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被潜规视频:议论文--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0:16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
  一、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直接阐明客观事物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表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其它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是穿插记叙:用记叙交代议论的背景和对象;以记叙的事实作为论据)。2、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3、用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见解或主张。
  三、议论文的分类:议论文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
  1、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的正确。如《记念白求恩》
  2、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从而确立其正确的观点。如《“友邦惊诧”论》
  四、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2)分类:有的议论文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但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有的只具备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注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就是中心论点统帅各分论点,各分论点是证明阐释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3)论点的语言、形式及要求:论点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判断),或肯定句,标志是用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语言要明确,不能是一个令人难以确定含义的语句。作论点的句子,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不能是疑问句。论点应正确、鲜明。
  (4)怎样寻找和总结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①看议论文的标题,寻找或总结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
  ②看议论文的开头,寻找或总结中心论点。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往往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因许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都出现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
  ③看议论文的结尾,寻找或总结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后,至文末得出结论,该结论即文章的中心论点。如《纪念白求恩》。
  ④分析议论文的论据,总结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不是非常明显,需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论据才能总结出来,这样的议论文要分析文章的论据是为了证明什么的,这“证明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⑤归纳综合分论点,总结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这就需要逐个对分论点进行分析,再综合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如《理想的阶梯》。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根据(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据分类: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①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3)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之间的关系。论据证明论点,论点被论据证明。(4)论据的要求:典型、确凿。
  3、论证(1)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分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两类。(2)论据的要求:合乎逻辑。
  五、论证方式: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立论首先要做到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主张。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其次,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合乎逻辑。如《最后一次讲演》
  2、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友邦惊诧”论》
  驳斥论点的方法:
  ①驳论点:可用事实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或假定对方论点是真的,再以此为论据,推出一个错误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或证明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是真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②驳论据:通过驳斥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
  ③驳论证:通过驳斥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即指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错误,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推出论点。
  六、议论文的结构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在思路上体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开篇提出论点,并作解释和分析,接着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证明论点,最后在议论的基础上提出号召。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类型:
  ①并列式:并列结构是属于横式结构的一种。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记念白求恩》。
  ②对照式:对照结构也是属横式结构的一种。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所构成的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如《想和做》。
  ③层进式:层进结构,属于一种纵式结构。就是平时说的“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如《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谈骨气》。总——分:如《“友邦惊诧”论》

