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首饰十大排行榜:陇西世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10:19
陇西世家

笔者按:
笔者名叫李道芹,系“陇西郡”后裔,老家在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皆因本族李氏继迁祖“子政公”在宋徽宗年间从江西南昌宦游荆州,领荆州参军之职,才有这支李氏后人。据本族《李氏家谱》记载:“子政公”系陇西郡之“西平堂”“晟公”后裔,但因在元代族谱失落,现在的《李氏家谱》系一九九零年依据清道光乙未年几位先祖回忆纂修的旧《李氏家谱》重新纂修的。然其没有明确“子政公”是“晟公”的第几世孙。
显然,我再此发表《陇西世家》文章,除希望与本李氏同“祠堂”者,一是了解本李氏之来龙去脉,二是共拢来交流此支李氏家谱事宜。但我之主旨在于寻根,那就是弄清我继迁始祖“子政公”是“晟公”的第几世孙。还望江西南昌的“西平堂”同宗不耻相告,我将不胜感激之。


“西平堂”湖北江陵分支族谱纂修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觅其当今华夏姓氏的总数不下3000余个。然而,姓氏的渊源及变革宛如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卷,既宏伟多奇,又斑斓多彩。神州华夏的各姓子孙无不对自己姓氏中的先祖的显赫业绩及对祖国文化的奉献深感自豪,无不对自己的姓氏视之珍宝,深爱不已。同时,不论是谁,无不渴求寻觅各姓氏的起源之根。
据史料所载,远古的华夏民族在母系社会时,“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白虎通义》)。那时姓氏是以母系为中心,其子女只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不知谁是自己的父亲。即使是三皇五帝,古文献也只载其母,而无父亲的记载。故远古的姓也多以“女”旁。如“姚”、“姬”、“姒”、“姜”、“妫”、“嬉”等姓见于古文献。《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直到今日,“姓”字依然由“女”、“生”二字组成,保留着母系制的遗痕。
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父系制逐渐取代了母系制,人们对直接亲系的无限制的乱交产生了新的认识,发现同一血统的交合不利于后代的繁衍,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的进化原理,于是不同血统的各个氏族逐渐形成自己的家族体系,姓也随之分成若干分支。天子以国为姓;望族则以“赐姓”、“封地”、“官职”为姓;平民则以“居住地”、“排行”、“技艺”为姓。


千百年来,姓氏随着历史的变革,人口的繁衍发展成中华民族至今的3000余个不同的姓氏。过去,人们习惯说“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说的是这几个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然现在,李姓是当今中国数一的大姓,近两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排百家姓第一。在全国汉族姓氏中,李姓人口有1亿322万人,占汉族人口的7.94%;在世界上,李姓人数若站成一排,可环绕地球一圈半。
说到李姓的产生,其古籍记载有九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在全世界李姓人口中,自称为“陇西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陇西为李氏发祥地,而陇西李氏祖籍地就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战国后称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后裔的食邑地。周朝称陇西邑。自秦献公(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为临洮建县之始。从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战国秦长城的西端起首就在今临洮县的三十里墩。从战国到秦汉近五百年间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域约为今日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区域。这就是说,那时的陇西,是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辖地。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老子的曾孙叫李昙,李昙的儿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狄道)”,在秦时曾任陇西郡守,驻防郡治狄道(今临洮)。李崇就是为后世所称颂的李氏陇西房始祖。这样,从老子西行飞升临洮,到老子九世孙李崇以后,就开始有了“陇西房”李氏,即“陇西李氏”。
李氏七十八世祖雍繁衍七十九世祖有二:一为伦。世祖伦公以下三世,时处五胡十六国并存时期,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各割据政权互相攻伐,黎民居无定所,至今,世祖伦公以下三世远祖史无可考,只载有伦公之五世孙讳文度公(即八十四世祖),西凉时官为安定太守。历隋至唐,远祖元慎公(即八十九世祖)随高祖李渊取天下,以军功赠洛阳刺史,乃文度公八世孙。又元慎公下传六世,有孙讳晟公(即九十四世祖)字良器,唐德宗时,反贼朱此作乱,率众以围京师,晟公自武功县率师勤王,经八次激战终败贼党,以复长安。因功受封西平郡王。
贞元四年诏封晟公立五庙,五年九月赐图形凌烟阁,贞元癸酉(公元793年)八月初四日薨,寿六十七,赠太师,谥“忠武”,十二月十六日葬高陵县(陕西)奉政原。配张氏,赠肖国夫人,先卒,继配郑国夫人杜氏祔焉。
晟公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其子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宪公,但是,其后裔供奉其父西平郡王晟公为一世祖。
七十八世祖雍公的另一子为柔,其后十世孙为渊,即唐高祖。
所以“西平堂”李氏一支,属“陇西房”,但不是唐王朝之李氏皇族。


