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监狱地址: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0:31
 

起步之路如何走

——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胡育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梅仲荪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它一直关注着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近廿多年来,对0~3岁新生人口的早期保教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并加大了研究的力度。这是旭日东升的朝阳事业,需要我们给予回顾总结和反思研究,以利其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一、上海关注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这一研究从上海解放到今天,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20世纪50~60年代,为婴幼儿研究开始引起注意的时期
早在1950年,宋庆龄在上海创办中国福利会时,她已经考虑到对妇幼保健工作要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她于1956年在致国际友人的信中再一次强调:妇幼保健工作是一项全新而又复杂的事业,要在高技术水平上来从事这项工作。为此她要求中国福利会制定一个长期的研究规划,来开展妇婴幼儿的早期保育事业。那时,中国福利会下属的保育机构,开展了《一岁半到三岁半儿童注意和记忆的调查》,对婴幼儿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和三浴体育锻炼的科学研究和兴趣游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这对促进婴幼儿早期身心健康和保育研究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20世纪70~90年代,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对婴幼儿早期研究呈现了关注热点,出现了广泛参与研究的新时期
  心理学界由华东师范大学朱曼殊教授从1978年起,对1岁11个月的婴儿的口语发展进行了持续八年的研究,撰写了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学术专著;同校李丹教授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对乳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的身心发展进行了专章分析,对婴儿早期依恋、害怕和焦虑等情绪作了专题研究;同校缪小春教授负责牵头翻译了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撰写的《儿童发展和个性》一书,详细介绍了当代科学对胎儿期、出生最初两年、出生后第二年和第三年以及婴儿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述三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上海以至全国开展婴幼儿早期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上海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马佶如和上海曹阳街道医院医师合作开展了1个月~6岁正常婴幼儿智力调查,他们早在1978年就编制了一套从1个月到2岁正常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标准。当时调查结果就发现:两岁前后是婴儿发展的重要时期。
  医学界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王永年等医师写了
39324名0~12岁儿童健康素质调查报告,其中有0~3岁分月的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的体格发育值和有关智能测试报告;上海医科大学刘湘云教授对0~3岁上海郊区婴幼儿的能量及营养素等问题进行调查。上述研究报告,在1993年7月北京召开的中国儿童发展与家庭国际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从家庭教育角度,率先关注这一问题的是上海市儿童和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它们于1992年向市政府提出:上海市
九五期间家庭教育指导的目标规定为:到2000年95%以上的0~14岁儿童家长要接受科学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系列知识的指导。接着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和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于1996年联合申报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指导研究课题,于1997年被列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这课题针对上海市20万左右的0~3岁婴幼儿中有80%未进入教养机构而散居于社区,而对这些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工作又十分薄弱,为此,这课题研究重点为依托社区开展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指导研究。这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使实验点的组织管理者、指导者、家长和婴幼儿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研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础。
  1998年市妇联创办了
亲子学苑,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热情欢迎,它成为一所双休假日的特殊学校,使0~3岁婴幼儿得到情趣浓浓的亲子游戏,使年轻父母受到了现代科学育儿的指导,这一创举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及时出版了《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和《现代科学育儿答疑》等普及读物,体现了教养结合,实用性很强。这读物在上海以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世纪之交(1998~2002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政府部门的重视,上海对婴幼儿成长的早期研究进行了规格性提升的时期
  受到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影响,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将教育关注点向两头延伸,使教育更加完整,人的发展更趋完善。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前教育国际协商会议上提出的那样:学前教育要下伸到0岁,它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保育、教育活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及时把握了这一教育趋势,迅速组织力量,由周卫研究员牵头成立了
