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白增艳 深层洁净:硬笔书法也要讲“文房四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7:59

硬笔书法也要讲“文房四宝”





       当代刘建华临《圣教序》(选页)

 

硬笔书法也要讲“文房四宝”
    毛笔书法对书写工具是比较重视的,要求也较高,将"笔、墨、纸、砚"视为文房四宝。硬笔书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创作出一幅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也决非易事,它不仅受作者的文化修养、创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硬笔书法创作工具有直接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择善而从。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纸墨相发”是为一合也,意为“纸墨相宜,笔墨相生”;所以研究、了解、掌握硬笔工具的性能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硬笔书法技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掌握与发挥书写工具的性能与特长的过程。
    随着各类硬笔书法大赛的不断举办,涌现出来的各类硬笔书法作品,其制作效果也越来越精致。如用仿拓手法则可体现古碑的神韵,用圆珠笔在铜板纸上创作则可体现秀女婵娟的褚体书风,用弯尖笔则可去刷一下行草书大江东去的豪放,还有长篇的册页、参照封面设计的拼接、甚至还有模仿残纸的焚烧等制作手法。可见,即使一幅水平较高的作品,如不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在大赛中也是难以取得较好成绩的。硬笔书法作品虽不能达到墨分五色,但大可施展现代的工艺流程。硬笔书法作品的制作正迎合了现代楼房居室装饰要求,让硬笔书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需求。从以下列举的各类不断更新的硬笔书法工具,就可清晰的看到硬笔书法创作工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将“笔、墨、纸、印”称为硬笔书法的“文房四宝”;旨在将此概念的提出,以期抛砖引玉。

