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智新科技:汉高祖刘邦为何因布衣出生得千古骂名(2011-12-19 08:48: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8:47
汉高祖刘邦为何因布衣出生得千古骂名(2011-12-19 08:48:24) 标签:

刘邦

因布衣

出生

千古

骂名

文化

分类: 大汉风云

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属于楚国的沛县丰邑中阳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一带。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下层平民家庭。他的父亲被称为刘太公,母亲被称为刘媪。

所谓刘邦是“无赖、酒色之徒、不通笔墨” 等说法,许多观众和读者可能并不一定清楚其渊源和真相。包括对“刘邦”之名,似乎也感到真有点怪怪的,……一些读者还以为来自《史记》或《汉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刘邦是“无赖”、“酒色之徒”、“不通笔墨” 之说,几乎成了布衣刘邦的标志性烙印,非独民间,就连一些学者之著作中也载之切切,其中,“从不读书不通笔墨”之说流传较为久远;刘邦真的是那样吗?刘邦为何因布衣出生得千古骂名呢? 

刘邦并非“无赖”系古今理解引起的误读。“无赖”一词,在今天的理解几乎等同于流氓,欺男霸女,游手好闲,甚至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那么,古代的“无赖”一词是什么意思呢?
  辛弃疾有一首很有名的词《清平乐·村居》,是这样写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斗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里的“无赖”是活泼可爱的意思,是褒义词,完全与今天的词义不同。《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无赖”一词作何解释?据《史记》研究专家解说,这里的“无赖”是指无所恃(zhi)为生,没有一门吃饭的手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没出息”。
  显而易见,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阅读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 

秦汉时期节烈观念淡薄刘邦并非酒色之徒。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说刘邦“好酒及色”,《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
  这条史料表明,刘邦在与吕氏结为夫妻之前,有一个情人,并生有一子刘肥,刘邦称帝后立刘肥为齐王。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天的中国,主人公不是道德败坏,就是作风不好,定会被千夫所指。即使在性观念开放的美国,也会成为舆论批评的靶子。那么,我们是否能据此判断刘邦是个好色之徒呢?
  翻开秦汉史籍,我们可以发现婚外发生性关系的记载。在汉代,女子可以公开姘纳情夫(面首),如汉武帝女鄂邑盖公主通奸丁外人,武帝姊馆陶公主宠幸董偃,人所共知。公主不讳私夫,天子安之若素,朝野司空见惯。上层社会如此,民间的情况同样令人吃惊。我们知道,西汉有两位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大英雄——卫青与霍去病,他们都是基层官吏与奴婢的私生子。
  如果把时间稍微上溯一点,还可以看到更惊人的例子。像在秦国历史上左右政局达41年之久的宣太后,便曾公开与戎王义渠姘居,还生有两个儿子;她临死时,竟又嘱咐把男宠魏丑夫殉葬。秦始皇母亲与吕不韦、嫪毐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两性关系的轻率。

秦汉时两性关系少节烈观,还反映在妇女再嫁上;当时寡妇再嫁及男子娶再嫁之妇,都是极其平常之事。甚至贵为皇帝、太子,亦不讳娶再婚之妇,如成帝将已适人之王凤小妇弟张美人纳后宫,景帝为太子时纳已生育的金氏妇等。鲁迅先生曾指出说:“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
  在两性关系开放的秦汉时期,刘邦有一个情人曹氏,并不是什么花边新闻,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毫无谴责之处,更谈不上好色。

刘邦文化修养很高并非不通笔墨。唐人章碣曾作《焚书坑》一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一首讽刺诗,有力地鞭挞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和愚昧,指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施行暴政,焚书坑儒并不能阻止人民造反。这首诗议论精警而有新意,语言看似委婉平淡,却机智、冷峻,出之于调侃的口吻,包含着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感情。
  由于这首诗浅显易懂,所以流传很广,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刘邦不读书的粗野村夫形象就定格了。然而,章碣的这首诗与历史事实有着一定的出入。
  虽然《史记·高祖本纪》中没有正面记述刘邦“学历”的文字,不过在相关史料中仍可找到某些证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高祖、卢绾同日生”,及壮,“俱学书”。刘邦在《手敕太子》一文中表白:“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以自辞解”。
  所谓“不大工”,指文章写得不太好;所谓“自辞解”,指看得懂,写得出,不需要秘书代劳。他的儿子刘盈是自小读书的,但刘邦与儿子比较后,说了句实话,现在看你写的文章,还不如我哩。刘邦对自己的文化水平,一贯低调估计,不事吹嘘。他能批评在皇宫受教育的刘盈,可以想象他在这方面的水平不低。
  刘邦在晚年能写出文辞并茂的《大风歌》,足以证明其文化修养非常高:“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歌意蕴深远,气势恢弘,节奏明晰,音律铿锵,毫无雕琢之感,乃千古绝唱,历代诗文品评家无不对此推崇备至。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地点是他老家沛县的沛宫。当年十月,刘邦亲帅大军在会甄击败谋反的淮南王黥布。班师回朝,路过沛县时,刘邦心生感慨,写了首被后人称为《大风歌》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写成后,在当地找了120个会唱歌的人,让人教会他们唱这首歌。然后,在招待父老乡亲的宴会上演唱。表面上看,这首歌是表现刘邦战争取胜、衣锦还乡的得意之情。但实际上,更多更深沉的感情是开国帝王独有的忧虑:得到天下之后,却没有可以信赖的勇士替他守卫四方。
  大文学评论家刘勰称赞它为“天纵之英作”,宋代陈岩肖说:“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明代胡应麟更称誉它是“千秋气概之祖”。凌稚隆引朱熹曰:“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并非人们心目中不通笔墨的文盲,其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湖南刘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