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和欧米茄哪个:“经济政治学”的中国式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9:00
经济政治学”的中国式解读
文章提交者:王龙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当各国经济还在金融危机阴影下徘徊之际,中国经济确有“不负众望”之势,本年二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了7.9%,与一季度相比猛增了17%。这个结果出人意料,虽然年初提出“保八”后,许多域外观察家认为在中国特色体制下达到既定目标不足为怪,但真看到了这组数字还是啧啧称奇。有评论称,如此迅速实现了触点反弹,在世界经济史上甚为少见,象征着中国经济 V型复苏正在变为现实。《亚洲经济观测》七月刊甚至预测,2010年这个经济体的整体增速将是2009年的两倍。

中国经济出现逆势增长为世界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个新课题,怎奈他们身处异境,即使挖空心思也探究不出实质内容。或者说,用经济学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有些不得要领,就像研究中国的房价忽略了土地的作用,自始至终都会在一个伪命题中兜圈子。这就要求研究中国经济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政治、历史修养,它是政治与经济高度的交叉产物,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求证,应该被称作“经济政治学”。

“经济政治学”有个好处,就是能堂堂正正地把经济诉求往政治上靠,政治目的也可以经济手段实现。招商引资、圈地拆迁、增长GDP等算是经济问题,各地都当做“政治任务”执行,包括企业实行股份制还能列入政治日程。总之,在中国无论任何事情都能找到个政治兴奋点,类似“买房爱国”、“拆迁为民”等有些话乍听起来荒唐,而一些学者和官员却深信不疑,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就曾发出宏论,认为“房地产正在拯救中国”。

毫无疑问,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GDP增长,显然有利于经济复苏,但问题是,如果片面追求GDP就完全没有必要把经济事务政治化,而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尽管有复苏迹象,却显然不能“拯救中国”,恰恰相反,随着泡沫越来越大,反而随时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不确定因素。即使在房地产业最兴旺的2007年,也没有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不惜代价地拉动GDP,换来的也仅是一时虚荣,除了被洋人恭维几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许多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给予了太大的希望,一些官员更是期盼房地产能率先冲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的政治属性,越是强调房地产的作用,越让人觉得他们的理念超出了政治范畴。一是房价早已严重背离了普通居民的承受力,购房已使居民的消费能力普遍下降,民生问题日渐突出;二是社会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造成其他行业资金紧缺,在全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虹吸效应”。一个行业的繁荣不但没有带动整体经济指数增长,反而使其他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削减,福兮祸兮将自有公论。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房地产给了人们太多假象,也给人们带来了太大的想象空间,衍生的理论更是五花八门,荒谬者如“未婚女青年推高了房价”,庄严者如“房地产正在拯救中国”云云,但这样的逻辑经不起推敲,以新一轮房价暴涨为例,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一次成功的合谋,官员希望房地产完成保增长的政治任务,开发商则依托宽松的政策理直气壮地捂盘、抬价,双方各得其所,最终把重负压在了大多数民众头上。

应该说,经济问题政治化是一种创举,因为它完全颠覆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公共利益不仅没有得以共享,反而越来越趋于权贵化。那些不胜枚举的侵占公共财产的案件无须赘述,因举报某些权贵非法圈地致伤致死的大有人在,安徽省阜阳市李国福因举报颍泉区违法占用耕地、修建“白宫”惨死狱中就是一例。而追溯这些事件的源头,无一例外与公共资源有关。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不惜血本拆迁圈地?当然是为了盖楼,盖楼则是为了提高GDP和赚钱,既能捞政绩又能得实惠,天下有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正是在这样的形态下,中国的房地产业奇迹般地复苏了,但这种复苏用单纯的经济学无法解释。尽管理论上经济学包含了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要素,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应该是用经济眼光看待。不幸的是,经济被政治化后,政治也被经济化了,这便成就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经济学家越来越像空话连篇的政客,官员越来越像信口开河的经济学家,比如学者董藩能把房地产视为拯救中国的大业,官员王怀忠能计算出养多少只猴子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如此角色错位,无论用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去考量都会贻笑大方。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是管仲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度”自然是指民众的承受力,如果只考虑小集团的利益和一时虚荣,就注定陷众生于水火,这不是正确的经国之道。就房地产业而言,终极目的无非是为民安居乐业,一旦背离了初始原则或走向了反面,任凭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会丧失公信力。至于房地产能不能拯救中国,恐怕还只能从民意中寻找答案。