④总分式:分——总:如《哨子》总——分——总:如《谈骨气》
  七、论证方法
  1、例证法:例证法就是选用真实而有代表性的实例作论据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论证方法,是基本论证方法之一。
  作为论据的事例主要有两大类,即现实事例和历史事例;此外,还有数字实例(统计数字,必须准确)。现实事例,最好是既有代表性,又是人们熟悉的事实。历史事例,则能启迪人们认清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援古”的目的是为了“证今”。如:在生活中,“跌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不爬起来。整天抚摩着伤痕,一味地消沉叹息,不思进取,在碌碌无为中慨叹时间流逝,那是无志之徒、无能之辈!真的勇士是倒了又能顽强地爬起来的,是能知耻而后勇的。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为发明电灯,造福人类,曾做过数以千次实验,但都失败了。然而,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研制成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张海迪高位截瘫,仍然克服困难,用功学习,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由此可见,荣誉的桂冠从来是用荆棘编成的,只有不畏艰难,不怕“跌跤”,才能有所成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选用的例证应有代表性,应具有典型意义;
  ②选用的例证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③运用事实论据,只是为议论说理服务的手段,因而要简明扼要、概括,文字简练,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不需铺叙渲染,要防止“以叙代议”的倾向。④运用例证,要结合事例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揭示所举事例(或数字)与论点的内在联系,才能使事例充分发挥其在论证中的积极作用。否则堆砌再多的事例也只是徒劳无功,甚至弊端丛生。
  2、引证法
  引证法是引用正确可信的道理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也是一种运用理论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讲道理要有根据,这主要指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原理、尽人皆知的常识以至内涵精辟的格言成语等。因为这些道理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已为社会所公认,可直接用来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
  如《珍惜时间》(节选)中:古往今来,有不少人惋惜时间易逝,于是长叹“时间之快,人生行乐需及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确,时间的流速真令人难以估测,无法形容。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在有生之年的时间内生活得更有意义,做出应有的贡献昵?这就是应珍惜属于自己的短暂时间。
  古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诗句都是告诫人们:人生有限,必须惜时如金,切莫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而要趁青春有为之时多学一点,多做几番事业。
  以上两语段引述名言对“时间”论述,充分体现了引言论证的效益。
  运用引证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引用要准确,即所引言论、事理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理解的正确性、运用的针对性。引用概括性强或含蓄的言论作为论据,有时候需要进行一些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论据作用。
  ②、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要认真核对原文,引文的字句不能有出入;间接引用可摘引大意,也要注意语意的完整和准确。
  ③、引用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言论事理,而缺乏生动实例和具体分析。切记:引言为论述服务,不是为了引言而引言,更不是为了炫耀而引言,根据论述需要引用相关的名句格言。
  3、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就是以正面材料(或观点)与反面材料(或观点)两相对照,以阐明论点的正确性(或揭露敌论的谬误)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可用于立论,也可以用于驳论;可用于通篇,也可用于局部。
  对比论证能反映作者鲜明的立场,突出论述的是非。如马铁丁的《启示》一文:“有一种球员,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只能顺风,不能顶风。胜利的时候,顺风的时候,他扶摇直上,越打越有精神。可是一次失败,就心跳;二次失败,就惊慌;三次失败,方寸全乱,不能自制。这种球员之所以败,与其说败于球艺,不如说败于精神状态。”“另一种球员,无论怎么受挫,无论怎么失败,总是败而不乱。他能够从失败中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训,不断寻求通往胜利之路。往往能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变失败为胜利。这种球员之所以胜,在于精神状态是昂扬的。”
  运用对比论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作者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正确的剖析与判断,否则就可能陷入以误为正,以是为非的泥潭,或者在论述时蒙上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迷雾。②、论述中引用的材料除了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还须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以加强论证效果,避免产生歧义。③、引文中应有意识地加强正与反、是与非的对比,达到令人一目了然的程度,收到良好效果。
  4、喻证法
  喻证法就是比喻论证法,是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或故事为喻体,并把它作为论据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让读者更易领悟理解,乐于接受。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用了几个比喻论证:“以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比喻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侵袭;以“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我们的革命事业才刚刚开始,把一些深刻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了。
  5、归纳论证法
  归纳论证就是从许多同类有联系的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道理;或者说,用特殊的论据来证明普遍性的论点的方法。它是归纳推理的具体运用。它的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归纳法,由于是从大量事实出发来证明论点,讲清道理,切实可信,因而能以理服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运用归纳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运用归纳法,必须选择真实、典型的事例进行论证,不能随意挑选某些个别事例作为论据。
  ②被归纳的个别事物(现象)必须具备充分的代表性,否则就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将论述导入歧途。甚至构成谬误。
  ③被归纳的个别事物(现象)相互之间必须具有完全一致性,即必须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否则归纳就会前后矛盾,上下不一,从而失去了论证的可靠性与可信度。

6、类比论证


  八、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严密,逻辑性强。也有些思想漫谈、杂感一类的文章,语言还讲究生动活泼,犀利有力。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1、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如《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的问题,对党来说,就是党与非党人士合作的问题;对青年团员来说,就是团员与非团员合作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广大人民中间,大家彼此合作的问题。这是我们进行革命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一段话,从“党”说到“青年团”,再说到“广大人民”,这样逐层扩大范围来阐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的问题的内涵,十分严密。
  2、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分析,揭示其用词的准确性。
  如:我一谈到卓有成效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这个最重要的条件(指“循序渐进”),心情就不能不激动。
  句子中的加横线的字都是关键性的词语,不能随便更换或省略。
  3、分析修辞方式,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揭示其语言的生动性。
  九、常见题型及答题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十、议论文开头的几种特点及其作用

1、举事例:以此引出论点,更有吸引力。也有是 在开头举了反面例子后加以否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论点。它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及特点是概括性。

2、以设问引入:以设问开头,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引用诗歌、名人名言: 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更加突出论证中心。作用有:①引入 ②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段、句的开头的标志性词语。

分段时的技巧:寻找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当然,标志着出现对比论证的词语。如:相反。

十一、引号作用。

1、特定称谓      2、引用      3、特指      4、表肯定      5、表否定   6、表强调        7、表讽刺

十二、关于驳论文:

1、驳论点:可用事实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或假定对方论点是真的,再以此为论据,推出一个错误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或证明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是真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例:《有钱就幸福吗?》《严师未必出高徒》

2、驳论证:通过驳斥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即指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错误,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推出论点。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驳论据:通过驳斥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

