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德: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29:35

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李昌骏 注释
  序
  禅宗牧牛图以前曾经读过白话本与英文本,但是从没把他跟仙道想成一起,似乎这牧牛图颂,在美国日本受欢迎的程度,远大于中国,否则怎么很少听国内的禅门大德提过。前年阅读黄易先生的武侠小说「破碎虚空」,主角学仙的进程用了相当多的禅宗的的牧牛图颂,但书中对主角的进程,大多只言心性上的转变与顿悟,不言调息练气,用仙学的话,叫做「言汞不言铅」,想来作者也仅是魏晋玄学的名士骚客,善演绎玄理而已。
  但这学期上了吴怡老师的课,首次将牧牛图颂的原文仔细看过,此时发觉此图颂简直就是仙道进程的翻版,换了不同的象征,禅宗有禅诗,仙家则有丹诗,禅诗的奥妙在指外之月,仙家的丹诗则隐喻性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仙学不讲当下顿悟,诸法皆空,立地成「仙」,却是下学上达理为一贯,虽是循序渐进,但却也是一超直入。禅宗虽言顿悟成佛,一悟尽透,但也非顿悟前后全不努力,否则慧能何必磨米九个月,顿悟之后,还要跑去猎人队苦修十九年,教人时,却又从念「总净心念般若波罗密多」开始。禅宗之妙,在于师徒心心相映,仙学之妙,则在于师徒阳气浸润。两者之妙,皆超出语言文字与功夫之外。
  禅学之妙在于禅机,禅机有理路,而投机无门,得机在心心相映,此为见诸法皆空,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方能两见真心)而仙学之妙,在于玄关,玄关为沟通阴阳两地的唯一途径,此玄关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非内非外,在内外交感,天人合发,神气充足,自然发生,(似男女的爱情,岂能强求)非是有意可以求得。空与自然、理趣不同,而似可会通。仙学与禅宗,可会通乎?陈撄宁编丹诗24首,第一首即取张拙证道诗,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前四句为仙禅两家通用,为陈撄宁所取)「解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后四句为禅家解数)第24句「打破虚空消亿劫、既登彼岸舍舟楫、阅尽丹经千万卷,末后一句无人说」并设一故事,有来者问陈夫子,末后一句无人说,是不能说,还是不肯说?陈夫子对曰,是不肯说,非不能说,怕学者闻之惊骇,失去对仙学的信心耳。来者曰,先生之学,素以彻底见称,何妨相告,夫子曰,请勿惊骇,有几分信心?来者对曰,绝不惊骇,有十二分信心。陈夫子曰「可以,既登彼岸舍舟楫,再入轮回作众生」,来者默然良久,含笑而退,此亦如禅宗公案也。
  牧牛图颂注解
  1. 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在牧牛图中,将牛比喻成我们的心,此心还没修练之前,发狂发颠,见到可欲可爱,即前去追求,不顾自家身命,故要用种种办法,加以驯服,然此像仙家解数,不似禅宗(特别是顿悟)之解数。
  此第一句,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位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所以广成子要黄帝,无视无听、必静必清(庄子)。
  若是禅宗解数,既以牛(心)为主体,就不会说此牛(心)野性难驯,否则岂不一剑将牛杀了岂非痛快,此非无风起浪乎?但若是北宗解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何还有「忘」字,此忘字为庄子的路数,如能比照仙家的心斋坐忘解,从心息相依(听息),到随息,到神气两忘,便能明白两者轨迹实出一辙!
