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斌书法多钱一尺:城市圈建设关键在于产业协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4:57

城市圈建设关键在于产业协同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1-12-17 08:50   作者:建法  字体:大  中  小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战略。 360docimg_0_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战略。今年,巢湖拆分以后,合肥背负上成为安徽中心的厚望,一如武汉之于湖北。如今又提出芜(湖)马(鞍山)经济圈的设想,这让安徽的城市“圈”、“带”在很多地方产生了重叠。

  事实上,不仅是安徽,全国很多省份都纷纷出台了城市圈规划,比如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河南的中原城市群等。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些城市圈都没有形成合力。

  最典型的就是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成为国家战略之后,湖北便欲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但湖北的总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为此,湖北方面着力规划大武汉都市圈,欲通过打包捆绑的方式与河南争雄。于是,跑马圈地式的武汉都市圈由此产生,这个都市圈虽然占湖北GDP的60%,但仍是武汉一城独大,对其他城市帮助不大,内部效率很低。

  更有一些地方,相同的城市被纳入不同的都市圈,造成城市的定位混乱。比如在芜马经济圈中,马鞍山与南京经济圈的关系更为密切,芜湖也是多个战略叠加的城市——既是芜马经济圈的核心,也是皖江城市带的双核之一。这种情况从表面看是多重“加持”,实际上则是定位不清、重点不明。

  笔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圈建设应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城市圈,比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五大湖区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德国中部城市群等,都是在避免各个成员之间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协同的产业分工。

  这些城市圈在产业上具有两大特征,其一是总体产业结构呈现横向集聚分类、纵向链化分层的特征,相关性极大。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为例,这个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重点产业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东京聚集了管理、信息、金融等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主要分布在神奈川区和千叶区域,多摩地区为高新技术区,研发机构和高等学府多在此地。

  其二是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有明显的差异化。比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的主要支柱产业为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港口用于集装箱运输,扮演群内金融经济制高点的角色;费城是钢铁、炼油、造船中心,港口主要负担近海航运;波士顿领军高新技术产业;华盛顿施行单一行政职能,支柱产业是以办公为主的印刷业等;巴尔的摩主导有色金属冶炼产业,是群内另一个工业制造中心。

  在产业协同方面,国内的长三角,自从杭州湾大桥建成之后,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从长三角14城市的定位来看,已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14城市在产业定位方面,有的侧重信息,有的侧重光电子,有的侧重化工,有的侧重汽车,有的侧重轻纺,有的侧重旅游,有的侧重港口或者外贸,都没有搞“小而全”、“大而全”,也都没有一窝蜂地提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总体上已可用“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来概括。

  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圈,也应该借鉴国内外经典城市圈的建设经验,明确成员的定位,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同。

  作者系资深区域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