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允儿机场紧身牛仔裤:农机技术培训、库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农机后补贴时代的新“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23:30
始于2004年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犹如一个神奇的杠杆,撬动了我省农机事业的飞速发展。数据为证:2010年底,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787.2万千瓦,比2004年增长了27%;农机原值达到172.27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61%;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95万台,比2004年增长了6%;配套农机具保有量达到54.2万台,比2004年增长了55%;农用运输车保有量达到96.5万台,比2004年增长了22%。
从2004年执行至今的农机惠农政策,帮助广大农民解决了买不起农机的难题,让三晋农村于短短几年间,基本实现了农机普及,实现了农机结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升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我省农机高速增长快速普及的今天,在国家对农机连续八年给予购置补贴,进入到农机后补贴时代的眼下,农机事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农机技术培训亟待加强
“农机技术培训太重要了,对咱农民来说,这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壶关县四家池农机合作社社长杨志强如是说。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合作社添置了精量播种机、玉米收获机等很多新机具。对于这些新机具,别说新机手,就是老机手不经过培训也操作不了或操作不好。再有,现在农机技术升级很快,很多机具的功能逐步由单一向复合转变,这些新技术不培训根本不懂。但是,现在农机技术培训规模太小,每年能够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造成多数农机作业人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训,由此带来不少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培训不到位使得部分农机作业人员遭遇“两高一低”难题,即机具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一些操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机具保养不到位,操作不到位,因此引发机具故障较多,频繁维修,作业效率低下。以玉米收获为例,好机手一个秋天能作业1500亩,差机手只能勉强作业600亩。同样的机具,使用效能被大打折扣。另外,培训滞后也造成机具维修面临困难。很多农机维修人员面对日益增多新机具,技术老化难以适应,遇到复杂问题无力解决,使农民遭遇维修难。
原平市农机局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说,现在农机覆盖面越来越大,涵盖了大田作业、设施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等方方面面,机具种类繁多,技术日趋复杂,培训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机发展的“瓶颈”。
来自省农机局的信息显示,我省现有各类农机作业人员100多万人,近年来累计培训人员不足20万人,而现有培训经费每年仅能培训4万人。巨大的培训缺口,呼唤加大培训投入,加大培训力度。
机具库棚建设迫在眉睫
有机具,没库棚。有机没“窝”。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广大农机户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
走进忻府区解原村,记者在秀源农机合作社的门外,看到四处堆放的大大小小的农机,就是价值十几万的玉米收获机也不例外。社长卢秀山告诉记者,没有机具库棚是个大问题,农民勒紧裤腰带买来的机具只能“扔”在街道上。
说到机具没处存放,卢秀山一脸无奈。他说,合作社的拖拉机、玉米收获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多种机具总价值100多万元,那是他吃饭的家当、赚钱的工具,放在大街上风吹日晒、雪打雨淋,他心疼呐。可是没办法,不放在街道上又能放在何处呢?现在他都有点怕了,一怕机具闲置。因为农业生产的特点造成好多机具一年只用一次,剩下的时间一直闲置,而闲置下来的机具因没有库棚,只有露天存放,结果风吹雨淋,氧化生锈,原本好好的机具放着就“趴窝”了,再用时只得又花钱又费力地维修,原本可以使用八年的机具,五年就报废了。二怕机具丢失。尽管村里的治安还算不错,但是价值不菲的各种机具常年“扔”在街道上,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磕磕碰碰,被人“顺手牵羊”,总是在所难免。这两年他曾丢失电瓶、电缆线等,造成损失万余元。
汾阳市贾家庄镇利众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魏启胜,对机具没有库棚同样大伤脑筋。他说,农民很想建库棚,可是一没有土地,二缺乏资金,真的没办法。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加速
近年来大批农机进农家,为我省农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个“软件”,则显得有几分乏力,尤其是安全监理和技术推广。
记者在原平市采访时,农机局监理站负责人说,这几年机具快速增加,安全监理的任务日益加重,但是经费短缺的问题,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现在从方便农民的角度出发,送安全监理下乡,送考试下乡,可是捉襟见肘的经费总会把工作“绊”住。另外,现在农民对农机重使用,轻检测、轻安全,对车辆上牌、持证驾车、年度检验很排斥,使监理工作难落实,安全隐患难消除。因此,从确保农机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局考虑,打破经费掣肘,创新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也不容乐观。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我省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在省、市、县三级还算整齐。但到乡镇一级就参差不齐,不少乡镇甚至没有专职人员,出现“断层”,造成技术推广缺失“最后一公里”,难以服务到农户的局面,直接制约着新农机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再者,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依赖农机合作社自我修理,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
可见,加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
评论
用发展的理念寻求解“题”之策
农机技术培训亟待加强,机具库棚建设迫在眉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加速。这些都是我省农机事业在跨越式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如何来解决这些新“课题”?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发展的理念来寻求解“题”之策。
当前,农机技术培训的现实需求和现实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主要是机具资金投入多,培训经费投入少,前者增长快,后者步子慢。二者之间的不协调直接影响了国家大笔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怎么办?用发展的理念思考,拿出购机补贴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培训经费,或增加财政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做,让农民既能买得起农机,更能用得好农机,最终受益的是农民,发展的是农机事业。
机具库棚建设是个难题,最大的难点在于土地。要求国家在严格管理土地的大背景下,为所有库棚用地大开
“绿灯”很难,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求解,划定一个标准,遴选部分重点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业生产用地的形式给予优先支持,这一办法还是大有尝试的价值。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件大事,是农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发展的思路认识,必须坚持其公益性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一要理顺现行体制,健全服务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干。二要解决经费投入,完善管理手段,确保工作有钱干,能干好。把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了,农机事业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撰  稿: 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