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 今日浪莎 被冲:一谈声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57:46
一谈声韵——谈诗说韵(六)
习诗之人,第一道关是声韵;做诗之大家,始终受困扰的也是声韵。所谓“声”,即是指汉字字音的声调。古有“平上去入”,今为“阴阳上去”,古之“入”声已分别并入“阴”、“阳”和“上”、“去”。所谓“韵”,有三个含义,一是对声调的分类,古韵将“平”声归“平”韵,将“上去入”声归“仄”韵;今韵则将“阴阳”声归“平”韵,将“上去”声归“仄”韵,这样,原本为“仄”的入声字,却有许多成“平声”了。二是对韵母的归类,根据韵头、韵腹、韵尾的不同,将韵归为若干“韵部”。三是指“押韵”,所有韵文,无论诗词歌赋,新体旧体,凡在“有韵”的句末一字使用同一韵部(或通相邻韵部)的字,称为“押韵”,一首诗词中的押韵字称为“韵脚”。旧体诗词对“韵脚”要求很严,新诗歌虽然可以随意换韵,但只要“押”,也有一定限度。为什么说声韵最困扰诗人?原因在“用韵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而语音却有时代和地域的差别,做诗、赏诗有语音上的困难。所以,一千多年前就开始有了旨在统一“声韵”的规范性文献出现,后在文化比较繁荣的各朝各代都有官方性质的韵书。现在很多用旧韵的诗人,做诗所依多为“平水韵”,填词所依多为“词林正韵”(当然不只是)。就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语音发展是渐进的,韵书是阶段性的,这种矛盾表现为,一方面要求韵书的“改革”要适应语音变化,另一方面要求诗人对韵书规定的遵循。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以后,语音变化对新的韵书有了改革的要求。这样,“十三辙”、“诗韵新编”、“中华新韵”应运而生。而中华新韵并不排斥旧韵的存在,出现了“新旧并行”的局面。正如当时“平水韵”的出现一样,也不能排斥“古韵”的存在,是一种“旧、古并行”现象。既有“并行”,难免出现“讲究”上的不一致,这就是诗人的“困扰”。有赞成新韵的,有坚持旧韵的。“官方”权威性的原则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本人是“倡今知古”的积极拥护者。小时候,母亲教我旧韵,我感觉十分枯燥,因而反感学诗,这大概是我一辈子没学好的主要原因。上小学时正值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一位老师本是“老古董”,可他也激赏新韵。他私下与我说,为推广拼音,他刻苦学习,发现新韵好学好记。老师的话,一直影响着我对诗韵的看法。以后,偶有小诗,多从新韵。(填词除外)我原本不是说普通话的,我讲的方言有七个声调,按旧韵容易归类。但我“闯荡江湖”之后,改说普通话了。嘿!真的,只要说普通话,新韵太好了!只需记住“同身同韵”,不用韵书在手,你也是用韵行家。因此,我建议学诗新手,还是从新韵吧!现在最好的新韵书,就是国家规范的《中华新韵》。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学诗、写诗,特别是你的工作决定你不可能时时携带韵书的人,是大有好处的。用新韵也不存在“水平不高”让人瞧不起的问题。只要你注明是新韵就可以了。我有一个朋友,他的诗词作品水平很高,但他明言“我的诗用的是《中华新韵》”。“倡今”,就是提倡新韵;“知古”,就是要知道、懂得旧韵。就像汉字,使用简化字,同时最好也认识繁体字。新韵规范提倡用新韵写旧体诗词,但在“韵脚”上不要新旧混用,这也算“今不妨古”。填词却偏有押“入”声韵的,虽不全是,确实存在。按新韵规范,可改“上”、“去”韵,但读起来没有“入”声韵的味道。全词用新韵写,而将韵脚严格押“入”声韵,并注明用韵方法,是否符合“宽不碍严”原则?当然是我一人在说,一般的学究们是会坚决反对的。简言之,声韵是为了保证诗词的音乐节奏感,读起来上口。所以,写诗不光要注意句末字平仄声调区别,也不能忽视“韵”的区别,防止出现“同韵”现象。例如韵脚用“江”、“阳”等平声字,非韵脚处就不能用“桨”、“降”等同韵仄声字,而是越“远”越好。具体说,以开口元音为韵脚时,非韵脚最好是闭口音,反之亦然,这样,“律动感”会更强烈。这一点好像没见人说过,我在读一些朋友的诗作时,总感觉不是很舒服,格律并没有问题,但总没有前人作品那么有顿挫。我经悉心观察,才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提供给朋友们去验证。再次强调,我写诗不多,一些“认识”多是读诗所获,可能谬之千里,写下这些文字旨在引起讨论。而声韵历来就有争议,大可求同存异,恰又符合“双轨并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