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g0033.com:气象、气候框架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9:04

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Climate System)
  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有5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和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演变进程受到其自身动力学规律的影响,也受到外部驱动力(如火山喷发、太阳变化)以及由人类引起的驱动(如对大气的组成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的影响。
  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
  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容易变化的部分,例如,当外界热量输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发生变化后,通过各种热量输送和交换过程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整对流层温度的分布。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左右,它能吸收到达地表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海水又具有很大的热容量,所以它是气候系统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洋流在热量输送和全球热量平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海洋表层在数月到数年内与大气或海冰相互发生作用,调节其温度。海洋的深层热量调节时间则需要几百年。
  陆地表面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岩石、沉积物和土壤,以及河、湖、地下水等。河、湖、地下水是水分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气候系统中容易变化的部分。陆块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最长的。
  冰雪覆盖层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被等。雪被和海冰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冰川和冰原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冰川和冰原的体积变化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冰雪具有很大的反射率,在气候系统中,它是一个致冷因素。
  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生物对于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以及其他气体成分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植物可以随着温度、辐射和降水的变化而发生自然变化,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一个季节到数千年不等;而且植物反过来又会改变地面反射率和粗糙度,影响水分的蒸发、蒸腾,以及地下水循环。由于动物需要得到适当的食物和栖息地,所以动物群体的变化,也反应了气候的改变。
  气候系统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热力属性,包括空气、水、冰和陆地的温度;动力属性,包括风、洋流及与之相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移动;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云量及云中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静力属性,包括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洋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这些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互相关联着,并在不同时间尺度内变化着。
  有的科学家把气候状态定义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这个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
  (1)它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它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
  (2)气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相联系,而不存在绝对的气候概念;
  (3)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不像天气是指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必须指出,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系统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区差异,更足以表征它的自然地理特性。。
  气候系统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热力属性,包括空气、水、冰和陆地的温度;动力属性,包括风、洋流及与之相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移动;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云量及云中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静力属性,包括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洋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这些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互相关联着,并在不同时间尺度内变化着。
  有的科学家把气候状态定义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这个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
  (1)它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它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
  (2)气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相联系,而不存在绝对的气候概念;
  (3)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不像天气是指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必须指出,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系统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区差异,更足以表征它的自然地理特性。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英文对照
  global change
  什么是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天,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主要在于人类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接近并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速率,正在并将继续对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这些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单一学科的范围,迫切要求从整体上来研究地球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地球系统的概念,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整体。
  同时,观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行为进行监测的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处理大量的地球系统的信息,建立复杂的地球系统的数值模式提供了工具。
  全球变化学的理论基础是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全球变化学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全球大气化学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全球大气化学过程是如何调制的?生物过程在产生和消耗微量气体中作用,预报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
  (2)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的生物学特征。主要研究植被与水循环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
  (4)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研究气候、大气成分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对气候的反馈。
  (5)全球变化史的研究。重建2000年来,以及一个完整冰期一间冰期循环的全球环境变化,了解它们与地球内部或外部作用力的关系。
  主要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是:
  (1)发展全球分析和模拟。借助于全球模式来定量分析地球系统内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估计未来变化的可能影响。
  (2)建立全球资料和信息系统。建立全球变化研究需要的全球资料和信息的处理,贮存、交流系统,特别要发展全球变化的空间遥感观测能力和资料的处理能力。
  (3)建立区域研究中心。在全球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区域,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全球变化的区域研究中心。它们的功能是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特殊问题的试验研究、科学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区域资料交换等。
  以上三个方面都需要努力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及其他各种先进科学仪器和设备,在全球变化的监测、试验和模拟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以及物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变化将开始一系列的核心计划,成为未来10~20年世界科学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将在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产生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由于交叉、综合、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的需要,可能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上产生重要的变革。
  另一方面,全球变化的研究又具有十分明确的应用目标,它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地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林牧副渔的合理布局,水、土、气污染的控制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上的重大决策,为保护和改善几代人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全球变化"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全球变化是指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等
  2、3IGBP陆地样带现行或预测的大气成分、土地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共同称为全球变化.参照该图沿λ和φ轴的风分量(分别由带圆圈字母u、v)定义在称为速度点的一组格点上而所有其它变量定义在称为质量点(带方框字母h)的另一组格点上纬度的和经度的格距Δφ和Δλ分别是沿φ轴和λ轴相邻的质量点与速度点的距离
  3、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大气组成变化、气候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3个方面
  4、全球变化是指整个地球系统及其支持生命的环境,在生命过程影响下,尤其是在人类活动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5、全球变化是指环境被破坏后对全球带来的影响.例如温室气体的增加可以引起温度上升会带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地球上生物多样的减少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6、不少学者把这种由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而导致的各种环境变异称为全球变化.实际上目前很多所谓的全球变化仍未超出历史的循环变幅
  7、构造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全球变化实质上是指由地质构造事件引起的全球环境的系列变化.用全球变化的思维重新评价和研究地质构造演化和地质历史,是当今地球科学的一项新任务
  8、因此,广义来说,所谓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社会本身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的变化.这里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
  9、全球变化是指的必然性,它又是如何在偶然性中展开的.反过来,环境被破坏后对全球带来的影响.但由于人们使用惯了,一直难以更改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英文简称WMO。总部设在日内瓦。至2007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已从1950年3月23日公约生效时的30个会员发展到目前182个会员(其中国家会员179;地区会员6个,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

