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汽车美容店: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0:18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本博主按:去年为了写“是谁误读了《图兰朵》——普契尼和张艺谋眼中各自的《图兰朵?》(此文已发表于《随笔》杂志2010年第二期),我开始关注起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问题,并一发不可收拾。近日又读了数本此类著作。我发现当年一些欧美人对中国人的一些诟病,在一百年多年后的今天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似乎越来越发扬光大了。就像当年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柏杨笔下的《丑陋的中国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光鲜一样。下面我把一百多年前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些欧美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评价做一些摘要,看看在一百多年前的欧美人眼中,中国及中国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大清国人还有一种造假的本能,这就是,按照英国海关所提供的数据,清国人在每年要纺织成布的170万磅棉花中,要添加30万磅粘土,这样重量就增加了……”

    (博主评述:造假在中国具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本书还描述了一些大街上乞丐是如何通过把自己弄残的骗局来赢得路人的同情。这样的把戏如今更是愈演愈烈。在今天,种种骗局更是靠着现代化的翅膀翱翔在这个“和谐”的社会里:地沟油、染色馒头、达芬奇家具、最高科技奖造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假货、假话、假药……在我看来,中国人在造假这一点上不仅传承了我们老祖宗的光荣传统,更是有了长足的创造性发展……)

 

    “清国人这种考试制度的宗旨无疑是好的,但它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可想而知,一种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制度,无论起初多美完美或符合时代要求,此刻它也决不可能适用于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了。能背诵孔孟的著作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仅仅把一些简单的词句硬塞进一个人的脑袋里,这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人的大脑除了记忆之外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功能,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最大的弊端。”

    (博主评述:如今的应试教育依然是这种教育的延续。它只要求你记住那堆烂东西就行,而且不仅“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而且还增加了“现代八股”,那些陈腐加新臭的东西早已把人的创造性送进了未老先衰的墓地。)

 

    “我们从清国人那麻木、呆板的面孔上看不到任何的想像力。他们的面容从未闪现出丝毫幻想的灵光。他们并非弱智,也不乏理性,但就是没有创造性。在人类智力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世界上最教条、最刻板的人。个人如此,整个民族更是如此;冷漠、艰难脱出既有的条条框框、缺乏进取心、厌恶一切创新和改革,汉民族的这种特性就好象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实在不应该是这样啊!”

    (博主评述:中国人的智商从来就不低的,只是我们把其用在了诡异而阴暗的地方了。比如在造假上中国人堪称世界一流、比如在酷刑形式的发明上堪称举世无双,比如在权术的争斗上更是超一流的……而由此所造成的却是一个极其弱智的社会。)

 

     “清国 向来都通过独裁和冷酷无情的镇压来维持皇权统治,而慈禧太后也不列外,她果断地清除了那些面对她的意志而不肯低头的人。”

    (博主评述:这是必须的,否则怎么维持自己的统治?我们不承认普世价值,认为民主与中国无涉,所以当我们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问过自己吗:我们究竟继承了辛亥革命的什么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