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 雷淼:“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39:53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联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郭齐家#TRS_AUTOADD_1236567715711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6567715711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6567715711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6567715711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36567715711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叶嘉莹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蜚声的著名学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已有六十年之久。现已八十高龄,仍活跃在有关中国文学、古典诗词的讲堂上。有一次我听她讲演,很受感动。她说:“其实,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论语》对于我做人的思考影响巨大。”她当时只有四五岁。“当时听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被深深地吸引,心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啊,怎么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宁可死去。”

 

  这个“道”装在她心中一辈子,随着她的阅历,她不断感悟着这个“道”。她十多岁时遭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颠沛流离中她的母亲去世了,在国破家难之中她感悟着这个“道”;后来到了台湾,她的先生因被当局怀疑是共产党而被捕,她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居住在朋友的楼梯下,感悟着这个“道”;中年时她新婚的女儿、女婿突然遭遇空难丧生,她忍着巨大的痛苦又一次感悟着这个“道”。

 

  这个“道”是什么呢?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支持她从事学术、教学以及面对人生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我不但相信,而且感觉得到,也体会得到。我这个人天生注重精神、感情,不注重物质、身体,也许这是个缺点。但我生性如此,也只好把缺憾还诸天地了。顾羡季先生曾说:‘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诗歌的研读,对于我,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现在我们提倡中小学生多读一些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文,其实也是帮助他们感悟这种“道”。比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如同“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样,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的中小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在明天像叶嘉莹教授一样不断地感悟着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