  2. 初调
  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初习打坐的人特别明白这点,人的心不断向外奔驰情况下,忽然要他停下来乖乖坐着很困难,特别是观察小孩子上课,小孩子往往坐不住,要他坐下来,必定很痛苦。
  牛野性难驯,如果要他乖乖听话,骑在牛背上喝令它往东往西都没有用,反而还会被摔死,此处最妙的是「芒绳幕鼻穿」,用一条绳子穿住牛鼻子,使其往东就往东,使其往西就往西,这条绳子,在仙家就是息,初下手时,将心放在息上,但是心外驰已久,难依于息,因此常常要先配合刻意属息的功夫,或是放弃自然无为式的心息相依,改由控制式用力的吐纳,所以「由得山童尽力牵」
  3.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在刻意数息后,心已逐渐减少游思妄想,慢慢会的跟着息一出一入,虽有妄想,但是还是立刻回到息上。故曰「渡水穿云步步随」。但是心还是要感觉着息,听着息依着息不放,否则很快又会想东想西,神游各处,这功夫刚开始很累,但是做久了之后,渐渐习惯,也就不觉得累。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他日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即此境。
  4.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在经过数息,听息的阶段后,心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野性难驯,而与息混合在一起,但是此时还是不肯进入第二阶段「听之以气」,因为心与息还没有完全混合,丹经把心比做女,息比做男,此时两人在一起,但还在似有意似无意的状态,要他们不分开,还是得「把芒绳且系留」
  5. 驯服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此时已经进入真正「心息相依」状态,若是死死用心守住息,则嫌太过执着,心与息已经不分裂混容在一起,因此使用「听之以气」的功夫,从有知觉状态进入无知觉的状态,因为心与息已经相恋相依,所以人不必再刻意听息与数息。
  6. 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此时应以进入神气合一的阶段,不能称做「心息相依」,因为意识已经渐渐模糊,只剩下一点知觉,呼吸也几乎感觉不到,但是却不是佛家的空寂,而是意识与呼吸都化作两种不同的能量,一者为神,一者为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从听息到随息,感受到造化的微妙。百字碑云「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听无弦曲,听息也,「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从此出乎?
  比照朱子(熹)调息箴: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
  此时已得不宰之功,自然不劳鞭策永无拘了。
  7. 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这里妙处正是睡字,又与仙学的进程符合,从有知觉进入没有知觉,神与气交互团结一出一入,功夫正是任运二字,任其运动,不加以任何干涉,任其「自然蒸发,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倘若一物也没有,任运个什么)。
  在此时,已经进入心止于符、听止于耳的状态,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也就是睡着了,而一般普通人的睡眠,常常有梦境,意识还在造作,此种睡眠,没有梦境,意识整个彻底休息,故曰「睡正浓」
  8. 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此时应当称做「神气两忘」,呼吸、精神都彻底的忘掉,忘记所操持的功法,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倘若不能忘掉,那么道便隐于小成了,笔者修练丹道数年,不能突破,后来一直在研究,功法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我悟性不够,还是老师不肯透露,不知为何就是老是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后来重读庄子,读到此「忘」字,亡心也,心都可以没有,何况道术呢,再想起「忘精神而超生」之句、宠辱皆忘,方才若有所悟。
  9. 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在进入睡乡后,忽然一觉而醒,此时称做「玄关窍开」,称做此时的意识称做「真意」,呼吸称做「真息」,根据「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所述此境为「恍惚杳冥间,先天一气乍然自虚无中如电光飞奔、闪烁,遽然飘来,又像来自虚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莲,踏着漫妙的舞姿,轻盈婀娜,一时空山灵雨,鸟语花香,一灵不灭,一灵独存,间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二重时空」。因此此图采用「独照」,一灵独存也。(很抱歉本人功夫还未到此,但我想皆下去的功夫应该是如此,人在路上,虽未到达目的地,但前面景物,清晰可见,于臆测,这位十牛图作者,也是如此)
  仙道的功夫做到这里,大致上已经上路,一直下去,迟早达到目标,归来犹有一重关,跟「莫后一句无人说」意境颇类似,虽然功成圆满,可惜仍非究竟,因为无论佛、菩萨、神仙、神通广大(如果有的话),都是人做的,只要是人,便对红尘有情,只此「情」字,都是圣贤仙佛都要面对的「一重关」。
  据说,牧牛图本来只有八幅,后来增加到九幅,后来又增加至十幅,不知是否如此?