    在硬笔家族中,笔的种类最为繁多,几可让人眼花瞭乱,如钢笔、记号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荧光笔、竹笔、粉笔等等。每种笔又可分为多种型号及多种颜色;根据笔的不同性能,配以适宜的纸张,则可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以钢笔为主流,其他硬笔工具为辅。其中钢笔根据笔尖的特点,可分暗尖型、半明型、全明型;又可分为直尖型和弯尖型。目前,国内生产钢笔的厂家较多,较有历史的有上海的英雄牌钢笔,弯尖笔有浙江兰溪生产的云山牌美工笔,国外产品以派克笔最为著名。近期浙江兰溪巨头公司开发生产的“王者书法笔”,它是我国目前最好的书法笔,它不仅适用于专业硬笔书法家和硬笔法爱好者,而且适合于学生等所有普通书写汉字的人群。王者书法笔根据书写效果分为五种功能的书法笔,专业I型、II型、III型,分别是表现小楷、行草等书体的最佳工具;其生产的学生专用书法笔,克服了传统练习硬笔书法先使用直尖笔,掌握一定技巧后才使用美工笔的弊病,学生一开始练习即可直接使用书法笔,还可作为完成作业的书写工具,达到学用统一。中国硬坛实力派书家谢非墨先生使用后如是说:“王者书法笔笔尖最容易出笔锋,它比市场上各种钢笔,金笔和传统美工笔、书法笔更能表现汉字点画之变化;王者书法笔最能表现毛笔书法之韵味,最符合中国人之书写习惯,最容易发挥书家之艺术风格”。古语云“汲古先修绠”。大家都知道用硬笔临习古贴是学习硬笔书法的唯一途径,欲求毛笔书法之神髓,须先求形似,“不求形质,勿言神采”,而用王者书法笔则能把传统的毛笔法贴、碑刻表现的惟妙惟肖,克服了用硬笔临习古帖表现难的问题,最能表现毛笔书法之韵味。用王者书法笔临习古贴,可缩短入贴的过程,王者书法笔是学习硬笔书法艺术的最佳工具。王者书法笔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书法笔品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墨水,有红色、蓝色、黑色、红色等,而由于黑色碳素墨水乌黑闪亮,凝固性强,即使遇水也不易化开,视觉效果好,所以创作硬笔书法作品,绝大部分使用碳素墨水。但使用碳素墨水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最好能在使用前一天吸好墨水,让其沉淀一下,这样书写时出水会非常均匀,不会洇化,立体感强,容易出效果;二是避光保存,以防变质;三是控制好笔墨的吸墨量,不宜吸满,也不宜太少;四是不同品牌的墨水不宜混用;五是使用前要充分摇匀。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有上海牌、奥林丹牌等。由于碳素墨水沉淀严重,王者书法笔生产厂家正在探索和研究真正“既黑又不堵”的墨水,同时为暂时克服书法笔在使用过程中要堵、要间隙的弊病,他们还专门设计开发出笔尖剔,作为书法笔的配套产品。根据本人创作经验,如果笔尖出现发干,则可将笔在凉开水中浸泡几秒种,然后先在草稿上书写两行,待磨色正常后再进行创作,既先进行了练笔,又较前更为流畅润滑;也有为了表现墨色的变化,用钢笔同时蘸墨水和清水进行创作的。另外,蘸笔、竹笔等还可直接蘸毛笔用的墨汁进行创作的。                    
    随着印刷业的迅猛发展,纸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但创作作品较为常用的有复印纸、布纹纸、书皮纸、毛边纸、卡纸等等,选用的纸张不同,书写后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各异。而且近年来也有专门制作的效果比较好的硬笔书法创作专用纸,可供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选用,如《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编辑郑明耀先生从千余种特种纸中精选出的十余种既适合各种硬笔创作,又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各色进口纸张;山东阳谷魏汝孔先生发明的仿绫式硬笔书法专用纸;香港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雷超荣先生特制的豪华型仿绫硬笔书法专用纸,此种纸张全彩印刷,边框配以多种绫色,正文则设计成洒金、仿色宣、仿拓、瓦当、水纹等多种样式,非常考究,效果极佳;笔者手捧此纸有“洛阳纸贵”、“惜纸如金”之感,不敢轻易下笔使用。但平时的练习用纸,以复印纸、60-70克普通书写纸、毛边纸为宜,其价格低廉、经济实惠,毛边纸虽较难控制,但用之练习,对运笔技巧的把握有较大的帮助,根据需要自己也可设计印制简单的格式进行练习。近年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先生以记号笔在宣纸上创作各体大字作品,进一步拓展了硬笔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可见,硬笔书法在表现其本身“小、清、简”特色同时,正向多元化的形式发展。 
    硬笔书法创作的用印,也十分讲究,用好印,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万绿从中一点红”,一幅精美的硬笔书法作品除作品本身的创作效果外,如钤上一枚精致的小印,则可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有不少专门为硬笔书法爱好者刻制印章的硬笔书家,如江苏的顾健、黑龙江的张呈君河南的刘明帅等等。但作者须根据作品的风格用印,即文风、书风、印风要相协调,可见要达到意境上的统一,不仅要用的印好,更须善用印。如一幅小楷作品则可钤上细朱文型小印,行草类作品则可钤上一枚风格较粗放型的。当代硬笔书坛善于用印的书家不在少数,如安徽的周继中、浙江的高甬春等,不胜枚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硬笔书法艺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各种精良的硬笔创作工具的不断研制开发,则为硬笔书法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会把硬笔书法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李猛)

 


    启功硬笔书札
 

     硬笔书法,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以墨水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具有携带方便、书写快捷、使用价值广等特点。它与毛笔的区别在于变软笔的粗壮点画为纤细的点画,去其肉筋存其骨质。
  关于硬笔书法的起源,很多人觉得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人们用石片、刀子刻画龟甲兽骨,并以此证明硬笔书法是产生于毛笔书法之前的艺术形式。但是刀子、石片毕竟跟我们现在所用的硬笔书写工具相去甚远,刻画和书写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也是书法和篆刻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始终是两种艺术的原因。相比而言,我更愿意把篆刻的历史追溯到甲骨时代。
    学习硬笔书法不仅要追求高层次的艺术水平,还要注重其实用价值。而要体现其实用价值,就必须做到书写上的正确化、规范化、匀称化。
  硬笔书写的汉字仍然是那个用软笔创制的汉字字型,这是不可以违背的,否则将不能被认识。因此,硬笔书写的汉字仍然能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汉字传统的风格来。

 



     近代白蕉硬笔信札

 

延伸阅读(一)

