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雅斯科美容仪器:黄庭坚书《廉颇蔺相如列传、杜甫寄贺兰铦、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51:14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应为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之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与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与,曲在赵。赵与璧而秦不与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与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与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按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与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阳为与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敢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廿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与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其后与秦王会渑池,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舍人相与谏请辞,相如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顾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黄庭坚(1045——1105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后世称黄山谷,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我国北宋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入古出新,个性鲜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人对他的草书有这样的评价:祝允明的草书太乱;黄慎的草书太断;王献之的草书太油;张芝的草书太缠;只有黄庭坚的草书最醇!
黄庭坚的草书可分为三类:第一,就是今草为主偶尔狂放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就是狂草为主偶尔今草的,如《杜甫寄贺兰铦》;第三,就是狂放到底的,如《李白忆旧游诗卷》,如《诸上座帖》。
我们学习黄庭坚草书时,入门最好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规矩;提高时,味道最好的是《诸上座帖》,它天趣实足,深得禅机,用笔恣肆;定型时,最收得住的是《李白忆旧游诗卷》,规矩有余而豪放不足,狂而不乱。
贺兰铦,是一个人名。
寄贺兰铦
唐五代• 杜甫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是杜甫的一个朋友。
黄庭坚书法欣赏【李白忆旧游诗卷】01
黄庭坚书法欣赏,在苦悟用笔与勤于书作的漫长过程所掌握的独特的控笔绝技,与其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通过具有灵性气质、雄迈用笔和隽逸笔势的狂草书长卷,表现得十分彻底。此作在点画形态上更显神奇,画长点短,已经完全超出了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为了线条美的结构表现,一切都以屈从于线条为准则,其高腕运笔的执笔方式在此更趋灵活自由,更富于表现力。李白忆旧游诗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李白忆旧游诗为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
李白忆旧游诗书法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黄庭坚的楷行根源东坡,又融铸《瘗鹤铭》,形成独特的辐射式结构和振动笔法;而主要精力则在狂草,结构富于强烈的开合变化,用笔强调起倒擒纵的灵活运用,又有意识地引进小草的点法,丰富其笔划,章法穿插错落、节奏鲜明,在狂草的形式上贡献了许多新的创造,形成独特的个人面目。《李白忆旧游诗卷》(现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原帖已流入日本)十分集中地体现了他在狂草上的形式开拓。
黄庭坚书法欣赏【李白忆旧游诗卷】02
遍观全篇,其结构或长或短、或左或右、或开或合、或疏或密、或顿挫起伏、或静若微波,在起伏跌荡、舒卷自如、多姿多彩的形态美中,文学形象与书法形象获得了神助般的融合,浑然之中,让我们想象到李白和黄庭坚跨时代的交流——连想象都变得如此浪漫。从线条的遒劲雄逸中,我们亦仿佛可以感知到山谷老人那高执笔的动作方式。
李白忆旧游诗卷是”深契藏真之法而自入神”的作品,对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的学习取法,要从整体上做把握。首先,此作节奏感强,线条的轻重缓急是构筑作品韵律美的关键,在跌宕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中,其疏密的处理更显得潇洒多姿。其次,临摹此卷,必须注意观察其运笔时的翻转过程,这种运笔的把握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中锋、侧锋的交替使用,总体是以中锋为主,然很多造势的笔画都已侧锋辅之,故因该强调好笔锋替换中流畅自然的格局;第二层是干涩的方笔与遒劲的圆笔的交迭变幻,这亦为我们的控笔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取法对象;第三层是要注意笔锋在不同方向上的旋转,这种旋转更进一步的体现着黄庭坚草书的翻笔特点,它的广泛使用是促成其作品风格轻松自如、丰富多变、潇洒浪漫和大气磅礴的表现基础。
 
《诸上座帖》,宋,黄庭坚书,纸本,手卷,草书,92行,纵33cm,横729.5cm。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
《诸上座帖》释文:
“諸上座爲複只要弄唇嘴,爲複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麽,爲複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執,若是事,事且作麽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尋嘗向諸上座道,十方諸佛,十方善知識時嘗垂手,諸上座時嘗接手(以下點去十六字),十方諸佛諸善知識垂手處合委悉也,甚麽處是諸上座接手處,還有會處會取好,莫未會得,莫道揔是都來圓取,諸上座傍家行腳,也須審諦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過卻時光,山僧在衆見此多矣,古聖所見諸境,唯見自心,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但且恁麽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底心,向伊道,那個是生滅底心,僧雲,爭奈學人不見,向伊道,汝若不見,不生不滅底也不是,又問,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學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問已是不會古人語也,因甚,卻向伊道,汝甚解,何處是伊解處。莫是于伊分中,便點與伊,莫是爲伊不會問,卻反射伊麽,決定非此道理,慎莫錯會,除此兩會,別又如何商量,諸上座若會得此語也,即會得諸聖揔持門,且作麽生會,若會得一音演說,不會得隨類各解,恁麽道莫是有過無過,說麽莫錯會好,既不恁麽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有個下落,始得每日空上來下去,又不當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會取。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會。拍盲小鬼子往往見便下口,如瞎驢吃草樣,故草此一篇,遺吾友李任道,明窗淨几,它日親見古人,乃是相見時節,山谷老人書。”(《古书画过眼要录》)
署款:“山谷老人書。”“书”字上钤“山谷道人”朱文方玺。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明都穆《寓意编》、华夏《真赏斋赋注》、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