 简介

  世界气象组织是根据1947年9-10月在华盛顿市召开的国际气象组织,它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英文简称IMO),是1872年和1873年分别在莱比锡和维也纳召开的两次国际会议后于1878年正式成立的非官方性机构。194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各国气象局长会议,通过了世界气象公约草案,1950年3月23日该公约生效,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1951年3月19日在巴黎举行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届大会,正式建立机构。同年12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宗旨

  气象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组织的宗旨包括:
  便利于全世界合作建立网络,以进行气象、水文和其他地球物理观测,并建立提供气象服务和进行观测的各种中心;
  促进建立和维持可迅速交换气象情报及有关资料的系统;
  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并保证观测结果与统计资料的统一发布;
  推进气象学在航空、航运、水事问题、农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中的应用;
  促进实用水文活动,加强气象服务部门与水文服务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鼓励气象学和适宜的其他有关领域中的研究与培训。

 组织机构

  世界气象组织大会是组织的最高机构,每四年召集一次由所有成员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以确定为实现组织宗旨而采取的总政策,通过有关国际气象与水文做法的技术条例,并确定下一个四年的气象组织方案和预算。
  执行理事会由36个国家气象和水文局局长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以审查组织的活动和执行气象组织大会的决定。
  六个区域协会(非洲、亚洲、南美洲、中北美洲、西南太平洋和欧洲)由组织的成员组成,协调各自区域内的气象与水文活动,并从区域角度审查向其提交的所有问题。
  八个技术委员会由成员指定的专家组成,负责研究观测基本系统、仪器和方法、大气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海洋气象学、水文学和气候学。
  设在日内瓦的秘书处由在秘书长指导下的国际科学、技术和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秘书处从事技术研究,并负责旨在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全世界气象学与实用水文学方面的众多技术合作项目。秘书处还出版专门的技术说明、指南、手册和报告,而且一般还要在气象服务与实用水文服务之间担任联系者的角色。秘书处是同联合国和其他专门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工作的。

方 案


  新卫星技术所开辟的可能性,促成了1963年4月举行的第四次世界气象通过了世界天气监视网方案。该方案是一个世界性系统,由气象组织各成员提供并由各国际组织予以补充的各种协调的设施与服务组成。
  根据世界天气监测网计划和执行方案,环境卫星构成了全球观测系统的空基子系统,以扩大陆基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从而完成完整的全球观测。目前的环境卫星有两类:近极轨卫星和地球静止卫星。这两类环境卫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为补充的。地球静止卫星在热带与温带纬度上提供几乎是连续性的测量和监测,而近极轨卫星则在较高的纬度与两极地区发挥类似的作用。这些卫星的情况详见气象组织出版物第411号。
  在8000至10000公里高空的极轨卫星包括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层管理局系列的泰罗斯卫星和俄罗斯联邦的气象卫星系列。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系统任何时候都有两颗实用卫星在轨道上运行。
  第三代的美国实用极轨卫星提供和研究用数据。这些卫星上的传感器是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由高分辨率辐射计。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由高分辨率红外探测器、平流层探测装置和微波探测装置组成。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和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提供的数据由直接探测传送、自动图像传送和高分辨率图象传送服务提供给拥有卫星接收设备的所有成员。此外,泰罗斯卫星还用于Argos数据采集和定位任务。卫星数据分发给世界天气监视网的全球电信系统。美国极轨系统的未来计划包括在下一个千年中继续使用先进的泰罗斯N/诺阿系统(诺阿K、L和M、N、N’以及NPOESS)。
  气象-2/3气象卫星系统构成俄罗斯联邦实用极轨卫星服务的基础,提供云层以及雪被和冰盖的可见的、红外图象。该系统还提供关于云的温度和高度、外向长波幅射温度与强度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以图象和其他形式分发给全球电信系统。
  地球静止卫星包括在赤道上空下列位置的五颗卫星:东经140°,由日本运营;东经76°,由俄罗斯联邦运营;0°,由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运营和西经75°和西经135°,由美国运营。

