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会市貔貅吊坠:【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05:56




【易经解谜】35.《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  

 

 

 

在《易》经研究中,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在当代只有任继愈、高亨、张岱年等一些为数不多的学者,注重从哲学理论上对《易》经进行研究。从古至今的不少学者,则是从卜筮的角度对《易》经进行研究。有的为了一口咬定《易》经自古就是卜筮书时,还纷纷引《周礼》中“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之语,依之作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的“历史铁证”。然而,当探讨《易》经的起源之时,这些学者们就闭口不谈《周易》之前的《连山》和《归藏》了。甚至,还依传世的《归藏》卦名有许多不与《周易》相同,而认定《归藏》为“伪书”。这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直到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的帛书六十四卦出土,人们发现帛书中有许多卦名不与《周易》同,反与《归藏》相同之后,这才认识到《归藏》不伪的问题。所以,学者对《归藏》卦名与《周易》作对比研究,其注意力也就只在於确定《归藏》“伪”与“不伪”的问题上,除了李学勤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归藏》与《周易》卦名进行研究外,就很少有人作源流性的更深入的探究了。如此,对《易》经源流之考就被忽略。那么,《归藏》中的卦名,又是为什么有很多与《周易》不同呢?依我对其研究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文字发展的历史制约所形成

 

我们已经说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八卦卦画是在中国历史上尚无文字的遥远历史上创造出来,用之以为中国古典哲学之载体,进行道理传授与传承的。其卦名卦辞等所有文字部分,是在有了文字使用之后的历史上才添加上去,作为对卦画涵义进行解释而有的。中国文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走过了一个由简到繁、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正如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秦汉以来的中文比秦汉之前就丰富得多,而钟鼎文与甲骨文又有着很大不同。历史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归藏》是轩辕黄帝之际的《易》经,而《周易》是周代以来的《易》经,中间相隔一千六、七百年,其卦名因受文字发展制约而有所不同,是很自然的事。

 

     例如,《周易》之《随》卦,在《归藏》称曰《马徒》,这就是因为商代以前无“随”字而造成的。在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中,有“马”字,有“徒”字,却没有“随”字;再如,《周易》之《临》卦,在《归藏》名曰《林祸》,也是因甲骨文中有“林”、“祸”二字,而无“临”字。因此,《归藏》卦名中之“林”就具有通假的性质。但是,若单用一个“林”字为卦名,就极易造成误解,因而附加上一个“祸”字,表明了“林”字之用具有靠近、将要到达的意义,而非指森林;《归藏》中的《员》卦为《周易》之《损》卦,《兼》卦为《谦》卦等,都属於受文字发展所制约而形成的卦名不同。 

 

(二)由历史膈膜而造成的卦名更改

 

历代多数学者以为《归藏》乃黄帝时《易》,流传於五帝、夏、商、西周时期,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今观《归藏》残存爻辞,文义古奥,语言简洁,全为韵文,毫无吉凶祸福之类占卜用语;从卦名上看,既有以畜牧渔猎经济生产而命的卦名,又有反映女权制向男权制过渡的卦名,更有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农时节令、以及预防畜牧业、农业自然灾害的相关卦名。其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周文王为推行“神道设教”愚民之术,利用古《易》而搞卜筮,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撰写《周易》,由於历史的隔膜,不知古卦名的确切涵义,就更改了不少卦名,这是造成《归藏》卦名多与《周易》不同的另一个极重要原因。如:

 

《归藏》中有《荧惑》一卦,而《周易》的作者则将此改成了《贲》卦,其卦名之改就大走板眼。此卦画上为《艮》山,下为《离》火,两卦之重所构成的是“山下有火”之象,《归藏》命此为《荧惑》,这一卦名之命不仅十分形象、贴切、俏皮,而且也体现出命此卦名者,具有极其丰富的天文学知识,甚至他本身就是位天文学家!“荧惑”,是中国古代对火星的一种形象性别称。因为,火星是一颗火红色的行星,由於其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偏心率较大,近日点和远日点相差四千二百万公里。如此,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火星,就出现了很大的明暗变化:其最暗时为+1·5星等,其最亮时为-2·9星等,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要明亮许多。因此,人们就感到火星时明时暗,荧荧似火,具有使人迷惑的神秘性,因之,就给火星又起了个十分形象生动的外号:“荧惑”。人之远望山下之火,一因空气流动对视觉造成的影响,二因山火燃烧受可燃物、地形、风向等多种因素制约,亦体现为时强时弱,人们远望山下之火,也如火星一样时明时暗。荧荧闪动,故命称“山下有火”之象的卦名为《荧惑》;而《周易》的作者则将此卦名更改为《贲》卦。“贲”是装饰之义,“山下有火”与装饰,实在是没有多大关联。至於其“柔来而文刚”的《彖》辞,以及“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的序卦之说,则更是令人感到牛头不对马嘴了。