上海市0~6岁新生人口优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率先对0~6岁新生人口优质教育开展了综合性研究,并于1998年向市府、市教委提交了《上海市0~6岁新生人口优质教育研究和发展规划》报告,这报告一万多字,它提出了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上海必须要建立从0岁开始的连续一贯的学前教育新体制,以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大潮流。还提出:必须从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托幼机构、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的早期教育体制转变;必须从划一的模式化的早期教育向多样化、个别化、个性化的早期教育新模式转变。为此,建议依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建立上海市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实验性、开发性的研究任务。为推进0岁工程发挥作用,这报告引起了市府和市教委的重视。
  1999年5月,上海市政府下达了“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此文明确提出:0~6岁的学前教育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0~3岁婴幼儿的保育工作由原卫生部门为主管转为由市教委主管,卫生等有关部门要给予配合。此文还要求形成0~3岁婴幼儿在内的新学前教育体系,要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1999年9月,由市教委牵头成立了
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研究课题组,课题报告提出要关注国际早期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应用研究与成果开发和推广研究。当时成立了若干分课题组,开展了个案家庭和社区服务0~3岁教养机构、以及文献资料研究等工作。这课题在进行了三年预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2月,正式立项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这为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在这期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为这课题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包括2001年10月编印了55万字的《从零岁抓起
——0~3岁婴幼儿关心与发展文献研究》,本资料收集荟萃了近10年来有关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在2002年5月,又编印了《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文献追踪研究》第一辑,约20万字,有宏观视野、脑科学与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教养等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普教所还参与组织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发挥了研究机构专业研究工作者的引领和组织的功能。
  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医学界、妇联及有关实验区、实验基地与基层园所、民办早教中心等有关方面,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张明红老师在走访了上海市87户0~3岁婴幼儿家庭的基础上,撰写了《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报告》。上海师大心理学教授顾海根、岑国桢、李丹等撰写了
2岁儿童的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的专题报告。
  虹口区教育局在
3岁以下特殊婴幼儿家教指导2~3岁幼儿第一反抗期期教育方法研究等方面,颇有成果,并多次获奖。各区不少街道社区在这方面也富有创造,如闸北区北站街道、卢湾区打浦街道、徐汇区湖南街道等在对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科学育儿、亲子游戏等方面的指导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又如徐汇区紫薇幼儿园从1997年率先开展了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这基础上他们撰写的《启始之路——0~3岁婴幼儿活动方案》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上述研究前后经历了50多年,它呈现出下列四个特点:
  1.研究起步较早。这不仅指解放初,中福会妇幼保健院就开始重视婴儿的保教研究,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岁月中,上海市教委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0~6岁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前后进行了长达15年的准备研究;上海市教科院也率先组织力量,于1998年提交了有关专题研究报告;市妇联、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等群众组织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它们所创办的亲子学苑、亲子俱乐部在全国处于先行者的行列。
  2.研究起点较高。在研究进程中,市教科院向市府提交的专题报告就提出要立足于21世纪对未来新生人口的高素质的需求;立足于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于上海建设国际一流城市对基础教育水平的要求。在后继的研究报告中,还一再提出上海要在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从0岁开始着手建设学习化城市和学习型家庭,让家长在哺育子女中使自己也得到同步成长,使新生儿从降临人间起,就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
  3.多方协作研究较好。0岁工程是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展研究中,统一协作显得特别重要。上海在这领域的前期研究中,就十分重视各方协调。单就
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市政府就协调了九个部门,其中包括市教委、市卫生局、市国资办、市计委、市建委、市编委、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劳动保障局等有关单位。在实际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中,市教委基教处和市教科院就联合了华师大学前教育系、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儿保所、市妇联、上海市二医大附属儿童医学中心、中福会以及各实验区、实验基地的方方面面,大家同心同德地开展协调研究,定期交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目标一致。这为外省市的同行所羡慕。
  4.专业研究工作者与群众性参与研究者之间结合颇有特色。这领域研究中的专家有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社会学、儿童保健医学和脑神经生物学等各方面的教授直接参与研究,他们非常热心、热情和热忱,不仅无私地奉献了他们的智慧才能和研究成果,而且还参与群众性研究队伍的专业培训、咨询和临床指导。而群体性参与研究者有实验基地幼儿园、托儿所的骨干教师、社区中志愿者以及有志于对自己子女进行跟踪研究的家长。以爱心、诚心和虚心和富有恒心的精神在日以继夜地开展着这一研究,他们送教上门,与家长一起对婴幼儿进行观察指导和个案研究;利用双休日还开展亲子苑的游戏研究;对残障婴幼儿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研究等。由于上述融合得相当默契,所以在早期研究中已有一批成果发表,令人鼓舞。