  10. 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第十图是市场,也就是「再入轮回作众生」之意,「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悟前野花扑鼻香,悟后野花扑鼻香。可惜笔者程度离此尚远。多讲此,就会变成「口头禅」了。
  从张紫阳开始,便开启了仙禅同参的局面,很多学仙无法进步的人,因为执着在有为的功夫上,因此前往禅宗求取突破,在他们进入禅门时,往往把仙学思想带了进去,从禅诗中很少地水火风,却常常充斥着自然景物的描写,可见一般,而也有学仙之前,学习佛学儒家者,因为苦于无法突破,进入仙学,因此丹诗中,也常出现佛学与儒家的语词。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笔者于禅与仙都未能通透,整天忧心冲冲,还是「两忘而化其道」吧。
  参考资料
  陈撄宁《静功疗养法》中华仙学真善美出版社
  洪硕峰《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性与命杂志



三湘四水之潇湘
在线时间
10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17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西江月
  中级站友
  威望:0 操作发表于2003-01-01.15:19:45           
  --------------------------------------------------------------------------------
  禅宗牧牛图是禅家悟后保任的功夫。而此文在第九步才玄关窍开,实是判低了牧牛图。
  --------------------------------------------------------------------------------
  总发帖数: 52 | 来源: 210.77.221.* | 注册日期: 2002-10-07 IP: 已记录
  松影落空坛
  新手上路
  威望:0 操作发表于2003-01-25.20:55:01           
  --------------------------------------------------------------------------------
  十牛图
  ——松影落空坛
  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之方法与顺序。十牛图颂(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收于《万续藏》第一一三册。
  寻牛颂: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所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释佛见明星有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又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始,天性纯良,没有优劣善恶的显著差异。随着此性攀于外缘而过多迷陷,造成贪瞋痴等等的颠倒意识的逐渐侵食。那颗本具圆明的种性被世间的尘垢掩去了昔日的光辉。修行者初入道中,有如拔草寻迹,海中捞针般地费尽千苦(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道家有三千六百门,每一门又含一万小法……)终因法不得当,而难见真踪,自性迷暗而造成碌碌无为,精疲力殚。
  枫树蝉吟:秋霜染叶红,晚蝉悲天寒。一派萧瑟景,何处是春机?大多数人不知涵养本元,将先天真元过早殆尽,浓雾锁潇湘而命至晚秋之景,油尽灯枯之兆,无力回天之忧。
  见迹颂: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修道者当寻本源而逐流。须知:流是源之出,源是流之入。出入一体,返流归源。想见牛吗?不知其所踪时,就要先了知它的习性,野牛不驯服,它终要吃草来维持生命……。所谓“知已知彼”。想见道吗?如是行。名有为法。因与无为对,权巧名有为。
  水边林下:水为坎,林为震。肾属阴水,主精。肝为阴木,主血。坎为一三爻为阴,震是二三爻为阴。精血和合,血盛而气盈。常说:血气方刚。此乃阳长阴消之兆。卦相为兑卦,一二爻为阳爻。兑为金,肺属金,主呼吸,调运气机。起筑基固堤、救护命宝之功。
  水盛芳草绿,林青颜色娇。家牛贪鲜蕊,处处留踪痕。
  辽天鼻孔:古语名祖庭。意为呼吸间。
  见牛颂:
  黄鹦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此为闻法而修学之功。涵养本源的结果,就是冰消雪化又逢春,天光融融翠鸟啼。风和日丽璇玑转,柳岸芽青现端倪。
