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无线宽带资费: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4:00:20
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20 历史百家争鸣

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军纪比鬼子差 打国军也打共军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13.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新京报》2009年8月15日C03版 作者:张弘 罗取 原题为:60年后,回眸解放战争的陌生细节 分析:没有史料证明苏联援助 新京报:为什么共产党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三年多,就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 王树增:一是国民党急速堕落和腐败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想象。还有一点,我认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土地改革。 以东北地区为例,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是空白的,什么势力都没有,谁先占了就是谁的。共产党既没有外交关系,武器又不好,人又不多,为什么仅仅一年多就站住脚呢?就是周立波写的《暴风骤雨》,就是搞土地改革。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 新京报... 全文↓

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军纪比鬼子差 打国军也打共军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13.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20 13:29:16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军纪比鬼子差 打国军也打共军", summary : "本文摘自《新京报》2009年8月15日C03版 作者:张弘 罗取 原题为:60年后,回眸解放战争的陌生细节\x0a 分析:没有史料证明苏联援助\x0a 新京报:为什么共产党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三年多,就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x0a 王树增:一是国民党急速堕落和腐败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想象。还有一点,我认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土地改革。\x0a 以东北地区为例,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是空白的,什么势力都没有,谁先占了就是谁的。共产党既没有外交关系,武器又不好,人又不多,为什么仅仅一年多就站住脚呢?就是周立波写的《暴风骤雨》,就是搞土地改革。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x0a 新京报...",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13.html"});

本文摘自《新京报》2009年8月15日C03版 作者:张弘 罗取 原题为:60年后,回眸解放战争的陌生细节

分析:没有史料证明苏联援助

新京报:为什么共产党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三年多,就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

王树增:一是国民党急速堕落和腐败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想象。还有一点,我认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土地改革。

以东北地区为例,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是空白的,什么势力都没有,谁先占了就是谁的。共产党既没有外交关系,武器又不好,人又不多,为什么仅仅一年多就站住脚呢?就是周立波写的《暴风骤雨》,就是搞土地改革。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

新京报:据一些近代史学者考证,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苏联对共产党军队有大量的武器援助,这方面起到多大的作用?

王树增:这是一种历史误解,我没有看到任何史料支撑这样一个论点。苏军在东北撤退的时候,武器移交给了国民党军队,没有移交给八路军。

解放战争是有影像留下来的,我们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军队最好是美式武器,因为抗日战争当中,中国战区使用的是美式武器,另外使用最多的是抗日战争缴获的日式武器,我没有见过我们的部队使用多少苏式武器。

细节:苏军曾经仗势欺人

新京报:你在书里写到苏军占领东北以后,抢劫财物,危害老百姓,打死了中共一个高级将领,这应当是完全真实的史料。

王树增:这段史料,和解放战争不是有太多的关联,所以我没有展开写。但是这段史料非常丰富,有很多档案。像东北档案是解密的,苏军档案也是解密的,两方都不忌讳这段史实。苏军在东北地区作战是勇敢的,和关东军打仗是比较能打的,但是他们比日本军纪还差,而且不讲道理,他们跟国民党打,跟共产党也打。我有句话叫仗势欺人,为什么?他太强大了,二战当中他们多厉害,武器又好,所以他们很傲慢,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新京报:我看到一些文章,说苏军把东北好多大工厂的机器全都拆掉,运回苏联去了。

王树增:这是公开的,所有的大型的机器、工业设备、机床,只要他们认为有用的,全拆走了。他们认为这是战利品。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战利品。为什么?当时的东北的工业基础,是日本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所以有很多工厂是日式的,日本建立的工厂叫株式会社,所以他们觉得拉走也是正常的。

感触:背弃人民,人民就抛弃你

新京报:你在资料收集、采访过程中,让你感触最深,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王树增:我感触最深的是,解放战争中,我们的共产党官兵身后的一些百姓,这是常常让我落泪的。我到山东沂蒙山采访,现在的老头可以唱一首歌,大致的意思是,最后一粒粮,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为什么?民心。农民就是简单地算账,他又不懂马列主义。

我至今还能看到一些老人白发苍苍的,现在生活也不富裕,还住着破房子,但是往往这个房子当时可能就是一个纵队的司令部,那些高级将领们就坐在他们家的土炕上,吃他们家烙的煎饼。在他们村子,随便就可以找到一个山洞,这个洞就是藏伤员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孟良崮战役,国民党装备那么好,渴死、饿死多少人?空投不准,他们是没有水喝的。

农民很实在,我想这一点是非常打动我的,也是我写《解放战争》最根本的动因,或者是叫主题,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什么时候站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你是占有者,什么时候你背弃了人民,人民抛弃了你,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新京报: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

王树增:陈毅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唯一一个兵力不占优势的,我们甚至还少一点,这是违背共产党军队作战原则的。所以毛泽东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了。夹生饭为什么能煮熟了?淮海战役为什么能够胜利?我们主力兵团不占优势,但是我们背后有500万老百姓。国民党军队一律靠空投,从一颗子弹到一张大饼都是靠空投,我们不是。

我们所有的官兵都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的时候是有道理的。老大在家种地,共产党给他分了地,终于可以吃自己家地里结的粮食,不挨饿,不给地主交租子了。老二,你得到部队去,不让狗日的再回来。就这么简单。

新京报:这就是民心向背。

王树增:我崇尚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给郏县县委写的那句话“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为什么毛泽东给郏县县委写信?有一个小故事。胡宗南占领郏县,使西北战场很别扭,彭德怀的部队总打不跑他。当时彭德怀的部队永远有一个前提,没有粮食吃,因为陕北很穷。最后说没有粮食也要打,一定要把胡宗南的军队打跑。跟郏县县委说,你能不能筹备三天的粮食,我们把这个县城拿下来。当时共产党的县长计算了一下,坚壁清野,把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地里的青苗割下来还够吃一天,把全县的驴、羊杀了还够吃一天。

打仗的时候,老百姓就牵着驴,赶着羊在后面跟着,供部队吃饭。打完这一仗以后,好几年之内,这个县都不见驴,老百姓吃观音土。所以彭德怀说老百姓是我们的亲爹娘,所以毛泽东写了那样一句话“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如果这个书有主题,就是“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这也能解释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最后夺取胜利。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军纪比鬼子差 打国军也打共军", summary : "本文摘自《新京报》2009年8月15日C03版 作者:张弘 罗取 原题为:60年后,回眸解放战争的陌生细节\x0a 分析:没有史料证明苏联援助\x0a 新京报:为什么共产党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三年多,就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x0a 王树增:一是国民党急速堕落和腐败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想象。还有一点,我认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土地改革。\x0a 以东北地区为例,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是空白的,什么势力都没有,谁先占了就是谁的。共产党既没有外交关系,武器又不好,人又不多,为什么仅仅一年多就站住脚呢?就是周立波写的《暴风骤雨》,就是搞土地改革。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扎根了。\x0a 新京报...",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13.html"});

抗战中林彪在重庆逗留十个月都做了什么?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11.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4日20版,作者:汪日章,原题:《蒋介石侍卫官回忆林彪在重庆》 抗战期间,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与国民党接触。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 全文↓

抗战中林彪在重庆逗留十个月都做了什么?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11.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20 13:27:53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抗战中林彪在重庆逗留十个月都做了什么?", summary :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4日20版,作者:汪日章,原题:《蒋介石侍卫官回忆林彪在重庆》\x0a 抗战期间,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与国民党接触。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11.html"});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4日20版,作者:汪日章,原题:《蒋介石侍卫官回忆林彪在重庆》

抗战期间,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与国民党接触。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安到重庆,又电话通知侍卫长宣铁吾:“铁吾,你有个同学要来重庆。”

“周老师,是陈赓吗?”宣铁吾问。“不是!”