 

《归藏》中的《分》卦是依一年四时中“分至”重要农时节令而命称的卦名。因为该卦卦画“ ”上卦为《震》,下卦为《坤》,震为雷,坤为地,所构成卦画乃春雷震动大地之象,按大象而命称此卦卦名为《分》,是非常贴切的。“分”,即“春分”。黄帝之时,极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很好地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是时,为了达到顺天时,相地利,依时而树,黄帝专门组织羲、和、鬼臾区、大挠、容成等,依天文观察研究成果制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曆法,依二分二至点为基准来确定一年之中的二十四个农时节令。《尚书·尧典》所载唐尧之语,实则是此历史经验总结。该卦的“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之《彖》辞,正是此卦象、卦名的本意。然《周易》的作者用古《易》为占,将卦名改作《豫》,“豫”字虽亦含有“预”义,但毕竟它又可作“大象”、“安乐”、“巡游”、“迟疑不决”等义解,这样的卦名更改,是远不及《归藏》的。

 

《归藏》中的《蜀》卦,《周易》的作者改成了《蛊》卦。此卦卦画之中,上卦为《艮》山,下卦为《巽》风,相重后的大象“ ”是“山下有风”。此卦原名之命,是总结了“春末颳黄风,必起毛毛虫”的自然规律,以及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而命称的,意在指出春天无雨,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就会发生虫害,以提醒人们预防之。“蜀”字在甲骨文中,也正是活灵活现的一条毛毛虫形象“ ”①。《说文》言:“蜀,葵中蚕也”。《尔雅》云:“似蚕而大”;《诗》曰:“蜎蜎者蜀”。然而“蛊”字,在甲骨文中则表示盛放食品的器皿不洁而生虫。而其字形为“ ”、“ ”②,如今天人们所说的细菌之类。食器不洁,盛物食之,腹中生虫,肚子大而人瘦,谓之“蛊症”;蛊,又引申作扰乱人心,如“蛊惑”。依卦象而言,“山下有风”命称曰《蜀》卦实比改作《蛊》卦贴切。因为这“山下有风”,与食器不洁毫无关係,和蛊惑人心更是牵扯不上的。

 

《周易》的作者由於不瞭解历史,随意更改的卦名不少。如将《归藏》中的《夜》改作《姤》,将表示天下大治、小治的《大毒》、《小毒》改作《大畜》、《小畜》等。 

 

(三)卦象相同而从不同角度作说的卦名更改

 

     《归藏》中的《諴》卦,《周易》改作《益》,都是以上卦为《巽》,下卦为《震》,六二、九五两爻阴阳各在正位,有人君谦和而施仁政,人民由此喜悦,阴阳相感,上下和协,国家与人民都从政通人和中大获其益的象征而命称卦名的。只是,《归藏》的作者重视人君谦和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故命此卦曰《諴》卦;而《周易》的作者以谦而受益之理改作《益》。两个卦名区别不是太大;《归藏》的《大明》在《周易》为《中孚》,此卦上卦为《巽》,下卦为《兑》,巽为顺,兑为悦,其卦象为治国者行顺道:“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良温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③,顺道之至,彰明之至,故命曰《大明》;而《周易》的作者,则是依此卦画中上下各有两阳爻,中为两阴爻,具中虚、中正而有孚信的象征而称曰《中孚》。象这类依卦象认识一致,而从不同角度命称不同卦名的例子不少,如《归藏》的《耆老》卦,《周易》作《大壮》,《归藏》的《称》卦,《周易》改作《升》卦…… 

 

(四)为使《易》经神秘化而作的卦名更改

 