据江陵县沙岗镇老家纂修的《李氏族谱》记载:本支李姓者由“子政”公(不知此公为“西平堂”一世祖晟公的几世孙)自江西南昌(也称豫章。所谓豫章郡,即今江西省,这也是广义而言的豫章概念。狭义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区一带)迁四川成都,宋徽宗年间(公元1100--1125年)身任荆州参军,遂落籍石堰垸大花台,即今江陵沙岗白露湖西。越数年迁方乐寺,在石堰垸北迁祖失考,没则仍葬故居,所谓大花坟是也,方乐人指为即柘(zhe)树湾坟。其子“又富”任黄州教授葬于子政公旁,至今前后茔地五亩六分四厘。
我今编此《李氏族谱》。一是了我前辈之心愿(本支李氏不知何年从江陵县的沙岗迁居现在的公安县麻豪口镇),不叫我们这支李姓之人不认得祖宗;其二,为使后辈天伦有序,好叫后辈将此延续下去。
听前辈讲:我们这支李姓之人不知是从哪一辈从“老家”江北(江陵)的“金果寺”(地名,在今普济附近)出来(原因不详)到“姚岗”(一说是石首的“高基庙”的姚岗,另一说是藕池“落雁桥”的姚岗,有待考证)落户。又在“家”字辈从“姚岗”来到现在的“公安县麻毫口镇民旺湖村三组”(旧时为新兴堡土地,后为裕公公社光明大队二小队,再后又为麻豪口镇民旺湖村三组。当地小有名气的地名有:颜家湾、新开铺、军民界、幸福闸。)。住址前有“藕池河”,一头接长江,另一头延至安乡;后有“陆逊湖”(传说为三国时东吴元帅陆逊的放马场);左有“裕公垸”(系荆江分洪区内的安全区);右有藕池镇(过去曾被誉为“小汉口”);中间有两道堤,一道是藕池河旁的“荆右干堤”,另一道是国民党时期的堤,现称其为“老堤”。现在:藕池合丰村的“桃园湾”有本祠堂李姓人,高洪村也有,还有麻口郑和村(原七里)也有,有待考证。
为理顺本支李氏世系,今编撰《李氏族谱》,藉以让后世研究李氏文化,从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世代相传,流芳后世。尚祈后代子孙,勿忘渊源,不断续载,是为此序。

李姓历史演变1、从沉寂到崛起
史书上见不到春秋以前的李姓人物。直到春秋时期,出了个李耳,成为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dan,号为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问礼于他,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岁到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李耳立传,但对其祖辈只字不提,涉及到李耳后代的情况也很简单。到是《新唐书》上朔下延。该书记载:利贞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有儿子李昌祖;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李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5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ke。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四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因在外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兆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他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这里的房与组均指李姓家族的一支。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曾接连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如战国的法家李悝、水利家李冰、秦朝宰相李斯、西汉名将李广等,由于这些人物的影响,李姓日益显著,但在晋代以前,李姓称不上大姓。东晋、南朝时期,李姓才为山东大姓。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一是公元304年由巴氏族人李雄在四川建立的大成国,一是公元400年由陇西汉族李景在甘肃建立的西凉国。这两个政权的出现,提高了陇西的声望,北周、隋代陇西李姓世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使李姓社会地位上升,因此为李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直到唐初,李姓仍只是称盛于山东,而非全国大姓。
2、唐代大发展
公元618年由李渊建立的唐朝,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李姓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宗室子孙众多,妻妾成群;赐给外姓人以“国姓”等因素,使得唐代的李姓成为门第至高无上、人口急剧扩充、族群获得空前大发展的姓氏。
一是抬高李姓门第。唐高祖李渊为陇西人士,其父辈在北朝时已颇有名气,人口也较多,但门第并不算高。因为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令鲜卑人改写汉姓的同时,又确定汉族4姓为最高门第,这4姓是“范阳(今北京、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清河、枣强、南宫一带)崔氏,荥xin阳(今河南郑州市及所属县市)郑氏,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王氏。”
在李渊登基的第三年(620年),尊封李耳为始祖,在鹿邑城东5公里处大兴土木,按照帝王居住的规格建筑宫阙殿宇。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尊李耳母亲为“先天太后”。
唐太宗李世民则撰写了《氏族志》,共100卷,列293姓,1651家,所排定的士族等级,造成一个以宗室为首、功臣(包括外戚)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从而确定了陇西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是赐姓扩充人口。据史书记载,有名有姓的名人赐姓的就有17人之多,这只是唐代赐姓的部分证例。
三是宗室子孙蕃盛。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子孙定著39房。终唐之世,共产生宰相12人。另外,陇西李氏有宰相10人,赵郡李氏有宰相17人。这些宰相,各成一支,子孙繁衍。
历唐代的大发展后,至宋、明时期,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全国大陆各省;从明代起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同时有人移居海外。如今,李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苗、壮、瑶、白等30多个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海外,李姓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英、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几乎遍及全世界。
3、历史上李姓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
在李姓政权中,历时长久、最为辉煌的,莫过于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连灭亡,共历21帝、290年,前期国势强盛,疆域在唐朝时东、南到海,在7世纪后半叶极盛时北界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曾到达里海,东北曾到日本海。
五代后,即公元937年,南方出现了一个李姓政权,这就是徐州(今属江苏)人李昪bian建立的南唐国。在南唐帝王中,以李煜yu最为著名。南唐自937年立国后,曾灭闽、楚,极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东部,至公元975年亡国,共历3主,39年。
在李姓政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创建的大顺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历代,领袖称帝王的其他人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暠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升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继迁建西夏;
南宋时期:高宗初年,李合戌于松滋起义,年号太平;孝宗时,郁林李接起义,年号罗平;
明代:景泰年间,钱塘人李珍起义,年号顺天;英宗时,麻城人李添保自称唐太宗后裔,起义称王,年号武烈;成化年间,河南新郑人李原起义,称太平王;神宗时,漳州人李新起义,年号洪武,固原人李文起义,称天王,年号真混;
清代:康熙时,云南李天极据蒙自抗清,称帝,年号元兴;咸丰时,湖南会党人李明先起义,攻破桂东,年号洪顺;云南地大关厅人李永和起义,年号顺天。


