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 实录:【教育杂谈】两种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8:28
中小学时代亲身感受到的诸多恩师所上过的课随着年事见长已逐渐淡忘,而在那些渐已淡漠的课中有两种类型的课堂却总是记忆犹新,而且总是觉得自己那点儿能够支撑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知识基础差不多便是在这样两种类型的课堂中奠定的。
  第一类课堂。驾驭这类课堂的老师一定是所谓的严师,即便称不上严师,也必定是那种虽不严而自威者。在我们这些学生眼中,这类老师平素似乎总是不苟言笑,正气凛然;工作总是显得那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他们的每一节课似乎总要精心设计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他们的目光威严而犀利,其穿透力似乎足以透视到你头脑中的一丁点儿杂念,令其全无藏身之地。他们的课堂程序总是一环套着一环,一步紧逼一步,不容你的大脑有丝毫喘息之机。在这样的课上,你不敢不思考,不敢回答错,不敢挂黑板……否则会让你承受不了那利剑似的目光甚至严厉的呵斥;如果你答对了,他又会以刨根究底的一个个为什么或更难的题目撂倒你,直到你心悦诚服地成为他课堂上的俘虏。
  听这样的课,你会时时感到一种威压,一种警醒,甚至感到一种畏惧,一种担心;听这样的课,你会觉得很累,很吃力,但一定所获不菲,它会让你严谨,让你虚心,让你踏实,让你心无旁骛,让你明了学习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百分之百去投入精力。
  另一种课堂。主持这类课堂的往往是那些为人随和温文尔雅的好好先生。他们大多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对人常常谦和随便没大没小,能跟学生去抢一只球,会拍着学生的肩膀称兄道弟。他们的课似乎总是不事雕琢而带有几分随意性,课堂上常常会洋溢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这类老师的课堂用语总像是信口而出而又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而又亦庄亦谐。在这样的课上,老师绝非知识王国的君主,更像是一位知识宫殿的导游,或是与学生共同切磋问题的学友甚至因观点龃龉而引起口舌之争的辩友。不知是有意无意,在这样的课上,老师也会犯一些我们常爱犯的错,然后再被一些高明的学生纠谬,而这恰如一剂疫苗,使得多少马大哈从此与错误告别。在这样的课上,老师常常会是辩论失利者,而失败时脸上洋溢着的由衷的微笑远胜过他自己占上风时的喜悦。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几乎都是成功者,像回答问题,即便大谬不然,哪怕你有一点点(诸如思路、论证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可取之处,都会赢得老师的喝彩、同学的掌声。这样的课还常爱跑题,课上涉及到的课外知识、同学的一句提问等等都可以使老师宕开一笔,从而把你带进本课程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这类课上的老师往往不会强迫学生去专心听讲。但即便是外行学生也会被课堂上那种热闹的气氛所捕获,进而成为看门道的内行。听这样的课,你会感到轻松,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到如沐春雨如乘春风,感受到浓浓的民主气息的熏陶。
  上述两种类型的课堂不由使我想起了汉代两位戌边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程氏治军烦扰,士卒时时如拉满弦的弓苦不堪言;李广则治军简易,军中免除了各种繁文缛节,管理宽松,士兵多逸乐。虽说二人均战功煊赫,声名远播,但倘来个民意测验,士卒们定然是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正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民间的价值观并非仅仅看中你的功绩,更看重你为之而付出的成本(包括精神上的成本)

    但我不想据此去评判上述两种课堂孰高孰下,或许那正是教师风格、气质修养、授课内容、学生状况等诸多因素不同所致。但我似乎更乐意投身于后一种教师膝下,更愿意去他们的课堂中聆听教诲。因为我总觉得:能在学习这种苦差使中寻点欢作点乐,让学生轻轻松松去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总该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摘自《教师博览》


 

  欢迎您走进冬韵如歌的个人图书馆 --冬韵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