八卦之始作,以及《连山》、《归藏》的作者们,是欲使中华大道播之於天下而明民,以推动社会文明化之进程;《周易》的作者借《易》卦搞卜筮,“神道设教”,目的是为了愚民以治,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目的不同,作法便異。故《周易》的作者在各方面内容上都努力使《易》经走向神秘化。在卦名更改上,自然也不能例外。如:乾“ ”卦,以其初分阳卦而象征“天”,自重之后,其义不变。其所体现的是强健、有力、奋进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此卦象要表达的哲理。此卦在伏牺始创八卦之后,或直命为《天》,或谓之以《健》,若如此,则《彖传》中的“大哉乾(天)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指时变)乘六龙(指六爻)以御天。乾(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换“乾”为“天”,读起来就会显得明白、易懂,极有助对卦象、卦德、道理的理解。所以,帛书中此卦名“键”当为“健”字之误书。然《周易》的作者,则取乾湿之乾而读作ɡiáh。

 

坤“ ”为八经卦始生卦性阴阳中的阴卦,故以法象而为大地,自重之后象征不变。“地”字,产生历史较晚,故《归藏》中卦名为《 》,“ ”当是“舆”的異体字;帛书六十四卦卦名、《繫辞》、卷后佚书、汉石经等,都为《川》卦,只有今通行本《周易》作《坤》卦。查“坤”字亦为晚生之字,今所有“乾坤”、“乾元”、“乾宅”、“坤宅”、“坤造”之类语辞,都是在《周易》更改卦名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就连战国时代以前的典籍,这类语辞都很少见到。

 

震“ ”卦,是阳始交阴而形成八经卦之一,自重之后其卦象不变,在自然界的四时之变中,阳气始生而与阴气交感激荡,响则为春雷。故在《归藏》中卦名曰《雷》,传世本书作“釐”乃同音笔误。因古文字中早有“雷”字,无须假借。以雷为象,合於“天地定位,风雷相薄”的立卦大象原则,卦辞之中的“震惊百里”,正是卦象、卦名的明确原义。而《周易》的作者则改作《震》卦,此虽去“雷”义未远,然却不若以“雷”为卦名而意义显明。

 

坎“ ”卦是阳交阴而产生的第二卦,天地阴阳相交,自春雷震动大地之后,就该是雨水出现了。甲骨文中的水字“ ”,就是由先於文字之创的这个卦画稍变而象流水之形以为字的。由於有了“水”而才有生命的出现,才有万物生长,万紫千红,物种繁多,蓬勃发展;也由水的出现而生灾变与险难,人类生存的奋斗就是要有行险犯难,克服困难,变不利为有利,化险为夷的唯物辨证精神。八卦的始创者,是於此卦卦画虽外阴有险难之困,但中有阳刚为心志,於是,就通过此卦之象来强调和传达唯物辨证的哲学道理:“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但“险”乃晚生之字,古无险字,故《归藏》中此卦名曰《荦》,“荦”读luò,此或即由甲骨文中“ ”或“ ”演变而来,以牛落陷坑或落水沉没为险。在汉石经中,此卦名为《欿》,欿指陷坑。《周易》作《坎》卦,坎指低洼之地,如沟坎。改作《坎》卦,去“险”之本意较远,客观上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卦象的哲理义涵。

 

艮“ ”卦是阳交阴的第三卦,此依法象而定其代表“山”,自重之后其象不变,中国上古处於畜牧和农耕初期,是在浅山区及丘陵地带发展生产,故其时之人依“山”为生存之根本,故命此卦曰《根》卦。传世《归藏》误“根”为“狠”,《周易》的作者为使《易》经神秘化,而将“根”去“木”留“艮”而作卦名。今人见此卦,已很难与历史上畜牧和农耕初期以山为生存之根产生联想,也难知道《艮》卦原为“根”义了。

 

     总之,《归藏》与《周易》卦名的不一致,是《易》经在其产生之后,於历史传承中发生的一种演变之体现。这种卦名上的历史演变,有的与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关,有的是后世不知上古社会生产、生活、社会观念而产生了历史膈膜所造成,更重要的则是《周易》的作者,利用料学经典搞迷信,“神道设教”,竭力使《易》经从形式到内容都走向神秘化而造成的。

 

——————————

①  一期《合》二六四、三零一。

②  见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经·十六经·顺道》。

③一期《邺》一·四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