敦煌硬笔书法研究填补中国书法史空白
    一般认为,中国书法就是毛笔书法,而硬笔书法19世纪才传入我国。然而,敦煌学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彻底推翻了这一传统观点。他们以敦煌文献中现存的两万多页硬笔写本“实物”的史实,打破了中国古代毛笔书法“一统天下”、没有硬笔书法的旧史观。正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学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李正宇所说:“敦煌硬笔写本的发现和研究,无可置疑地证明了硬笔书写在古代实用领域的存在和流行,填补了中国硬笔书法史空白,彻底否定了数十年来那种以为中国硬笔书法起源于鸦片战争的旧说,把中国硬笔书法
史提前了两千年。”

  据悉,目前发现和已鉴别出的敦煌硬笔写本达到了2万多页,多为纸本,也有绢本;有汉文以及卢文、粟特、梵文、突厥、于阗、吐蕃、回鹘、西夏等十多种古民族文字;书写内容涉及文学作品、契卷书信、经帖杂文、佛经;使用书体包括硬笔楷书、行书、行草和草书。这批硬笔写本主要出自敦煌藏经洞以及近百年来莫高窟其它洞窟、佛塔、烽燧遗址的陆续发现。敦煌硬笔写本字体笔画平整,粗细均匀,富有现代硬笔书法“线”感,是用竹、木、骨、角等硬质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硬笔在敦煌写本中长期使用,历经汉、唐、宋、元诸朝,延续了一千二百多年。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的《李峤杂咏》是迄今敦煌发现的最早汉文硬笔写本,书写年代在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79);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烽燧遗址中拿走的卢文绢书则是一件更为久远的硬笔作品,书写年代约在西汉末期的公元一世纪;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的《俱舍论颂》则是敦煌目前发现的最晚的汉文硬笔写本,书写年代约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学者们指出,敦煌硬笔写本研究,掀开了中国书法史研究的新纪元。

 



 
    怀北忘坡”临王羲之《丧乱帖》、《姨母帖》

 

延伸阅读(二)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二十年论纲


    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

    从1980年到1999年的二十年,是中国硬笔书法迅猛发展的二十年,它的发展历程,以其充满“传奇 ”色彩的特点汇成了一片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在整个书法史甚至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研究硬笔书法所走过的二十年,对于“借今启后”,总结经验,避免错误,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意义。故我们一方面述史,一方面评论,以史带论,以论界定史,史论结合。但如要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硬笔书法所走过的二十年,恐怕在一篇文章里是难以期极的,故本文仅以“纲”的方式简要述之。

   

    1980年,中国的历史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百废待兴,万物复苏。刚从政治和文化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是多么地需要文化精神生活的沐浴呵。文化的饥饿,使人们贪婪地寻求着每一个文化艺术因子。在当时,并没有“钢笔书法”这个概念,但是,写好一手钢笔字,对于每天都在使用钢笔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无限的诱惑力。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时代背景下,庞中华《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出版,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一石激起千层浪’,该书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发行量竟高达1800多万册。

    今天回头看来,此书在艺术水平上还并不算高,但在当时出现,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该书的出版,点燃了现代钢笔书法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将以其特殊的意义载入中国硬笔书法史册,庞中华本人也因此被日本《硬笔之光》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所以,写现代硬笔书法史应从这里写始。

    庞中华出版《谈谈学写钢笔字》后,1982年5月,在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杭州,由《浙江青年》杂志社破天荒地举办了全国性的“青青钢笔字书法比赛”,这次大赛收到了全国各地青年人的来稿10万多件,王清玺、顾仲安、任平三人获一等奖。紧接着,1984青5月,《浙江青年》杂志社受团中央宣传部委托再次举办了“全国首届青青钢笔书法竞赛 ”,这次大赛收到国内外来稿30多万件,日本、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寄来了作品,任平、王正良、商伟、顾仲安、唐超良、倪伟林、杨汝伟、邱明强、张月明、李雁春等十人获一等奖。这次大赛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有力地吹响了硬笔书法赛展的号角。从此,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硬笔书法大赛、展览,一个接一个,一场接一场,数不胜数,目不暇接。二十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硬笔书法赛展不下上千次。在这众多的硬笔书法比赛中,以由《中国钢笔书法》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1985青中国钢笔书法大赛”,“88’国际硬笔书法大赛”,由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大赛”和由中华钢笔习字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展”影响最广。众多的硬笔书法大赛展览,如同“暴风骤雨”,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硬笔书法热”。