李姓郡望堂

一、郡望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居于某地域的名门望族。
郡望,也称地望,就是郡中显贵的氏姓。具体地说,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为法地所仰望。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宋代《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郡: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今河南襄城、郏县、舞阳。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郡: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在李姓的诸多郡望中,以陇西与赵郡的历史最久、声望最高,除赐姓李氏外,其他各分支几乎都是从这两支衍生出来的。

二、堂号
陇西堂  赵郡堂  (还有平棘堂)
1、陇西(今甘肃省)李氏始于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李崇的二儿子李瑶,任南郡守,封狄道(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tao)侯,生李信,为大将军,陇西侯。李信的孙子李仲翔,任西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在征讨羌人的战斗中阵亡,葬于陇西狄道东川,其后人便在东川安家。李仲翔之子李伯考,任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李党员,任成包令,安家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其弟李尚,是范阳房始祖。西汉名将李广,就是李尚之子。李广有二子:长子李当户,生李陵;次子李敢,为郎中令、关内侯,生李禹、李忠。李忠为顿丘房始祖。李禹6世孙李本有二子:长子李次公,巴郡太守、西夷校慰;次子李恬,渤海房始祖。李次公有二子:李轨,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李潜,申公房始祖。李轨之孙李雍,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有二子:长子李伦,丹杨(即丹阳,近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房始祖;次子李柔,北地太守。李雍之孙李益,安邑(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房始祖。李柔的曾孙李暠gao就是十六国时西凉国的创建人。李暠有10子:谭、歆xin、让、愔yin、恂xun、翻、豫、宏、眺tiao、亮。李愔,镇远将军房始祖。其曾孙李系,平凉(今属甘肃)房始祖。李翻有三孙:一个叫李丞,姑臧(今甘肃武威)房始祖;一个叫李茂,敦煌(今属甘肃)房始祖;一个叫李冲,仆射房始祖。李翻的曾孙李成礼,绛jian郡房始祖。李豫的玄孙李刚,武陵(今湖南常德)房始祖。
李歆继李暠为西凉国王,有8子:勖xu、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李重耳,北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其子李熙,北魏金门镇将,生天赐,李天赐有三:起头、虎、乞豆。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
1、赵郡(今河北省)李氏出自司徒李昙第四子李玑。李玑有三子:云、牧、齐。李牧为战国末年赵国名将,开始居于赵郡;李齐任中山相,在当地安家,成为中山李氏始祖。李牧的6世孙李秉,任汉颖川(今河南许昌一带)太守,在当地安家。李秉的第9世孙李膺,为东汉名士,李膺的三儿子李瑾,避难复居赵郡。李瑾的玄孙力楷,就是浙江常山李氏始祖,李楷有5子:辑、晁、芬、劲、叡nui。其后代因居住地不同而分为三组:李辑、李晁称南祖,李芬、李劲称西祖,李叡称东祖。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任北魏谯郡太守,徙xi居谯(今安徽毫州)。此外,赵郡李氏还有辽东、江夏、广陵、汉中、管城等分支。中山始祖李齐的13世孙李宝,任东汉元菟tu都慰,徙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子孙繁衍,形成辽东李氏。汉颖川太守李秉的玄孙李护,任酒泉太守,有三子:武、昭、奋。李昭的小儿子李就,任东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徙居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形成江夏李氏。李就的11世孙李颙yong,郡举孝廉,其7世孙李元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李护的大儿子李武,任汉东郡太守、太常郡,其孙李颉jie,为东汉博士,始居汉中南郊(今陕西汉中),形成汉中李氏。又有赵郡李氏后裔李万安,于唐代自赵郡迁至管城(今河南郑州市)。
3、西平堂,拜西平郡王李晟为启祖。其实,西平堂乃陇西堂之分支。
李晟,字良器(乃陇西郡开基始祖李崇公三十五世孙),其先世甘肃临潭人,后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西平堂开山祖是为李宪(但西平堂李氏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他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

