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律师证查询:大学生就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31:59

孔婧杰                 

 

早些年,大学生被社会称为“天之骄子”,潇潇洒洒接受着人们的赞许,承载着光宗耀祖的重望。意气风华,何其盛也。那时人们眼中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精英,高薪高位,羡煞人也。

然而,世事无常,短短数载光阴,大学生的就业境遇起了巨大变化。“未就业,先失业”,此话流行有一段时间了,更有网友揶揄总结道:教授一走廊,博士一操场,硕士满街走,本科多如狗。

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着急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尤其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一家一根独苗,成年之后,要奉养的是两个老人,比不得从前兄弟姐妹轮流赡养的传统。而偏偏这时又工作无着落,工资无影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于那些寒门学子来说,举家背债念完大学,却不能就业挣钱,其经济压力非比一般。

今年,在全球经济萧条阴霾笼罩下的国内大学生就业情况,更是令人忧心忡忡。时值两会,不少代表将目光投向了大学生就业,各种提案随之出炉,引起了全社会的集体反思。

目前来看,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动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和引导向城乡基层就业,其中包括从去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二是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其余侧重稳定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强化就业服务、提供困难援助等。

然而,大学生们却好像对基层和艰苦岗位存在着不小的畏缩心理。我们不能一味苛责现在的大学生,毕竟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是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大学生。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基层、去农村,就因为那里不仅艰苦,而且待遇太低、太落后。“基层工作并没有什么,关键社会不公平,越是艰苦的地方待遇应该越好才对啊,可事实上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没有发展。”一位网友如是说。通过政治号召,虽然能够暂时调动就业积极性,但长远来看,从制度层面改善基层工作的政策环境,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下基层就业。

其次,问题出在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体制之中。我们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而这些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不强,所以金融危机给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内经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白领”岗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向国家机构过度集中,使得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年热过一年的就业首选。

另外,我国某些招聘单位对一些大学生的歧视也加大了其就业难度,即使是一些德才兼备的求职者,也要面对各种压力。此种现象在女生身上更加突出。在一些招聘部门,“美女”更易得到职位。这使得不少女大学生在毕业前不惜重金扮美,以美女的形象作为求职敲门砖。

不论道理分析的多么透彻,提案解读的如何详细,说到头来,这关系的还是大学生的事情。于是,姑且不论经济结构如何不合理、招聘程序怎样不公平,我们能控制的也只有自己,从自己身上下手,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不少同学都长松一口气,认为今后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日日辛苦劳神的钻课本,以致每天泡在电脑前、商场里,消磨时光,游戏人生。其实,从进入大学的一开始,就应该在心中有个规划,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也许这个规划是肤浅的,但它是个方向,要经过不断修正,努力去实现。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在择业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坎坷,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同时,知识上的准备也必不可少。大学学业,一刻也不可放松。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过时了,工作用不上,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工作后边干边学也行。这种想法害人不浅。现在有很多企业,在招聘求职者的时候,把辞藻华丽的自荐信放在一边,直奔主题询问英语证书、奖学金情况,对夸夸其谈而无有其实的应聘者冷淡对之,而偏偏青睐于行动实际富有专业能力的学生。因此,只有在大学里不断给自己充电,才可以在就业难的浪潮中,寻得立足。

还有,既要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又要自信独立,不自暴自弃。“物竞天择”决定企业只关注效率,不在乎公平。至于上面提到的对人的相貌、身材等等带有歧视色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条件的美化是可行的,企业的做法无可厚非,我们也无权指责其公平与否。但在此过程中,要千万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信。

高不成低不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因此,找工作时,要多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可喜的是,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已经转变了自己的就业思路。今年的就业市场家政服务公司的应聘异常火爆,“猪肉佬”、“清粪工”等以前大学生想都不愿意想的职业也成了热门。不少同学表示,会考虑放宽自己对工作的限制,充分考虑下基层、去农村就业,这给我们的传统观念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2009年甚至还有以后几年挥之不去的“就业难”的形势可能依然存在。对于那些“8090”后的大学生们,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未经风雨,难免会养尊处优,心高气傲。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面对人生的挑战,多经历些磨难,会让他们变得成熟与坚强。愿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从此次风暴中,收获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