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孝牛仔裤紧身裤:冷看新德美三国小城:做“上帝”的感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46:14

冷看新德美三国小城:做“上帝”的感受

2011年12月04日08:15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我要参与(504)

从2001年至2010年,六次出国旅居,每次住半年。

这是梦:我往南方航行万里,信步狮国小镇的刹那。

又是梦:我朝东方翱翔万里,散步美国小市的瞬间。

还是梦:我向西方飞越万里,漫步德国小城的时刻。

是梦非梦:我确实随意地走在资本主义异国小城的大街小巷里。

我来自“热风吹雨洒江天”,从2001年至2010年,六次出国旅居,每次住半年,共计三年之久,给我“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机会。小城小镇所见所闻,皆是平淡无奇的细微末节,却是一种质感的图像,显示百姓生活品位或生存状态和质量的基础,展现民富的起点,更透露人文的根底。旅居异国小城,深深体会到:“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1 宁静小城的枪声

德国丙市(拜恩州的阿莎芬堡市Ashaffengburg) 和美国乙市 (加利福尼亚州的阿拉米达县Alameda County所属的阿尔贝尼市Albany)给我的初始印象,似乎并不如我故乡小县城。一眼望去,这两个小城大多是低矮的“平房”。 我故乡是个在1400多年前就已定名的现有7万人的不大的县城,却马路宽宽,有高楼大厦,十几层的,叫某某大厦、某某大楼和某某大酒店,还有新建的县委县政府大楼,十层、气派、宏伟(照片1c)。这两个异国小城,似乎让人觉得寒酸,农村样的房舍,行人稀落,走了四十、五十分钟,经过六条街道,遇见的行人还不到十位,显得那么冷清空寞。不断地打破那冷清空寞感的,是从身旁驶过的小(轿)车发出的唦轰声。我疑惑,为什么小车大多不放在自家的车库,而是摆在沥青马路两旁,这岂不是占道吗?乙市还比邻着赫赫有名的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哩,真没有想到。

丙市地图标明着教堂位置。我数了一下,一座人口不到七万的小城居然建有教堂五十座!中心城区就是环绕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展开的。后来发现许多小城镇都是以教堂为中心的。

来美国乙市没几天,当地有份标明一百多年前创刊的报纸头版头条消息:有人持枪抢劫一家枪支专卖店,一张照片显示邻近一位妇女在大门口听到枪声而万分惊恐的表情。这家枪店离我住房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每次步行路过这家枪店,扫描一下这家特殊商店的在它自己的铁色铁栏杆之内的铁大门,阴森森的,冷冰冰的,我的神经都绷的紧紧的,不知不觉的加快步伐,赶快躲开这个充满恐怖气氛的怪地方。

乙市,人口才1万7千;它始建于1908年。我看到带着肥犬的流浪汉,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在麦当劳快餐店里遇到挨桌讨钱的妇女,在十字路口看见举牌向小轿车行乞的大男人。在德国科隆就餐时,看到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婴儿在行乞!另外一对青年男女抱着接吻。还有一个男青年的头发编织得与鸡冠一样,彩色的。在旧金山,同性恋旗帜高高飞扬,同性恋旗帜与美国国旗并列飘飘。举世闻名的金门大桥旁的金门公园草坪上趟着半裸体恋人。

美国也很怪: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用古老的英制,什么磅、英尺、咖仑、英里、华氏温度等等,真没有想到,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地方,却不用全球通行的公制。这是不是墨守成规?初来咋到,很不习惯。

确实需要我们“冷眼向洋看世界”,用冷静的眼光看看教科书认定的性“资”的“垄断腐朽没落垂死挣扎”的洋世界的洋小城,特别是看看这种洋小城里百姓的生活或生存状态及其质量。