驳论文的一般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先提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分析问题(举例论证分析和道理论证)——解决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十三、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十四、有关阐释抽象、含蓄的语句。

分析时要从它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寻找关键句,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助它来进行阐发,有时要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品味其用意。

十五、有关启示或感受题。

读懂文章,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采用的论据要认真体会,研究其感情倾向性进而把握其态度。启示或联系实际要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展开,内容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符合生活的实际。

格式:正如文章所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生活中(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我认为(自己对以上两点的看法)

十六、有关拓展或链接题。

这类题近年时有出现,解答的步骤是:

首先,阅读链接材料,分析和原文的链接点。

其次,分析链接材料和原文的关系是对比还是类比。

再次,分析链接材料对原文所起的作用,或是加深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或是原文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最后,审清题目要求,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链接材料的内容,还需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典型例题透视:

    例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______________.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1.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2008年湖南长沙市中考试题)

    透视:此例设计了四道考题,因为议论文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因此,1题首先考查对文章层次的划分,其实也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这属于整体性感知文章内容的考查。2题考查过渡句的填写。此题与1题考点紧密联系,考查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要认真领会题干中透露的信息:“联系上下文”“使上下文连贯畅通”,以明白其用意在于结合上下文内容填写过渡句。3题紧密结合议论文文体特点考查,采用了覆盖面大的选择题型,考查点涉及到论点、论据以及对作者观点的理解等方面。四个选项中C项表述错误,因为它与文章的观点不符,按照C项的说法如果“天才”都是“糊里糊涂”的,那自然不会是真正的天才。因此,要认真辨析选项的内容,不要受错误项的干扰。4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近年来此类试题出现较多,回答时答案不要求唯一,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关键要言之成理,即给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使之能够成立。

    答案:1.①‖② ③ ④ ⑤‖⑥

    2.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

    3.C  4.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著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

常见失误分析:

    例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2008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分析:此例设计了四道考题,1题考查论点,很多考生面对这样的考题往往不愿多动脑思考,而是直接选择文题或现成的话语作答。比如本文,题目仅仅是答案的一部分,作者论述得更多的是“要养成好习惯”,因此,要认真阅读文本,真正理解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不能怠惰取巧。2题考查文章思路,很多考生在解答填空题时很容易不顾线段长短啰唆半天,且不注意与题干上提供的内容相衔接。这些都是答题时的大忌。3题要求正确理解文章使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匠心,要从正面理解,明确其强调作用。4题要求宽泛,只要是学语文中的一个习惯就行,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自己的习惯上,要叙议结合,深刻分析,以表达自己拥有这一习惯后的结果。

    答案:1.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好习惯。

    2.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 (学)游泳 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3.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得下工夫。

    4.示例一:课外阅读: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示例二:写字潦草: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很苦恼。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一直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等。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先生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才会有更大的进步。(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

    4.第②段提到的“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读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你的积累,请写出其中任意两部书的名称。

    5.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2008年黑龙江鸡西市中考试题)

(二)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王平

    ①人们相信科学是认为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可以满足和达到人的一切愿望。但是,人类的愿望并非是一个人的,而是无数人的愿望,姑且不论用科学手段来达到部分人的愿望是否合理,就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的两面性也让人感到,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例如,原子弹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爱因斯坦已经对其有过忏悔了,认为不该研制原子弹。

    ②进一步从别的角度看,如果科学可以改变一切和达到人们的愿望,那么是否应当让科学来这么做?

    ③作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满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D2基因。如果切断猴子大脑中D2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对人进行这种基因改造。

    ④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

    ⑤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⑥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⑦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上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对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自由意志。

    ⑧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⑨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希望和趣味。

    ⑩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会成为完全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

    1〇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荣、嫉妒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无法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

    12〇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干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仿照第①节的举例方法,请你写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

    2.第⑥节中“这一界线”指的是什么?

    3.从全文看,作者反对让正常人接受基因改造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看来”“其实”“另一方面”“说实话”等词语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5.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但是科学又不可能取代一切。对于文中的论断,你有什么评论?(2008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试题)

(三)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

    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选择,            ,            .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它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当我们放弃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

    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语境,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

    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5.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2008年福建漳州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难得寂寞

    李秋生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zhì,书画外面包着的卷套)浩繁、技术精湛的译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

    他16岁时赴法留学学习艺术理论,刻苦攻读,得以观摩了解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他1931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大师级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并把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引进中国人的视线,且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堪称“傅译”。傅雷艺术造诣深厚,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人们不免会对傅雷这样的“天才”产生兴趣。有人说,傅雷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寂寞。傅聪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傅雷自己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著名翻译家、傅雷好友杨绛女士在《忆傅雷》中讲道:“傅雷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墙洞里的小老鼠”,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意,其内涵还是寂寞。

