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徽教育集团教师招聘:【易经解谜】23.“道德”一词原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55:56




【易经解谜】23.“道德”一词原指什么?    

 

在《易》经中,“道德”二字的使用频率极高,以今本《周易》而言,“道”字之用在九十次以上,“德”字的出现至少有六十几次。我们在《“道”之所指为何义?》一节中已经说过,“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名词,随文义之需,分别指事物变化规律、法则、宇宙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那么,“德”字是因何而造?以“道”与“德”相联成词,其原词的含义又是什么?明白了这些,对於研究《易》经,正确地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德”“得”二字在字形、字义方面的異同:

 

“得”字在甲骨文中是手持货贝於街口的图形“ ”①,它所反映的,正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②的历史情形,手持货贝表示的是有形物的获“得”。而“德”其原意也是“得”到的意思,只不过,它特指学“道”而有心得。由于这个“得”所得到的不是有形之物,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道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但却能使人变得聪明、能干、可以趋吉避凶、办事能获得成功机率增高,可以修心养性、行不越距,因而受人敬重的一种无形之得。那么这个与有形之“得”音同、义近、但字形须異,以相互作严格区分的字,就是“德”字。

 

中国的文字(今习称“汉字”)是写实性很强的、由线条简练的图案画组成,在形、音、义表示上十分明确的一种文字。这无形之“得”的字,又是如何来创造呢?首先,是保持了得字的偏旁,然后在有形与无形上进行区别:学道(哲学)首要的就是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于是就画出一隻眼睛及其目光,这样就成了最初的“德”字了,如“ ”③。此后,人们大约觉得学道而掌握客观自然规律,光有仔细的观察还不行,还必须要观察事物的目光专注,究其变化於始终。更要用心思索,也就是要有总结、分析,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体悟过程,才能学道而真正有所得。所以,又给“目光”上加了一个“焦点”,如“ ”④。并且此后又在“目光”之下又加上了一个“心”字:“ ”⑤,这样,学道而有心得体会的“德”字,就与现在我们使用的“德”字一样了。

 

“德”字之所造,原本就是为与“道”字相联组成中国古典哲学上的一个专用词“道德”而造,指学道而有心得。德者,道之蕴,道之蓄,道之积。物得道而以生,事得道而以成,人得道而以聪明睿智:能通事物之理,能知自然之变,能与天地合德,能与四时合序,能与日月同明,“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之谓也;权出于法,法出于道,道蕴于物理自然。精研道,厚积德,方可以心正、言中、行为有理而不偏。心正、言中、行为不偏,乃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使天下治之安。故中国古典哲学,从其一开始,就把以“道理”为指导而修心养性,看成是第一要务。因为只有很好地修心、养性、正身,使自己的言行符道合法,才能够整齐家庭,才有可能去做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事业。

 

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一切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

①  《前》八·一三·三、《京人》二一一三。

②  《周易·繫辞》。

③见《京人》八七六及五一反面。

④辛鼎。

⑤毛公鼎、孟鼎、叔向父敦上的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