     这热潮,首先带来了硬笔书法字帖的大量出现。有个人专著、几人合篇的,有专题性的训练范本、综合性的大型典集,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等,应有尽有。据有人统计,庞中华的字帖发行量超过六千万册,居我国个人出版物数量第三,位于毛泽东,邓小平之后,至今仍畅销不衰。这是其它刊物出版所没有的现象。

     硬笔书法团体的出现则成为赛展“风暴”之后的又一景观。沈鸿根、林似春、叶隐谷等人于1981青3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晨风钢笔字研究社”,开创了钢笔书法以社团形式出现的先河。紧接着,以梁锦英为首的一批硬笔书法爱好者在南国广州成立了“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而影响最大,第一家带有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团体则是由《浙江青青》夺志社在82年, 84年两次大赛的基础上,于1984年11月在杭州正式成立的“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即现在的“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该协会成立以来,虽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该协会由于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一直未得到国人的承认。1988年,香港硬笔书法协会成立。其它各种层次的硬笔书法组织也纷纷成立,仅带有“国”字号的硬笔书法组织就多达十多家,一时间,硬笔书坛,山头林列。1993年5月,为了整顿硬笔书法团体纷乱的局面,由国家文化部批准,国家民政部注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担任名誉会长,庞中华任会长。九九归一,归属北京,至此实现了各团体的大联合。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传统书法组织即中国书法家协会也把硬笔书法作为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门类接纳过来,于1996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这标志着硬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已经得到人们的承认。

    与此同时,硬笔书法开始寻找宣传自己的阵地,这一局面首先在《书法报》打开。1984年,湖北的《书法报》创刊,该报辟出一定的版面刊发硬笔书法作品和文章,从而使硬笔书法报道有门。黑龙江的《青少青书法报》、河南的《书法导报》和《青少年书法》、安徽的《书法之友》等以毛笔书法为主的刊物纷纷给了硬笔书法的一席之地。尽管这样,但由于这些刊物的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版面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学书者的需求。硬笔书法开始寻找自己的专业刊物,这一天终于来了,1985年5月,《中国钢笔书法》在杭州创刊,标志着硬笔书法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刊物,启功用硬笔为这本杂志题写了刊名,使得这本杂志更见特色,更具风骨。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作为我国文化艺苑中的一畦新圃,成了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硬笔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家园,成为宣传和发展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阵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至今,《中国钢笔书法》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虽然此间又增加了不少硬笔书法的刊物,但《中国钢笔书法》仍以其广泛的影响而成为最权威的刊物。

    硬笔书法热的兴起又带来了跨国性和地区间的交流。1984年11月,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竞赛获奖作品暨日本硬笔书法作品联展在浙江展览馆举行。1987年10月,中国赴日本硬笔书法展在日本展出。除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展外,书法家互访、交流切磋也日益频繁,庞中华、姜东舒等人多次出国访问。柴田木石、石川省吾、三上秋果,小川江南、石川芳云等日本硬笔书法界著名人士也多次访问中国。新加坡、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及香港地区也纷纷与中国大陆广泛开展硬笔书法交流活动。硬笔书法开始超越了国界。

    硬笔书法的发展,还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各界的热心扶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原中国美协主席江丰先生在《愿青少年普遍写好钢笔字》一文中指出:“有些人认为离开毛笔字便无书法可言,这看法是不科学的,所谓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毛笔字既有它根据工具性能所形成的法则,钢笔字当然也有钢笔书写的法则”,“钠笔字从应用角度说,必须写清楚、写端正、进而要求美观,美观就进入艺术的范畴了”,肯定了硬笔字的艺术性。当今书坛泰斗沙孟海为硬笔书法题词;“钢笔字应用最广,一样要求写得平正易认,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多的效益”。叶圣陶、周谷城、王光美、启功、费新我、林散之、廖沫沙、文怀沙、任政、田原等文化艺术界名流都撰文或题词,全力支持硬笔书法。作为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些有功之臣。

   

