明白了,这些印象许多属于误读误解,虽然有的也不错,但相当肤浅,太低看了老子的价值。
《老子》才五千言,搁在今天,哪能算一部书?然而这又是一部智慧何等高超,见识何等深刻的大书!我以为,此种书之写作,实乃大哲人之专利,非大哲人而莫办也。陈鼓应曾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来形容《老子》的价值,说《老子》“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此喻生动恰切,确实如此。
从古以来,人们从《老子》中汲取了大量生动而隽永的词语。“天长地久”、“出生入死”、“大器晚成”、“福祸相倚”、“金玉满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一般人已经不知其来历的词语,其实都出自《老子》。人们取名,更是常从《老子》中摭词取义。三国人物刘备,字玄德,《老子》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近代思想家严复,字几道,《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叶挺将军,字希夷,《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学家钱玄同,《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从《老子》中摭词取义的现象还有很多。老北京有个孔德中学,“孔德”二字,取自《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更是常从《老子》中摭拾词句。赵朴初《八声甘州·咏梅》词,开头一句是:“对飘风骤雨乱群山,仰首看梅花。”“飘风骤雨”一词,出自《老子》的“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一语。张中行著文,爱用“损之又损”一语,此语出自《老子》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每当看到各类文章中出现《老子》的词语时,总仿佛感觉老子还活着,尼采夸赞不竭井泉的话也便会油然浮上心头。
《老子》的价值当然主要不在语言,而在其思想学说,在它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总会有用武之地的,既抽象却又能落到实处的理念、方略。从历史上看,许多有眼力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老子的学说,或探究、辨析其义理,或考察其对社会历史发生的作用,或吸取、践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曾国藩深通《老子》之三昧,在晚清政界,虽有震主之功却并未被主子猜忌,史家究其因,谓其甚得益于熟知老子的“处下”、“不争”之道,善行韬晦隐身之术。曾国藩甚为推崇老子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写家书,几乎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叮嘱家人,带湘军,为给属下做表率,更是亲自去看操,点名,站墙子。他在一封信里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完全是老子的曾氏版。
毛泽东也喜读《老子》,出行有时也要带上它。他最看重《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老子》提出的难易、有无、高下、刚柔、祸福、智愚、进退、静躁、巧拙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尤感兴趣,对《老子》强调的“以进为退”、“以静制动”、“以弱克刚”、“以弱胜强”的矛盾转化思想极为重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名著中,在阐述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时,曾引述《老子》的“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策略思想来加以说明。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实际是一种政治哲学。自古以来,学者看重之,高明的政治家就更是推重并实行之。《韩非子·解老》曾发挥其义说:“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我国曾政治运动不断,搞得民疲国弱,正应了韩非解老之说。粉碎四人帮后,我党决定不再搞政治运动,今天党中央又提出了“不折腾”的治国方略,我以为,从哲理层面上说,这与《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之义是相通的。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也很推崇老子的这一政治哲学,曾倾心践行之而获得实效。
老子学说也会被恶人采用而发生不良作用。王船山在论及唐武宗宦官之祸时,曾用《老子》学说解释之:“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恶,所挟以为藏身之固也。唐之宦官,其势十倍于汉、宋。……及观仇世良教其党曰:‘天子不可令闲,日以奢靡娱其耳目,无暇更及他事。’然后知其所以驱中材之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惟以至柔之道縻繫之,因而驰骋之,蔑不胜矣。”王船山认为,唐代宦官之所以能成气候,为祸甚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擅用老子的以柔克刚之术。
二、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在
《老子》涵义极丰,意蕴玄远,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读去解。如哲学家重其辩证思维,政治家重其理政治国方略,军事家重其韬略思想,伦理家重其做人之道,医药家重其养生原理,等等。
刘庭华之解老,没有采用单角度眼光,而是对《老子》做了综合性的、多角度的解读。他的解读,当然是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的,但却又并非是纯学理的,而是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一个旨趣,即读老解老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昌盛而从《老子》中汲取智慧,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借用鲁迅的话,就是: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在。刘庭华之解老,所重者,端在此也。
“弱”字,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之一,“弱”字在《老子》中屡见,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而与“弱”字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和概念,在《老子》中就更多了。刘庭华将此书取名为《弱者之道》,表明他极为重视《老子》中屡出的这个“弱”字,表明他是以这个“弱”字作为主线来考察老子学说的方方面面的。应该说,这个书名,不如李零的《人往低处走》那么俗白有味,但一个“弱”字,却更能精准地抓住《老子》的思想特征。依我看,刘庭华解老,是大得益于他从《老子》中提取出的这个“弱”字的,而读者阅读《老子》,若是一个“弱”字在心,也定会更易于抓住老子学说的真谛。
老子所说的“弱”,其实并非本质的弱,而只是表面的弱,谋略性的弱,这种“弱”,目的是要胜强,要达到强。“弱者之道”,是老子教给世人的一条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诀大法,常常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如老子说他有三宝,之一是“不为天下先”——骨子里便是一个“弱”字——在许多情形下确实堪称至宝。苏联、东欧剧变后,我们不当头,不出头,韬光养晦,埋头干好自己的事,所实行的实质上就是“不为天下先”的弱者之道,结果,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赵朴初读《韩非子》时写过一句诗:“不为天下先,功成可盖世。”正可作为此之写照。
《弱者之道》新意迭出。比如论老子的“无为而治”。对于“无为而治”,过去人们常理解为“不干事”,实际离老子的本意甚远,属于误解歪解,后来学界否定了这种解释,回归到了老子的以“顺其自然”为指归的理政思想的本义。刘庭华则更进一层,对老子关于如何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做了富有新意的阐发。
《老子》曰:“我(君王)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是说,君王只要清静无欲不乱折腾,老百姓自然就会奔向富裕,也自然会懂得守规矩,讲礼义。但是,“无为而治”还只是一个原则,具体怎么实施呢?老子对此是怎样论述的呢?以往学者很少论及。刘庭华认为,《老子》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具体说就是:一是领导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百姓当自己的孩子看。二是领导者要“谦下”谨慎,浑厚质朴,先民后己,不可欺压百姓。三是领导者不能政令频出,或朝令夕改。四是领导者要爱惜民力,减轻赋税,去除腐败。
对于其中的每一条,刘庭华又依据《老子》做了具体的阐发。例如,在领导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一条目之下,刘庭华胪列出了老子对于执政者高下优劣的分类,使读者看了自然会推断出:领导者之优劣,实际也就是他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程度如何。
老子对于执政者高下优劣的分类是这样的:一、最高明的领导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较好的领导者,人民亲近赞美他;三、差的领导者,人民畏惧他;四、最差的领导者,人民侮骂他。老子还认为,最高明的执政者总是深思熟虑,不轻易发表意见,功勋建立了,事业完成了,老百姓便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干成的。”对老子这些论述,刘庭华评论说:这不都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人民的评断为标准吗?旨哉斯评。
《老子》内容抽象,文字艰深,文气神秘,不少文字难获达诂,所以向称难读难解。刘庭华为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老子》,在行文上下了很大功夫,使艰深的《老子》原文变得平浅易懂了。宋儒语录,禅宗说法,都有化深为浅的特点,这是他们“化育天下”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