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高价收购驾驶证分:浅论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策略?(2)--传媒--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3:05
浅论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策略 (2)
金璐
 
2010年11月29日13:02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策略
在电视民生新闻走过的这八年间,我国的新闻环境和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正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初步建设、媒体观众素养的提高等。也就是说,电视观众的公民意识在逐渐成长,他们希望通过电视媒体获得关于这个社会更真实、更丰富、更深刻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电视媒体能够更具有公信力和引导力,并且能够通过电视媒体满足更多的社会表达和社会参与。在这样一个新型语境下,墨守成规的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和弊端将被不断放大,甚至走向衰落。因而,与时俱进,深度转型才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新出路。
打造个性化、差异化栏目。要想在大量的电视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就要重视打造个性化、差异化栏目,结合本土特色,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并且要不断进行节目创新,在形式和风格上下工夫,力图从全新角度去诠释新闻资讯,跳出既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打造全新的民生新闻栏目。
选题得当,提升栏目品质。市民化不等于庸俗化,随着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新闻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渐形成逆反和疲劳心理,因而新闻选题至关重要。提升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质,就是要体现出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体现出新闻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从一个更大的社会观照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生活中的新闻现象起到助推社会和谐的作用。客观上讲,民生新闻的催生和大面积勃兴,其实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它不仅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表征。民生新闻的内核在于对生命和生存的关切,这种关切应该多侧重于群体的、社会的,才能具有典型意义,从而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
新闻报道深度化、条理化。在新闻报道方式上,电视民生新闻坚持用人们喜闻乐见、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表面化和肤浅。在新时期里,电视民生新闻应当借鉴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努力尝试将新闻内涵向纵深展,开辟受众理性思考的空间,构建主流价值观,并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深入而透彻的解读,为观众提供现实指导。从而继续保持寓教于乐的优良传统,不断把狭隘的平民意识提升为先进的文化。
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栏目中体现出对人性、人权的尊重,体现出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人类共有的同情心。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中,当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时,除了获知最新的信息,还希望得到情感的认同、慰藉和温暖,并且在关注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中得到某些启迪和引导。因此,电视新闻尤其是民生新闻中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记者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置身于社会变革之中,置身于历史发展之中,怀着理解、尊重、公正之心,以真诚的心关注人,关注生命,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目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重视栏目的服务功能。当下我国恰逢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各类政治、经济事件以及政策法规和老百姓生活联系越发紧密。电视民生新闻要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和实用性,能够指导观众从容面对社会生活的问题。同时,电视民生新闻也要善于发掘新闻的认知和教育功能,为政府的政策推广发挥导向性作用,建立政府与平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有效和有价值的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具有“好看”、“有用”和“重要”三个基本要素。就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既要在现有的形式上突破,做到“好看”,又要对民生新闻的“有用”性深入认识,只有这样,电视民生新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构建开放、和谐、活跃的社会公共领域。城市是社会资源的聚集之地,由于媒体高度集中,因而是公共领域最为活跃之地。电视民生新闻有责任在开拓城市公共领域方面作出特殊的贡献。首先要做到电视媒体和观众的互动,加强电视媒体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比如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和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缔结战略合作联盟,最大限度地获取海量信息,以更敏锐的触角探知社会动向,挖掘隐蔽的、可能的新闻议程和热点,储备足够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线索。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要弱化指导者、仲裁者的角色,强化自身“社会论坛”的功能,以各种形式邀请社会市民代表和专家学者对某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注意观点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从而达成理性共识,形成和谐舆论,逐步构建一个开放、和谐、活跃的社会公共领域。(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硕士生)
参考文献:
1.骆骏:《从问题走向服务: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跨世界》,2008(10)。
2.张海燕、李莹:《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活力》,2009(7)。
3.许莹莹:《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新闻爱好者》,2007(12)。
4.岳大伟、李静涛:《电视民生新闻探析》,《新闻知识》,2009(10)。
5.陆尧:《以“受众本位”理念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品质》,《今传媒》,2009(6)。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