    二十年的现代硬笔书法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来了硬笔书法创作的繁荣。朱以撒在《书法创作审美二题》一文中指出:“硬笔书法创作的热潮持续二十年了,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许多硬笔书法家在技巧上达到了相当熟练、准确的程度,保证了高水平创作的进行,这些优秀作品为硬笔书法的发展展现了卓越的实力。技法的掌握,保证了语言功能的输出,使欣赏者赏心悦目,也使书法语言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领域。与近代开始的硬笔字相比,在对待的情感上,在投入的精力上,在技法研究上,从未有过今日之水准。书法家们有意识地朝着艺术性的目标前进,是硬笔书法顺利发展的明显标志”。

   那么,硬笔书法创作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呢?从历史上看,建国前,虽有陈公哲、邹梦禅、邓散木和白蕉等人出版过一些钢笔字帖,进行了钢笔书法的尝试(当时尚未“硬笔书法”的概念)。但是由于他们均是传统的毛笔书法家,受毛笔书法创作规律的影响极深,而对现代钢笔书法的本体特征认识不足,他们用的是毛笔书法的艺术观去解读钢笔书法,所以他们的钠笔书法创作有着较大的局限性。黄若舟算是早期出现的较有成就的钢笔书法家,但他致力研究的“汉字快写法”注重的是如何把汉字写得规范易认以及如何根据汉字的造字结构特点去提高书写的速度和效率,侧重点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创作”。他们的尝试与开拓虽然对硬笔书法事业有荜路娄蓝之功,同时也给硬笔书法创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当代的硬笔书法创作,正是从前一代书法家给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重新思考,一方面钢笔书法如何继承传统毛笔书法,另一方面又从毛笔线条和钢笔线条的差异中寻找钢笔书法自己“独有的”、“本质的”东西,从而使硬笔书法从传统毛笔书法创作规律中“转型”过来,硬笔书法的创作从此开始全面发展。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对传统书法在继承上的理解不同、每一个人受教育的不同和艺术观的不同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等等,当代的硬笔书坛,呈现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硬笔书坛不可能象毛笔书坛一样出现象王羲之那样的“书圣”和《兰亭序》那样的经典作品。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肯定的是,一些有敏锐感和创造力的书法家,善于抓住硬笔书法的本体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创作,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容易获得世人的认可,也容易影响一批人,从而形成一种流派,如庞体书风。也有的地域性书法群体在同一种氛围中去追寻一种相类似的艺术美,从而也形成一种流派,如浙江流派。还有一种,他既不能倡导一种书风,也不能构成一种流派,但他又以其强烈的创作风格在硬笔书坛占有一席之位,这些不同风格的书法家汇成一个群星璀灿的创作群……,这种种的表象如果用宏观的、整体的艺术构架对其作理论上的探讨和定位,我们大致可将当今硬笔书法创作分为四种风格类型,或曰流派:即重“法”型、表“情”型、尚“意”型和求“势”型。

   一是重“法”型。以刘惠浦、顾仲安、杨为国、赵彦良、谢非墨、王惠松等人为代表。他们往往很注重传统功夫,从传统法帖中走来,强调点画的精到,线条的劲健,结构的紧凑等等,创作取向多以楷书为主。他们守法,同时又能根据工具的不同性能在“法”的王国中变法。如刘惠浦善用沾水笔,谢非墨爱用美工笔,王惠松偏好圆珠笔等,用不同的取法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法度世界。这一类型的硬笔书法家由于他们的传统功力深厚,又能充分发挥硬笔书法的自身特征,所以他们在各类比赛中往住获得高奖。

    二是表“情”型。以任平、沈鸿根、仇寅、王学文等人为代表。这一类型的书法最大的特点是发挥了硬笔书法用笔灵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特点,把硬笔书法的线条美推上了极至。任平“那是一片大海”的成名作,至今还让人浮想联翩,那充满着弹性的优美线条,寄托着书家的无限深情,让人充满着对那大海的一片神往。正是硬笔书法这根流畅而又充满弹性的线条具有抒发书家情感、寄托感情信息的功能和优势,学习起来也容易上手,所以取法这一类型学习硬笔书法的人尤多,这一书风也风靡一时,以至出现“千人一面 ”的现象。