  我们在回顾中,也发现有许多问题的存在。按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五多五少:
  1.思想认识上,目前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愈来愈多,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心态,但是,许多年轻家长对婴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认识很少,抱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过急,对其早期潜能开发的期望过高,甚至不惜功本加大智力投资力度,给予过度过量的刺激和训练,结果大有拔苗助长之趋势,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防止其摧残性后果的发生。
  2.研究的视角上,从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重点来看,人们重视研究婴幼儿生理发育保健较多,重视其心理健康保护研究较少;重视婴幼儿动作技能和智力开发较多,而重视婴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早期形成较少。
  3.在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上,对如何指导婴幼儿发展研究较多,而指导年轻家长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孩子同步成长研究较少;对家庭早期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一般化表面化的研究较多,而作深层次过细研究较少,如对家庭文化氛围因素创设和改善等方面提出适切性要求较少。
  4.在研究方法上,一般性的调查和经验性的总结较多,而采用过细观察、深度访谈、个案跟踪、质的人种志研究和采用科学实验研究等方法用得较少。
  5.在研究成果上,浅显而又表层的研究成果较多,而有理论高度,研究深度的成果较少,这反映在该领域的出版物上,大同小异的一般化常识性的科普读物较多,而颇有中国特色的有婴幼儿早期家庭关注和发展特色的研究性专著很少。因此目前的研究水平很难满足社会和家长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的急切需求。为此,要求我们在作出深刻的反思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加快研究步伐,提高研究水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关注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一)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复杂性的反思
  科学发展证明,当今世界还存在三大科学之谜:即宇宙、人类与个体生命和智慧起源之谜。前两大谜团,在世界上顶级科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长期的努力之下,颇有进展性成果。而对个体生命与智慧的起源研究,近几十年来虽然有所发现,但与人们的期望还相距甚远。有人在近年来对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跟踪研究中发现:许多年轻家长对这年龄段的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了解很少,而且主观误导性因素很多,几乎生活在盲区之中,对新生一代的早期发育极为不利。
  (二)对本领域研究方向定位的反思
  关注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研究方向既可以从理论基础研究着眼,也可以从实际应用研究着手。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0~3岁婴幼儿的认知发生论研究,其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着眼,其目标是形成新的建构式理论。而我们今天的研究重心,其目的是在于解决提高新生人口素质的需要,在于科学育儿指导的需要,在于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这一研究的方向定位为应侧重于应用实用研究为宜。
  按应用研究类型的特征来进行:首先要研究来自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什么?第一,调查研究。包括:(1)上海0~3岁婴幼儿目前身心发展现状的调查(包括残障儿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2)0~3岁幼婴儿家庭育儿现状的调查(包括带教方式,家长期望和家教指导需求与可能);(3)0~3岁婴幼儿保教机构现状的调查(包括数量发展和质量水平等等);
  第二,应用研究要在基本研究所提出的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为基础上开展操作研究。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育儿,要对前人在0~3岁早期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经验加以疏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发挥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和引领功能;
  第三,通过应用研究,建立转换机制和形成保育体系。
  (三)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策略性反思
  0~3岁的婴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它有众多的未知性问题的存在,它的成长既有连续的、线性的进步和确定性、一般性的特征;又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自然性、自发性、自主性、情境的特异性,个体的差异性等复杂因素,这要求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仅仅依靠儿童医学保健学与发展心理学原理来考虑之外,还应转向范围更为广阔的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等观点来加以审视。从教育学观点来看,维果斯基认为:3岁前的早期儿童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会的。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开展适切性的抚育模式研究,包括适性、适时、适量、适度的过细研究,从中寻找适合这年月段的婴幼儿发展水平的抚育原理和有关策略。
  我们在探索中发现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关注的第一位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所谓教育训练,而是要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婴幼儿表达正向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柔性的方式与婴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包括亲吻、拥抱、伴随、关注、同玩同乐……。使亲情成为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基石,使它成为激发他们进行观察性学习的动力之源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亲合剂。
  在亲情原则的实施上,我们又作了一些策略性的研究,见下表:

年龄特征

抚育策略及发展要点

依恋的0岁

通过关注性满足,发展依恋感

好动的1岁

通过安全性保护,发展安全感

“探险”的2岁

通过支持性参与,发展信任感

自主的3岁

通过尊重性引导,发展自主感

……

 

  上述策略,有一定成效,但尚有不完善之处,这要继续求索。
  (四)对研究方法选择性反思
  我们认为:关注婴幼儿发展,采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整合性研究方法为好。德国心理学教授凯拉,从生物学和文化学的交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婴儿发展轨迹。她认为:早期跟踪观察研究特别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她认为:重新发现了日记的科学价值。
  在对婴幼儿进行质的研究中,采用民族志研究法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研究者和抚育者在带养婴幼儿过程中,在一种亲近而自然的氛围内,描述亲子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而可以获得婴幼儿与父母互动过程中的真实、自然,而又生动的案例和显示出的发展轨迹,这可为亲子教育策略研究提供基础。
  深度访谈法的采用,不仅可以发现父母抚育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和众多困惑,还可以倾听到不同类型层次父母的心声、渴望、憧憬、焦虑和烦恼,这可以使早期关注研究找到广度、深度和力度的聚焦点。
  此外,在操作方法层面的选择上,可以采用自然观察、自然实验和抚育案例研究法为主,进行追踪和比较研究,最后形成有关的目标要求和抚育模式及过程性评价格局。在人文关怀的研究观念的指导下,可以在过去育儿指导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生命生态学、人类文化学、发展心理学、婴幼儿保健等方面的有关理论进行整合分析,重视父母与保教指导的态度和行为观察研究,将质与量的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的录音、摄像及电脑等有关设备进行多侧面、多维度、多变量的研究,争取能对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父母与婴幼儿交往过程有一个动态的分析,为形成适合中国婴幼儿发展水平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五)研究者自身的反思
  要使关注0~3岁婴幼儿发展的研究能沿着正确、有效和高水平、高层次的方向行进,我们认为关键性问题还在于加强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二十年来,单就婴幼儿心理研究,在国际上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表现为对婴幼儿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方案日趋精美,研究课题层层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日益壮大,跨学科、跨文化协同研究迅速展开,国际性关注婴幼儿发展的研究,已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机盎然的盛世景象。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生态化、现代化、综合化、计算机化和跨文化的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拓展国际学术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努力提升自身学术品位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可惜,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尚存在着众多的滞后和不足,这正如学前教育专家赵寄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我国幼教科学的现状总的说来是:实践研究丰富,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研究中事实材料的汇集丰富,理论指导和分析薄弱。面向实践是我国幼教科研的优良经验,然而,要使我们的研究水平得到提高必须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我们认为这一反思,不仅适合3~6岁的幼教科研,同样适合于0~3岁婴幼儿的科研现状。为此,我们一要学习、二要实践、三要创新。力求将理论创新与应用、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在早期教育研究上,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融合之路,重视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实验和现场情境分析等方法的整合研究,探索婴幼儿早期发展的规律,研究适切性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能体现婴幼儿发展特点的早期教育新体系作出努力。

  注释:
  ①《宋庆龄书信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512页。
  ②《维果斯基教育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379页。
  ③《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期版,第327页。
  ④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3页。
  ⑤《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