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的最好朋友是谁:学生缺乏上进心,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3:46

学生缺乏上进心,怎么办?

  • 分享
  • 转载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冉乃彦 2010年10月17日 16:19 阅读(1407) 评论(15) 分类:教育大论文

  • 举报
  • 字体:中

(说明:此文已经在2010,10期《班主任》杂志发表,现发布与网友交流)


  专家视点

学生缺乏上进心,教师要在主导性上下工夫

冉乃彦

严格地说,如果没有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就永远没有真正的上进心。那些单纯追求升学率,牺牲全面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成了考试机器”的上进心,反而是民族的悲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能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曲折过程,因此,探讨上进心的问题,只有始终不离开素质教育这个基础才有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我对下述两个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参与讨论。

一、教师不同的主导,会对学生的上进心产生不同影响

学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内部,第二位原因在外部。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既有积极与消极的矛盾,自立与依赖的矛盾,也有勤奋与懒惰的矛盾。当外部条件是健康的,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时,就激发出他们积极、自立和勤奋的情绪与态度,而外部条件不健康,溺爱或包办过多时,学生们的依赖和懒惰情绪就顺势而生;压制、凶暴过多时,自卑或反抗终会出现。

学生虽然是教育的主体,但是尚未成熟,主观能动性十分有限。如果环境极端恶劣,他们只能被外部条件摆布,此时往往是外因起了决定作用。

教育也是双刃剑,既可以把学生培养好,又可以把学生摧残坏。就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教育者既是外因,又是可以对学生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力量。

(一)     教育者主导的动机影响学生的上进心

       在调动学生的上进心时,教育者自己的动机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需要和动力是在和周围世界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动力,不仅受到他自己内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当教师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强烈动机,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的时候,他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上进心必将产生巨大、持久的影响。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切——观点、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爱好等等的形成,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汇合。社会上各种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真理和观点,都会在教师身上反映出来。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将通过教师个人世界反映在学生身上,并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1]

如果教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工作,或者督促学生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业绩”,调动学生的上进心是为了“圆自己未圆的梦”,为了与别人攀比;那么,教师把这种自私的动机强加在学生身上,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进心,而且会在人生教育上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坏榜样。

(二)教育者主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上进心

教师的动机,必然决定主导的内容,并进一步影响学生上进心的方向。当前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发展”还是“重智轻德、轻体”。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成功的人生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林喜红老师说得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在孩子的生活理想、志向水平、未来责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在眼前的学习上获得自信心,而且为其将来获得人生的更大成功做准备。”

二是“强调努力”,还是“只盯分数”。刘洪华老师指出:“孩子们每攀登一个台阶,就是一次跨越,就是上进心的真实表现。我们有时过多地关注结果却忽略了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孩子们进取心成长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看到学生投入努力的同时还能看到部分成功,而且对失败的学生“放大进步和成功的信号,增强学生内在积极体验”;那么在这样的主导下,学生的上进心总会被调动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教育者主导的方法影响学生的上进心

教育者在方法上体现主导作用,它的特征是——教师在坚守“外因”立场的前提下,主动地、负责任地采取以下五种方法发挥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提供条件进行推动与引导。

主导方法中最关键的是恰当的评价。学生“主要老师的鼓励性评价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自我的价值”[2]。学生之所以更喜欢评语式的评价,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数,是因为评语式的评价既能够维护自我形象,又能够指点具体的学习方式。

通过评价,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感到“我能行”,并通过自我实现使上进心持久发展。当然,正如钟杰老师所强调的,调动学生的上进心,不能止于精神鼓励,还应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帮扶。

二、调动不同年龄学生上进心,要用不同方法

人的动力系统一般是由情感系统、认知系统和意志系统交叉作用而成,而自我意识则是它的核心,不同年龄学生的动力大小和他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在基础教育范围内,根据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成长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重要阶段:即少年期之前(即小学高年级之前)的“早期”;高二之后的“成熟期”和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个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指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人生动力、上进心,也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
        
作为逐渐成熟的学生,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他的学习动机和人格也是在不断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优秀的人格,也要根据年龄特点逐步去进行。
        
在这三个时期如何根据年龄特点抓教育,有一个简单、生动的说法——早期:抓小不抓大;成熟期:抓大不抓小;转折时期:大小一起抓。
一)学生早期的学习动力
        在少年期之前,即幼儿阶段,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阶段,是学习打基础的时期。教育者应该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习惯开始,形成初步的动力,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感,不断提升学习动力。
        好奇心:学生天生是个学习者,表现在他对什么都感兴趣,愿意探索。教育者的任务是发现他的好奇心,保护并引导他的好奇心的发展。
         我国就特别需要从小就迷恋一个事情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本来并不少,例如从小迷恋昆虫,迷恋武器,迷恋汽车的大有人在,可惜在成人不恰当的干预下,他们在逐步消逝。美国幼儿教育规定的四项任务是探索、责任心、日常生活能力、游戏,我以为这和他们创造性人才比较多,可能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反思。
        