“徐象谦?”(徐象谦后改名徐向前)“也不是。”

“那么是谁呢?”“你再猜猜!”“是不是林彪?”“对了!向委员长报告,明天我要见他,他的学生林彪也来。”

1942年秋的一天,我向蒋介石报告周恩来和林彪即将来访。隔日下午,周恩来和林彪乘坐一辆奥司丁轿车,驶向上清寺范庄的蒋介石住宅。车子开到蒋介石住宅门口,侍卫长宣铁吾急忙跳上车,陪送到蒋介石的客厅门前。

蒋介石身穿国民革命军的军便装,坐在客厅里,当他望见轿车从远处驶来时,便笑吟吟地起身迈到客堂门口迎接。他边握手边说:“恩来兄,我早已等着你!”“谢谢蒋先生,让你久等了。”周恩来礼貌地回答。

林彪跟随周恩来进来后,立正向蒋介石行了个军礼:“报告校长,学生林彪到!”蒋介石回了个军礼,拉起林彪的手,指着客厅说:“里边坐,里边坐!老学友,都是老学友。”

蒋介石和周恩来各自坐在单人沙发上,林彪显得有点拘谨,毕恭毕敬地站在周恩来身旁。蒋介石微微躬起身子,笑容可掬地对林彪说:“坐,坐!坐着谈,你是远客,请坐!”林彪说了声“谢谢校长”,才坐在靠近蒋介石的沙发上。

蒋介石对林彪说:“你近二十年部队生活,蛮艰苦的,到了重庆多休息几天。”

“宣铁吾,还有侍从室的五六位,都是同学、校友。”周恩来微笑着说,“老同学几时聚聚吧。”“好,好!”林彪谦恭地回答,似乎不安的心情变得愉快轻松一些了。他直挺着身子,坐在沙发里,半晌不语,聆听着蒋介石同周恩来的谈话。

稍后,林彪简要地向蒋介石做了汇报,最后说道:“希望校长按照中央军的待遇,增加装备、武器弹药和军需粮饷,能放宽编制(指对第十八集团军),同中央军一视同仁。”“好,很好!”蒋介石点头轻声回答。

林彪与蒋介石见面后,黄埔军校同学宣铁吾、萧赞育、俞济时、项传远、邓文仪和我,在侍从室内设便宴招待林彪。宣铁吾先给林彪斟酒,恭恭敬敬地放在他面前,然后谦虚地笑了笑:“林彪兄,请喝!”林彪双手捧起酒杯一饮而尽。黄埔同学都与林彪饮酒叙旧。

以后,林彪周旋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之间。他除了多次同蒋介石会谈以外,还多次与老教官何应钦、钱大钧等人会谈,要求扩大编制和增加武器、军需。何应钦和钱大钧分别通知兵工署长俞大维和军需署长陈良,要他们尽可能满足林彪的要求。

林彪又多次与老同学萧赞育、邓文仪、俞济时、宣铁吾、项传远、李延年、唐纵、郑介民、张镇、戴笠等接触,他们都为之向蒋介石请示,给林彪以支持。

繁忙的林彪在重庆活动收获如何,我不十分了解,从侧面获悉,何应钦、钱大钧、萧赞育、邓文仪等老师、同学和林彪谈得都较融洽,对林彪的要求,或多或少有所应付。林彪在重庆呆了十个月,于1943年6月底,安然返回延安。离渝前,由萧赞育、邓文仪、俞济时、宣铁吾等同学出面设筵为他饯行。

(贾笙摘自《在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侍卫官回忆录》,汪日章等著,团结出版社出版)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抗战中林彪在重庆逗留十个月都做了什么?", summary :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4日20版,作者:汪日章,原题:《蒋介石侍卫官回忆林彪在重庆》\x0a 抗战期间,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与国民党接触。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11.html"});

遵义会议后中央机关遇险 毛泽东周恩来险被活捉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9.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叶剑英传》,作者:《叶剑英传》编写组,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寒冬腊月,冷风逼人。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阻击下,冒着严寒,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艰难前进。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 全文↓

遵义会议后中央机关遇险 毛泽东周恩来险被活捉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9.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20 13:26:18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遵义会议后中央机关遇险 毛泽东周恩来险被活捉", summary : "本文摘自:《叶剑英传》,作者:《叶剑英传》编写组,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x0a 寒冬腊月,冷风逼人。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阻击下,冒着严寒,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艰难前进。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9.html"});

本文摘自:《叶剑英传》,作者:《叶剑英传》编写组,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寒冬腊月,冷风逼人。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阻击下,冒着严寒,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艰难前进。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领了湖南省通道县后,中央部分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了红军的行动方向。会上,毛泽东鉴于红一方面军渡湘江所受的严重损失和蒋介石在湘西靖县、绥宁、武冈一带企图围歼我主力红军的部署,建议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经过激烈的争论,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博古、李德等坚持原议。红军继续前进,于12月15日占领了贵州黎平县城。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议经过争论,否定了博古、李德坚持按原定计划,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向贵州西北前进。黎平会议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使中央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中共中央决定部队进行整编,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确定由总参谋长刘伯承兼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兼一局局长,负责指挥行军作战。

为了贯彻中央新的战略方针,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研究制定了抢渡乌江、占领遵义的行动方案。1935年1月7日凌晨,先头部队占领遵义城。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进入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会议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纵队未单独设立司令部,由总司令部兼理。据黄鹄显、曾三、吕黎平等回忆,叶剑英在总司令部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日夜守候在作战值班室,处理紧急军务。他拖着带伤的身体,不分昼夜地工作,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他负责军委纵队的工作,还要领导军委一局的工作,每天不但处理大量上报下达的文电,有时还亲自起草电报。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起草电报喜欢用毛笔写,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完后又一字一句点着看,认为准确无误了,然后写上“剑英”二字。他常对军委总部的参谋人员说,一字之差,可能会关系到部队同志的生死存亡,写好后一定要多看两遍。参谋起草的电报,他一字一句修改,有时只留下头尾,内容几乎全部改写,改完后,送给参谋重抄,然后他还要认真看两遍,才签字发出。有的参谋人员不懂电报中的韵目代日,地支代日代时,他不厌其烦,把着手教,帮助参谋人员提高工作能力。

叶剑英十分关心遵义会议的进展情况,当他得知会议的结果时,十分高兴。他衷心拥护会议的正确决定,拥护毛泽东的领导,连夜向部队传达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向川南土城赤水方向开进。一天,中央机关行军到一条山谷时,突然从北边半山坡上冲来敌军一个连的兵力,向中央机关人员猛烈开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在敌射击圈内,情况非常危急。中央机关人员只好躲进一条流水沟里。过了一会儿,敌军吹起冲锋号,冲下山来,高喊:“活捉朱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率队从后面跟了上来。他当即下令:“通信排跟我来!”亲自带领一个排迅速冲上南面的高山,集中火力向北边压下来的敌人还击。敌军遭到阻击,摸不清底细,不敢再往下冲。双方对峙了一阵,敌军退去。中央机关转危为安。大家说:“好险呀!要不是叶参谋长及时赶到,我们就要吃枪子了!”①(①访问范希贤、李质忠,颜太龙谈话记录,1987—1994年。)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遵义会议后中央机关遇险 毛泽东周恩来险被活捉", summary : "本文摘自:《叶剑英传》,作者:《叶剑英传》编写组,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x0a 寒冬腊月,冷风逼人。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阻击下,冒着严寒,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艰难前进。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9.html"});

1967年因为何事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欢呼?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7.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3期 作者:叶永烈 原题为:毛泽东的经济失误和文革动乱使蒋介石幸灾乐祸 蒋介石自从退到台湾之日起,便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早在1950年6月,蒋介石就已提出这样的战略性口... 全文↓

1967年因为何事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欢呼?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7.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20 13:25:46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1967年因为何事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欢呼?", summary : "本文摘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3期 作者:叶永烈 原题为:毛泽东的经济失误和文革动乱使蒋介石幸灾乐祸\x0a 蒋介石自从退到台湾之日起,便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早在1950年6月,蒋介石就已提出这样的战略性口...",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7.html"});

本文摘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3期 作者:叶永烈 原题为:毛泽东的经济失误和文革动乱使蒋介石幸灾乐祸

蒋介石自从退到台湾之日起,便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早在1950年6月,蒋介石就已提出这样的战略性口号: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完成。”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蒋介石年年在号召反攻大陆,年年成了一句空话。

