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羊眼圈的人体会: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6)——别离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0:21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6)——别离篇  

 

湖口送友人

 

唐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与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醉新年。

 

注:江阔水邈,暮霭沉沉。空旷野袤,风苇依依。飞雪去雁,孤舟离人。山与水永相依,星与河交辉映。我如孤梅度残腊,君到故园作醉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 赋得 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 离离原上草 ,紧紧扣住题目 古原草 三字,并用叠字 离离 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 一岁一枯荣 ,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句写 ,一句写 ,是 枯荣 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用 刻画春草蔓延,绿 野广阔的景象, 古道”“ 荒城 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 赋得体 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 说: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10.htm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 ái ):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 āo xi āng ):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解说]

     潇湘在南,秦在西,诗人与朋友从此分别,谁知何时再能相会?暮春的杨花,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6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 注释]

1 .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 .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 .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 .冰心:冰是透明的,冰心即纯洁的心。玉壶:玉壶是晶莹而高洁的。冰心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 芙容楼 )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透明,像玉那样晶莹。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送元二使安西

 

[]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

[ 注释]

1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 .使:出使。

3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 .朝雨:早晨下的雨。

6 .浥( ):湿。

7 .客舍:旅店。

8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别董大

 

[]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 ),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 (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 注释]

1 .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董大

2 .曛:昏暗。

3 .君:指的是董大。

[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注释]

①杜少府:作者的一位朋友。少府是对县尉的称呼。之任:赴任。蜀川:今四川崇庆县。

②城阙:城郭宫阙。阙是宫门前两边的望楼。三秦:项羽曾分秦地为三,这里泛指秦地(今陕西关中一带)。辅:京城附近地区。这里是说长安以三秦为辅。

③五津: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是杜少府赴任去的地方。

④宦游:在外做官。

⑤海内:四海之内,指中国。存:有。

⑥天涯:天边,指相距遥远。若:如同,好像。比邻:近邻。

⑦无为:不要。歧路:岔路。这两句是说,不要像儿女那样,在分别时哭泣。

[解说]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送朋友到远处做官时写的。诗的前四句概括了两地相距之远,抒发了两人离别时的共同感慨。后四句说明了两人友情的深重,并且相互勉励,不要为分别而过分感伤。

【导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诗人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 吉州吉水( 今江西吉水) 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 南宋  四大家 之一。初学 江西诗派 ,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 注释]

1 .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 净慈报恩光孝禅寺 ,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 .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用一 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 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 不与四时同 的美丽风光。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胡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 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 ,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 字,但捕捉住了风 ,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 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 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 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 句写天, 石乱走 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 金山西见烟尘飞 烟尘飞 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 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 将军金甲夜不脱 ,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 写半夜行军,从 戈相拨 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 ,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 ,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注释]

1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 .之:往。

4 .广陵:即扬州。

5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景。

7 .尽:消失。

8 .唯见:只见。

9 .天际:天边。

[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 一生好入名山游 ,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 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 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 ,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 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 三月 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 烟花 修饰 三月 ,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 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 友情 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 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4.htm

 

赠汪伦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注释]

1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6.htm

 

附:汪伦,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据传李白是溯新安江而上到安徽的)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渡荆门送别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注释]

①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②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

③大荒:广阔的原野。

④天镜:比喻明月。

⑤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⑥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

[ 解说]

诗人离开故乡四川,出三峡,来到荆门。这一带长江水面十分开阔,景色壮观。诗的中间四句便描写了这幅图景,其中也加入了诗人的幻想。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所以念念不忘是故乡的水把他送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