    寂寞是一种智慧。善于发现的雕塑家罗丹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这恐怕才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寂寞的真正原因。鲁迅就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寂寞是一种磨炼。真正的寂寞是人们内心深处演绎、裂变、积淀的情愫。

    寂寞是一种享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寂寞不仅是痛苦,对一些心存大志、特立独行的人来说,孤独、寂寞、隔离,有时确是一种至高享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想成才的人特别多。但首先得问一问自己,我能不能坚持我的初衷?现在热闹场面的诱惑实在是多: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稍不注意,就会被聚会________ ,被喧哗________,被欢乐________,难以摆脱。

    寂寞无价。对当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选自《扬子晚报》2006年8月15日

    1.阅读全文后,简要概括文章的论点。

    2.如果将“包围”“缠身”“左右”三个词填写在文中横线上,其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一开始就讲述傅雷的事例,其作用有二:一是从行文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二是为证明观点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加横线句子的含义,列举一位具有这种精神和经历的人物,并简要叙述其事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寂寞”对当代人来说更为重要?

    6.下面是1954年9月4日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一段话,联系上文谈谈傅雷所以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原因,并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对外国人比较容易,有时不妨直说:我有事;或者:我要写家信。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见《跬步斋读思录》)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5日,略有删改)

    1.快速浏览上文,提取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孔子有关读书的两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

    董健最初对孔子言论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提出的三重境界: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和宋太祖读书的事例,作用是否相同?你是否明白作者的用意?

    3.文章语言含蓄凝练,往往有很深刻的意义。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1)炫才耀己:(2)开慧益智:

    4.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认为“为人”是读书人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你有何体会?请简要谈谈。

(三)不可放弃的努力

    蒋光宇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

    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隔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大鱼失掉了去吃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大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选自《内蒙古教育》2007年第10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论点?

    3.谈谈你对文中加线句的理解。

    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4.仿照结尾两段句式特点,再写两句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

    5.面对层层困难或种种迷惑,我们要坚持不懈,不可轻言放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两个证明中心论点的例子,叙述要简明扼要。

 

 

 

 

 

 

 

 

 

 

 

 

 

 

 

 

 

 

 

 

 

 

 

 

 

参考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示例: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孩童时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并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

    4.示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5.示例:我在读书过程中注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自然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所以我认为作者强调的传统读书重记诵和朗读,是值得提倡的。

    (二)1.示例:智能机器人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是一旦由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活,人类就无法体验生活细节的乐趣。

    2.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

    3.大自然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基因改造会改变人性的自然和可爱。(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写出两条以上即可)

    4.在段与段之间起语意的承接或转换作用。

    5.提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培养正确的科学观。(能从文章的内容出发,结合个人认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三)1.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

    2.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段 用鲁迅弃医从文的

    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段 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更有力。

    3.示例: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4.示例:名言一:不能。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名言二:能。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这种做法正好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5.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歌星演唱会,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1.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2.缠身左右 包围  3.引出论述的观点 作事实论据

    4.古今中外均可。示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他忍受着屈辱与寂寞,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巨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5.因为当代人面对的诱惑太多,正如文章所说,经常会有'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等事情干扰,因此要想坚守寂寞是十分困难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6.从这段话更可以理解傅雷所以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原因:他能够在成名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坚守自己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傅雷学习,不受纷繁热闹生活的诱惑,坚守心灵和生活的寂寞,多学习,勤思考,努力积累知识,提高思想和认识水平。

    (二)1.孔子: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学习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董健: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本文作者: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己,即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

    2.引用的两处事例作用不同:前者为了引出文章的论题,后者为了证明读书'为知'的重要性。

    3.(1)炫耀自己的才华 (2)开发、增益智慧

    4.从结构上引出第三重境界的论述,在内容上强调第三重'为人'的重要性。

    5.略。可顺着文章思路谈,联系自己对读书目标的认识;还可谈自己读了本文后境界的提高和转变。

    (三)1.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或:文章题目)

    2.大鱼和小鱼的故事;人们试图4分钟跑完1英里,多少年没有实现,罗杰。班尼斯特却开创了纪录的例子。

    3.人们的思想意识容易受传统的局限,人们的意志情感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而阻止了前进的脚步。

    4.略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