不过,细细探究,倒也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每当国际形势发生不利于毛泽东的变化时,或者由于毛泽东的政策失误使大陆发生困难时,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的调子就提高了。其中,到了大陆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达到了高潮。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也这么说过: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着我们的失败。”

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之前所说的这两段话,就把国共大决战结束之后的形势说得明明白白。

确实,“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是毛泽东所“不熟悉的东西”。毛泽东不熟悉经济建设工作,发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他照搬苏联模式,使他吃了大亏,使中国大陆吃了大亏。

其实,在国共大规模的决战结束之后,又在另一个战场上开始新的比试,这个新的战场,就是经济建设。

人祸天灾一起袭来,毛泽东陷入空前未有的困惑

蒋介石作为一位军人,对经济也并不在行。中国在他的统治之下,经济也一团糟。退到台湾之后,蒋介石痛定思痛,在经济上倒是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台湾经济慢慢复苏。比如,他实行和平土改政策,即政府用低息贷款给农民,购买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又规定地主把所得的钱必须购买股票,转入工商业,从而促使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蒋介石还制定了一期又一期的“四年计划”,从宏观上引导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

经济的竞赛,不像战争那样“立竿见影”。毛泽东可以用一百多天的时间,接连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消灭了蒋介石主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陆和台湾的经济竞赛,却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慢慢显示出差距——最初,在五十年代,两岸的经济竞赛,并没有明显地显示出差距。

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亦即靠着“美援”,实行四年计划,度过台湾经济最初最艰难的日子。毛泽东则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靠着“苏援”,实行五年计划,度过大陆经济百废待兴的那些日子。1957年11月,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和美国进行和平竞赛:“今后十五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毛泽东立即响应,他在莫斯科说:“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毛泽东定下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把当年打仗那一套搬到经济建设上来。他以诗人的浪漫和军事家的决断搞建设,急于求成,于是来了个“大跃进”,来了个“大炼钢铁”,来了个“亩产万斤放卫星”

“大跃进”的虚火,使中国大陆的经济陷入了泥潭。彭德怀对毛泽东的“大跃进”提出批评,便遭撤职。

此时此际,毛泽东和“老大哥”的关系又日益紧张。毛泽东指斥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于是,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撤走了派往中国的专家,撕毁了合同。

也就在此时此际,中国大陆又遭到了自然灾害。

于是,毛泽东陷入空前未有的困境,人祸天灾一齐袭来。

以打败蒋介石而在党内享有崇高声誉的毛泽东,不得不在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自我检讨。所谓“七千人大会”,即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因有七千多人参加而得名。

毛泽东面对七千人说,他在去年6月12日中央工作会议上,“我讲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回,他要在更大的范围中检查。毛泽东说:

“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

毛泽东坦率地承认自己对于经济的外行:

“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太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

毛泽东这话,其实也就是他在1949年所说的“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时间已经过去十三年,毛泽东对于他原先“不熟悉的东西”依然不熟悉!依然“还不懂得”!

如果真意识到自己对于经济建设不熟悉“不懂得”倒也罢,严重的问题是毛泽东在“不熟悉”“不懂得”的情况下,急于求成,造成了大陆经济跌入危机,亦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也正如毛泽东早在1949年便已说过的那样:“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

那时,毛泽东没有把“手下败将”蒋介石放在眼里。其实,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们一样,也“站在一旁看”,等待着毛泽东的失败。

毛泽东陷入经济困境,使蒋介石兴高采烈。蒋介石这种幸灾乐祸之情,在1963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九全”大会上,达到了高峰。

在“九全”大会上,由蒋介石的副手、国民党副总裁陈诚作政治报告。

陈诚说,由于“三面红旗”,毛泽东“惨重的失败了”。“造成空前未有的严重饥荒”,“使大陆经济全面破产”,“激起了大陆人民的强烈反抗”,“政权随时可以崩溃瓦解”。

陈诚还把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以来,渐渐沉寂的炮声,称为国民党“台海炮战的辉煌胜利”,是“反攻复国斗争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蒋介石则号召,“向反攻复国的目标迈步前进”。

国民党“九全”大会,通过了《关于对敌斗争与大陆革命工作之决议案》,并决定筹建“中华民国反共建国联盟”。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发动了“勿忘在莒”运动。莒,今日山东莒县一带。公元前二八四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兵大败齐国,齐国国土大部分丧失,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市。莒人不忘复仇,苦心经营五年,终于在齐国大将田单的率领下,打败燕军,反攻复国,获得大胜。蒋介石发动“勿忘在莒”运动,就是要台湾军民向莒人学习,反攻复国。

毛泽东呢?他喜欢中国古代寓言,他向来访的法国总理孚尔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据孚尔回忆,毛泽东说:“中国有一则《鹬蚌相争》的寓言,鹬在海滩上啄起一只蚌,但是蚌电紧夹住鹬的嘴。他们开始争论不休。蚌对鹬说,你会在三天之内死去。鹬也对蚌说,你没水喝,也会在三天之内死去。双方都不肯让步,这时渔夫经过,就把鹬蚌都捕捉去了。”

毛泽东把中国大陆和台湾比喻为鸸和蚌。而那渔夫,毛泽东说是长着高鼻子的——美国渔夫。

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那里寻找中国典故,他俩所选用的《勿忘在莒》和《鹬蚌相争》,正是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意图。

在中国大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日趋活跃。不过,他只能派小股部队骚扰,派飞机侦察、撒传单、空投特务。论军力,蒋介石无法跟毛泽东相比。因此,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只能以失败告终。

“文革”狂潮席卷大陆,蒋介石为大陆大动乱兴奋不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挥师此伐,必成必胜

毛泽东曾说,他的一生只做过两件大事:一是打败了蒋介石;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1966年,由毛泽东发动的“文革”狂潮,席卷中国大陆。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给江青的那封信中,谈到了蒋介石,讲述了蒋介石“滚到一群海岛上去”的历史过程。紧接着,毛泽东在信中断言:

“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

这样,毛泽东把中共内部的右派,跟蒋介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发动“文革”,其矛头所向是“走资派”。毛泽东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斗争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社论《芙蓉国里尽朝晖》,发表了毛泽东一段“最新指示”,则把“文革”视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继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

这么一来,也就把“走资派”视为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共党内的代理人。

这么一来,也就在全国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要把那些“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清理出去。

这么一来,毛泽东也就把他平生所做的两件大事联系在一起,即“文革”是打败蒋介石的继续。

在“文革”中,还经常引用毛泽东1955年6月10日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按语》里的一段关于蒋介石的话:

“在地球上全部剥削阶级彻底灭亡之后多少年内,很可能还会有蒋介石王朝的代表人物在各地活动着。这些人中的最死硬分子是永远不会承认他们的失败的。”

这么一来,“文革”也就成了一场继续和国民党斗争的运动,成了一场继续和蒋介石斗争的运动。

自然,在那样的岁月,国共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的语言。

在海峡彼岸,“文革”的风潮,激起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狂热之情。

中国大陆在“文革”中,出现大规模的武斗,出现全国性的混乱局面,铁路阻断,生产停滞。蒋介石陷于兴奋之中,认为这是他“卧薪尝胆”多年,终于到来的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

1966年3月,蒋介石第四次当选总统。他就大陆的“文革”对美国记者说,目前是给予毛泽东“致命打击的最好时机”。

蒋介石表示,“一日不收复大陆,一日誓不罢休”。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九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在开幕词中号召“反攻复国”,在闭幕词中强调“当前反共形势,我操必胜”。

这次全会针对大陆“文革”,制定了《大陆重建工作基本方针》。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他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身上。

由于“文革”的到来,使蒋介石确信,复辟的希望并不那么遥远。他断言,中国大陆正处于“全面混乱”、“全面暴动”、“全面动摇”、“全面崩溃”之中。

这时,蒋介石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挥师北伐,必成必胜。”

于是,1967年初,上海的造反派在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的率领下一举夺权,毛泽东欢呼:“一月革命胜利万岁!”;而1967年2月7日的台湾《中央日报》则以为大陆大乱,政权落在造反者手中,也为之欢呼:“中国历史上的春天来了!”