 李氏之必记资料
一、族

图腾释义: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
二、郡 望:陇西郡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共有12郡望:陇西郡、赵郡、顿丘郡、中山郡、广汉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梁国和南阳郡)。但陇西郡是其中最望的一支。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三、堂 号:陇西堂
陇西,指的是陇山以西之地,陇山即今日六盘山。据《辞源》注释,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区,那就是说,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在秦、西汉、东汉时期,均在狄道(今日临洮),三国、魏、晋、隋时期,均在陇西,即今日之陇西县。
汉朝四百多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发展,这就为其后的各姓氏郡望称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辞海.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此时李姓早已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李世民登基以后,下诏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为陇西,则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氏称陇西”。翻开甘肃史料,足可予以佐证。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迁、天灾人祸的转移、人口不停地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留守太原。他所统率的十万军队,号称关陇军。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军旅也贯以“陇”字为荣。凭藉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以后,便封其爱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可见他和陇西故土的亲缘之深了。也算巧合,时隔三百多年以后,南唐后主李煜也被赵匡胤封为“陇西郡公”,这绝不是随便的敕封,大概赵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对陇西有着很深的亲情,使李煜安心就范罢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振兴百业,姓氏传统,也为他所关注,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篡《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从史料看,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为国姓,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与此同时,太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天下李姓是一家,还分什么派和系,同为陇西籍,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
其实,李姓者不仅仅只有陇西堂,据了解还有赵郡堂和平棘堂等。赵郡堂因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四子李玑任赵郡守,举家迁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其后裔便以赵郡为郡望,称赵郡堂;而平棘堂我一时还无法考证。
四、祖 联:柱史家声 龙门世第
五、根 祖:黄帝(相传皋陶为黄帝五世孙)
(1世)少典,姓公孙→(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六、远 祖:颛顼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皋陶为其四世孙),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七、血缘始祖:皋陶
皋陶, 皋城(今安徽六安)人,皋陶是黄帝五世孙,颛顼的四世孙,其第二十七世孙为李利贞。生于公元前21世纪,古六安国始祖,相传为东夷族首领,偃姓。传说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来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
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皋陶又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皋陶还被后人神话为狱神,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八、得姓始祖:利贞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九、名 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传》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本文重点研究李姓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老子在李姓中的地位与影响。
老子是李姓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据《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是李耳。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李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今鹿邑),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婴敷,生耳,字柏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后有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况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通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伯人候,入秦为御史大夫,葬伯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佑,陇西守南郑公。李渊五十七世孙湖北嘉鱼县李光清写的《李氏源流考略》亦有上述同样记载。据《康熙鹿邑县志》称:李耳的父亲,叫李乾。《狮李宗谱》记载:“李乾大夫,娶益寿氏女,名婴数”(敷)。并明确记述李耳之子李宗有两个儿子,分两个去系排列。一个支系是注→宫→假→。假,宫之玄孙,仁汉文帝。一支系是: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仰太傅,因家于齐焉“。这说明从西汉时就有老子的后裔李姓迁往山东。据《新唐书》中宗室世系、宰相世系记载:李耳八世孙李昙,字贵远,为赵伯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昙有四子“崇、辨、昭、玑”。因在外做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崇,字伯佑,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今甘肃境)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房。后陇西房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李姓已成为全国的大姓,并融入于十几个民族之中,便如苗、瑶、白、氐、壮、侗、水、彝、满、傣、回、仡佬、布衣、纳西、毛难、仫佬、土家等民族都有李姓融入。
老子是李姓子孙的先祖。据《李氏祖脉源流》记载:李耳十七世孙李斯,四十三世孙李渊,四十四世孙李世民。李渊陇西成纪人,同老子的九世孙李崇为陇西房相吻合。因而李氏王朝认老子为先祖。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666)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743)易紫极宫为太清宫”。玄宗李隆基还于天宝二年躬亲鹿邑拜谒先祖李耳。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庚申敕老子诞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节。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正月封李耳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宋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在鹿邑太清宫后宫(洞霄宫)为李母立“先天太后之赞”碑并序。宋真宗赵恒御制御书并篆额。现在此碑依然屹立在洞霄宫院内李母坟前,保存完好。
他被后世尊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十、望 祖: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抚民以静”(《资治通鉴》卷191)为施政的出发点,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恳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使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从谏如流,选贤任能为贞观之治的明显特点。太宗本着舍短取长,兼明优劣的用人方针,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亲君子、远小人,士庶并举、新故同进、汉荑并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马周、秦叔宝,或以善谋、或以善断、或以忠直、或以干练、或以文才、或以武勇,各尽所能,效力于太宗,以至人才济济,文武荟萃,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太宗极为重视吏治,慎择刺史亲民,执法务求宽简,提倡节俭,抑制旧上族势力,并大兴学校,盛开科举,宠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降众,广以羁縻州府,缓和了西北、北边的边患,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因此,北方各族尊太宗为“天可汗”,并开辟”参天可汗”道,以加强羁縻府州同中央的联系。太宗在兼容并蓄、开明开放的民族思想指导下,推动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贞观年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效果显著,“贞观之治”所造就的盛世升平景象,史家经常与汉代的“文景之治”相媲美。贞观后期,太宗屡兴营建,日趋骄逸,又连年用兵,亲征高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因此,“贞观之治”是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
同时,从李世民开始,李姓人口大发展:
一是抬高了李姓门第。唐高祖李渊为陇西人士,其父辈在北朝时已颇有名气,人口也较多,但门第并不算高。因为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令鲜卑人改写汉姓的同时,又确定汉族4姓为最高门第,这4姓是“范阳(今北京、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清河、枣强、南宫一带)崔氏,荥xin阳(今河南郑州市及所属县市)郑氏,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王氏。”
在李渊登基的第三年(620年),尊封李耳为始祖,在鹿邑城东5公里处大兴土木,按照帝王居住的规格建筑宫阙殿宇。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尊李耳母亲为“先天太后”。
唐太宗李世民则撰写了《氏族志》,共100卷,列293姓,1651家,所排定的士族等级,造成一个以宗室为首、功臣(包括外戚)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从而确定了陇西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是赐姓扩充人口。据史书记载,有名有姓的名人赐姓的就有17人之多,这只是唐代赐姓的部分证例。
三是宗室子孙蕃盛。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子孙定著39房。终唐之世,之世共产生宰相12人。另外,陇西李氏有宰相10人,赵郡李氏有宰相17人。这些宰相,各成一支,子孙繁衍。
历唐代的大发展后,至宋、明时期,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全国大陆各省;从明代起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同时有人移居海外。如今,李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苗、壮、瑶、白等30多个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海外,李姓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英、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几乎遍及全世界。
在李姓古名人中,再没有人比其促进李姓发展和事业发展上胜过他的,故李氏称其为“望祖”。