  阴阳和合后,从身体上就会有变化。日暖风和表明身体气息均匀,阳气开始充盈,而身体如沭春风。寻牛时用枫树表示身体的衰微,而现在已经演炼成为知春而吐绿的柳树。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净瓶里,为何是柳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柳为卯边木,卯日,为日出之时。此处为见明而得明,在五行中,则为金生水,水生木,肺主呼吸为金,呼吸调运肾气而滋长元精,元精与血之气和而精气充沛。这就是道家的:炼津化精,炼精化气。精气旺盛,自然神明现。
  佛宗炼性,道家修身,性命相济,法法归中。
  得牛颂: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荒芜变通途,神归舍全,身心康健。然而如此修持却不能了却生死。只能起到延续生命、强心健体的初步。性之习气未改,心平时如入青云,心乱间如堕暗室,不能很好的控制本心。此处是修禅、修道、修行的一个阶段。闻道易,行道难;行道易,见道难;见道易,守道难;守难易,归道难。此时不能放松。
  如何用功夫?请看下偈。
  牧牛颂: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鞭锁无拘自逐人。
  戒律是行为约束。是身心不外驰而得中的手段。以精进心行不戒之戒。行道时,处处归正,可依八正行来检醒自身。念念记挂系得牢,亦步亦趋归纯和。此为悟后调心阶段。如不加以防范,如雨过莓苔润,春来草自生。道宗名此为“长养圣胎”阶段。此时还需有为法来调控心识。使其平和而达处事而不惊的自在境地。
  骑牛归家颂: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牛归家,喻脱离情识妄想之羁绊,骑本具之心牛,归还自心。此阶段修持者从有为法而渐入无为之修。不必过意追求外在法,而返观内照本源。何处见道?道在目前。内观返照得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不失不得”。因修持功夫而抛却世间享乐、亲情、声名等等。然而却能超凡脱俗,而出离苦海。
  羌笛声声送晚霞:道家指此阶段为河车搬运,肘后飞金晶等。
  一拍一歌:指胎息启动而造成的身体隐动。这也是天人相应之初体现。
  知音何必鼓唇牙:获得真元归性海已无需用外在法(调身、调息、调心之有为法)。一切如渠成水到。
  忘牛存人颂: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圆觉经》云:“种性非佛也,炼之而后成佛者,以有佛之性也。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盖金矿非金也。销之而后成金者,以有金之性也。”
  从这个比喻中,可得见,行之有效的修持不可忽略。人的种性不是佛,必须通过历炼修持而成佛得道,这是因为众生本具有佛性。如同炼金去矿之相。说明金矿并不是金子,经过加工提炼而成为金子。融化本身并没有金子的性质,融化后能成为金子,是因为金矿有金子的性质而通过融化而造成的结果。
  此阶段为道家炼气化神,而性光融融的自在觉照层次。
  人牛俱忘颂: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孙佗罗尊者云:“世尊教我,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偏成虚静。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归十界,得阿罗汉。”
  此阶段名真空炼形,炼神还虚之地。
  到此时,才真正的感受到般若味浓的真实境地。会么?
  笑人一气相呼吸,以法追来炼形质,窍窍玲珑五蕴空,霞光万道过天碧。
  红炉焰上争容雪:红炉:道家谓上丹为祝融峰(古时司火之神名祝融)。密宗为顶轮。灵热产生的明点至顶时形成菩提月液。此雪不可与初修时见到的慧光相提并论。如日光与烛光比。
  返本还源颂: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返复者,回机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人之本初原自虚无中来,虚化为神,神化为气,气化为形,顺则生;今形返为气,气返为神,神还于虚,此为逆则仙。
  庵中不见庵前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觉而不受,名定。又名三摩地。道家又把上丹田处名三摩地。想想何意?
  水自茫茫花自红:节选三丰真人之“无根树,花正红,摘尽红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唯此红光是至真,别无他法,故三世诸佛依此知而得无上正等正觉。
  此阶段修行者身心会有大的感知,这也是第二句为何若盲聋的反应。此不贽述。
  入廛垂手颂: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佛光]
  本体虚空超三界。即已得金,不重为矿,经无究时,金性不坏。名金刚佛性。
  毗卢顶上行,寂灭海中戏。奇哉此妙门,佛祖曾授记。
  五祖弘忍云:一佛二佛千万佛,总是自心无别物。昔年亲种善根基,今日依然得渠力。
  此前曾在此对明普照禅师所作“十禅图”作过注释。今对宋代廓庵师远所绘“十牛图”加以评点,只属个人见地。个人认为,宋师远禅师更超绝物外一些。因此“十牛图”的意境与实地功夫远超于“十禅图”。如若有时间,请读者自审。