台湾驻美大使周书楷这时宣称:“1967年很可能成为光复大陆的决定年!”

虽说蒋介石为中国大陆的大动乱而兴奋不已,但是,随着毛泽东渐渐控制了局势,他的兴奋度也就随之降低,转为“静观其变”,转为谴责“文革”惨绝人寰、生灵涂炭。

那时,毛泽东对蒋介石的称谓为“蒋帮”;蒋介石对毛泽东的称谓为“毛酋”、“毛共”。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1967年因为何事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欢呼?", summary : "本文摘自《报刊荟萃》2009年第3期 作者:叶永烈 原题为:毛泽东的经济失误和文革动乱使蒋介石幸灾乐祸\x0a 蒋介石自从退到台湾之日起,便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早在1950年6月,蒋介石就已提出这样的战略性口...",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7.html"});

跪在岳飞坟前的张俊:从南宋四大名将到历史罪人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5.html' ); 阅读原文

今天,如果我们到杭州岳坟参观,会看见岳坟前跪着四个人,其中一个名叫张俊。张俊也是南宋的一员大将,中兴四将之一,而且还是岳飞的老长官。岳飞是南宋升迁最快的将领,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偏俾小将,升到了... 全文↓

跪在岳飞坟前的张俊:从南宋四大名将到历史罪人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5.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20 13:23:03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跪在岳飞坟前的张俊:从南宋四大名将到历史罪人", summary : "今天,如果我们到杭州岳坟参观,会看见岳坟前跪着四个人,其中一个名叫张俊。张俊也是南宋的一员大将,中兴四将之一,而且还是岳飞的老长官。岳飞是南宋升迁最快的将领,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偏俾小将,升到了...",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5.html"});

今天,如果我们到杭州岳坟参观,会看见岳坟前跪着四个人,其中一个名叫张俊。张俊也是南宋的一员大将,中兴四将之一,而且还是岳飞的老长官。岳飞是南宋升迁最快的将领,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偏俾小将,升到了军区统帅,这让原先的几位高级将领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其中就包括张俊。那么张俊是怎样从岳飞昔日的长官,最后成为在岳飞墓前长跪的罪人呢?

张俊与岳飞的恩怨

南宋中兴四将指的是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岳飞算起来是他们的晚辈,比他们都小得多。张俊、刘光世比岳飞大17岁,韩世忠比岳飞大14岁。当岳飞还是偏郫一小将的时候,他们都已经是战区统帅了。而且他们的待遇也一直比岳飞高,岳飞到最后也只是两镇节度使,但是上面这三位都是三镇节度使了。

所以直到最后这三位的地位比岳飞还是要高一点。但所谓文无第二,武无第一,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个人本身之间也是钩心斗角,猜忌很深的,甚至最后必须要宋高宗来直接调和,否则就恨不得兵戎相见。但是岳飞突然跃升上来,这时他们三人之间不打了,而是把斗争焦点都集中到了岳飞身上,尤其是韩世忠和张俊,而且以张俊为甚,他觉得,两三年前岳飞还在我手底下呢,我让你打哪儿就打哪儿,现在,你跑来跟我平起平坐了,所以更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

实际上岳飞一直到牛头山之战的时候,还在张俊手下,那时张俊是很欣赏他的,曾经专门跟岳飞做过一次长谈,并且在报功的时候,多次把岳飞报在前面。但是现在岳飞一跃而跟他平起平坐了,他心中的醋坛子马上就打翻了。

岳飞当然也不是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断给韩世忠和张俊写信,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倾慕之情,希望赢得对方的好感。但是他写了三十多封信,这是现在有案可稽的,这两个人都没有给他回信。但岳飞没有停止努力,他平定洞庭杨么之后,专门挑选了两艘特别大的大车船,连同作战人员,船上的服务人员,分赠给张俊和韩世忠。大车船就相当于现在将军与将军之间送的那种超级战车,可是件大礼物。韩世忠就非常高兴,再加上岳飞本来跟韩世忠就没有什么大的过节,两个人在抗金主张上还算得上是志同道合,所以从此就跟岳飞引为莫逆,两个人关系就好起来了。

张俊却不像韩世忠那么高兴,他觉得岳飞送这么一艘大车船给他是什么意思?是炫耀你的战功吗?所以他反而对岳飞更加仇恨,可见小人之心是不可以用常人心态来度量的。

今天我们到杭州的岳王庙参观,岳飞的墓前有四个铁铸的人像,反剪双手而跪,其中一个就是张俊,因为最后就是他和秦桧一起合谋把岳飞给陷害了,所以他们成了历史的罪人。

有人可能要问了,张俊就是因为心中这么点嫉妒,而要陷害岳飞吗?他和岳飞之间是不是还有些别的什么恩怨呢?

先来介绍一下张俊这个人。张俊也是16岁参军,从最低级的弓箭手开始做起,一步一步以战功升上来的。宋高宗就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以后,张俊就任元帅府后军统制,后来又任御营前军统制,他等于是跟着宋高宗起兵的。他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也是从底层一直拼上来的。但是张俊虽然也有战功,却从来没有过像岳飞这样坚定的抗金意念。在具体的战事中间,他有很严重的避战情绪,即使跟金军决战,他也是躲在后头的统帅部里,美其名曰“持重”。而部将取得的战功,最后都统统算到了他的脑袋上面。

岳飞当时的志向是收复国土,收复山河。张俊却选择了荣华富贵。南宋将领大多都贪财,但是所有的人都比不上张俊的贪财功夫。张俊的房间当中,有一个一千两银子铸就的大银球,叫做“莫奈何”,意思就是小偷想搬也搬不走。

张俊当时的这种贪财是人尽皆知的。有一次宋高宗带着一群大臣坐在堂上,有个小丑过来,拿着一个铜钱说,他有一个本事,用一文铜钱可以看见这个人是天上的哪一个星宿。照到宋高宗就说,看到了“帝星”,照到秦桧说看到了“相星”,照到韩世忠说看见了“将星”,最后照到张俊,小丑看了半天才说:“哎呀,没有看到什么星宿,就看见张郡王坐在钱眼里。”君臣顿时哄堂大笑,几乎掀翻了屋瓦。

岳家军的军令是“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而“张家军”也有俩绰号,其中一个绰号叫做“花腿军”。因为张俊的军队常驻杭州,既不打仗也不练武,张俊闲得没事儿,就把士兵中长得高大英俊的挑出来,在他们的手背、腿上全都刺上刺青,然后让这些士兵穿着短打出游,招市民来观看,所以市民送给他们一个绰号叫“花腿军”。

不打仗的时候是这个绰号,打仗的时候张俊的军队则号称“自在军”,也就是说,甭管打胜了打败了,他都要烧杀抢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所以叫“自在军”。

从史上最奢华筵席看张俊和岳飞的区别

从史上最奢华的一顿饭,可以看出张俊和岳飞的区别。绍兴二十一年十月,张俊在自己的府上大摆筵席,请的是宋高宗和秦桧父子。

宋高宗在位36年,只去过两个大臣家,而且每个人只去过一次,一次就是去秦桧家,一次就是去张俊家。张俊这一次在自己的家中大排御筵,这桌御筵在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南宋词人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里就有详细记载,光是这个名目就分初坐、再坐、歇坐好几轮。

所谓初坐就是客人进了门,先坐下来喘口气。这个时候就已经上了七轮,每轮是十道小吃,都是什么蜜饯、果品这些东西,具体的有“绣花高饤八果垒”、“乐仙干果子叉袋儿”、“雕花蜜煎”等等,都是一些珍稀水果,精致果品。

然后宋高宗就假模假式地在张俊的府上举行了一些仪式,号称办公。办公之后,洗完手再上桌,就叫做再坐,又上了六轮,每轮是十一道,总共是六十六道果品。

然后正式的御筵才刚刚开始。正式的御筵有下酒菜十五盏,每一盏是两道菜,也就是说,总共正菜是三十道,光是吃螃蟹,就有洗手蟹、螃蟹酿橙、螃蟹清羹和蝤蛑签等四种吃法。蝤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梭子蟹。