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 ,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伯益子思成。

(10至32世暂缺)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6世)李彤德。
(37世)李庆。
(38世)李承。
(39世)李硕宗,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
(40世)李显。
(41世)李 爽。
(42世)李环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龙。
(45世)李熙宏。
(46世)李尧性。
(47世)李辉。
(48世)李连顺。
(49世)李乾,字符果,硕宗五世孙,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乾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 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人,许多书云:“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战国时晋国人,后至魏,为将军,被封于魏国的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隐而不仕。魏文侯赏识他的才能,曾登门拜访,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见,越墙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车路过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车,以示尊敬之意。仆人对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说:“段干木虽住陋巷,其贤德的名声却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52世)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赵国大将军。

(53世)李兖,李同生,赵国相。
(54世)李跻,李兖生,赵阳安君,李跻生二子,一名云,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生,字道弘,秦国太子太傅。
(57世)李兴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国将军。
(58世)李昙,字贵远,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县西)西部。李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李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瑶子,字有成,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到他杀死燕太子丹的事:“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玑有三子,云、牧、齐。牧为当时赵国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后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国大将王翦立刻率军灭了赵国。
(62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李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曾征讨叛乱的羌人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今甘肃狄道县),其后人以此为家。
(64世)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65世)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纪。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房始祖也。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广,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以善射著称。文帝曾叹息的说,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显示才能,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景帝、武帝时先后仕陇西、北地(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闻而避之。由于他勇敢善战,时人传说他箭能穿石。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拔剑自杀。
(67世)李广生二子:长曰当户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顿丘房始祖也,顿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顿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李陵,当户子,广孙,《汉书·李广传》称之:“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仕为骑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单于以三万多骑兵进攻,李陵陷于重围但仍奋力拼杀,日杀敌数千。正当单于准备撤军之时,汉朝降将侯管敢向单于透漏了李陵军无后援的消息,于是,单于再次猛攻,李陵终因矢尽,被迫投降。武帝闻讯大怒,时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作战,军无后援,兵败投降,不全是陵的过错。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马迁,处腐刑。后武帝杀了陵的母亲、妻子、儿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后病死。其后裔孙归魏,因魏帝接见于邴殿,而赐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长宗,先子,字伯礼,渔阳丞。
(72世)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况子,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国前期人,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75世)李轨,次子,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其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龙,另说隆,轨子,字彦绪,长安令、机弩将军。
(77世)李艾,龙子,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文度公的十世孙为晟,即“西平堂”开基启祖)。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次曰柔。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80世)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之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朝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李合,柔子,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82世)李暠(hao),字符盛,另说玄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16世孙也。北凉段业(16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为西凉的开国皇帝(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传其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食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
(83世)李暠生十子:谭、歆、让、音、恂、翻、豫、宏、眺、亮。音,镇远将军房始祖也。
(84世)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歆生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顺,以国亡而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历任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孙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甘肃武威县;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年间(780-784 )陷于吐蕃,大中(847-859)时收复,即今甘肃敦煌县;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李熙,李重耳子,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乃献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孙李系平凉房始祖也,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李翻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李天赐,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孙曰刚,武阳房始祖也,武阳,为汉朝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李天赐长子起头,长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启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
(88世)李昺(bin),李虎生有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23年复附属籍,还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韦)、大郑王房(郑孝王亮),昺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唐国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2世)李旦 ,即唐睿宗。
(93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4世)李亨,即唐肃宗。
(95世)李豫 ,即唐代宗。
(96世)李适(此处适念阔),即唐德宗。
(97世)李诵,即唐顺宗。
(98世)李纯,即唐宪宗。
(99世)李忱,即唐宣宗。
(100世)李璀,即唐懿宗。
(101世)李晔,即唐昭宗。
(102世)李柷,陇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
(103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开来把他救了出来。唐室遭难时,开来任浙东尉,已77岁,他带着熙照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开来原籍福建邵武,开来子熙临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为嗣。→
(104世)李韬云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训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纲,其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至李纲为77世,而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与李纲之间相隔20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宋史·李纲传》载,其籍贯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
(111世)李贵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编者按:此《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名为中华李氏,显然实为唐王朝李氏之世系考也。不过,凡我李氏子孙皆可从此世系考中寻找到各分支的启祖,故也可承认其为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 ,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伯益子思成。