 能力建设活动

  除了以出版的气象组织指导材料提供水文服务外,气象组织还特别注意通过水文实用多种目的次级方案转让现有技术。该次级方案现有24个构成部分,涉及遥感和数据传送等内容,至少已有32个用户,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用户,提出了使用请求。这类援助迅速发展,特别是通过由气象组织实施的各种技术援助项目得到了发展。
  气象组织方案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加强各国气象、水文气象和水文学服务部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些部门。因此,气象组织教育和培训活动仍然是一个高度优先的事项。
  卫星数据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知识转让是教育和培训方案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各区域的国际培训活动开展了种种关于在气象学和实用水文学各领域使用和应用卫星数据和遥感的培训班,其中许多是同其他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实施的。气象组织还从事编写卫星气象学方面气象工作者教育用教材和培训材料,为气象学和实用水文学方面培训提供研究金并组织了各种区域培训活动等项工作。
  每年都根据气象组织志愿协作方案实施一些项目,以便提供自动图象传送/天气传真试验设备,同时还向现有自动图象传送站提供辅助性天气传真试验设备。还为培训人员掌握自动图象传送站操作与维修技术提供支助。

 国际合作

  有关气象组织决议分别是1961年和1962年联合国大会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会议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的范围内通过的。大会建议气象组织研究如何才能利用空间活动方面的发展来提高大气科学和技术的水平。气象组织对这些决议作出了响应,从而建立了世界天气监视网,并确定了对气象系统作最佳利用的条件,而且还审议了关于大气研究的各种提案,预计卫星数据将会为这些研究作出贡献。
  气象组织继续对其对卫星数据的业务要求加以综合,其中既包括那些可在不久的将来达到的要求,也包括那些需要作出重大努力而且要到二十一世纪的相当时候才能达到的要求。各种空间研究组织和气象组织间正在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将有助于确保通过正在出现的和计划采用的系统满足我们的未来需要。
  重点在于使卫星运营者密切其同气象组织各种机制的关系。两个特别提及的国际小组是气象卫星协调小组和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
  气象卫星协调小组于1972年作为一个非正式小组成立,目的是在卫星供应商之间对第一个全球静止系统进行协调。欧洲航天研究组织、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和日本的日本气象局是创始成员。协调小组现有成员包括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欧空局也派有代表)、印度、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和气象组织。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现担任气象卫星协调小组秘书处。协调小组的建议对成员不具约束力,而是在自愿基础上予以实施的。
  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根据1984年七国集团经济首脑会议建议设立,现已发展到包括世界上负责地球观测空间方案的所有民间机构,以及接收和处理空间遥感数据的机构。政府间用户组织,尤其是气象组织,以及各种国际科学方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地圈生物圈方案,气象组织和科学理事会气候方案),已成为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联系成员,以加强其同空间机构间的合作,从而拟订全球变化数据要求并积极参与未来地球观测任务构想的界定。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是经世界气象组织批准,于1993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原南京气象学院)成立,其目的是借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与技术优势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各类中高级气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截至2009年底,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共举办了40期国际气象培训班和11期双边培训班。来自亚-太、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欧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成为发展中国家气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为世界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培训中心主任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教授兼任,智协飞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中心下设教学和行政机构两部分,分管培训期间的教学与日常工作。行政机构的职能是保障整个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包括:加强与中国气象局联系, 制订培训计划,发布招生信息,答复学员申请以及培训期间日常事务与活动的安排和调整。
  自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根据气象科技的发展和国内外气象服务的不同要求,培训的时间从两至十三周不等,内容涉及气象专业的各个方面。其培训课程主要包括:气象行政管理、热带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长期天气预报、雷达气象、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气候学、季风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仪器的使用与维护、航空气象以及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等。  2010-04-03 23:38 12月8日,在哥本哈根,12个气候难民雕塑摆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外的小河里,以提醒人们注意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据联合国的估计,到2050年时,全球将有大约2亿左右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逃离家园的难民。

  东英吉利大学是英国气候研究中心所在地,也是全球研究气候变化的权威机构之一。11月21日,这所大学发表声明,宣布气候研究中心内部资料遭窃,大量内部资料及科学家之间有关气候变化学术内容的电子邮件遭窃取和公开。一些邮件和文件内容显示,在过去几年间,科学家不客观地“夸大”了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一些科学家还“操纵”这些数据。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作“气候门”并在本次大会上不断“发酵”。

  “气候门事件”:全球变暖威胁被夸大

  11月中旬,英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遭“黑客”袭击,随后,1000多封在过去10年往来于英国和美国气候变化高级研究人员间的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文件被公开在互联网上。

  在公开的电子邮件中,有一封邮件格外引人注目。邮件发件人为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收件人为研究中心其他多名气候变化研究人员。邮件包括一张过去一千年间全球气候变化的曲线图。琼斯在正文中写道,在汇总气温数据时,他“使用了迈克的窍门,使每2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符合基思掩饰(气温)下降趋势(的立场)”。