此外还有插食,也就是不记入正菜的二十八道菜,这还只是给宋高宗一个人开的菜,像秦桧、秦桧的儿子、随行的各品大员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菜单。

基本上就是君臣各人,每人一桌。这样的一种排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宋朝是历朝历代当中最富有的朝代,日子实在是太好过了。但是,当时老百姓的情况却完全相反,就在举行这桌御筵之前两年,浙东灾患,高宗曾下了一道诏:“饥民在此求乞,日有饥死者”、“庖有肥肉,野有饿殍”。意思就是说,有这么多人在这儿要饭,可是还是有人饿死;我们的厨房当中有肉吃,但是野地里面全是饿死的众生尸体。

可是现在他却坐在张俊府中,跟他们一起大快朵颐。要知道这么多道菜,每一道菜吃一筷子他就撑死了,所以大量的菜上来,实际上是看菜,他根本就不吃的。

这顿饭吃完了没有多久,张俊就几次三番地去催太监,让他们赶紧把皇帝请回皇宫去。太监问为什么赶皇帝走,张俊就小心翼翼地回答:上次皇帝去秦太师家,吃了午饭就回宫了,如果在我家待的时间比在秦太师家呆的时间长,那怎么得了啊。可见张俊并不是一点聪明才智都没有,他只是把他的聪明才智统统都用到这些事情上来了,这就是他跟岳飞的区别。

岳飞生活一向俭朴,很难想象他坐在这样的筵席上会是什么感觉,一定是食不下咽。当然,岳飞根本就不会坐在这样的筵席当中,因为岳飞跟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有一次他在武昌请部下会餐,结果除了猪肉之外又上了一道鸡肉,岳飞马上就把厨子叫过来说,为什么要专门杀鸡啊?厨子说,这个是武昌的衙门所供,岳飞马上就下令,以后不要再供应了。

张俊的愚忠和岳飞的义忠

岳飞跟他们这些人格格不入,按照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就叫做“进了班子,没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

这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公平,最后能得到宋高宗赏识和信任的,恰恰是张俊之流,而不是岳飞。

秦桧后来还专门向宋高宗进了一句谗言,他说你要选得力干将一定要选驽才。这个驽才不是奴才,驽才这个驽指的是那种很劣质的马,也就是说你要选那种不能干的人,因为劣马听话,让干吗就干吗。张俊就是非常典型的驽才,让打仗就打,当然自己要躲在后头持重了,让和平就和平,让交兵权就交兵权,让迫害忠良就迫害忠良。所以他最后就变成了宋高宗的得力干将,第二心腹,他当然还比不过秦桧。

所以说,张俊最后陷害岳飞,不仅仅是出于恩怨,他是在揣摩宋高宗的意思。

其实自古以来,官场就有一句名言:你干不干事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领导在想什么。

愚忠是很多后人对岳飞的一种评价,无非是说,宋高宗无论出什么样的荒唐的命令,岳飞都遵循,尤其是十二道金牌把岳飞给召回来这事儿,明明当时马上就要打下开封,收复旧地了,但最终功亏一篑,被当做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人给岳飞出主意,说你有那么大的兵权,完全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岳飞不听,所以说他愚忠。

其实后人评价前人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自作聪明,谁不会当事后诸葛亮,事后都是诸葛亮。要知道,当时撤军的并不只有岳飞,张俊、杨沂中、吴璘他们都是撤军了的,恰恰在这一件事情上,他们都是心服口服地撤走的,只有岳飞一路马蹄南去人北向,他是非常不情不愿地撤走的。而且他一回到宋高宗那里,马上就向宋高宗表示辞职,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一辈子都没有认同宋高宗的投降政策,说明他不是愚忠。

而且岳飞最后之所以被害,也恰恰是因为他永远都没有放弃北上抗金的志向,即使在宋高宗再三严令他这样做的情况下,他也坚决地违抗皇帝的命令。真要是愚忠,他可能就不会有最后的杀身之祸了。因为那些统治者就喜欢听话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岳飞根本就不是忠于皇帝,忠于宋高宗,他忠于的是自己的信念,忠于的是中国的国土。如果说有“愚忠”这个概念的话,它就应该是张俊,而绝不是岳飞。不加脑子,不加判断,没有自己想法,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叫做愚忠。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愚忠,忠于的是荣华富贵,而像岳飞这样的冲天英雄,他忠于的是我们中国的国土,忠于的是我们中国的百姓。所以他应该是义忠,也就是说,他忠于的是一种民族正气,民族大义,当然我们也可以比较传统地来讲,就叫忠义。

我们再回头看看张俊这样的人,他曲意逢迎,谋求了一定的荣华富贵,最后也算是寿终正寝。就人生享受来说,张俊超过岳飞一百倍。可是这个战功可以和岳飞相提并论,资历也比岳飞老,深得宋高宗宠爱的一代名将,现在跪在岳飞的坟前已经好几百年了。

张俊跪在岳飞的坟前已经好几百年了。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跪在岳飞坟前的张俊:从南宋四大名将到历史罪人", summary : "今天,如果我们到杭州岳坟参观,会看见岳坟前跪着四个人,其中一个名叫张俊。张俊也是南宋的一员大将,中兴四将之一,而且还是岳飞的老长官。岳飞是南宋升迁最快的将领,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偏俾小将,升到了...",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5.html"});

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3.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图说历代名将4》,作者:时涛,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 全文↓

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303.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20 13:22:11  |extendActions("5","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 summary : "本文摘自:《图说历代名将4》,作者:时涛,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x0a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x0a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3.html"});

本文摘自:《图说历代名将4》,作者:时涛,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北义军,后在与西夏军作战中立功。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入陕,吴玠屡胜之。张浚受命管制川陕,提拔吴玠为统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富平一战失败后,他和其弟吴璘退守和尚原。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大败金兵。三年(公元1133年),金将完颜杲攻饶风关,入侵兴元府。吴玠退守武休关,又大败金军。四年(公元1134年),金军攻仙人关,吴玠破之。自此金军再不敢进窥蜀地。

吴玠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仙人关一战,其以3万之军破金兵10万之众,已成为“纵深配备,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出身卑微一样为英雄

吴玠和岳飞是同时代人,他出身卑微,父亲吴扆少年从军,为水洛城寨卒,寨卒相当于乡兵的一种。由于作战勇敢,吴扆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升至指挥使。吴扆为人宽容大度,但有时未免宽大过头,对部下的管教就失之严厉,因此军纪不整。在一次对敌作战时,吴扆手下的士兵竟然怯战逃跑,致使宋军吃了败仗。吴扆的上司——水洛城的寨主非常生气,但念在吴扆平时的功劳,只是对他处以杖刑。吴扆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从此做事常常心不在焉。就是这心不在焉,使他在一次作战时,猝不及防被一箭射死。吴扆死后葬在水洛城,因而吴玠全家就徙居水洛城。

都说环境造就人,这话一点不假,从吴玠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据《宋史?地理》记载,陕西“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由于地理的特殊,秦陇自古便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与汉族对垒的战场。长期的战争使这里的氛围完全不同于中原,而吴玠居住的水洛城,更是一个以军人为职业的地区,这里除了士兵就是士兵的家属。吴玠就生长在这种环境下,这使得他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而且为人慷慨豪爽,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