   三是尚“意”型。以高惠敏,黄正明、昊舫、王刚、傅延禄等人为代表。我们说他们创作硬笔书法,还不如说他们在“玩”硬笔书法更为恰当,他们用一颗轻松如意的心,随心所欲地玩弄着他们心中的硬笔头,用一种不经意的创作心态,创造出了意象高远、韵味十足的硬笔书法佳作。他们象是怀抱琵琶,弹唱着优美的乐曲,又象是小桥流水,溢放出动听的泉声,用深远的意象,和谐的构图,流畅的气韵去体现硬笔书法特有的意象美。他们的探索为硬笔书法走向多样创作吹进了一柔爽新风,也把硬笔书法创作引上了一个全新的美学境界。

   四是求“势”型。以汪寅生、骆恒光、章月樵、姚建杭、徐子久等人为代表;“势”即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本来,带有“小品化”特征的硬笔书法,是很难去表现这一特点的。但是,艺术之“势”并不是自然物象之势,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意象上的、心理状态的势,只要把握得当,同样能够以小胜大,以“虚” 胜“实”。硬笔书法的“势”正是从这一观念中产生的,故它显得更加的崇高博大,气象高远。这一类型在硬笔书法各种风格流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还有一类是毛笔书法家的硬笔书法,他们的硬笔书法作品似乎很难归于以上四个类型之中,其风格与硬笔书法家完全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又绝对称得上“硬笔书法”:没有雕琢和做作,也没有修饰和刻意,处处流露的是一种潇洒自如而又合乎法度的自由与随意。所以,在他们的笔下又为我们的硬笔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内涵。

  以上这多种美学价值取向,汇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世界,硬笔书法创作已不再只成为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潮流的图解,而是在按照艺术的自身规律和丰富的表现力自觉地运行着和发展着。

   

    硬笔书法作为一门学科,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化,它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也随之而来。1986年5月,余国松在《书法报》上发表了《非钢笔书法》一文,提出钢笔字“只能作为一种类似于美术字的'实用艺术’而存在,而很难成为一宗独立艺术即所谓的'钢笔书法’”的论断,引起了人们对硬笔书法理论的深刻思考,从而拉开了对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帷幕。

   于是,人们开始利用研讨会的形式让大家一起坐下来解决一些理论上的问题。

    1987年5月,由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等七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硬笔书法全国学术理论讨论会”在重庆召开;

    1987年6月,由杭州《东方青年》杂志社、《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收到来稿三百余篇,其中评选出27篇优秀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这些论文,涉及到硬笔书法的本体特征、硬笔书法史学、硬笔书法美学、硬笔书法教育以及与毛笔书法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1990年10月,四川、江苏、广州、河南等四省市硬笔书法理论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开创了地域性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先河;

    1998年6月,由《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嵊州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250余篇,其中评选出50篇优秀论文参加了讨论。这次的论文与1987年首届研讨会相比,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999年6月,由北京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学科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硬笔书法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虽然还缺少“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的提出还为时过早,但却引起了人们对硬笔书法前瞻性的思考……

    这些研讨活动的召开,对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硬笔书法理论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崛起。一大批有志于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学人也纷纷涉足到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了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从而使得硬笔书法的各个领域开始有了理论的切入。诸如在硬笔书法史学方面,有李正宇《硬笔书法是我国书法的母体》、沙舟《中国书法史简说》等文章以及孙敦秀的《硬笔发展简史》、《中国硬笔书法史》等著作,他们用详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考据,较系统地阐述了硬笔书法史的发展过程。在硬笔书法美学方面,骆恒光、胡厚生、薛龙春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硬笔书法本质的论点,使人们对硬笔书法的美学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硬笔书法创作的研究,朱以撒、沈壮海等人作了深入的探讨,对硬笔书法创作的现象及规律进行了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钢笔书法创作现状论》、《淡取法写经、魏碑的钢笔楷书》等文章,《硬笔书法精义》等著作都是关于创作何题的专论。另外,齐玉新、梁继等对硬笔书法的个案研究也作了较大胆的尝试,硬笔书法的个案研究开始发展。