2001年以来,我在甲乙丙三个小城镇分别旅居了半年到一年。以三个小城为据点,看了一些国家和其他城镇。三次路过香港,在香港玩了四天。两趟经过东京,在宾馆住宿一夜。两回经过首尔,住酒店一日。乘高速列车去柏林住了四晚。坐大巴观光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海牙、奶酪农庄、卢森堡、科隆、特里尔、法兰克福、纽伦堡、科布伦茨(德意志之角)、旧金山市、旧金山海湾地区、硅谷、大峡谷、优山美地、拉斯维加斯、胡佛大坝等地。我们坐巴士旅行在加州农业高速公路,夜宿农业县小镇客舍。在德国,特意看了一些小城镇和乡村:米尔腾伯格Miltenberg,梅斯泊朴弄Mespelbrunn,吕德斯海姆Ruedesheim(画眉鸟小巷),亨利斯朵夫Hinnigsdorf。

经济强国德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个“小城镇国家”。 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四个, 50万人口的城市不到十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82个,小城镇13500个。作为欧洲航空枢纽之一的法兰克福(人口70万)的高楼大厦算是比较多些。但和德国其他城市的高楼大厦加在一起,可能总数还没有武汉市的多!

小城小镇所见所闻,皆是平淡无奇的细微末节,却是一种质感的图像,显示百姓生活品位或生存状态和质量的基础,展现民富的起点,更透露人文的根底。

2 住房很有个性

在丙市我住四层楼公寓。这栋公寓有三个单元。单元大门为花纹厚玻璃,没有像国内的那种防盗电子铁门。令人纳闷的是,开单元大门的钥匙竟然也是开自家房门的钥匙,别家的开单元大门的钥匙也同样用来开他自家的房门。那我的这把钥匙能不能开别家的房门,或者说别人的那把钥匙能不能打开我的房门呢,显然,打不开的。还有,这把钥匙也用来启开地下车库的门。一把钥匙三用途。德国人的钥匙造得真巧,这样一来让你节省两把钥匙。这种钥匙,你不能自行配制。如果你丢了,只能报告给警察局,警察会帮你解决问题。这种钥匙,生动地体现着共性中含有个性,表象是共性,实质是个性。

进得单元大门,地面和楼梯台阶都是像人工大理石的彩色水磨地,窗台的确是人工大理石了,淡黄色背景饰着淡红的小花纹。公共过道和窗台上摆放着盆景。后来知道这些盆景是各家自行放置的。没有防撬铁门,但门上有猫眼。每家门上都有房主的姓名。我住的房子为三室一厅两卫,还有两间贮藏室和一间地下贮藏室。实用面积140平方米。如果按照国内住房面积计算方法,即要将公用面积分摊给你,那就约合180平方米左右。房间的大小,不必你拉卷尺测量。有一种小巧的测房间面积的仪器,它很快就向你报告房间面积。

这座公寓是二十多年前修建的。外墙没有陈旧感。墙壁较厚,涂了保温材料。窗玻璃为中空双层,保温和隔音性能较好。临街的汽车噪音被隔在屋外。室外零度,室内不开暖气也能在16度左右。有集中供应的水暖设备。暖气包比较老样子。但它的重要特点是分房间各自控制。各个房间暖气包有自己的开关,开关上有四档标志,可以根据各个人对室温的要求而分别调节,这里习惯于室温摄氏20度左右。不要暖气时可以随时关掉。还有个重要特点是暖气计量收费。正好碰见查暖气表的人来查表。每个房间的暖气包上都有暖气计量表。后来在德国丙市住宅内打开我们自己的人民网和新华网,看到了我国建设部正要求我国北方地区推行暖气计量收费,令人欣慰,虽然暖气计量有一定技术难度和管理更新要求。但这确实是一种既节能而又适应个性要求的。公寓集中供应热水,24小时都有热水。

2001年4月21日,离高楼杀手悲剧事件一周年差九天,一男士从2楼抛下一个饼干桶。警方接到举报,即刻前往现场调查核实。该男士被警方控上法庭,被判坐牢8周。大法官说,从楼上向下抛物是愚蠢行为。