大约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吴玠“以良家子”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方镇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不久,他便在抗西夏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升为进义副尉,权(代理)队将。后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及河北起义军,屡立战功,逐渐升为忠训郎,任权泾原第十一正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犯边,侵扰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北),吴玠率百余人打败西夏军,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泾原路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兵进犯陕西,直趋泾原。吴玠受陕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军迎击,至青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一鼓击退金兵。因此次战功,他升任权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十一月,吴玠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省华县),随后又在鸣犊镇(今西安东南)镇压了史斌叛乱,因功升任右武大夫,这时的吴玠已经开始成为中级军官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吴玠升迁为忠州刺史。十一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巡视川陕,由于刘子羽的推荐,张浚会见了吴玠兄弟,见吴玠兄弟颇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吴玠为泾原路统制。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初,吴玠又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成为一路的副统兵官。不久,金军西路副帅完颜杲率军进犯麻亭镇(今陕西彬县南),吴玠与张中孚、李彦琪等奉都统制曲端之命在彭原店阻击,而曲端则拥大军屯驻于后方的宜禄(今长武)。吴玠等与金军恶战,初战告捷,但在金军的再次攻击下,吴玠所部前军稍有退却,而曲端不但不进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泾州(今甘肃泾川),吴玠遂战败。金军乘胜进占邠州(今陕西彬县),在进行烧杀后又退走。此战,曲端身为主帅应对战事负主要责任,但他却反以吴玠违背他的节制而将吴玠降为怀德军知军。但不久,张浚即升吴玠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

富平之败后的和尚原大捷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秋,金军大举进攻宋国,江淮局势顿时吃紧,为了牵制金军东路主力金兀术所部,以避免金军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权,张浚决定主动出击,在西北发动攻势。但张浚是个文臣,并不懂军事,在没有经过认真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集合刘锡、刘锜、赵哲、吴玠等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当时,吴玠和刘锜均不同意如此草率行事。为此,吴玠入谏说:“兵以利动,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但是,张浚完全没有把吴玠的准确分析放在眼里,因为人多势众,他自大地认为:“我众彼寡,又有苇泽相阻,纵有敌骑前来,也无从驰骋,何必转陟高阜呢!”作为统帅的刘锡因为众人意见不一也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犹豫之际,金兵已经蜂拥而至,他们皆担柴兜土,填投苇泽中,霎时间泥淖俱满,跟平地一样。于是,金军骑兵轻易就越过障碍,进逼宋军各营。随后,金兀术也奉令自六合率部赶到,与金将娄恃分左右翼,列阵挑战。吴玠、刘锜在左翼与金兀术军大战,吴、刘身先士卒,奋勇驰杀,金军渐渐后退。但没想到的是右翼的赵哲临阵溃逃,使吴、刘陷入了金军的左右夹攻之中,最终,宋军大败。不久,陕西几乎全境失守。

富平之战,是宋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宋朝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的失败,揭开了吴玠独自领兵抗金生涯的序幕,也终于给了吴玠不再受节制而得以一展身手的机会。

富平战役之后,吴玠受命为陕西都统制,他集拢散兵屯粮退保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以东的和尚原,积粟列栅,训练士卒,以死扼守入蜀通道。吴玠还和他的士兵们歃血为盟,从此吴玠部队军心稳定,战斗力渐强。

此时宋金的局势十分微妙,在江淮战场上,韩世忠、岳飞及各地的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入侵的金兵,但宋高宗赵构只要皇位能坐稳就宁愿偏居江南而不想收复失地。金虽然想灭宋,却忌惮中原的韩世忠、岳飞。眼看光靠军事灭不了宋,金便变换政治手段,扶植傀儡,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企图“以汉制汉”,削弱宋国的国力;又把秦桧“遣回”宋国,安排他“倡议和”。战略上,金开始把川陕作为战略重点,妄想以此迂回灭宋。而宋也发现到蜀中的重要,认识到“守川陕”就是“保江南”,于是双方兵力集结,酝酿着一场大战。

经过精心策划,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五月,金军东路从凤翔西上,西路自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成县)东出大散关,合攻和尚原。有人劝吴玠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吴玠愤然予以驳斥,慨然说:“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此地就是保蜀。”吴玠对和尚原的战略地位十分了解,和尚原位于大散关以东,四面陡峭,顶上平宽,进可攻,退可守,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攻和尚原。不久,西路金军先到和尚原北山,分两路从正面和侧后面进攻,吴玠率士卒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他激励将士轮番作战、休息,寄托地形以弓弩杀伤金兵。四战四捷,士气大振。金兵都是骑兵,吴玠就命令将士专挑山高沟深的地方伏击。和尚原都是山谷,路狭多石,战马发挥不了作用,金军被迫舍马步战,而山地战金军远远不是宋军的对手。连战三天,金军战败后退往西南的黄牛堡,又遇大风雨雹,无奈只得退回凤州。东路金军攻打箭笞关(今陕西千阳南),也被吴玠事先派出的部队顽强击退。同时吴玠又派出一小部绕小路迂回到金兵后面,奇袭金兵,金军大败。

金军第一次攻打和尚原以失败告终,吴玠以功升陕西诸路都统制。

金军统帅金兀术闻败,十分震怒,当年十月,他亲率金兵10万,“造浮梁跨渭水,自宝鸡连三十里(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相拒。为了引诱金兀术到和尚原,宋军主动放弃神岔关。十日中午时分,到达和尚原的金兵马上发起进攻。此时的宋军早就做足了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他们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击,使用床子弩轮番射杀,顿时箭射如雨。金军的两次冲锋都被打退。黄昏时分,金兵开始撤退,吴玠又趁他们慌乱的时候派兵绕到后面进行掩杀。晚上,吴玠又命令优秀射手拿着强弓,看到金营哪里有火光就射向哪里,吓得金兵不敢点火,饭都吃不成。二更时分,吴玠干脆袭击金兵大营,又累又饿的金兵被杀得鬼哭狼嚎。四更时分,劫寨获胜归来的宋军意犹未尽,杀气正旺,在与来接应他们的宋军会合后又向大散关的金兵发动进攻,金军又被杀得大败。此时的金兀术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马乏。次日凌晨,金兵后撤。吴玠早已做了准备,听到金兵后撤的消息,马上下令全线反攻。从和尚原到神岔关,金兵死伤累累,尸横遍地。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须换了衣服才逃走,为的是防止被宋军认出。至此,和尚原大战以金兵的惨败告终。史称,金兀术“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

捷报传开,举国欢呼。这是宋军自“靖康之变”以来同金军作战的第一次大捷,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宋高宗赵构自然也很高兴,派遣使者授予吴玠镇西军节度使之职,当时,吴玠年仅39岁。

血战饶凤关

和尚原惨败,金军非常不甘心,他们一心想着复仇。为此,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底,金陕西经略使完颜杲率军10余万,继续在川陕向南宋大举进攻,为了进展顺利,金军绕开和尚原,企图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北)入川。饶凤关是连接秦楚蜀的道路,东南有100多里,人烟稀少,但它是入陕的重要关口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月,金军攻破商州(今陕西商县)。次年正月初九,金兵为了迷惑金州守兵,声称要攻取汉阴,守将王彦果然中计,分兵据守汉阴周围要塞,金兵因此乘隙攻陷金州(今陕西安康)。宋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刘子羽闻金州失陷,估计金兵要攻击饶凤关,急派统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饶凤关,以阻金军来路,并向吴玠紧急求援。此时的吴玠已经兼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接到消息后,吴玠当即率2000精骑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兼程300里赶在金兵之前到达饶凤关。

到了饶凤关,吴玠顾不上休息,一面紧急筹划城防,一面派人给金军主帅完颜杲送去一颗黄柑,附语:“大军远来,聊逢止渴。今日决战,各忠所事。”本来已经准备进攻饶凤关的完颜杲大惊,叫道:“吴玠,你怎么来得这么快啊(尔来何速耶)!”完颜杲以为吴玠做了准备,迟迟不敢进攻,吴玠乘机抽调人马,增援饶凤关。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二月初五,完颜杲终于下定决心进攻饶凤关,金军人披重甲,开始登山攻关。此时,宋军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吴玠令所部及前来增援的洋州(今陕西洋县)义士与王彦所率领的八字军3万余人,凭借险要地势,以强弓劲弩,轮番发射,顽强坚守六昼夜,金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攻击。到了十一日,吴玠的部下居然出了个叛徒,有个因为怯战险些被吴玠杀了的小军校溜出饶凤关投降了金兵,并乘夜引导部分金军自蝉溪岭绕到饶凤关后偷袭宋军郭仲荀部,攻破了郭仲荀的大营,然后居高临下进攻饶凤关,同时完颜杲率金军从正面进攻。宋军腹背受敌,纷纷溃逃,吴玠用刀砍了几个最先逃跑的士兵,想组织宋军反击,但宋军溃逃太多,吴玠无奈,只得撤退,收余部退守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而王彦则率军奔达州(今四川达县市)。十三日,兴元府被金军攻破。刘子羽在撤退时放火焚城,率余部退至三泉(今陕西宁强西北)。兴元府只剩下一片废墟,金军什么便宜也没占到。