  如有错谬,请指正。
  --------------------------------------------------------------------------------
  总发帖数: 1 | 来源: 219.232.247.* | 注册日期: 2003-01-25 IP: 已记录


2003-3-17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这个贴子最后由如一在 2003/08/07 10:24pm 第 1 次编辑]

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
转贴:十牛图颂
时间: 2003-08-01
A.十牛图颂
所谓十牛图,就是以十幅图画,表现一个修行者,像一个牧童一样,如何把自己本来风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显现出来,把烦恼执着逐渐克服,发挥自然妙用的化世功能。这虽不是每个修行者,都会经过或必须经过的十个阶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修行过程的一些消息。
1.寻牛——图中画着一个人,手里拿着牛绳,奔向郊外,寻找他的牛,但他尚不知牛在何处。此是吾人发觉了自己被困于烦恼虚妄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自性之牛,也就是对于见性开悟的事,已经有了追求向往之心,开始用功修行的阶段。其颂文,即是用心修行的情况,是这样的: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寻,但闻枫树晚蝉吟。
在这阶段的修行者是很苦闷、很急躁的,往往会发现比未修行时的烦恼更多。
2.见迹——图中的人,渐渐发现了他的那条自性牛的足迹。此系吾人在看经闻教,依经解义之后,确信自己必有尚未发现的佛性在,更会从修行之中,感觉到自己决定有开悟见性的可能。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坡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朝天鼻孔怎藏他。
这是说在水边林下苦修苦参之后,时断时续的妄想心,渐渐平静,便相信自己在妄想完全断绝时,自性之牛,定然显现。
3.见牛——图中的人,循着牛迹的方向走去,听到了牛鸣声,也见到了那条牛的后半个身子,显现在一棵大树的侧面。此即依照正确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知见修行之后,达到了见到自性之牛的目的,但尚未能掌握控制这个开悟见性的情况,只要稍有干扰,这条清净无染的心牛,又会被妄想杂念的草业染及树林所遮掩起来。颂文是:
黄鹦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林头角画难成。
这是说,妄想杂念渐少渐灭,心念宁静,渐渐清明,所以毫无疑问地自信已见到了自性之牛,但对这条心牛的面貌,尚无法清楚地看得分明,而且随时尚有再度被它走失的可能。
4.得牛——图中的人,已把绳索,牵住了牛,但是牛性还是很野,企图挣脱牛索的控制,所以牧牛人必须加以鞭策和调服。这是说修行者虽已亲自证悟了自性的全体,但其由于烦恼的习气以及环境对它的诱惑与影响,依然存在,唯恐再度回复到未悟之前的情况中去,所以要更加精进地策励用功。颂文是: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绕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这是说,用尽了力气来修行,好不容易总算是开了悟,见到了自性,但是仍有强大的烦恼潜力,一时间不易清除,好像是从烦恼的深谷之底,好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顶上,有时候仍有烦恼的烟云,笼罩到你的停身之处一样。
5.牧牛——图中的人,小心翼翼地拿着牛鞭,据着牛索,控制着一条野性未服的牛,如有一个疏忽,这条牛仍有走向路边的田里偷吃几口五谷庄稼的可能。此是说明吾人在开悟之后,不可掉以轻心,不要太高兴,必须小心谨慎地继续不断地,去做调伏烦恼、收摄妄心的工夫,否则,烦恼未除,随时仍会有贪、瞋、痴等的事情发生。颂文是: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霸锁无抑自逐人。
如果不能以戒慎恐惧之心,来照顾自己已经得到的悟境,很可能仍会回到旧日的烦恼之中;如果把自已已得的悟后心境,照顾得很好的话,戒律的规定与禅定的功力,便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修行者的日用物了。
6.骑牛归家——图中的人,骑在一条已经驯服的牛背上,将牛索轻松地紧在腰间,双手拿着横笛,吹奏着悠闲的牧曲。这是说明经过一段时日,做完调心的功夫之后,烦恼妄想,已经完全被修行者调服,心头不再有染污的妄念蠢动,乃是一片纯和明朗的景象,渐渐地回到纯净无染的心境中去了。颂文是: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中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修行者到了这个阶段,渐渐地走向不生不灭的自性的老家,一路上心中明明白白地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心和自然环境的存在,那些经过五官而被感受到的每一种事物,无不充满着用语言无法形容,也不必用语言来描述的佛法的深意,真是有情无情皆吐广长舌相,有声无声无非天鼓妙音。