阅读具有兴趣的中心意义,通过阅读不但可以满足一定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更多的兴趣,开始更深、更广的探索。早期学生的阅读,是处在第一阶段,即阅读图画期(46岁),第二阶段是阅读传说期(68岁),第三阶段是阅读童话期(810岁)
        
积极向上的情感:有经验的教育者都知道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学习效果最突出。除了对学习内容的强烈兴趣、爱好之外,和老师、家长、同学愉快的交往也会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教育者一方面希望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斥责、批评,甚至动武,学生处在“躲避飞机轰炸”的心态中,怎么可能出现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育者自己摧毁了自己的希望。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要靠“重要他人(老师、家长)”对他的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自信心。
        
良好的习惯: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处处不顺手,时时有困难,更没有余力去进行创造,当然就不会感到有乐趣,于是学习成了苦差事。而培养良好习惯的时机是在早期。学生在早期许多事情都是人生的第一次,没有旧的干扰,没有心理负担,甚至像做游戏一样,就把习惯养成。而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成就感越来越多,学习动力也会越来越强。
        
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良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在后天缺乏正确教育的情况下,高级动物本能的负面因素(如自私、懒惰、依赖)会成为不良习惯的基础。
      
在培养这些品质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研究发现小学生有“三强三弱”特点:可塑性强,自控力弱;模仿性强,鉴别力弱;上进心强,持久力弱。小学教育如果善于扬强补弱,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个阶段的所谓“抓小不抓大”,并不是放弃理想、信念这些重要内容的教育,而是要把这些重大的、高级意识形态的内容,变成低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具体的行为习惯和情感培养,实实在在地打好基础。
二)转折时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的产生、发展大致呈现这样一种顺序:欲望、兴趣;“重要他人”的鼓励与要求;自我价值的追求,从表面价值提高为长远价值(成就感、人生价值)。
        
少年期之前,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因此也谈不上正确的自我价值追求(即真正的自尊心)。但是到了少年期,也就是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学生发展了自我意识,就会把原来的一般认识,经过自己的分析,认定哪些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然后变成自己的追求。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是自觉性产生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时候教育者不能再像早期那样满足于好奇心、情感和习惯的培养,而是转入内部动力的培养。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然,相对来说,这是基础教育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
   
当学生对自己有了正确的期望,又对自己的现实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的进步才能是稳步的。而对自己产生过高、过低的期望,或者是对自己现实情况有过高、过低的认识,都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一种自己不易察觉的心理定势。有的顽固地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有的则相反,顽固地认为自己不可能失败。
      
帮助学生调整目标,在一个时期暂时降低(或者提高)一些标准,应该是成人承担的任务,从长远看,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不断积极进取,稳步前进。

转折时期的学生,逐渐不满足表面的、直接的兴趣,而是开始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结果,内部、外部的复杂联系感兴趣,这种变化有助于他们的认识逐渐走向全面、深刻。
        
他们会从追求表面价值(如分数、虚荣心),慢慢走向追求长远价值(如素质发展,为人类做贡献)的成熟期。
    转折时期的学生,如果在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方面认识不够,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良好的动机并不一定直接得到良好的效果。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机遇,都可能使最后的效果出现复杂情况。所以,在这个时期不仅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方法,而且同时培养抗挫折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应地,转折时期学生是处在阅读最盛的时期(有研究认为阅读最盛的时期是913岁)。他们进入了读现实故事期(1015岁),他们是想从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中获得社会的间接经验;读文学作品期(1517岁),他们是想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社会内在的东西。帮助学生选择读书和各种传媒的内容,引导他们将这些信息通过批判、加工而内化,应该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转折时期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是全面的不成熟,生理心理的多种矛盾同时产生,而且个体差异比较大。但是成人必须尽可能付出力量和智慧,因为这个时期又是真正成为人的奠基期。
        
所谓转折期的“大小一起抓”,就是因为早期的求知欲、情感、习惯的培养,不同程度地还没有完成,需要补课、砸实;而长远的、根本性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三)成熟期的学习动力
        
一般要到高中一、二年级以后,多数学生才能逐渐进入学习动力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已经能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人生的需要。舞蹈家资华筠曾形象地说“我因饥渴而学习。”这时的学习往往比较自觉,效果突出。正像演员、导演徐静蕾曾发表的感想:“一个人在需要学习的时候再学习,能学到很多东西。”
        青年时期的阅读数量虽然比转折期逐渐减少,但是“年龄越增长,选择力越强,感受性和理解力越敏锐,阅读质量在提高”。
        
这个时候,由于目的端正,意志力也就逐渐坚强起来。他们能够辨证地认识到“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到了这个时期,教育者的主导任务是“抓大不抓小”。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信念的正确与否,追求、向往的水平是否逐步增高这些大问题,应该十分重视,抓住不放;而对于生活习惯等细节,则靠他们在正确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他们自己的个性去规范,教育者不应该再唠叨个没完。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767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