金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所带粮草不多,而当地人民也积极配合宋军坚壁清野,使得金军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时间一长,他们不得不开始杀马充饥。不久,军中又爆发瘟疫,大量士兵相继死去,金主帅完颜杲终于待不下去了,决定撤退。这一切都在吴玠预料之中,于是他回师河池,准备断金军的归路。果然,四月初,在金军北撤的时候,吴玠乘机派兵于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袭击金军后队,金军不备,被斩及坠涧死者数千人,残余部队丢弃所获辎重而去。金军撤退到和尚原后,当地守将吴璘和增援的杨从义率军又重挫金军,并不断掩杀金兵。这下,完颜杲再也没有攻打和尚原的心思了。随后宋军一路强杀夺回了汉中和金州。此时吴玠因功进检校少保。

扬威仙人关

饶凤关之战后,吴玠认为和尚原距离四川太远,为保守仙人关(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收缩兵力全力防宋,遂主动放弃和尚原等营寨,移师驻守仙人关,在关右侧筑垒,称“杀金坪”,并在地势险要处筑隘,设置第二道防线,严兵以待;而其弟吴璘则领军驻守于不远处的七方关(今康县东北),随时待援。仙人关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经过短暂的准备,金国大举入侵南宋,由金军主帅金兀术率领金和伪齐10万人马,分三路进犯,攻破和尚原,转趋仙人关。金军意在一举攻占仙人关,打开进入蜀川的大门,占领蜀川,进而沿长江东下消灭南宋王朝,入主中原。金军从铁山(今徽县南,亦名青泥岭)开始凿山开道,循岭东下,向仙人关而来,吴玠兄弟率军据险死守。

三月,金兵开始进犯仙人关,吴玠首先率万余人迎击金兵。与此同时,其弟吴璘也由七方关昼夜兼程来援,在路上遇到金兵,转战七昼夜后才与吴玠会合。金兵进攻越加猛烈,但都被吴玠兄弟一一击退。金兵改用云梯攻垒,吴玠派杨政指挥刀枪手阻击,并撞碎金兵的云梯,以阻击金军攻垒,又令士兵持长矛刺杀敌人。吴璘见战斗愈来愈激烈,形势非常紧张,为鼓舞士气,他用刀在地上划了一道线,对将士们说:“我与你们一道坚守此地,决不后退,若谁后退,定斩不饶!”于是他身先士卒,全力击杀敌人,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的勇气,个个奋勇当先。金兵见正面攻不下宋军堡垒,就将大军分为两队从东西两面夹击宋军。吴玠指挥宋军左挡右阻,与金兵苦战,由于连连激战,加上人数对比处于劣势,宋军将士显露疲态,于是吴玠主动放弃第一道防线,退守第二道防线。金兵步步紧逼,连续急攻,金兀术还令士兵披重铠两层,用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与其弟督军死战,以劲弓强弩大量杀伤金军,金兵尸骸枕藉,仍然冒死进攻。

坚持到第三天,金兵筋疲力尽,吴玠乘机准备反击,反击奏效后,他又乘势扩大战果,派张彦等将劫横山寨,杀敌千余人,又命王俊于河池设伏兵,再败金军。金军被迫退回凤翔府。

当晚,吴玠在四面山上燃起熊熊烈火,将整个山岭、沟谷照得灯火通明,并令士兵将战鼓敲得惊天动地;同时派王喜、王武诸将率精兵锐卒,持长刀、大斧,分紫、白二色旗帜,猝然杀入金兵大营。一时间,金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金将韩常被乱箭射伤左眼,侥幸逃脱。金兀术看招架不住,领残兵连夜逃走。此前,吴玠已遣统制张彦在横山截击金兵,又令统制王俊领一支人马埋伏于河池,扼住金兵退路。金兵败退的时候又遇张彦、王俊截击,惨败,死伤无数。金兀术率残部退回凤翔分兵屯田,作长久打算,数年间不敢轻易攻打入蜀门户仙人关。至此,金军南下的企图彻底破灭。

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下诏拜吴玠为检校少师,任命他为川陕宣抚使,领二镇(奉宁、保静)节度使。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二月,南宋进行军制改革,设行营护军以统主力部队,吴玠所部由地方军“四川宣抚司军”首次被编为朝廷直属的主力部队,编为行营右护军,右护军成为南宋的西北长城。此后,川陕边境宋金双方大体都以守为主,相对平静。

吴玠与敌对垒数年,为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开发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他深得陇蜀人民的敬佩拥戴。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高宗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不久吴玠病重,卒于仙人关,年仅47岁。宋高宗赠吴玠少师,钱30万,后谥武安。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追封吴玠为涪王。

吴玠由一个乡村读书人参军,戎马倥偬中,仍坚持读书学习,尤其偏爱史书,钻研兵法,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管理部队严而有恩,任用将领量能使用,从保卫家园到捍卫国土,在陕西与金军作战十余年,作战无数,身上伤痕累累,建立了卓越功勋。后世史家在评论时认为:吴玠大有古代良将的风范。

有其兄必有其弟

说起吴玠,就不得不能提及他的弟弟吴璘。吴璘(公元1102年~公元1167年),字唐卿,少好骑射,善读兵书,智勇双全;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吴璘与兄吴玠同时被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所赏识。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同受升赏。

富平之战失败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军会攻战略要地和尚原,吴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阵地箭筈关。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率众死战,力挫敌锋,赢得了“能攻善守”之誉,并受命统制和尚原军马。同年秋天,金兀术亲率10万大军,大举进攻和尚原,企图入川。吴璘与兄率军死守,又亲自率领精兵3000设伏于原北之神岔沟,出奇制胜,连破敌寨10余座,“俘获首领及甲兵以万计”,金兀术身中流矢,大败而逃。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吴璘因功擢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仙人关大捷中,吴璘又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授为定国军承宣使。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吴璘被调为行营左护军统制,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初,升为行营右护军都统制。这年夏天,吴玠病故于仙人关,吴璘接替哥哥,被升为龙神四厢都指挥使,由此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帅。

绍兴九年秋,宋金初次议和成功。根据协议,南宋朝廷派楼诏为使至川陕宣布上意,欲以吴璘、杨政等分陕而守,尽移川口诸军。吴璘力陈不可恃和忘战,他认为:“金人反复难测,不可不防,如我移军分屯陕右,金军乘蜀口空虚无守,一面分军南山阻我陇右之军,一面遣主力直捣蜀口,则我将不战自屈。”他建议:“我军最好还是以主力留屯蜀口,建策依山为屯,控扼险要,以防金军突袭。待金军力疲,渐图进据。这样,进则有依托,退则可据守,方为万全之计。”楼诏深以为是,因此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吴璘与杨政两军分屯陕蜀交界之地,只派郭浩一军进屯延安。当时,新授川陕宣抚使的胡世将正准备按朝廷的旨意放弃仙人关。吴璘听说后马上拜见胡世将,陈述其中利害:“金以重兵屯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若驱兵疾驰,不到五日可达川口,我军远在陕北,如遇缓急则不可速集,若再放弃关隘要塞,其势必危。”胡世将认为意见可取,于是抗命不行。吴璘仅派少数兵赴秦州,留主力驻守阶、成一线要地,命诸将严加戒备,以防万一。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吴璘所料。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撕毁和议,以全部兵力分路大举南侵。金兵很快占领河南、陕西的许多州县。接着,金将完颜杲率领西路金兵,由蒲州渡过黄河,迅速占领长安,直趋凤翔。这时,只有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的胡世将和吴璘驻防在河池,情况十分危急。警报传来,吴璘立即率军迎敌,几经激战,力挫金兵。为加强在陕诸军的统一指挥,他受命与胡世将共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嗣后,吴璘下书约金军会战,先以弱军坚守阵地,抵御金军冲击,当敌势衰之时遣骁骑反击,金军望风披靡,败走扶风。吴璘又趋兵追击,破敌于扶风。金西路军主力完颜杲不甘失败,亲率主力于北通坊,列阵20里,欲阻吴璘,吴璘督军猛扑,又破金军,进而收复秦州及陇右诸军。这次胜利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敌人的西进,挽救了全陕的危局。吴璘因功被升为镇西军节度使,并被授予侍卫步军都虞侯。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九月间,吴璘又大破金军于陇州刘家圈、郯家湾、腊家城,俘杀金军万余人。这几次战役,战果辉煌,给金人以沉重的打击。