住三楼一位屋主,由于疏忽,两张木椅放置在窗缘上,坠落于地,被警方逮捕,控上法庭,被判五周监禁。

回到家乡不到2个月(6-7月分内),在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就看到4则楼上抛物或落物伤人和严重伤人事件新闻,没有一件及时受到法律制裁。

法律深入日常生活“小事”,或许这是一个社会日益健康的标志或表现。人啊,总有些人自觉性差那么一点。公德要大力提倡,从小教育。但公德是软约束。法律是硬约束。法律也要从小进行教育。能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法律,应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两样子禁烟标语。武汉公共汽车里,贴着标语:禁止吸烟,违者罚款10元。可是司机本人就在吸烟。这种标语有何用,倒留下印象:在说与做之间,存在着“灰色地带”。新加坡公共汽车和地铁里,也有图文并茂的标语:“法律规定禁止吸烟,否则罚款500新元”。我尚没有发现在这种场合“以身试法”的人。也许是我在此期内没有碰到,也许是他们已经走过了那种“灰色地带”。在甲乙丙三地禁烟公告都以法律名义说话。

甲镇社区调解中心。民事无小事,但也非事事上法庭,大多数还是通过社区调解中心和网络。三更半夜,邻居移动家具、打麻将或唱卡拉OK,吵得你无法入睡。这样的事一般通过调解中心就可得到解决。我们住宅区内有个篮球场。附近居民向报纸投诉:午间和夜间球场噪音扰人睡眠。后来市镇理事会规定,午间和夜间10点以后禁止打球,到时关闭球场电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20 怎样评估月收入的含金量?

用文学笔调可以描绘出典型家庭的典型收入,但是它总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大众收入的普遍状况。在这里还得引用社会学统计资料。如果用文学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这些数字,你会饶有兴趣的。新加坡2000年人月平均收入2200新元;家庭月收入平均4943新元。但是只看平均数有时可能掩盖着严重社会问题,还要看社会各层收入的分布状况:

收入在1千新元以下的家庭数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2.6%;

1000-1999新元的的家庭数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4.0%;

2000-2999新元的占14.7%;

3000-3999新元的占13.1%;

4000-3999新元的占10.3%;

5000-5999新元的占8.2%;

6000-6999新元的占6.2%;

7000-7999新元的占4.6%;

8000-8999新元的占3.5%;

9000-9999新元的占2.5%;

10000新元及以上的占10.3%。

一个家庭一个月平均收入的含金量怎样?

一是看吃的支出占收入的比率:这三个小城,平均只占10%左右。例如四口之家,一个月大约吃400-800新元(基本食品为肉、蛋、奶、水果、蔬菜),只占家庭收入的8.1-16.2%。我们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1年的37.9%,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值也从58.8%下降至47.7%。显然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将越来越接近异国三小城镇。

二是看一个月收入可能买几件耐用大家电。先看看新加坡家庭在2000年已经拥有些什么:家家都有电视机、冰箱和固定电话。92%有拥有产权的房屋。91%的家庭有洗衣机。71%有手机。70%有录像机和传呼机。50%以上有空调机、光碟机。47%有电脑。此外,54%持有股票。49%购买保险。27%拥有信用卡。47%拥有私人汽车。新加坡的汽车是世界上最贵的;由于国土小,需要控制私人汽车数量,买车者必须先投标购得一张3万新元左右的拥车证。

下面列举一些家用电器的价格,就可以体会到家庭一个月平均收入的“含金量”。彩电(LG29英寸,超平)680新元。冰箱(400升,TFR36)760新元。全自动洗衣机(韩国三星)488新元。这三大件共计1928新元。73%的家庭一月收入在当月购置这三大件,其中85%绰绰有余。武汉城镇人呢,也按人月均(可支配)收入来算:2000年为507元人民币左右(长江日报2001年6月22日头版:2000年的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年为6075元)。要积攒多少个月才能购置齐同样规格的这三大件?