    艺术的理论和理论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创作的实践以及由此而沉积起来的文化内涵和理论家的思想力两个方青面,是创作实践和思想力的结晶。那种脱离实践和缺少思想的理论是空洞的、苍白的理论,实则不是真正的理论。当前硬笔书法理论虽然如上所述在某一个体身上或某一领域有所成果,但与繁荣发达的创作水平相比却处于严重的失调状态。缺少学术深度和思想高度而仅停留于对一些基本技法的具体阐释和留守于感性表面上的凡凡而谈是当今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普遍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硬笔书法发展史的短暂。虽然有人为了确立硬笔书法的历史地位把甲骨文和魏汉碑刻归入硬笔书法史,但硬笔书法真正走向自觉的发展时期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短暂的二十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十年的硬笔书法史与两千年的毛笔书法史相比,由此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艺术沉寂自然要单薄得多,以至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几乎要从零做起。二是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家自身客体的制约。从当前的硬笔书法理论队伍来看,整体年龄结构的年青、综合文化艺术素养的不足以及无专业性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视野不宽
阔,艺术底气不足,块少敏锐的思想洞察力。而且,这支理论队伍又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理论学术行为机制,这就又导致了理论研究工作缺少宏能统一的科学安排而处于散乱状态之中。三是在理论研究思维上缺少科学的方法论。硬笔书法由于自身历史的短暂使人们研究起来住往偏重于对传统毛笔书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借鉴上,而这一借鉴又由于缺少“拿来主义”的“扬弃”能力导致了种种消化不良的现象。正是如此,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仍处于被动阐释的局面。

    所以说,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问题已成为当今硬笔书坛中的首要问题。

   

    硬笔书法的二十年,同时也是硬笔书法教育迅速发展的二十年:各地纷纷举办各类形式的电视讲座、函授、面授、学习班;一些师范、中小学纷纷开设书法课程;国家教委大力推行习字素质教育等等。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硬笔书法教育潮。

    硬笔书法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是函授。随着庞中华的第一本钢笔书法字帖《谈谈学习钢笔宇》问世后,于1983年始,庞中华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主讲“钢笔书法讲座”,与此同时,他又创办了“中华钢笔书法函授学校”,参加学习者达数十万之多。其它各种形式规模的函授班也遍地开花。一时间,全国上下几乎在每一个角落,都有老师在教硬笔书法,都有学生在学硬笔书法。在众多的函授学校中,较有影响的还有“上海文化生活技艺专修学校”,黑龙江“东方高等书法艺术学校”,杭州“中国钢笔书法刊授中心”,江西“3s’ 硬笔字训练中心”以及武汉李洪川三兄弟创办的“三川钢笔书院”等。函授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对一些自身书法水平低,想用函授骗取钱财的函授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然消亡。而对一些教师自身水平高、教材编写完善、教育方法科学合理、教育管理规范有序的函授学校,不论硬笔书法的热潮是否存在,它们都能以质量取胜,在社会上站住脚跟。特别是有些函授学校能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分为普通班、提高班和高级研修班,实行等级考试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不仅对于普及还是提高硬笔书法均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不管如何,函授教育把一哄而上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引上了硬笔书法的学习轨道,对提高当代硬笔书法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有战略意义的当是国家教委把习字教育列入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将字写规范,对他打今后一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面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一条重要举措。不少师范学校则把书法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教委系统自已编写书法教材进行教学考核。有的地区还考虑在中学生高考的语文考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书写卷面分,这种带有战略性的措施,对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据悉,目前北京中国笔书法协会与国家教委合作分别在海南三亚、浙江平阳设立了两个“硬笔书法教学实验基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教育兴邦,教育才有希望,这种种现象表明,二十年的硬笔书法事业从无序走上有序,开始了理性的发展道路。硬笔书法事业后继有人。             (陈云金) 

 


    当代刘惠浦硬笔楷书

 


    当代何光勇硬笔临《九成宫》

 


    当代李正伦硬笔临甲骨文

 


    黄若舟的硬笔作品和其上世纪70年代《钢笔行书字帖》是近现代较早硬笔书法史料

 

 

                                                                                                 

 


    著名美术史论家、鉴定家和江苏国画院书画家萧平(别名戈父)于1976年为学生“榕榕”布置学画课业时,用钢笔书就的“备忘笺”(19.5×27cm)。

 


    巴金硬笔手札

 


    鲁迅硬笔手札

 

    毛泽东硬笔手札


   

    周恩来硬笔手札


   
    茅盾硬笔手札 

 


    启功硬笔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