吴璘在对金军的作战实践中,总结创新了一种新战法,名叫“叠阵法”。所谓叠阵法,即以长枪兵排坐在前面,最强的弓箭手跪于其后,最后面是神箭手。待敌人距阵地百步时,神箭手先射;距70步时强弓手齐射;敌骑临阵时,长枪刺敌战马和骑手。同时,在布阵时先将骑兵以铁钩相连,在前面遮挡,等布阵完毕后,骑兵退后。“叠阵法”专门打击敌人的骑兵冲锋队,行之有效,屡败金军,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年,宋金再度议和。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下诏授吴璘为检校少师,并任命他为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不久,朝廷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任吴璘为两路安抚使,坐镇兴州(今陕西略阳),节制西部阶、成等七州军马。此后的10多年间,宋金之间虽因和议而少战事,但吴璘治军经武如同战时,一刻也不放松警惕。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亲率数十万大军,渡淮南侵,妄图一举灭宋。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南宋朝野大为震惊。在金军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吴璘受命为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南招讨使,他置重病于不顾,赶赴仙人关前线督军,并调内地诸军马分道北进御敌。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春,经过一段相持之后,吴璘率师反攻,接连收复秦、洮、陇、商等州,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缓解了东南战场的压力。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朝议主和,吴璘奉诏自德顺军南撤,金军乘势突袭,部众亡失大半,所复诸州尽弃。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吴璘被召回京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厚礼款待,宋孝宗诏封他为太傅,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不久,再出镇兴元府。

吴璘来到汉中以后,秉承故兄玠志增修保城古堰,兴修水利,灌田数千顷,积极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使当地百姓受益非浅。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吴璘病逝于任所,享年66岁。追赠太师,追封信王,谥武安。

吴璘忠勇刚直,从卒伍到大将,代兄守蜀20余年,隐然为方面之重。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对将士、人民都能保持较接近、较亲切的关系,赢得了兵民的信赖。他有两篇兵法论著,可惜均已佚传。他认为金兵有四长,我有四短,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我之短制彼之长。以分队制其骑兵,以轮番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以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封近,以强制弱。知己知彼,才能常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在强敌面前,窥伺战机,灵活地运用孙膑的三驷之法,“以弱为先,强者继后”,以小败而换得大胜,以小失而获取大得。在拔将用人上,他坚持在实践中选其有才能者,“兵官非尝试,难知其才”,论功行赏,量才录用,因此深孚众望,成为南宋抗金将领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宋金战争时,正是他在川陕战场接连挫败金军的进攻,才为南宋彻底稳固住了战线,并为岳飞的北伐创造了条件。而连接南宋生命线的川陕防线也在他的打造下成了北方强敌难以冲破的铜墙铁壁,即使在百年后的宋蒙战争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吴玠墓碑

甘肃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在这里。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圆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1.53米,厚0.31米,碑额下面篆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10个大字,正文楷书共20行,每行70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相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玠末及归葬故乡而葬天河池。至于《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故乡之意而已。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倾斜,无人管理。1963年2月11日,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整个吴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护之列。1978年将墓碑复正,并建碑亭,加强了保护。1985年,由省文物局拨专款对碑亭进行了重修。

extendActions("5","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 summary : "本文摘自:《图说历代名将4》,作者:时涛,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x0a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x0a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orgUrl : "http://www.hxory.net/1303.html"});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8)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98.html' ); 阅读原文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8) 龚念遂的辎重大营覆灭之后,努尔哈赤立刻将枪口转向隔壁的尚间崖。马林原本为一儒士,仗着自己父亲马芳的功绩与权势,再者加上自己那点纸上谈兵的功夫,便也捞了个总兵之职。 ... 全文↓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8)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298.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雨清烟垣  2011-11-19 14:52:01  |extendActions("6","20111","390000000213218651401173564000","",{title :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8)", summary :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8)\x0a 龚念遂的辎重大营覆灭之后,努尔哈赤立刻将枪口转向隔壁的尚间崖。马林原本为一儒士,仗着自己父亲马芳的功绩与权势,再者加上自己那点纸上谈兵的功夫,便也捞了个总兵之职。\x0a ...",orgUrl : "http://www.hxory.net/1298.html"});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8)

龚念遂的辎重大营覆灭之后,努尔哈赤立刻将枪口转向隔壁的尚间崖。马林原本为一儒士,仗着自己父亲马芳的功绩与权势,再者加上自己那点纸上谈兵的功夫,便也捞了个总兵之职。

努尔哈赤可不会给对手任何的机会。大军一到,立马便向尚间崖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尚间崖上空万箭齐飞、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明军的大炮本来就年久失修,再加上军备废弛,士卒的盔甲衣料破旧不堪,后金军一箭便可置于死地,眼看着旁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中,马林知道,是时候做出选择了。跑吧,再不跑就真被射成刺猬了。这位三军统帅在与敌军交战正酣的时候,抛弃了他的士兵,也抛弃了作为主帅的尊严,仓皇逃回开原,捡回了一条小命。尚间崖的明军,在后金铁蹄的践踏下也终成为肉饼。

最后,只剩下驻守在斐芬山的潘宗颜了。

潘宗颜部驻守在斐芬山,以仅一万余人对付后金近六万的八旗善战之士,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这次努尔哈赤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减少伤亡的办法来破明军的炮阵:将大批的马在前面冲锋陷阵当炮灰,明军的大炮飞落在马匹四周,马儿受了惊吓更是狂奔一通,潘宗颜的阵营顿时乱作一团,成了努尔哈赤的盘中小菜。

自此,尚间崖战斗结束,除主帅帅少数亲兵逃回开原外,近三万余将士壮烈殉国,而前来支援的叶赫部一听明军大败,立马灰溜溜的撤回了老家。

如今,只剩下东面的刘綎与南面的李如柏还在路上观光旅游,浑然不知其他两路大军已然全军覆没。军情万急啊!

刘綎于四月十五日终于到达深河。此路明军虽出师最早,却因大雪封山,路途艰难,再加上后金游击队的不定时骚扰,速度可想而知。努尔哈赤两路获胜,立即派遣三万余人飞马赶往东线阿布里达冈设防,以逸待劳。

刘綎的大军慢悠悠的在雪地上前行,远远的看见前方有几对骑兵马踏飞雪绝尘而来。为首的将军立刻摆好阵势准备迎战。只见那为首一骑兵勒马停步,手举令箭对刘綎说:“总兵杜松传令刘綎大人,西路大军以至赫图阿拉城下,万望大人火速进军,合并围城。”

刘綎一听,双眼一瞪,道:“吾与杜松同为总兵,何以他来指挥我耶?”那骑兵立马解释道:“非传令也,军情紧急,还望将军速速行军。”

刘綎仍不满的问道:“不是说好放炮为号吗?怎么拿着个令牌就来了?”传令兵眼神一转:“建州四面大山,炮声怕是传不远,这里离城下仅五十余里,是故飞马而来更快。”

刘綎不耐烦的说道:“不用你家大帅心,我自会进军。”那传令兵立马调转马头:“那我便先回禀我家总兵去也。”

语音未落,便飞马而去。刘綎一看突然想再问点什么,但是那人已然走远,便自领大军尾随其后,满心欢喜的向赫图阿拉城下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