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秘汤叫什么: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8:47
第二部分 学写诗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九讲 立意为主

  

  

  

  写诗词(联)与写文章一样,先要构思(打腹稿),全面考虑要表达的内容,确定主题思想,取舍占有的材料,选择诗词的体裁,择取音韵的运用等等。在构思的各个环节,立意(确定主题思想)是最主要的。

  

  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志、哲理、抱负。如果是叙事诗,也有褒、贬、美、刺。总之,是作者想要让读者能够感受并引起共鸣的东西。在构思过程中,由于明确了“立意”,就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使艺术的想象翅膀在“意”的支配和约束下飞腾,使构思由模糊到明晰,由抽象到形象。

  

  “文以意为主”这一写作原则自三国曹丕提出之后,历代作家、诗人、词客一直遵循。所谓“以意为主”就是强调诗(词、联)要有充实、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把思想感情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它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因此“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只能“以意遣词,”不能“以词遣意”。清代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意”是全诗的中心和统帅。在任何一首诗中,“意”都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没有统帅地位的“意”,这首诗肯定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

  

  “立意”既然是“统帅”,就必须在动笔之前确立,叫做“意在笔先”。这正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必须在动工之前。这个方案要充分体现建设的理念(意),具体施工就必须按照这个方案去做。“意在笔先”是作诗不可违背的规律,千万不要没有立意而一句一句地临时去凑。但是,历史上也有人反对“意在笔先”,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乎?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这种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一句,这只是艺术夸张,用以形容李白的才思敏捷而已。退一万步说,即便这是事实,也只能适用于有丰富生活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非凡想象力而才思敏捷的李白,别人我看是做不到的。即使“才高八斗”的曹植在七步成诗之前那一瞬间,肯定是确定了“兄弟相煎”这一主题才有可能在七步之中吟出句句都紧扣“兄弟相煎”这个“意”的千古名篇的。

  

  在肯定“立意为主”和“意在笔先”这个前提下,就立意本身,还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意贵“约”,立意要高

  

  “约”就是简明集中,要做到一诗一“意”,一首诗只能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才能集中全诗文字,把主题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文心雕龙·镕铸》篇中说:“二意二出,义之骈枝也”,作诗之前,你可以有多种想法,多种情绪激动,但在动笔之前,只能从中挑选最有代表性,感受最深的一点,而把那些浮浅的、一般性的想法统统去掉。这是立意的要决。

  

  立意要高,是指写诗要有理想,要有信念,要有责任感,要讲究社会效应。是因为写诗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对自己来说是为了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给别人看,是希望感染读者,给读者以有益的激励和启发,所以立意的立足点一定要高。人有人品,诗有诗品,从诗品可以看人品。而诗的品位,首先是立意的高下决定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不是写自己如何穷困潦倒受饥挨冻,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为天下寒士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对自己则是“吾庐虽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立意,彰显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二)立意要新、要深:

  

  所谓“新”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有创造性。“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要有“脱俗之见”。有个比方说得好:“第一个把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把花比美人的是白痴”。

  

  二是要有时代感。社会在不断发展,各个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见解,表现在诗词中就应当有时代气息,不能今人作诗表现古人的思想感情。清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套一句时麾的话,就是:“与时俱进”。

  

  宁德地区有一个年轻的小学教师叫王恒鼎。诗写得好就好在立意新,他写过一首《岳坟书感》:“中道遭捐颈血红,君雌最忌是臣雄,纵然迎得钦徽返,未必将军可寿终。”岳坟题咏不计其数,不外是歌颂岳飞忠心的;秦桧等人陷害岳飞;宋高宗怕迎回二圣做不了皇帝的。而王诗独具只眼,认为封建统治者最忌手下人胜过自己,君雌臣雄,即使钦徽二帝返回,岳飞也难逃厄运。所以这首诗不同流俗,立意新颖。

  

  本人写过一首“墨竹”诗,自我感觉立意也是比较新的,有时代感。“淡墨长毫画竹枝,不施粉黛不趋时。萧萧凤尾筛新月,簇簇龙孙绕曲蹊。春到睢园怜瘦骨,梦回彭泽讶疏篱。绿金遍地云何瘠,应是深山减负迟。”这首诗,我摒弃了那些“劲节、虚心”的老套,“不施粉黛不趋时”,不挑好的说,而是讲睢园骨瘦、彭泽篱疏、绿金遍地的地方为什么贫瘠若此?最后点题——山农贫困是没有认真落实党的减负措施啊!

  

  所谓“深”就是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言理发人深思,言情感人肺腑;就是咏物写景也是神形毕肖,入木三分。

  

  王涣之《登鹳鹊楼》是一首写景写情又寄寓哲理的诗,短短四句二十字的诗把情、景 、理熔于一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景,也是写情。试看:夕阳西下,薄暮苍茫,大河滔滔,流向远方,引起了诗人无穷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无尽遐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情又是写理,登上一层楼,想看到久违的家乡,更登上一层楼,借楼的高度,使自己看得更远,写出了想望家乡层层登高的心情,也写出了看远必须登高的哲理。

  

  苏轼《庐山》诗立意也十分深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直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入庐山,从各个角度看庐山,或岭或峰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引发了诗人的深思,是因为身在山中,只能微观地看到庐山的一鳞一爪,而不能看到它的全貌。言外之意是: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跳出庐山这个小天地,到更高处、更远处才能看到全貌,形象地抒发了当局者迷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