7.忘牛存人——图中的人,已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忘却了他已经骑过的牛,非常自在舒适地坐下来。也就是说,修行者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住定,无烦恼、无是非、无妄心可调,那个可调的妄心已经不见,真的已到了六祖坛经所说“憎爱不开心,长伸两脚队”的程度。此时,烦恼心没有了,没有烦恼的那个人,他虽已经没有外境和内境的分别,也没有烦恼和菩提的执着心,但他尚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个主观的自己存在,颂文是:
骑牛人已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自性本来清净,一旦妄想心消失之后,清净的自性立现,既是绝对清净便无一物可见,所以当自性呈现之后,自性这样的东西是不可名状的,因为普遍地存在于内及外,正如鱼在水中,不觉有水,人在空气中,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此时无妄心之牛可牧,所以变成了心中了无一事可做的人。
8.人牛俱忘——图中只画一个圆圈,圈中空无一物,牛不见了,牧牛的人也不见了。牛是自性,人是体验到自性的修道心,既体验到自性的普遍存在,便消失了对于自性的相对之感受,进入绝对的完全统一的心态时,各别的主观意识也跟着消失,所以既不见牛,也不见人,无宾无主,宾主浑然一体,那只是一种充实、满足、究竟、彻底的存在。凡夫圣者无足迹,众生与佛悉皆空,没有烦恼可断,也无菩提可成。颂文是:
鞭索人牛俱属空,碧天廖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阶段,没有信息可以互通,因为根本用不到心思度量,也无法用心思度量来表示它和说明它,名为不可思议的境界。
9.反还本源——图中画着一尘不染的翠竹与黄梅、青山及绿水,表示绝对统一的定境。反照现实的生活,心虽不动而智力湛然明澈,朗照一切而不为任一事物动烦恼心。春来百花烂漫,秋到千山红叶。月白风清,心如明镜,映照万物,而不变其清净的自性。一切万物,亦无非是本然清净的诸佛法身。颂文是:
反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图中有客观的景物,没有主观的人,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却已不是未曾用功之前所见的山和水,山和水虽仍相同,却已没有会被山水景物打动心念的“自我” 了。既已不会因了声、色而动分别执着的烦恼妄心,所以如聋如盲,视可见却不动心,听可闻却不动心,食之其味不动心,庵前庵后的花红水绿,也只是自然景物的自然存在,既不拒之于心外,也不纳之于心内,此即面对森罗万象,于心了无罢疑,所谓解脱、所谓自在,由此可以略窥消息。
10.入廓垂手——图中画一个洒脱自在而提着一双布袋的和尚,面对着一个瘦弱贫苦的乞丐,和尚作布施,乞丐求布施。这是说明修行者于成就了道业并且得到解脱自在之后,便会自然生起广度众生的大慈悲心,这是向上自求解脱之后的必然结果,不假意志,不循理想,不是为了什么使命,只是自然地从个人的修行生活之中,走向协助他人的行动中去而已,所以在其本身不名为救世化众,只是一种出自天真的游戏昧。颂文是:
露胸先足入廓来,抹土涂灰笑满思,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这完全是一幅表现天真自然、洒脱自在、不拘形式、不着俗仪的神通妙用的图画,脱俗而不厌俗,入俗而不着相,充满了大解脱、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的活力。禅宗不以一般所说的神通为然,但是你如一旦能从烦恼的束缚之中,得到连根拨出的大解脱之时,不著一切人我、善恶、凡圣、染净等的分别相这际心得自在,身体也会自在,身外的一切也会由你自在地转变它们,所以,顽石能够点头,枯木真会开花。这不是神仙的咒术,也不用神通秘诀,只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这以上的十牛图,所表现的悟境的阶段及其现象,是我根据图形及颂文而作的叙述,大致可供渴望知道悟境是什么的读者作一个参考。事实上开悟层次,乃是因人而异的,十牛图所示的,不一定就是一个标准的次第。因为有的人一悟再悟,悟上数十次,乃至不知其数,可能每次的悟境程度都差不多,只是一次一次地重温以前曾经得过的经验,有的人初悟与再悟,就有了浅与深的感受,多数的人初悟不会太深,有些善根深厚、根机很利的人,初悟就可能悟得相当深。
如一(山人):道心都无,分别不见,菩提没烦恼;诸法皆同,幻化何分,生死无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