2005年旅居德国小城近一年。34英寸平板电视机(液晶屏幕)1000欧元一台。那里税后人均每月净收入1560欧元。而同期武汉这种类型规格的电视机大约10000元人民币;武汉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可支配)2006年为1030元人民币。武汉小康者得花9个月收入的总和!

人均劳动回报率,即人均收入与产出(人均GDP)的比率。2000年人均劳动回报率,新加坡为37.76%;武汉为20.89%。武汉2006年人均劳动回报率上升为41% 。

21 欧洲中国热令我激昂

有一次,在丙市小巷一座独屋花园门前,凭几句简单的英语和手势,与一位正在修理自己花园的德国老人搭上话儿。我称赞他的花园很美丽,花卉品种很多。这位德国老人从自家屋里拿出一本中国专家写的有中英文对照的关于中国热带花卉的书给我看,这本书很厚,印刷精美,图文并茂。他还叫了他对面的一位邻居曾经到中国旅游的德国老人一起来看这本书,这位邻居到过武汉和三峡。

我在环游欧洲几个国家的时候,突出的感受是,欧洲的中国热一浪高过一浪。且不说媒体对中国崛起的介绍,对经济成就的赞叹。

“慢慢吃。”荷兰一家酒店的餐盘上写的这三个方块中文字,令我眼睛一亮,很是激动兴奋。历史进展到欧洲的旅店饭店也开始用中文来招待客人了!在纽伦堡一家麦当劳,盛饮料的纸杯上,除了外文,还印着四个中文字“我就喜欢。”如今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地周游欧洲诸国。巴黎塞纳河游船解说词的东方语言中以往只有日本语,而今也有中文解说。世界头号博物馆卢浮宫现在也有用中文印刷的精美的导游说明书。

我去一个国际旅游资料从来没有介绍过的深山里的有700多年沧桑的古堡,梅斯泊朴弄Mespelbrunn,它在离我公寓不是很远的斯佩萨特山里的一个小山村(照片51)。山上泉水蓄积成的一池清水,池水中清晰的古堡倒影显示着特殊的情趣。古堡里陈列着700年来历史文物档案图片文字。它在深山里,因此免除了战难的破坏而保存了它的原生态,这在德国的古堡文物中是很难得的。这个古堡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古堡的初创者的家族后人。参观的人不少。我们进去参观。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有一个“中国室”,展示古堡主人300多年前收藏的中国瓷器、家具、字画(照片52)等等。在那个年代,欧洲人认为收藏中国的东西是很时髦的。在那个年代,欧洲人很崇敬中国的,认为中国很了不起。在那个年代,这种风刮进了这深山偏僻的古堡。只是当欧洲实现了创新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发展之后,他们才开始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我在德国丙市,亲眼看到,德国主要媒体和刊物都盛赞我国跃为世界强国,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能量与美国较量。令我深深地为我的祖国而自豪。德国媒体好像也分成两派,“歌德派”和“歌德批评派”。在他们看来,对政府进行批评和赞扬都是属于常态,尤其是批评更是常态,似乎不必紧张。华盛顿智库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ClydePrestowitz)说,美国至今还自我沈醉在优越感里,没有采取措施,因应世界新趋势;30年后(公元2035年)中国经济必定超越美国。

科隆正在修建新的“唐人街(中国城)”,2005年开始。他是中国的友好城市。

“中国制造”的产品商品占住德国欧洲很大一部分市场。在乙市时想买一台家用自动面包制作机带回武汉。当时国内市场还没有家用自动面包制作机出售。在美国超市看时,发现它的包装盒上赫然写着“中国制造”。在乙市,为可做面包,买了一套量勺,上有“中国制造”。德国的“圣诞老人”也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了世界总产量80%的打火机,50%的照像机,30%的空调和电视机,40%的洗衣机。中国的手机、电脑显示器和家电产品、提琴、钢琴产量、服装、占世界首位。仅2001年一年,中国就为60亿世界人口每人生产了一双鞋,2.8件衣服和1.7米长的布料。

