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就业中心:仲富兰民俗博客(229)图文(29)面店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3:03

民俗博客(229)图文(29)面店幌


  面店幌子与古代广告业




上个世纪末,我去哈尔滨市,看到街头店面都挂着一个幌子,我以前从书上读过幌子,还发表过古代市招的文章,印证了许多书本上的知识,可见读书要联系实际。

幌子原称望子,是我国北方商店、饭店等的标志。幌子的起源年代已无从可考。幌子的来历主要与气候有关。北方寒冷,从前商店无陈列窗,冷天紧闭窗门,甚至要挡上棉布门帘,顾客在外根本不知道店内经营内容,故产生了作为标志的幌子。




   据说,旧时北方的面店(指供应民众切面的铺子)幌子有两个,一个挂在门外左上方,一个右上方。左上方用宽约四寸柳木笼屉圈粘上多层红色棉纸条,纸条宽一寸、长一尺二寸(清真用蓝色棉纸)。右上方用木质雕成上端云头,下粘百数十条细黄纸条穗,宽五毫米,长与红色条相等。红、黄条粘结处粘一圈金银色纸箍以固定,而且美观。每日清晨挂上,晚间停止营业时挑下。

如果说行商主要靠叫卖,那么坐贾就主要运用标记、文字、图案等以创造视觉上的广告效果。二千年多前的韩非在《外储说》中提到“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所谓帜,就是酒旗。这种酒旗起初是用青白二色布制作,以后有五色彩旗上绣花纹图案,或书写有酒店名字。唐代诗人陆龟蒙《初冬诗》云:“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说的也是这种酒旗。《水浒》写武松过景阳岗打虎前,在阳谷县好面喝酒的那家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岗’”。我们从古画上可以看到,酒旗有绳索与旗杆下连通,有酒升旗,无酒降旗,故又被称为“望子”。“望子”的悬挂方式也很有趣,有挑在房檐上的,有挑出望竿的,也有在篱笆上挑着的,顾客由此可以辨别出店家不同的身价。“望子”有称“酒帘”的,如李中《江边吟》云:“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有称“村旗”的,如吴承恩《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有称“青旗”的,如辛弃疾词《鹧鸪天·代人赋》:“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有称“酒旌”的,如柳永词《夜半乐》:“望中酒旌闪闪,一族烟村,数行霜树,残阳下,渔人鸣榔归去”;有称“帘招”的,如蒋捷的《一枝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得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也有称“杏帘”的,《红楼梦》第十八回中,黛玉偷偷为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诗有“杏帘招客饮,有望在山村。”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江,山村水郭酒旗风”的诗句,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画。




无论是“望子”及其变称,都强烈地显示了它们作为广告而吸引顾客的经济功能。由酒店推及其他行业,便有各具风格形状,够得上工艺美术品的各种广告物。如理发店是戟形长穗,饭馆是圆形空心,……据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仅汴州城东门附近的十字街口就有各类横额、竖牌、挂板等广告牌三十多块。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同行业的商店和商品日益增加,消费者不易辨认和识别,于是就出现了图记广告,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商标。它在我国宋代就已出现。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宋代制针作坊的银牌,上有“请认白兔儿为记”字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又相继出现了报刊印刷广告。可见一千多年前,我国广告业就已盛况空前。


 

仲富兰

      2011年9月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