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的尤里声优见面会: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8:47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在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群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地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如此,罗马人才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精心地保护着每一处废墟,罗马也因此成为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旅游业成为罗马空前兴旺的朝阳产业。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响,一个永恒的魅力,一个不灭的辉煌。

 

 以独特的视角 作独特的神游--读刘上洋散文集《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同志写了许多游记,且一直以立意独特见长,在最近出版的以国外游记为主体的散文集《废墟的辉煌》一书中,这一特色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很是耐人寻味。

大凡出过国的人每每谈及这等美事,都会情不自禁地拿出一摞摞照片来向你展示一番:或是寄影于一座楼前,或是徜徉于一条大街,或是流连于一尊雕塑,或是投身于大山名川,异国风情尽收纸面。国内旅游何尝不是这般?假日里去一些景区景点看看,人群簇拥,摩肩接踵,匆匆忙忙,每到一处,挤上前,占个位,取个景,留个影,相机一收,转身走人,好像来此一游就为带回这张相片。我谓之:形游也。

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出国,虽也照相,却不罢休,怎么也得弄出点文字来,作记游状,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亦不乏形如照片之作,其描述,其描绘,展其婀娜之姿也好,言其风土人情也好,道其富丽堂皇也好,往往游笔于表象之间,老甩不脱形游之纠缠。现在电视如此发达,遍及千家万户,国外风光多有见诸荧屏,连没有出过国的也可大饱眼福,实在比读这类文章来得实惠。

上洋同志的散文集《废墟的辉煌》,给人的却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感觉,仿佛随之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境界。作者也去过美国、日本和欧洲,并写下美国纪行、欧州纪行和日本纪行三组游记。足迹所到之处,他大多留下了墨迹,然而,他的笔墨却没有停留在对异国山水的描述中,而是倾情于精神世界的体验、感悟和升华。我谓之:神游也。

在《初揽美利坚》的那组纪游里,作者在引言中有这样的话:“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有以先进科技为标志的发达与繁荣,也有未经人工雕凿的原始与古老;有朋友式的真诚、热情与友善,也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怪异与荒诞;有歌声与欢笑,也有痛苦与呻吟。”这就决定了他的不受拘束的思绪和行笔的自由。写纽约,他没有去写那哈德逊河入口处的自由女神、那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大厦、那冒险家乐园的华尔街,而是将笔触集中在那街道两边建筑物上的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画”上,情不自禁地倾诉着一个游者的困惑和迷惘,因为他看到了文明繁华下的一滴滴污迹和一个个阴影。写美国闻名遐迩的大学城波士顿,他没有挥笔纵览全城360多所大学,而是把着墨点放在了哈佛大学,放在了哈佛大学校名的由来上。原来哈佛是一个人的名字,但这所大学非哈佛独资创办,是由众多捐资者资助才兴办起来的,而在众多捐资者中哈佛本人只不过捐了1700英镑,区区一个小数,平平凡凡一个人,以致其模样后来都无法考证。然而,不但学校以其名命名,还在校园的醒目处凭想象为其树了一尊铜像。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深情地写道:“此刻,我并没有因为哈佛只是位捐资者而把学校叫做哈佛大学而产生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相反却油然从心底升起一股崇高的敬意。古往今来,人们在为某项事物命名时想到的总是那些杰出人物,而哈佛人却选择了一位普通的捐资者来为学校命名,这也许就是哈佛人的不平凡之处吧?”无疑,这样的游记韵味厚重,自然不同凡响。

翻开《废墟的辉煌》中的那些国外游记,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作者在异国风情熏陶下的一种心灵的行走和咏叹,而独特的视角激发出的却又常常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灵感和亢奋。意大利的罗马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作者的笔下却见不到对于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以及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等等的尽情渲染,反倒把笔墨倾注在了罗马的废墟上。古罗马广场,曾是那样的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是杂草丛生,一片断壁残垣,曾经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乱石,曾经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曾经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着的一扇破门,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的庙墩基座,维纳斯女神庙只剩下阴森森的破砖碎石,而这一片片废墟却醒目地坦露在罗马市区的中心!寻寻觅觅间,作者留下了这样一段撼人肺腑的文字:“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他甚至用近乎呐喊的声音写道:“毁掉了废墟也就是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是真理。不是吗?历史可以有废墟,但绝不可废弃历史!作者千里迢迢罗马一趟,带回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片独特的废墟。《废墟的辉煌》发表后,不仅多家报刊予以转载,而且被长江文艺出版社选入《2001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在欧洲纪行中,作者一共写了五篇游记,在德国写了《寻找柏林墙》(此篇已被收入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一文),在比利时写了《失败的英雄》,在荷兰写了《木桩上的城市》、在法国写了《在埃菲尔铁塔上》;在日本纪行中,作者一共写了三篇游记,在东京写了《停滞的繁华》,在京都写了《风雨岚山路》,在大分县别府写了《别府温泉》。但无论写哪里,作者都始终保持着一份匠心独运的角度和立意,将人带入一个一咏三叹的佳境。

向来是:文以载道。刘上洋同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是一位党的高级干部,特殊的视角决定了他的特殊的体验和特殊的感悟,也就决定了他的特殊的表达,写出这样的游记也就自在必然。诚如他在后记中所坦言:“将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喜悦烦恼、经验教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供世人参考,这无疑于己于人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道是:文如其人。的确,从这本集子中,在读着优美文字的同时,我们似乎还看见了作者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