在丙市,华人华侨并不多,但中餐馆有几家,就餐多为老外。马克思诞生地特里尔市,新开张一家中餐馆叫“北京酒家”。这家中餐馆就在马克思故居的旁边,还有四川火锅。我们到乙市邻近的城市去玩,走在一条街道上,就好像走在中国自己的城市里。

2006年6月27日纽约时报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Chinese Medicine for American Schools》, 作者是Nicholas D. Kristof。他的女儿在中国读中学。他认为,美国的教育应该向中国学习,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方面。因此,标题的意译可以为《美国学校应向中国学习》,直译是《美国学校的中国药》。看来,美国人对他们自己的事,照样陷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06年我出席了旧金山海湾地区华人合唱团的第33届音乐演出年会。估计听众约400多位。气氛十分热烈融融。以歌会友,不亦乐乎。音乐演出会在邻近的伯克利市一座教堂里举行。这座教堂在外观上很是一般的建筑,当然不会像欧洲那样的古典尖塔高耸天空,可是大厅确实肃穆典雅美观。在异国的教堂里,听到《游子吟》、《我住长江头》、《天山牧民把歌唱》,心潮激越。不论漂泊或者扎根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们总是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故乡!

22 喜欢养狗和穿金戴银

兀兰新镇。漫步花园时,遇见一位男士,他的狗匍匐在凉亭内的独脚桌上。

“这只狗好看。”我跟他打招呼。

“我的德国狗很可爱。”新加坡男士说。

“吖!是只德国品种的狗呀。”我觉得他的狗很爽目有趣。

“这只狗很善解人意,听话,对猫友善,讲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在指定的地方才大小便。”他连续地用广东腔的华语绕有兴致地跟我们说起他的爱犬,用右手抚摸着它的头。

新加坡的狗主要靠进口。每年大约进口5500只,占国内市场的80%。也进口“北京狗。”在新加坡主要华文报《联合早报》上登载这样的广告:“纯白名贵北京狗,灵巧可爱,看家易养不乱叫,有它做伴多好。”售价600新元。

新加坡养狗人可结社。有个社团叫新加坡养狗爱好者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和新加坡畜犬协会举办“爱心犬”慈善义走,为福利团体筹款,参加者交纳10新元报名费。有500只家犬,行走2公里。国家部长主持挥旗仪式。还评选“最像主人的宠物”和“最佳狗儿头饰”。这个俱乐部还组织“爱心狗”给病人作心理疗法。已经挑选了80只狗,经过测试,证明性格温顺,不会因他人抚摸而紧张发狂,没有传染病。定期将狗带到福利机构,与那些生活不幸者作伴共乐。这些狗似乎也善解人意,让患者逗着玩。

如果家犬走失、落入警方之手,他们用仪器在狗的颈部一扫描,就知道此狗的编号及其主人是谁。因为狗的颈部皮肤之内藏有“电子身分证”。此证是如米粒大小的微晶片,由兽医用注射器植入狗的颈部皮肤中层之内。这种注射植入过程安全、快速、无痛。此证与犬终身相伴。进口犬一律植入此证,主要防止疾病带进国内。

在2000年内,有901位狗主因为没有为养犬申请狗牌而被罚款。对于养狗,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例如,狗在公共场合不系绳随意乱跑,狗主将会受到罚款处分。狗咬伤人,狗主负有刑事责任。狗咬伤狗,狗主也有刑事责任,甚至罚款5000新元。