(10至32世暂缺)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6世)李彤德。
(37世)李庆。
(38世)李承。
(39世)李硕宗,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
(40世)李显。
(41世)李 爽。
(42世)李环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龙。
(45世)李熙宏。
(46世)李尧性。
(47世)李辉。
(48世)李连顺。
(49世)李乾,字符果,硕宗五世孙,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乾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 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人,许多书云:“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战国时晋国人,后至魏,为将军,被封于魏国的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隐而不仕。魏文侯赏识他的才能,曾登门拜访,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见,越墙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车路过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车,以示尊敬之意。仆人对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说:“段干木虽住陋巷,其贤德的名声却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52世)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赵国大将军。

(53世)李兖,李同生,赵国相。
(54世)李跻,李兖生,赵阳安君,李跻生二子,一名云,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生,字道弘,秦国太子太傅。
(57世)李兴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国将军。
(58世)李昙,字贵远,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县西)西部。李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李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瑶子,字有成,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到他杀死燕太子丹的事:“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玑有三子,云、牧、齐。牧为当时赵国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后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国大将王翦立刻率军灭了赵国。
(62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李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曾征讨叛乱的羌人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今甘肃狄道县),其后人以此为家。
(64世)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65世)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纪。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房始祖也。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广,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以善射著称。文帝曾叹息的说,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显示才能,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景帝、武帝时先后仕陇西、北地(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闻而避之。由于他勇敢善战,时人传说他箭能穿石。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拔剑自杀。
(67世)李广生二子:长曰当户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顿丘房始祖也,顿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顿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李陵,当户子,广孙,《汉书·李广传》称之:“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仕为骑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单于以三万多骑兵进攻,李陵陷于重围但仍奋力拼杀,日杀敌数千。正当单于准备撤军之时,汉朝降将侯管敢向单于透漏了李陵军无后援的消息,于是,单于再次猛攻,李陵终因矢尽,被迫投降。武帝闻讯大怒,时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作战,军无后援,兵败投降,不全是陵的过错。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马迁,处腐刑。后武帝杀了陵的母亲、妻子、儿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后病死。其后裔孙归魏,因魏帝接见于邴殿,而赐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长宗,先子,字伯礼,渔阳丞。
(72世)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况子,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国前期人,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75世)李轨,次子,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其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龙,另说隆,轨子,字彦绪,长安令、机弩将军。
(77世)李艾,龙子,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文度公的十世孙为晟,即“西平堂”开基启祖)。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次曰柔。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80世)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之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朝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李合,柔子,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82世)李暠(hao),字符盛,另说玄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16世孙也。北凉段业(16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为西凉的开国皇帝(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传其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食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
(83世)李暠生十子:谭、歆、让、音、恂、翻、豫、宏、眺、亮。音,镇远将军房始祖也。
(84世)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歆生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顺,以国亡而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历任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孙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甘肃武威县;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年间(780-784 )陷于吐蕃,大中(847-859)时收复,即今甘肃敦煌县;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李熙,李重耳子,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乃献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孙李系平凉房始祖也,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李翻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李天赐,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孙曰刚,武阳房始祖也,武阳,为汉朝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李天赐长子起头,长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启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
(88世)李昺(bin),李虎生有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23年复附属籍,还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韦)、大郑王房(郑孝王亮),昺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唐国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2世)李旦 ,即唐睿宗。
(93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4世)李亨,即唐肃宗。
(95世)李豫 ,即唐代宗。
(96世)李适(此处适念阔),即唐德宗。
(97世)李诵,即唐顺宗。
(98世)李纯,即唐宪宗。
(99世)李忱,即唐宣宗。
(100世)李璀,即唐懿宗。
(101世)李晔,即唐昭宗。
(102世)李柷,陇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
(103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开来把他救了出来。唐室遭难时,开来任浙东尉,已77岁,他带着熙照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开来原籍福建邵武,开来子熙临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为嗣。→
(104世)李韬云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训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纲,其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至李纲为77世,而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与李纲之间相隔20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宋史·李纲传》载,其籍贯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
(111世)李贵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编者按:此《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名为中华李氏,显然实为唐王朝李氏之世系考也。不过,凡我李氏子孙皆可从此世系考中寻找到各分支的启祖,故也可承认其为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 ,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伯益子思成。