  琼斯提及的“迈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象学教授迈克尔·曼。而邮件中所指“基思”,至今不知是何许人。这封邮件遭公开后,琼斯本人已对其真实性作出肯定表态。一些对气候变暖理论持怀疑态度的人抓住琼斯信中的“窍门”一词,认为琼斯使用“诡计”故意歪曲真实数据以佐证人类活动致使气候变暖的个人观点。他们说,一些科学家不客观地“夸大”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另有一些科学家“操纵”研究数据。

  虽然琼斯确认邮件内容确系他本人所写,但他21日发表个人声明,声称邮件公开者断章取义,歪曲了他的本意。琼斯说:“窍门一词在这里是通俗说法,意思是指这个方法很聪明。说我有什么其他意图实在荒谬。”

  黑客受指使:俄情报机构或是幕后主使

  一些泄露的邮件透露,气候问题资深科学家操控科学数据,这样的新闻本来已经够令人震惊的,但今天的故事可能更耸人听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负责人之一伊佩尔塞勒说,此次黑客行动不是业余人士干的,而是一次精心策划、有政治动机的行动。目的是破坏公众对“人类造成气候”学说信心的行动。他说,这些邮件首次从俄罗斯一台电脑上传到一家对全球变暖持怀疑论的网站上,表明黑客是受雇于人的。还有些人说得更详细,他们指控此次邮件泄露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俄罗斯情报局。

  这些邮件最先是放在西伯利亚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网络安全公司的服务器上。据信,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前身是克格勃)在黑客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联合国回应:气候变化研究结论没问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日前在哥本哈根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前段时间因几名科学家电子邮件被盗而引发的对气候变化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IPCC的气候变化研究结论没问题。

  IPPC主席帕乔里指出,该机构组织撰写的气候变化报告由全球各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经得起科学论证。他还说,那些非法侵入邮件系统,并选择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断章取义公布邮件内容的人,其动机和用心值得追究。世界气象组织更是发布了一系列研究结果,以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正在变暖的事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披露的最新研究进展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2009年达到387ppm,创历史新高。

  研究表明,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快速融化,并因此造成海平面上升。此前估计认为,全球海平面在1993到2003年间的上涨幅度约为每年3.1毫米。而最新测算显示,这一上涨幅度约为3.5毫米。研究还预测,北极海冰到2100年将可能完全消失,目前北极海冰面积约为1950年时的一半。此外,根据植物开花、动物行为等迹象的综合测算表明,春季开始的日期每10年提前2.3天。

  世界气象组织在报告中说,最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2009年虽然尚未结束,但很可能会在历史最热年份中排名第五。

  ■随笔

  走出“气候门”

  68亿地球人口中,近80%生活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眼下正处于寒冽冬日。在北纬56度的哥本哈根,为全球变暖争得面红耳赤,乍一听有点不合时宜。这种“温差”,为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影响公众提供了“天时地利”。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当天,“气候门”再成热点。

  气候变化谈判的大厦历经十数年搭就,理论基石有二:其一,1906年至2005年的百年间,地表平均升温0.74摄氏度;其二,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主因。

  100年间,升温不足1摄氏度。对于普通人,全球变暖更像高高在上的科学术语,远不及“春捂秋冻”般切身感受“贴心”,但科学界对这一事实基本没有异议。

  非主流的怀疑论者集中攻击第二点。他们质疑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主要推手,提出自然周期论等说法。非主流派相信,只要推翻这点,减排就成伪命题,主流派构建的气候变化谈判大厦将轰然坍塌。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群体出于利益乃至意识形态考量,分别集结起来摇旗呐喊,使这场争论远远超出科学范畴。

  两军对垒的“赌注”相当高。如果主流派预测准确,无所作为将导致环境、经济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如果主流派判断有误,全球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投入的数以百亿计美元可能打水漂,这些钱本可用于经济复苏等领域。

  怀疑论者借“气候门”,指责主流派向公众隐瞒不支持气温升高的数据。这种指控潜在破坏力之大,以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在开幕式上呼吁缉拿“肇事者”。

  一些国家的民意也出现微妙变化。美国媒体8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仅45%受访者认同气候变化问题主流科学家的看法,这一数字在两年前为56%。英国《星期日电讯报》12月6日公布一项最新民意调查,近半数英国人不认为人类活动是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民意的反复,或将掣肘政治家做出长远决策。

  麻省理工学院顶级物理海洋学教授卡尔·温施游离于气候变化主流派和怀疑论者之外,曾拒绝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邀请。他提供了第三种视角:气候变化的科学预测有不确定性,但不妨以“保险”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换句话说,未来世界不一定洪水滔天,而事先打造诺亚方舟仍属必要。不确定的世界,不确定的人心,不确定的气候变化远景中,温施教授的“保险论”似乎更有助于凝聚各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