“狗的特权”。这是舒婷写的《柏林》一书中的专章标题。

“人们常说,在德国,孩子和狗最幸福。”她说。

“不!狗比人幸福,因为人不许随地大小便,狗却可以。”她的儿子说。

裴宁九次作为翻译访问德国,将慕尼黑喻为美丽的“绿色明星城”,不无遗憾地提醒:散步公园、街头时,小心“触雷”。所谓“雷”者,家犬之“大便”也。

但是,在新加坡,家犬的这一特权被取消。在70多个公园和公园通道以及游乐场所,提供黄色塑胶袋,使狗主带爱犬溜达时也能保持公园清洁。国家公园局在正式推广此措施之前,在几个公园里先进行了试点,获得良好反应。然后,国家贸易和工业部长主持正式推广仪式。这位部长年轻时曾到解放后的中国探望他的祖父。德国丙市和美国乙市带狗散步似乎比新加坡更为常见,一般都是用缰绳系着。系狗绳似乎也有考究,多见一种放长缩短很是自如的牵狗绳索(照片57)。我亲眼看见一个十岁多的男孩牵着一条小狗走在人行道上,小狗大便了,男孩从自己身上摸出一只塑料袋,套在手上,将狗粪收拾于袋中,然后投入垃圾桶。米尔腾伯格小城备有提供狗粪袋的装置(照片58)。

海滨,美国老人遛狗,很快乐地与我们合影;一位老妇人轻声细气地费力地连推带哄地叫她的狗上车,那只狗很不情愿爬进小车的后座里。她笑着对我们说,他很不愿意离开海滨哩。然后,她才蹒跚吃力地上到驾驶座位;车轻轻地开走了。老人开车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你能开得了。有位104岁的老年妇女仍然开着小车。

1992年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写作大全》将发表于《散文》1981年第8期的《巴黎侧影》作为游记散文的范文而全文引用。这篇范文着力地生动有趣地描写巴黎人爱狗。

“来到巴黎,突出的一个印象就是处处有狗。”《巴黎侧影》作者于1980年左右出差法国得此印象,狗成为他的散文之“侧影”。笔锋一转,“难道人们为活狗搞的名堂还不够多,狗死了以后还要立坟树碑不成?”“在这个人心只有和狗心息息相通的地方,我感到闷得透不过气来。”《中国文学写作大全》在赏析中写道:这篇范文“字里行间之中,从侧面透视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该游记虽然写的是巴黎的风土人情、习惯爱好,但却不乏政治思想色彩”。把养狗与阶级观点两个概念搅在一块,就把更多的浆糊塞进脑子里。

“我们养了几次狗,为它们自豪和痛苦。它们一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写成一本大书。它们个个温情和机智,见义勇为。它们的结局都与动荡的社会有关。有急剧躁动的岁月,人都变得疯狂了,所以它们就成为牺牲品。这样的悲剧是人类社会悲剧的缩影。”(张炜:《林与海与狗》,见庞进主编:《我的童心童趣》第278-281页,1999年,西安,未来出版社)。张贤亮1979年写的小说《刑老汉和狗的故事》描述了一位贫下中农和狗的亲密友情以及凄凉的结局。

新加坡很多人喜欢穿金戴银,有人甚至同时佩戴着耳环、项链、戒指、手镯、脚链、脚趾戒指。手上的戒指有的同时戴3只甚至4只。没有穿袜子的脚也就配戴各种各样的首饰。戒指变成“戒趾”。足趾甲也就可涂抹各种色彩,指甲油变为趾甲油。十多年前对穿金戴银还有人评说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请参见:项晓鸣:《社会学趣谈》,198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第86页)。1996年红旗出版社出版《中国公民精神文明手册》第114页上说:“一件首饰不戴是可以的,若是配戴则不宜配戴三种以上。”该手册没有写明“三种以上”是否“含三种”。这或许是人文考量特色有别之故。2001年6月6日湖北日报的《时尚风》版有文《夏日美甲,玉足生辉》就倡导不穿袜、登凉鞋、足趾甲涂指甲油。也许,美化自身、享受生活,还是人类一种共同性“内需”吧。      

(作者:郭怀德)

 


 

(责任编辑:郑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