(10至32世暂缺)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6世)李彤德。
(37世)李庆。
(38世)李承。
(39世)李硕宗,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
(40世)李显。
(41世)李 爽。
(42世)李环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龙。
(45世)李熙宏。
(46世)李尧性。
(47世)李辉。
(48世)李连顺。
(49世)李乾,字符果,硕宗五世孙,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乾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 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人,许多书云:“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战国时晋国人,后至魏,为将军,被封于魏国的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隐而不仕。魏文侯赏识他的才能,曾登门拜访,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见,越墙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车路过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车,以示尊敬之意。仆人对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说:“段干木虽住陋巷,其贤德的名声却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52世)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赵国大将军。

(53世)李兖,李同生,赵国相。
(54世)李跻,李兖生,赵阳安君,李跻生二子,一名云,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生,字道弘,秦国太子太傅。
(57世)李兴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国将军。
(58世)李昙,字贵远,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县西)西部。李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李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瑶子,字有成,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到他杀死燕太子丹的事:“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玑有三子,云、牧、齐。牧为当时赵国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后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国大将王翦立刻率军灭了赵国。
(62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李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曾征讨叛乱的羌人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今甘肃狄道县),其后人以此为家。
(64世)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65世)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纪。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房始祖也。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广,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以善射著称。文帝曾叹息的说,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显示才能,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景帝、武帝时先后仕陇西、北地(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闻而避之。由于他勇敢善战,时人传说他箭能穿石。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拔剑自杀。
(67世)李广生二子:长曰当户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顿丘房始祖也,顿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顿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李陵,当户子,广孙,《汉书·李广传》称之:“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仕为骑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单于以三万多骑兵进攻,李陵陷于重围但仍奋力拼杀,日杀敌数千。正当单于准备撤军之时,汉朝降将侯管敢向单于透漏了李陵军无后援的消息,于是,单于再次猛攻,李陵终因矢尽,被迫投降。武帝闻讯大怒,时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作战,军无后援,兵败投降,不全是陵的过错。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马迁,处腐刑。后武帝杀了陵的母亲、妻子、儿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后病死。其后裔孙归魏,因魏帝接见于邴殿,而赐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长宗,先子,字伯礼,渔阳丞。
(72世)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况子,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国前期人,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75世)李轨,次子,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其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龙,另说隆,轨子,字彦绪,长安令、机弩将军。
(77世)李艾,龙子,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文度公的十世孙为晟,即“西平堂”开基启祖)。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次曰柔。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80世)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之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朝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李合,柔子,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82世)李暠(hao),字符盛,另说玄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16世孙也。北凉段业(16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为西凉的开国皇帝(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传其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食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
(83世)李暠生十子:谭、歆、让、音、恂、翻、豫、宏、眺、亮。音,镇远将军房始祖也。
(84世)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歆生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顺,以国亡而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历任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孙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甘肃武威县;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年间(780-784 )陷于吐蕃,大中(847-859)时收复,即今甘肃敦煌县;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李熙,李重耳子,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乃献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孙李系平凉房始祖也,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李翻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李天赐,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孙曰刚,武阳房始祖也,武阳,为汉朝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李天赐长子起头,长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启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
(88世)李昺(bin),李虎生有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23年复附属籍,还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韦)、大郑王房(郑孝王亮),昺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唐国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2世)李旦 ,即唐睿宗。
(93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4世)李亨,即唐肃宗。
(95世)李豫 ,即唐代宗。
(96世)李适(此处适念阔),即唐德宗。
(97世)李诵,即唐顺宗。
(98世)李纯,即唐宪宗。
(99世)李忱,即唐宣宗。
(100世)李璀,即唐懿宗。
(101世)李晔,即唐昭宗。
(102世)李柷,陇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
(103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开来把他救了出来。唐室遭难时,开来任浙东尉,已77岁,他带着熙照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开来原籍福建邵武,开来子熙临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为嗣。→
(104世)李韬云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训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纲,其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至李纲为77世,而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与李纲之间相隔20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宋史·李纲传》载,其籍贯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
(111世)李贵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编者按:此《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名为中华李氏,显然实为唐王朝李氏之世系考也。不过,凡我李氏子孙皆可从此世系考中寻找到各分支的启祖,故也可承认其为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 ,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伯益子思成。

(10至32世暂缺)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6世)李彤德。
(37世)李庆。
(38世)李承。
(39世)李硕宗,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
(40世)李显。
(41世)李 爽。
(42世)李环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龙。
(45世)李熙宏。
(46世)李尧性。
(47世)李辉。
(48世)李连顺。
(49世)李乾,字符果,硕宗五世孙,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乾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 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人,许多书云:“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战国时晋国人,后至魏,为将军,被封于魏国的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隐而不仕。魏文侯赏识他的才能,曾登门拜访,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见,越墙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车路过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车,以示尊敬之意。仆人对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说:“段干木虽住陋巷,其贤德的名声却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52世)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赵国大将军。

(53世)李兖,李同生,赵国相。
(54世)李跻,李兖生,赵阳安君,李跻生二子,一名云,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生,字道弘,秦国太子太傅。
(57世)李兴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国将军。
(58世)李昙,字贵远,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县西)西部。李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李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瑶子,字有成,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到他杀死燕太子丹的事:“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玑有三子,云、牧、齐。牧为当时赵国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后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国大将王翦立刻率军灭了赵国。
(62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李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曾征讨叛乱的羌人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今甘肃狄道县),其后人以此为家。
(64世)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65世)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纪。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房始祖也。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广,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以善射著称。文帝曾叹息的说,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显示才能,封个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景帝、武帝时先后仕陇西、北地(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闻而避之。由于他勇敢善战,时人传说他箭能穿石。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拔剑自杀。
(67世)李广生二子:长曰当户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顿丘房始祖也,顿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顿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李陵,当户子,广孙,《汉书·李广传》称之:“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仕为骑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单于以三万多骑兵进攻,李陵陷于重围但仍奋力拼杀,日杀敌数千。正当单于准备撤军之时,汉朝降将侯管敢向单于透漏了李陵军无后援的消息,于是,单于再次猛攻,李陵终因矢尽,被迫投降。武帝闻讯大怒,时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作战,军无后援,兵败投降,不全是陵的过错。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马迁,处腐刑。后武帝杀了陵的母亲、妻子、儿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后病死。其后裔孙归魏,因魏帝接见于邴殿,而赐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长宗,先子,字伯礼,渔阳丞。
(72世)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况子,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国前期人,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75世)李轨,次子,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其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龙,另说隆,轨子,字彦绪,长安令、机弩将军。
(77世)李艾,龙子,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文度公的十世孙为晟,即“西平堂”开基启祖)。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次曰柔。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80世)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之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朝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李合,柔子,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82世)李暠(hao),字符盛,另说玄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16世孙也。北凉段业(16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为西凉的开国皇帝(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传其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食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
(83世)李暠生十子:谭、歆、让、音、恂、翻、豫、宏、眺、亮。音,镇远将军房始祖也。
(84世)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歆生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顺,以国亡而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历任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孙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甘肃武威县;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年间(780-784 )陷于吐蕃,大中(847-859)时收复,即今甘肃敦煌县;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李熙,李重耳子,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乃献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孙李系平凉房始祖也,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李翻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李天赐,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孙曰刚,武阳房始祖也,武阳,为汉朝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李天赐长子起头,长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启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
(88世)李昺(bin),李虎生有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23年复附属籍,还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韦)、大郑王房(郑孝王亮),昺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唐国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2世)李旦 ,即唐睿宗。
(93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4世)李亨,即唐肃宗。
(95世)李豫 ,即唐代宗。
(96世)李适(此处适念阔),即唐德宗。
(97世)李诵,即唐顺宗。
(98世)李纯,即唐宪宗。
(99世)李忱,即唐宣宗。
(100世)李璀,即唐懿宗。
(101世)李晔,即唐昭宗。
(102世)李柷,陇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
(103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开来把他救了出来。唐室遭难时,开来任浙东尉,已77岁,他带着熙照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开来原籍福建邵武,开来子熙临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为嗣。→
(104世)李韬云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训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纲,其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至李纲为77世,而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与李纲之间相隔20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宋史·李纲传》载,其籍贯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
(111世)李贵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编者按:此《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名为中华李氏,显然实为唐王朝李氏之世系考也。不过,凡我李氏子孙皆可从此世系考中寻找到各分支的启祖,故也可承认其为中华李氏直线世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